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1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教學中我以“勵志學畫”爲主線,圍繞課文的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研讀課文。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討論,自讀自悟、潛心會文,領悟徐悲鴻爲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與文本展開對話。教學設計實現了從: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結構,力圖探求作者構造語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維結構,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層意蘊,實施有效教學。

學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把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和對語言運用之妙的感悟結合起來。在咀嚼、品味、誦讀語言中,領悟語言的精妙,對話得以深入進行。教學中三個維度有機結合,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育人教育似春風化雨浸潤在言語的學習和運用中。

教學完這課後,我感覺到幾處需要調整的環節,“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這句話中“天堂”二字抓的還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爲條件最好的地方,還可以理解爲“中國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雖然教參中只提供第一個解釋,但這樣加深理解後,更能激發學生的憤怒之情,我們這樣再爲教參補充空白又何嘗不可呢?只是在課堂上,學生未提到,教案的細微之處我沒完全記下,只想到下一個教學環節是什麼,而忘了給學生應有的引導與點撥。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2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爲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爲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揚了徐悲鴻爲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整篇課文的重點在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所以在教學時,我圍繞課題中的“勵志”展開,利在緊扣全文的主題。

下面我來談談我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1.時間把握

一堂課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但要留給學生的是無限的知識,所以這40分鐘怎麼樣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時要捨得捨棄一些次要的東西,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體悟課文重點的部分。一節課應該做到有詳有略,作爲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要大膽地捨棄一些次要、無用的知識,讓這樣的課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學這一課時,之前那個外國學生傲慢無理的話應該略講,只要學生讀出輕視、傲慢的語氣就好了,而重點應該放在之後那個外國學生態度改變後的話以及最後的那句“有眼不識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語文這門學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課文去挖掘,小到從一個字、一個標點上去挖掘。隨着課改的深入,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所以教師應該作爲引導者去引領學生體悟文中的精髓,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從而更能挖掘瞭解人物的內心,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如:在教學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時,課文是從勤奮學習和生活清苦兩方面來具體講述的。在講到勤奮學習時要體現“每逢節假日”和“一畫就是一整天”這兩個關鍵詞,通過講節假日他還在臨摹畫畫,在這裏就可以問學生:“你們覺得徐悲鴻苦嗎?”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實在這裏“苦”和“不苦”都說的通,“苦”在每天勤學苦練,的確很苦;“不苦”是因爲徐悲鴻覺得不苦,他覺得他是在苦中作樂。通過這樣一提問,徐悲鴻的這個人物形象立刻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了,學生立刻就會體會到徐悲鴻的那種勤學苦練的精神。而“一畫就是一整天”也飽含着兩層意思,這點我也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一層意思是花的時間很多;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3.教師語言

教師的語言是一堂課至關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課堂提問語還是評價語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課堂上,當我的一個問題問出去後,有時學生表現出來的卻是木訥地看着我,此時我就會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問語沒有說好,所以學生聽不懂我的提問呢?所以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讓學生,更要讓學生產生興趣,有興趣地舉起小手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提問的難度也應該是由易到難的,容易的問題留給差一點的同學來回答,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而難的問題讓好學生來回答,其他同學聆聽的時候也是一個自我體會的過程,接着在重點之處讓學生複述,重要既能反覆鞏固重點之處,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我沒有好好做好這一點,完全把機會留給了好同學,忽視了給差同學一個表現的機會。在品位關鍵詞上,應該着重交給學生方法,用特例引導學生去學會學習,引領學生體味關鍵詞。

在以後的教學上,我將及時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

上完了《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主要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1、 由徐悲鴻的《奔馬圖》導入,初讀課文,要求能將課文讀通讀順。

2、 指名分節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3、出示課後第三題的詞語讓學生儘量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扣題質疑,說說“勵志”是什麼意思,徐悲鴻勵下什麼志,從而引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句文本之魂。

5、緊扣“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麼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爲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6、以“徐悲鴻,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段話。

回想自己的教學,有兩點體會非常深刻:

1、第二課時的教學緊緊抓住“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一中心,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麼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爲國勤學苦練的精神。在這基礎上指導朗讀。整堂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非常到位。這節課深刻感受到了這樣的大問題的設計有助於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2、語文教學應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讓學生感受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需要學生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對關鍵詞的涵詠、品味,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應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感受到徐悲鴻的奮發努力、勤學苦練。在第六節,抓住“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較,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卻能忍受是爲了學習繪畫的需要,是爲了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4

上這一課,我選擇了走極端,正如雪山草地所說,把錯誤堅持到極致就是真理。我成不了真理,但這絲毫不會削弱我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氣。

大家都說愛國太大,太空,於是我就是要讓這一課充斥着厚重的愛國味。

真正的中國人!

你們中國人!

我們中國人!

每一次的追問,就是一次愛國之情在心中的激盪。

“你們中國人!”第一次在文中出現,是諷刺,是嘲笑,是蔑視!可第二次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時,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承認,是佩服,是讚揚!這樣的變化,作爲中國人,你不爲之而興奮嗎?

“我們中國人!”歷史的原因一度使我們中國人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喪權辱國,民不聊生。可文章結束時,徐悲鴻雖沒有言語,課文中隱去了文字,但“我們中國人!”的那份自豪,那份被承認,還是激動地可以!

“真正的中國人!”更是大家一直思索的,真正的中國人是什麼樣子的?我願意成爲這樣的中國人嗎?我能成爲這樣的中國人嗎?我也可以成爲這樣的中國人!

“中國人!”三個字反覆地在我的腦海裏縈繞,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

藏了多少夢?

……

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這樣的歌聲又從心底唱響!

以上是對課的設想以及我所希望達到的效果的一點說明。

上完課,幾點反思:

一、“課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我做到了嗎?今天的課上,我說得不少,學生說的也不多。因爲上完課發現自己蠻累的。原因就在於自己預設的東西還太多。我所崇拜的翟啓連老師曾經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沒有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一度時間,我以爲我理解了這句話。於是精心的預設每一個環節,甚至上課的每一句話。這樣的課堂別人看起來是流暢了,但自己覺得輕鬆嗎?稍一處差錯,自己就慌得滿頭大汗。後來想想,是自己曲解了。要預設的是思路,是開放的問題和答案。自己越想說,無非是學生的想法不對你的路子。你要用言語把他拽回來。

二、仍然沒有跳出內容分析的怪圈。不分析不放心,但又因害怕分析,所以總是太匆匆,這就導致了我所說的“飄在雲端,暈”的感覺。其原因就在於自己對於要教什麼還不是很明確。

三、一些環節走過場,或者沒有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如第一環節的設計看似好看,其實無效。原因有二:一是沒敢讓學生充分地說,這也與第一課時上的不紮實有關係。磨刀不誤砍柴工,這裏的說是對全文的回顧與思緒的整理;二是卻是老師命中要害的點與提。所以沒開好頭。還比如“你認爲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沒有基於文本,如能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後,再來說,會更好。

另對曉月風所提的問題,開始我確實有想法。就是對“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句,讓學生對俗語、過渡句和串聯起整篇課文的作用的一個認識,後因自己平時的意識不強,上課時又擔心割斷了文脈、課感而遺忘忽略了,也算是一個遺憾。

從來就不善於寫大而理性的東西,因爲自己的邏輯思維存在缺陷,以上算作上完課的一點總結。誠懇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