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 篇1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爲了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爲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揚了徐悲鴻爲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

作爲教師我們都知道: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我在教學本課第一課時時,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很快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徐悲鴻是誰?”、“徐悲鴻爲什麼要勵志學畫?”、“徐悲鴻學的是哪種畫?”、“徐悲鴻在哪裏學的畫?”、“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我把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選三個重要的寫到黑板上,讓孩子們帶着問題自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很好地激勵學生自己主動去探求知識。

第二課時,當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時,我首先就問孩子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文中給你留下印像最深的一句話或一個詞是什麼?於是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來,也不外乎就是“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功夫不負有心人、有眼不識泰山”等等,於是我也告訴孩子們“功夫不負有心人”也給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像,於是我藉機板書“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緊緊抓住這句話來展開教學。接着我就問:“孩子們,那你們看到這句話你有什麼疑問嗎?”。有心人是誰?負是什麼意思?功夫作何解釋?於是便引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我就勢出示問題,讓每個學生開始帶着問題進行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自學很快找出徐悲鴻下功夫的具體描寫部分,以及這位有心人學畫的結果。學生在自學中能找到了關鍵詞,我在下去巡視時暗示讓他們輕聲朗讀……找到了關鍵詞,就找到了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所以,我也找出了幾處關鍵詞。比如,第二小節中有幾個詞語很關鍵,如“很不禮貌、衝着”,孩子們明白這是講了外國學生很不客氣,嫉妒心很強,語氣很直白很衝,所以在朗讀的時候知道了要重讀,以表明外國學生的蠻橫態度。再如第五小節的“每逢節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詞,都是表現徐悲鴻潛心臨摹的,孩子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讀的時候也能注意重點突出一下,以體現其認真和刻苦。特別是最後一節“鞠了一躬、承認、有眼不識泰山”,孩子們也通過理解,也能抓住這些字重讀。關鍵詞語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條至情朗讀的大路。

學生在朗讀感悟中一步步、一層層地學習中受到心靈的震撼,他們感動于徐悲鴻的刻苦努力,與自己現在很富裕的生活相比他們更感動于徐悲鴻清苦的生活,感動于徐悲鴻不屈的意志……在不斷的學習體會中,學生的感受越深,參與的激情越高,讀起課文來也就越投入。在這樣一篇文章中,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美,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質,我似乎感覺到:孩子們也在暗暗地下決心要向徐悲鴻學習,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做一個出色的人。

可見,在日後的教學中我要很好地把握學生的自學環節,這樣將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不足:

1、課堂上讓學生讀得還是比較少,有點撥高學生的學習要求。

2、課前準備還是不太充分,以至於課堂上出現了幾次口誤。

3、對三步導學模式還是不能很好的進行把握,尤其是對導結環節,在以後的教學中還得不斷的摸索。

4、交流環節教師還是講得多了一點,應把課堂儘量地多給學生來交流,還是教師的觀念沒有發生轉變。

5、從自身做起,帶動學校教師踐行三步導學教學模式。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 篇2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受到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爲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頌了徐悲鴻爲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文章以“勵志學畫”爲主線,圍繞課文的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展開敘述,“功夫不負有心人”揭示了文本的主旨。

整個教學,我按照“受辱立志——勤學苦練——轟動畫界”這樣一個脈絡進行教學,層次清晰,脈絡分明。用“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作爲主脈絡,“更加奮發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等作爲承上啓下的關鍵語句,再抓住外國留學生前後態度的截然不同,讓學生從中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後讓學生通過演一演來突出主題“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學生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教學中,首先用徐悲鴻的《奔馬圖》導入,給學生視覺上的衝擊,讓學生在學課文之前對徐悲鴻肅然起敬,帶着敬仰和好奇走進文本。然後扣題質疑,題目中的“勵志”到底作何解釋?是普通的定下目標嗎?不是。“勵志”不僅是立下志願,還要爲這一目標刻苦努力,並且還有振奮志氣的含義。通過這樣的導入,接下來的問題自然引出:“爲什麼要勵志”?“勵的什麼志”?學生通過讀文很快找到答案,徐悲鴻勵下的志是“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句話也是本文的主要脈絡,更是本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主旨。下面的教學主要圍繞這句話進行。

針對課文的內容我讓學生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1、徐悲鴻爲什麼勵志學畫?(受辱勵志)

2、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勤學苦練)

3、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轟動畫屆)。並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我首先讓學生反覆朗讀第二、三自然段,然後抓住外國學生的話,組織學生討論那個外國學生爲什麼會出言不遜。爲了使學生更易理解,我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繪畫大師達仰很看重徐悲鴻,通過“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來體會那個學生對徐悲鴻才能的嫉妒,又通過“就是……也……”體會那學生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們感情也很到位。似乎外國學生的話把我們的學生也給激怒了!接着重點讓學生抓住“每逢節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詞語體會徐悲鴻“不知疲倦”“潛心”提高畫技的刻苦精神;從“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和兩片篇麪包”體會他生活的清苦。我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和徐悲鴻做比較,讓學生更清楚認識到徐悲鴻的認真和勤奮,效果還不錯。最後讓學生找出那位外國學生的態度發生的變化的句子,與前文中嘲笑徐悲鴻的句子進行比較,並分組進行朗讀,讓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從而引出“有眼不識泰山”。

教學過程中有兩個部分設計不夠周全,一是讓孩子們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三個孩子基本都是把課文從頭到尾地讀了一遍,從這裏看出他們的概括能力比較弱,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他們纔剛剛步入四年級;另外在中間插入的一段時代背景的介紹,孩子們比較陌生,一時不能完全理解,提出的問題孩子們不能很好地完成,導致中間環節不夠緊湊,教學時間略顯倉促,最後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和“有眼不識泰山”等典故未能深化。這些問題提醒了我以後在教學設計上要客觀地考慮本班孩子的能力。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 篇3

今天上了《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這是一篇講徐悲鴻熱愛祖國,爲了祖國勤奮努力的這樣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把徐悲鴻爲了祖國怎樣勤奮刻苦作爲文章的重點,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讓學生反覆朗讀這個志向,體會徐悲鴻的愛國精神,爲了改變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而奮發努力、勇往直前。

在導入這課課文時,我運用了兩個名言,一個是表示熱愛祖國的,一個是表示勤奮刻苦的,這兩方面正是徐悲鴻所具有的,然後讓學生找出徐悲鴻立下的志向,並找出他爲什麼要立下這個志向,在學生朗讀完外國學生的話後,這時候老師向同學介紹中國當時的歷史現實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知道並不是因爲徐悲鴻刻苦,也並不是因爲他受到了達仰的器重,而僅僅是因爲他是中國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徐悲鴻爲什麼會立下那樣一個志向。

在講到文章的重點時,我讓同學自己圈畫有體會的詞句,感覺同學都有些困難,很難下筆,究其原因:第一,提問沒有藝術性,硬生生的把問題拋給了學生,沒有一個過渡,和讓學生緩衝的餘地,就這是備課時候準備的不足,同樣一個問題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學生方面,學生回去預習的不夠充分,對課文內容不是非常熟悉,導致課堂上出現困難。然後在指名交流的環節,我提問的同學太少了,有的問題只有一個同學談了體會就結束了,我就出示了正確答案,很多問題沒有讓學生談深刻,談具體,對於一篇文章的重點部分內容,學生能不能深刻體會課文的意思,這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感覺有點兩頭尖腹中空,注意到了開頭結尾怎麼上,而真正的重點缺沒有把握好,這對於一堂語文課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硬傷,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重點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透;對於談體會的問題,一定要讓他們談深刻,老師再加以引導,這樣的課堂纔是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纔是教師是領路者的課堂,纔是注重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堂。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 篇4

今天和學生一同在濃濃的民族自尊中,深深的民族自豪中學完的這一課。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在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點,真正感悟徐悲鴻的爲國勵志學畫的可貴精神,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談一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當學習到徐悲鴻每逢節假日就進館去臨摹,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時,我讓學生聯繫自己在節假日是怎樣度過的。如果父母讓你在節假日一直學習,你會有什麼想法。學生都說節假日多數時間是在玩中度過的,如果父母逼着學習,會非常不情願,並且學習的時候還要偷懶,因爲一直學習很累。我追問,有人逼徐悲鴻嗎?徐悲鴻就不累嗎?學生說沒有,是他自願的,他也會累。我又讓學生聯繫上文,進而明白:徐悲鴻奮發努力,不怕苦累,爲的是要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徐悲鴻的愛國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他是真正的愛國者。最後用舒婷的《我的祖國》做爲整篇課文的結尾。教學中以一個點做爲引發點,上下覆蓋,層層深入,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是我們追求的。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後反思 篇5

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在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點,真正感悟徐悲鴻的爲國勵志學畫的可貴精神,我採用以下兩個板塊來教學:

  1、以“勵志”爲主線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教學中我以“勵志”爲主線,圍繞課文的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研讀課文。學生從課文中尋找徐悲鴻刻苦勤奮的詞句。從“每逢節假日”、“他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中體會徐悲鴻爲了學畫,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從第六自然段中“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等詞中體會徐悲鴻爲了學畫,寧願過着清苦的生活,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討論,自讀自悟、潛心會文,領悟徐悲鴻爲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2、以“外國學生的態度”爲輔線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外國留學生兩次對徐悲鴻的不同態度,進行比較閱讀,並分組進行朗讀,讓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鴻爲國爭光的志向。

  不足之處:

對“功夫不負有心人”和“有眼不識泰山”典故的理解,學生在表述時還是有點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