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精選6篇)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精選6篇)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首先讓學生構建好老師的形象,也讓學生回顧自己的老師。接着,讓學生表演“教師模仿秀”,真切地走近老師的角色,換位思考,然後讓學生從個性、外表、師德、能力等方面寫出自己喜愛的老師的形象,讓學生更深層次思考老師這一角色,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交換意見,並在課堂上一起分享。

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前提下,教師從老師的角度,從生活、工作等方面談談自己的感受,然後讓學生一起討論,換個位置,如果你作爲老師,你的煩惱會是什麼?學生進行討論,以自己的眼光去發現問題,然後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老師的快樂與煩惱,讓學生更全面瞭解老師,並對於學生誤解的地方,加以解釋。

通過一個平等的平臺,讓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化解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誤解,讓老師與學生互相尊重、理解,更好的溝通,並把之前學習的有關人際交往的小技巧運用在師生交往上。

如果能積累一些有關師生交往的視頻片斷,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效果會更好,更活躍,這是我以後要努力的方向。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2

《走近我們的老師》教學反思師生關係是學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本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老師的個性,工作,改善師生關係,學會尊敬和感激老師。同時,學生也應該理性的理解對老師的尊敬,不要把尊敬理解爲唯命是從,要敢於和善於指出老師的不足和錯誤之處,使師生在平等,健康的關係之中共同成長。如何有效的與教師進行溝通,是小學生面臨的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本節課有以下體會: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要多下功夫,注意啓發性設問。一個較好的啓發性問題,應該具備下列的條件,問題本身是學生未知的新問題,才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內容與學生的認識能力,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水平相適應,不要太難或太容易,使他們跳一跳後方能摘到“桃子”。問題的表述清楚明確,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問題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結合自身實際和教材本身,學生很感興趣,想想也都能答,也願意答,這樣的學生積極性就能得以充分的調動。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在學生討論和回答問題之後,要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挖掘文本,從文本中歸納,這是要點,還要培養學生做筆記的習慣,養成用規範的語言答題的良好素養。本節課需改進的地方:

1.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把握好課堂教學節奏,避免“頭重腳輕”,對重難點的講授應預留出足夠的時間。

2.課堂上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鍛鍊和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

3.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多元化,今後要豐富自己評價語言。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3

暑假剛開始,應學校要求,我在歷經克服很多阻撓後,終於完成了《走近我們的老師》這節錄像課。講完之後,我感受頗多。

本節課是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旨在引領學生認識老師的職業特點和責任使命,培養尊重老師的情感,學會接納不同風格的老師。本節課我講授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有三個目標:通過填寫並交流“溫情一刻”卡片,體會教師對學生的愛,學會感恩教師;藉助圖片、採訪,體諒老師,理解老師;通過觀看錶演,評價交流,學會跟老師溝通。是帶領學生分享和老師之間的小故事,從中讓學生學會感恩教師。

在完成教學目標時,存在如下不足:

1、本節課過度的重視課本上的知識,沒有做到真正的使用教材,沒有真正帶領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體驗出發,昇華學生的情感。

2、我在上課時關注優等生太多,忽略了那些中等生,對他們的關注度不夠,缺少對他們的啓發引導,只是看到誰舉手就提問誰。

3、在剛開始回憶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學習這一段教學中,所製作的課件播放時間太短,沒有很好的達到課件的輔助效果。

4、課堂上時間的分配不太合理,在寫下自己和老師之間的小感動時,給學生的時間太少,學生不能很好地用心構思,交流的時候不太精彩。

不過,這節課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品德課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品德課上如果老師能夠真正帶領孩子們學習交流,對於整個班級乃至整個學校班風校風的建設會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和效果。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4

由於自己對京劇瞭解不多,所以在課前,利用大量的時間蒐集有關京劇的資料和圖片,並製作了多媒體幻燈片《走近京劇》。還利用自己會拉二胡的條件,去借了一把京胡,練習了一段京調,爲欣賞活動做準備。有了這些圖片、資料、演奏的準備,欣賞課變得不再單調、乏味,而是生動了許多。

京劇對於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的確深刻了一點。雖然京劇欣賞教學的要求與一般民歌欣賞、器樂欣賞的目標差異不大,他們只是曲調不同而已。但因學生幾乎從不聽京劇,對京劇一點都不瞭解,很多學生說,在電視裏看到京劇的屏道,都會轉檯的,所以根本沒有欣賞京劇的基礎。他們不瞭解京劇的形成與發展,沒有基本的京劇知識,所以他們看不懂也聽不懂京劇,無形中也就遠離了京劇,無法和老師形成共鳴;兒童的精力旺盛,喜歡活動而且形象思維佔優勢,所以讓學生靜下心來欣賞冗長的唱腔和難懂的唱詞並理解其人物形象有一定難度。

由於京劇對於學生來講是非常生疏的,第一課時中,我利用自己製作的課件引導學生走近京劇,瞭解京劇的四大行當“生、旦、淨、醜”,而教材提供的只有CD音響材料,所以我利用了MTV的形式,如:現代京劇《紅燈記》選段的錄像、京劇《智鬥》、《蘇三起解》等網上找到的影象資料,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既能聽到音樂又能觀看到京劇的表演形式。在講解“做”和“念”的時候,我讓學生模仿和表演了京劇《智鬥》的片段,同學們邊聽邊隨錄音哼唱,並總結出一字多音的拖腔是京劇唱腔上的一大特點,進一步感受京劇唱腔中唱詞的韻腳、咬字吐字與四聲運用等特徵,以幫助學生體會和感受。他們對此非常感興趣,很快對京劇四大行當熟知於心。在接下去的《急急風》講解時,我以實物展示和課件顯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板鼓和大鑼、板鼓和小鑼、板鼓和鈸、板鼓和鑼鼓等經依次類推,然後逐步累加到三聲部、四聲部。在弄清了《急急風》節奏譜時,學生很快能用樂器鼓、鈸、鑼等三件樂器演奏出一段簡單的《急急風》,而學生對於自己能成功的演奏《急急風》也很有成就感。通過了解、模仿、演奏、表演學生對於京劇有了一種親切感和興奮感,這個活動帶給了我一點收益,因爲我看見學生在逐步瞭解京劇、感受京劇、接受京劇。

第三課時《說唱臉譜》是同學們最喜歡的一個內容,特別是觀看外國人唱的《說唱臉譜》的VCD時,學生特別激動,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曾經唱過的歌曲,也是前年星光大道欄目中,外國人喜歡演唱的曲目,很多學生一聽就知道,而且歌曲歡快,易於上口,學唱非常認真,對臉譜的認識也更清楚了。我還給學生播放了和欣賞現代京劇《紅燈記》中的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讓他們知道,並非遠離我們青少年。在愉快的氛圍中,我們共同感受到了京劇的魅力。這節課雖然過去了,卻一直令我難以忘懷,我深深地感受到,音樂教學也正象醇香的清茶,慢慢品味才知其中滋味。

第四課時成了京劇小沙龍,學生們不僅交流了很多京劇常識,大方的學生還上齤臺演唱了在家學習的京劇唱段,雖然唱得跑了調,但是我知道,京劇已開始走進學生們的心裏。

本單元的不足之處就是大部分時間學生都在觀看多媒體幻燈片,學生回答問題和參與的時間較少。沒有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的宗旨。如果能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中來那樣課堂氣氛會好很多。

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我和學生一起增長了很多有關京劇的知識,並拓寬了我們的'思維和視野,最重要的是讓我真實和深刻的體會到做一位藝術老師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所需要的是廣博的知識,靈活的思維和高度的藝術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5

這一主題終於圓滿的落下了帷幕,小朋友通過這一主題的實施,從心理和身理上對升入小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在主題實施過程中,我們對孩子與家長比較注重的是三方面的引導:

首先是適時適宜的爲孩子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給幼兒大膽表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孩子們嚮往上小學又有所擔憂成了孩子普遍的心態。 “小學裏怎麼上廁所”“有沒有點心吃?”“上小學,要去很早嗎?”“遲到了,會把我們關在門外嗎”等等一系列的擔心的問題時刻的影響着他們。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固然存在,但我們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建立如何應對變化的“策略”更爲重要。在《好擔心》這一活動開展中,我們通過環境的創設、幫助孩子歸納、解決他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是幼兒沒有經驗的,如:小學生怎樣上課?怎樣做作業?有哪些可課?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引導在參觀小學的時候注意觀察、尋求答案。

其次,我們更注重的是實踐活動的操作。如:

1、我們讓小朋友每天堅持背書包上幼兒園,書包裏放一些學習用品,學習自己整理書包,並能保持書包的乾淨整潔。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我們發現有些孩子習慣特別好,每天能按時來園,書包乾淨整潔。但也有部分孩子書包總是丟三落四,裏面儼然成爲了垃圾桶。同時也出現了不良現象(對同伴的學習文具好奇、羨慕,因此就佔爲己有)。

2、情景模仿小練我準備做小學生:上課、下課增加互相問好的環節;上課位置的適當調整;增加一些書寫、早期閱讀的練習時間;改變舉手姿勢。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孩子們有了較初淺的經驗練習

3、規則意識的制訂,讓小朋友時刻以小學生的日常行爲規範要求自己。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孩子們的常規有了質的飛躍。

第三,我們也十分注重家園同步合作,讓家長參與到幼小銜接工作中去。如:讓孩子與附近熟悉的小學生進行交流;調整合理安排幼兒在家、入園的作息時間、增加閱讀、書寫、繪畫等安靜的遊戲;增強自我服務能力;告知家長近階段的培養目標、同步教育。如:

1、幫助幼兒瞭解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適應即將面臨的變化。

2、克服動作拖拉、沒條理的不良習慣,養成動作敏捷、有條不紊的習慣。

3、克服丟三落四、缺乏責任心和堅持性的特點,養成做事有恆心、有耐心的習慣。

相信通過這一主題的實施,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一定能順利渡過過渡期,健康快樂地開始小學的學習與生活。

走近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6

七年級下冊從第七課開始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識,學生冷丁接觸,一是難度大些,二是不太習慣(和前面的幾課相比完全是兩種風格)。與此相應,本節課的教學難度自然很大。

藉助本次學校舉行的骨幹教師示範課的機會,在五個平行班中,我利用了五種不同的教案進行嘗試,受益匪淺。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體會到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利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覺得特別方便,同時也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知識框架完全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既美觀又節省時間。其實不然,這次展示課的嘗試使我改變了以往的錯誤認識,那就是:雖然有多媒體做輔助,但板書絕對是不可缺少的,因爲它能很好地體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有助於學生從整體把握知識體系(整堂課隨時可作參考)。

第二,我認爲重難點的確定應靈活處理。

以往我們確定重難點都是根據教參,現今的思品課教材已經更改多次,但是教參依然是沿用很多年前的。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感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合理調整纔對。就拿《走近法律》這一課來說,原來我按教參確定的重點是“法律的特徵和作用”,難點是“道德、紀律、法律的區別”,但是經過教學實踐證明,重點不錯,而原定的難點部分,學生居然全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迎刃而解,反倒是重點部分不易理解接受。所以我及時將難點部分做了調整,也就是說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重合的。

第三,我感覺以往的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比如在《走近法律》這一課中,之所以原來一直認爲“道德、紀律、法律的區別”是難點部分,就是因爲在此問題上我們老師間就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從“適應範圍或對象”的角度講,法律是“全國適用”還是“普遍適用”上,我們又是查找教參,又是請教其他兄弟學校的同行,甚至都想方設法地諮詢了吉大附中的專家級人物,最後確定爲“法律是全國適用”,而“道德是普遍適用”的。可是教學實踐卻讓我們意識到“教師反倒不如學生”,因爲這個問題一拿出來,學生幾乎沒有任何疑問地作出了正確的解答,這不能不讓我們瞠目。現在反思一下才明白,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爲老師們的思想太複雜。想得多一些、周密一些是沒錯,但是要有深入探索下去的能力和功底做後盾才行。這次的教訓就是:我們做教師的絕對不要人爲地加大問題的難度,否則會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