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通用11篇)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烏鴉喝水》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通用11篇)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閱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爲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體會瓶子裏的水是怎樣漸漸升高的。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要使學生學得快,我想盡一切辦法,採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生字的識記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孩子們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自己學習生字就不那麼困難了。

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節課時,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邊實驗邊不禁說:“升了,升了,真的漸漸升高了,跟課文講的一樣。”

實驗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指導朗讀不到位;

2、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沒法進行,此乃一大失誤,聽、說、讀、寫沒能落實到位。在本節課中,自己雖然滲透了一些新的課程觀念,但還不夠放手,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要求,愛護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教學時,通過設問:你能幫助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

“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裏。”“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垃圾桶裏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裏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裏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裏的水倒進碗裏,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鬆,多好啊”?由此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做一做、說一說的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的學習語文,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3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

2、過程和方法: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爲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

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說記字方法、組詞、說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

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

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

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爲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第四,還是可以適當放手。如引導學生理解“到處”時,我想可以讓孩子自己先說說從“到處找水喝”這個詞組知道些什麼更好。從“一個一個地”到“漸漸”的理解,老師的主導作用過於強烈,應更多發揮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4

上完這節課,用時超過了預期。或許這節課老師的問題比較細碎,或許教學的難度對於班上一些基礎較差的孩子來說還較大。想要抓得點有點多,有一點面面俱到,但是重點不突出的感覺。

記得數學老師上課喜歡問孩子們,你們從這些圖片裏,數字裏,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孩子每課都有所得,每一得都是那麼指向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的。而我們的語文學習,如果僅僅侷限於瞭解課文寫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那就不是語文課了。關於課文內容,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孩子們自己多讀幾遍課文就明白了。如果也僅僅侷限於認字教學,也沒有足夠的語文味了。課堂上時間有限,學生會的我們就不講,學生可以自己學會的我們就少講,學生不會的,需要掌握的纔是我們語文課的精華和精髓。

我認爲學習語文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最需要訓練的。我一直力圖在探索在課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時,可以更加多的學到和感知到的——“語文問題”。所以,我們的語文學習,我希望是在讀懂文意,識字識詞的基礎上,還可以學到和解決很多語文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孩子們需要老師提點和指導的。

在《烏鴉喝水》第二課時裏,我力圖在一邊引導孩子讀懂課文,理清記敘文的表達脈絡時,隨機的進行隨文識字,且把識字與理解、與表達、與積累相結合,在字詞句表達的相互交錯中,感知語文,學習語文,解決語文問題。

如:隨文識字“到處”,結合了讀字音、識字形、明詞意、說句子、感情朗讀爲一體。語文的一個點的學習因此而發展和擴散。

如:在引導孩子感知烏鴉喝水的方法和過程時,利用生動直觀的演示,讓孩子明白作者爲什麼會用“一個一個”以及“慢慢”整兩個詞語。同時也讓孩子學會說話更加具體。孩子的表達也在一個一個句式中提高了。

語文知識和技能或許就在這一次次的發展和擴散中慢慢積累起來了。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是讓學生懂得在困難面前要動腦筋想辦法,用心地去克服困難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更是我們的這羣特殊學生在將來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要去體驗和應對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儘量讓他們去體會這個道理。

教學中,課文“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這個問題中,我還是運用了傳統的教學中通常用的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這是因爲我覺得我們的學生智力相對較低,應先吸收的學習特點,所以這時我們的學生處於被動理解狀態,但這也是認識的階段,也是在從被動轉爲主動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嘗試探索對於他們來說是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對此我設計了一個和課文相似的實驗:講臺桌上放一個裏面裝有少量水,瓶口又小的瓶子,旁邊還放一些小石子。然後請了班上一位有腦的學生上來扮演烏鴉,其他同學在講臺桌四周圍着。看着這位腦癱的同學很吃力的將小石子抓起,儘管有時能夠同時抓兩個,但還是要一個一個地放進去,因爲瓶口很小。之後,水最後升高了,同學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結合課文資料也悟出在困難面前要用心想辦法勇於克服。我覺得這樣既運用了傳統的教學又結合了現代的學生自主教學的方法。

就在這時候,我喝了口水,發現我的保溫杯的水還不到一半,我就問學生了,假如老師此刻不能用手拿起保溫杯來喝水,那要怎樣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也就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呀!別看我們學生是特殊孩子,他們的回答也很有創意:張世賢說:

“把冰塊放進去”

林新發說:

“放一根吸管吸起來”

吳嘉偉說:

“直接倒水進去”

想想也是,老師又不是烏鴉吳嘉偉這也是對的呀。當然還有同學說放小石子,但就不能喝了這可不怎樣好,之後又改爲糖果了。

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也有很豐富的想象力,我也越來越喜歡這羣可愛的孩子了。在教學中我一向不斷在創新,在尋找更適合我們的教學方法。它不必須要棄傳統,也不必須要吸全新,而是看我們學生的理解潛力,是否可行。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6

在學習《烏鴉喝水》中,有一段“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卻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學中就讓學生做一回小科學家,讓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裏投,看着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在教學中,我們幾位一年級語文教師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爲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吧!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7

一、創設寬鬆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求異。

《烏鴉喝水》一文,在教學生字時,我啓發學生:“我們學習了很多識機記生字的方法,比如加一加,減一減,用部首、熟字編謎語、兒歌等,請你看看今天這些字用什麼方法記比較合適?”

(學生思考片刻後,紛紛舉手。)

有的說:小鳥的“鳥”去掉一點就是“烏”,烏鴉是黑的,看不見眼睛,就像一隻沒有眼睛的鳥。”

有的說:烏鴉的“鴉”,右邊是個鳥字邊,因爲烏鴉是一種鳥,左邊是牙,讀音和“鴉”差不多,只是聲調不一樣。

有的說:我請大家猜個謎語“瓦片層層並一起”。

有的說:“法”在我們數學中學過,“減法”的“法”。

學生們紛紛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好辦法,我重點引導他們識記了“喝”和“渴”:

師:同學們,這些生字中有兩個長得特別像,你們說是誰?

生:是“喝”和“渴”。

師;是的,我們怎麼來記住它們呢?

生:我用偏旁來記,“喝”是口字旁,因爲要用口喝水;“渴”是三點水,因爲口渴的時候很想喝水。

師:你的辦法很好,大家能不能編個兒歌,這樣記得更牢一些。

生:喝水要用口(口字旁),渴了要喝水(三點水)。

反思:教學打破以往的讓學生單一的認讀來識記生字的方法,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積累的識字方法,創設民主、寬鬆的識字環境,選擇“自己喜歡的又最容易記住生字”的方法,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識字過程中,學生積極性得到很大的調動,說出了許多與衆不同但又有效的識字方法。

二、循序漸進,引導理解和運用詞語。

在理解“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這句話時,我是這樣做的:

生:老師,我想知道什麼是“漸漸升高“?

師:這個同學問題問得很好,誰來幫助他?

生:“漸漸升高“就是升得很慢。

師:可以把“漸漸升高“換成一個什麼詞?

生:可以換成“慢慢”

生:可以換成“一點點”

(學生嘗試朗讀換位後的句子)

師:通過讀你們一定明白了“漸漸升高”的意思。老師來考考你們,請你們漸漸從凳子上站起來。

(學生嘗試做一做)

師:你們爲什麼這樣做?

生:因爲漸漸站起來就是慢慢站起來。

師:你還能用“漸漸”說一句話嗎?

生:紅旗漸漸升起來了。

生:天氣漸漸冷起來了。

生:風漸漸大起來了。

反思:在理解“漸漸”的意思時,如果教師直接就告訴學生:“漸漸”就是慢慢的意思,學生對詞語的感悟也許就只能停留在字表面上,不夠深刻。在這一片段中,教師是逐步啓發學生,先是從學生感悟中說說詞的意思,也許學生並不能把心裏想法說得很準,這時,老師就讓他們用換詞的方法來理解,用淺顯易懂的詞語來解釋新詞的意思。這種理解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學生容易接受。接着讓學生親自體驗“漸漸放下來”,通過實踐,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的情況,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記憶。最後讓學生用“漸漸”說一句話,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掌握了詞語的運用。此設計符合學生認知事物的規律。

三、拓展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在課文結束部分,圍繞“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該怎麼辦?”設置了這樣的環節:

師:同學們都覺得烏鴉很聰明,能夠想出這麼好的辦法,假如烏鴉的旁邊沒有小石子,你該怎麼辦?

生:烏鴉可以找一根吸管,把水吸上來。

生:烏鴉可以找一個碗,把水倒出來喝。

生:烏鴉可以請他的好朋友幫忙,把水拿起來給他喝。

師:看來,同學們的辦法比烏鴉還聰明。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只要動一動腦筋,這就想出辦法來。

反思:這個案例充分發揮了教材的優勢,藉助課文,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造想像的空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閱讀,有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8

潘金玲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閱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爲本課的教學重點。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如下反思。

1、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實現閱讀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並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 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品讀感悟全文,體會烏鴉心情的變化,並充分運用遠教資源豐富的形、光、聲、色,激發孩子參與活動,培養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創設平等、合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實現語文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例如在體會烏鴉看見水卻不能喝到水的時候引導學生體會烏鴉的心情,是很難過,很失望,很苦惱的,然後讓學生很難過地讀一讀,很失望地讀一讀,很苦惱的讀一讀,讀文中體現個性化的閱讀。

2、加強語言文字訓練,豐富語言的積累。

在進行讀文的同時,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是我的課堂的重點,因爲學語文的目的就是用語文,將在課堂上的知識用到生活中才能體現學習語文的價值。例如在本節課我安排了用“漸漸”說話,設計了許多的練習題:

1、太陽漸漸升高了。

2、小樹漸漸長大了。

3、海水漸漸張起來了。

等等。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到處”的意思,並運用到處造句。然後在理解全文後讓學生評價烏鴉是怎樣的動物,進行語言訓練,烏鴉我想對你說()。

3、勾畫詞句,爲考試做準備

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很少採用勾畫的方法進行教學,總覺得只要讓學生自主說一說就可以了,不過後來我發現因爲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沒有這種能力,所以學生在答卷的時候多數不會做。因此在這個新的班級中我特別重視勾畫與交流的訓練,爲以後的考試打下基礎。

4、學在課堂,練在當堂。

本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對生字已比較熟悉,所以在識字環節用時不多,主要通過一些遊戲的方式來不斷激起學生的興趣:從字到詞,再從詞到句,最後到課文。如:學習“鴉”字,學生說出這個字的特點之後,就讓找出與它相關的詞。最後再來比賽找句子,讀句子等。讓學生不斷的在語境中練習生字、詞,而且方式多樣,這樣學生會在主動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生經過這樣系統的學習知識也會更嚴密、完整,爲以後學習語文打下更好的基礎。

5、進行人文教育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烏鴉很聰明,又耐心,更要改正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錯誤觀點:只要烏鴉叫,就是有不祥的事情發生。讓學生知道烏鴉還有很多的優點,例如有烏鴉反哺的故事,進行思想教育。再如,度了課文後,你認爲這是一隻什麼用的烏鴉?因爲什麼?這樣不僅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而且挖掘了思想的內涵。

本課在朗讀方面還要加強,學生在體會句子方面還很困難,以後要循序漸進,多考慮學生年齡特點。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屬於經典課文。在我的記憶中,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當時,更多的是根據老師的要求,不停地讀,最後背下來。從此,這個故事就一直保持在腦海中。

今天,聽了一節在新課標理念指引下的《烏鴉喝水》,總的感覺:是一堂精彩的,有語文氣息,體現低段年級的語文課。整堂課,老師就是在爲孩子們創設情境,在情境中指導學生識字,讀文。很好的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本堂課亮點頗多,給低段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學習的例子。現選擇識字的環節加以分析:

一、帶拼音認讀生字。

1、學生自讀一遍。

2、全班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讀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3、齊讀一遍。

二、去拼音認讀。

1、生自己認讀。

2、交流:不認識或難讀的生字。教師加以整理,概括。

3、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識記方法。(小組合作)

4、生交流。(這個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向學生傳授了除過傳統的`識字方法,新增加的識字方法。比如:猜字謎的方法,某些字的演變過程。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以激發學生對中國漢字的興趣)

三、生字放在新的語境中加以鞏固,訓練。比如:烏。可以放在 “烏雲、烏黑”當中認讀。

四、有關生字的練習。(教師選擇學生容易認錯的生字,放在設計的小練習中進行練習。

評析:這個識字的環節有以下值得借鑑的地方:

1、識字的環節體現了層次性。我們好多老師的識字教學,沒有章法,想怎麼教就怎麼教。這節課的識字環節提供的很好的學習例子。正是因爲有了教學的層次,所以整個識字的教學紮實、有效。老師不是在做樣子,而是實實在在地爲學生的識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2、識字的環節中有新的識字方法的滲透。比如:猜字謎、編故事、介紹生字的演變等等。則就符合新課標中的要求。教師應設計多樣的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以提高識字的教學效率。

3、在新的語境中鞏固生字。好多老師一交流完識字的方法,就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究竟認住了沒有,老師心裏沒底。所以,建議低段的老師應該在此增加在新語境中認字的環節,這樣,學生就有了鞏固的環節,從而使識字的環節趨於完整。

如果低段的教師都能認真地按照識字教學的有機環節真紮實的進行那麼,我們的識字就會有所進步,學生的錯別字就會減少。

識字的環節如下:

一、帶拼音認讀生字(以詞語的形式出現)

1、生自讀

2、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讀音,

3、抽查讀

4、齊讀。

二、去拼音認讀。

1、生自讀

2、抽查讀

3、齊讀。

三、單個生字打亂順序認讀。比賽讀。

四、交流識字的方法。有側重的指導難記的生字的識字方法。巧妙地傳遞新的識字方法。

五、新語境中鞏固識字。

紮實的訓練,有機的練習,有效的鞏固,就會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妨一試!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0

《烏鴉喝水》這節課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

我主要引導學生們在進行表演、討論乃至爭論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知識的獲取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我把思考的權利和時間大膽地交給了他們。“你能幫烏鴉想辦法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了雙向互動。

親身經歷和探究性的學生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途徑。我讓學生模仿烏鴉的辦法做實驗,驗證了烏鴉做法的正確性,培養了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同時學生在表演、觀看中也體會到烏鴉口渴的難受,初見到水時的驚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個過程,並讓學生通過讀來體會烏鴉的心情。

而在拓展部分,我問學生:“烏鴉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喝水?”大家的思維活躍,如用吸管吸,用石子砸一個洞等方法。學生的答案使整個課堂煥然一新,也使我體會到在自由平等氛圍中創新的可貴。

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初步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爲本節閱讀課的重點,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烏鴉在“找水喝”到“喝着水”這一過程中心情的變化,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讓孩子跟着我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雖然讀的效果不錯,可是課後反思,發現學生學習空間受限制,無自主選擇機會;教學環節雖步步緊扣,但死板而機械,教學流程具有不變性和明顯指向,串問串答,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的興趣不高。多次教學,不斷反思,我深切體會到,教學設計的思路對於課堂氣氛及學生學習、精神、思維的狀態,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會特別注意這點。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1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初步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爲本節閱讀課的重點,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烏鴉在“找水喝”到“喝着水”這一過程中心情的變化,讀懂故事闡述的基本道理,拓寬知識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1、富有情趣的導語——愉悅有效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身空黑袍子,長個醜樣子,懂得愛媽媽,是個好孩子。——打一種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2、設計板狀結構——簡約有效

教學本課,我採用的是板狀結構設計。先引導學生研讀帶“喝”的句子,體悟烏鴉喝水過程中心情的變化。又由學生提出“烏鴉喝不着水,後來又是怎麼喝着水的?”這一疑問進入研讀“烏鴉怎麼喝着水”這一內容。每一環節教師均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選擇空間,因此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板狀結構的課堂設計在流程上具有多變性和不確定性,課堂教學因而顯得多姿多彩;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3、創設語文實踐活動——積極高效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當烏鴉演示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動腦思考,還要用眼看,用耳聽,用手做,用身體經歷,用心靈感悟。通過學生演示實驗,學生不僅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還領悟到烏鴉爲喝到水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在作業的設計上,新穎獨特有個性,大膽開放有創新。通過實驗操作,培養了學生運用科學的態度分析事理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敢於懷疑、敢於實踐的科學求真精神。

追求有效,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永恆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老師熟練地運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在學習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後改進,在改進後學習。讓我們一起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