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家》教學設計大綱

《家》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一、教材分析

《家》教學設計

《家》是語文版新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議論性散文。作者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寫起,運用三個層層遞進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諦,傳達了他對“家”的哲學思考。教學過程是“探究課文,領悟‘家’之蘊”、“體味‘家’之情”,着力爲學生構建探究的平臺。在教學中能夠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二、教學目標及難重點

(知識與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目標:

1、瞭解當代作家周國平:並能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提高閱讀水平。

2、在不斷地設疑解疑過程中,理解作者對家的三個比喻及其觀點

3、對“家”有深入的思考,從而培養自己愛家愛親人的人類情感,學會珍惜家庭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三個比喻句的含義,引導學生探求“家”的真諦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關於家的哲學思考。

2、體會本文極具哲理性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創設情景、調動體驗策略:本文的設計從生活視頻出發,進而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家的眷戀之情,集中體現了對家的一種哲學性思考。

2、平等對話、論式教學策略: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全班或小組學生圍繞問題進行交流、切磋,學生在羣體思考過程中,相互啓發、相互激勵,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習慣。

3、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閱讀文本,觀看視頻、圖片,思考討論,把發現和認知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

4、吟誦美讀策略:本課有全文的面式師生合作讀,有片段的塊式學生個別讀,還有自選句的點式小組展示讀。在輕重徐疾中,在抑揚頓挫中,在淺唱低吟中,把理解認識融爲一體,產生思想的共鳴。

四、教學環境及設備、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

學生準備:

收集中外有關“家”的文學作品和相關論述,收集對本課的評論文章。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音樂和圖片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音樂和圖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設備資源應用分析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三、情感對接

四、餘味悠長

五、小結師:同學們,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音樂《我想有個家》。

師:剛纔我們欣賞了《我想有個家》。那麼,家是什麼呢?

師:說得真好啊!是呀,家,是媽媽的牽掛和嘮叨,是爸爸的嘆息和矚望;家,是爺爺鬍子里長滿的故事,是奶奶皺紋裏飽含的滄桑。我們怎麼能不愛它呢?家,它是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話題。大家想不想知道是怎樣揭示“家”的真諦的呢?現在就讓我們和大作家周國平一起去徜徉《家》的世界吧,與這位作家進行一次人生的對話。

師:通過初讀課文,我們初步感受了周國平的《家》,下面請同學帶着自己對家的認識和體驗,再看課文,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麼?作者認爲“家”是什麼?它帶給了人們怎樣的感受?

師:肯定並指導(師根據生的回答板書:人生——漂流家船港灣岸)

師:爲什麼作者說“家是一隻船”呢?(屏幕顯示船的圖片及問題)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第一部分,然後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指導並做肯定回答。並啓發學生什麼樣的家纔是一個“好”家呢?

師:(屏幕顯示兩位老人的`圖片)請看大屏幕上的兩位老人,命運與共,相濡以沫。有這樣的好伴侶,這樣的好家,即使生活道路上遇到再多的風雨坎坷,又有何懼?這就是一個家。

師:下面哪位同學說說第三部分的內容?

師:你認爲這一段中表達了作者對家的什麼樣的感情?

師:從人生的起始到終結來看,家是永遠的岸———溝通現實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它既是每個人登臨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個人離開現實人生的離別之岸。

師:文中,作者先是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灣、岸。想一想,這幾個比喻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呢?

師(小結):也就是說前面的比喻是後面比喻的前提,後面的比喻是前面比喻的深化,特別是關於家的第三個比喻,是前兩個比喻的極致和昇華。家爲人類提供了登上世界的起始之站,又提供了一個離開現實世界的離別之站。(把板書勾連成船形)“家是什麼?”不同年齡、身份、閱歷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回答。

師:引導學生對“家”有深入的思考,從而培養自己愛家愛親人的情感,學會珍惜家庭生活,增強家庭責任感。

師:是的,在古人的心中家就那朵寒梅,那一輪明月,那剪落的燈花。

(學生在《回家》的音樂聲中朗讀屏幕顯示的文字)

師(音樂聲中):和很多同學一樣,老師也有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家裏有我溫柔賢惠的妻子,有我天真可愛的兒子。我深深地愛着她們,她們也深深地愛着我。我們這隻小船,已在風雨中駛過多年的航程。在我心中,家是妻子無微不至的體貼,家是兒子得寸進尺的撒嬌。我們今天用心品味了周國平的《家》,同學們對家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那麼請你們來談一談:在你們的心中,家是什麼?

“家”是人們很熟悉的名詞,以此爲題的文章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周國平這篇散文從三個層面寫出了自己對家、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周國平的作品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於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涵睿智深刻,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生:家,是媽媽是爸爸,是媽媽的牽掛和嘮叨,是爸爸的嘆息和矚望

生:家是媽媽爸爸的命運與共,相濡以沫。

生:家是我的喜怒哀樂,是弟弟妹妹的吵鬧聲。

生:把人生比作漂流,把家比作船、港灣、岸。

生:給我溫暖、幸福、快樂。

生:作者把人生比作漂流,對於在歲月之河中漂泊的人來說,家是船。

生:好家是一家平凡地生活。生:好家是蝸牛的家,很小,但很安全。

生:好家是快樂的幸福。

生:家是永遠的岸。

生: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生:是作者對過着平凡生活,回到家中人們的祝福。

生:討論。

生:討論(古詩文中表達詩人對家感情的詩句)例如: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

生:討論(我們對家的感受)例如:汽車、加油站、終點站。又如:導演、主持人、觀衆等。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音樂《我想有個家》,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到:什麼是家。

利用幻燈片,讓學生感受到人生是一種漂流,家是船,是港灣,家是岸,引起學生對家的共鳴。

利用船的圖片,讓學生意識到船是漁民的家,進而引發了家對於漂泊人生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的思考,很自然得到“家是一隻船”的感悟。

利用兩位老人的圖片,讓學生感悟到命運與共,相濡以沫。有這樣的好伴侶,就是個好家,有這樣的好家,即使生活道路上遇到再多的風雨坎坷,又有何懼?這就是一個好家。

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音樂《回家》,讓學生領悟到每個人對家都有特殊的感受。

六、教學評價設計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探究、討論、課堂發言等給予及時的評價、引導和總結。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評價本文教學:

1、平等對話: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與課文對話,領悟‘家’之蘊”、“與自我對話,體味‘家’之情”,着力爲學生構建對話的平臺。

2、調動體驗:從溫情導入到抒情式的收束,從“帶着自己的認識和體驗”的聽讀要求到“結合自己的體驗談理解”的賞析提示,從深情款款談自己的示範到輕攏慢捻的有意點撥勾連,都是爲了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3、合作探究:在師生共賞第一層次後,第二、三層次嘗試四人小組合作探究。

4、吟誦美讀:本課有全文的面式師生合作讀,有片段的塊式學生個別讀,還有自選句的點式小組展示讀。

七、課後反思

《家》是語文版新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議論性散文。作者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寫起,運用三個層層遞進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諦,傳達了他對“家”的哲學思考。教學過程是“探究課文,領悟‘家’之蘊”、“體味‘家’之情”,着力爲學生構建探究的平臺。

在教學中能夠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學過程是師生探究文本的過程。“探究課文,領悟‘家’之蘊”、“體味‘家’之情”,着力爲學生構建探究的平臺。教學中具體呈現的每一個教學細節,教師深情講述自己對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爲課程的一部分,真誠地袒露給學生,這不僅讓他們深受感染,其實帶給他們更多的應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爲了促進學生互動探究學習,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爲出發點,以促進學生互動探究學習爲基本形式,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體驗學習的樂趣,讓課堂充滿創造活力爲最高境界。

教學中能夠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