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老師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

去年擔任九年級的語文老師,暑假的時候心裏盤算學校應該會繼續讓我教九年級的語文。沒有料到的是新學年分到了八年級1班,重新做一名八年級語文老師。

八年級的學生,沒有七年級學生那麼活潑,沒有九年級學生那麼沉穩。八年級學生的優點,是思想很活躍,上課氣氛很好。對於初中語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

八年級部編版語文教材,有了輕微的變化,增加了第五課《國行公祭,爲佑世界和平》第六單元《孟子》也從兩章變成三章。經過九年級複習,我對語文考試的重點和難點也有一定了解,教法上面更加細緻。首先,在語文基礎知識方面,增加了每課的生字,生詞,多音字,成語等的積累。基本上是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都給學生深入一些文學常識。其次,針對每個單元素材教材的研究上,也比往年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加註意到記敘文與說明文教法上的不同之處。此外,在課外名著閱讀上面,收集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閱讀課的開展,幫助學生課下多讀書,讀好書,愛讀書。最後,關於語文的備課和講課上面還是有一些迷茫。對於教材,自身理解、解讀並不到位。個人思考太少,更不具備研究的能力,處於一種模仿名師爲主的模式。還是應該自己多讀專業書籍,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明確的的備課之路。

本次考試,比六班差了很多,個人反思覺得最後複習階段不夠細緻。學校少了一次月考,應該抽空自己考。考試可以鍛鍊學生思維,只是單純做題講題並不能深刻理解。今後,每一單元結束後都應該給學生進行測試,改變之前單純的聽寫默寫,加大難度。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自己今後更要自己多做題,研究題型。

這是我愛人寫的,她是一名語文老師,卻不愛寫文章,我也多次建議她多讀書、多寫作,她以照顧孩子累、沒時間等緣由置之不理,直到現在她竟然主動的來寫教學反思,這就是進步啊,我很開心,我相信,這將是她教學生涯的轉折點。因爲我們都知道,善於總結和反思的人是進步最快的,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或是企業老闆或者企業員工,都是這樣的。

要知道,每一顆鑽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

耐心和積累,是實現理想的前提,只要認定了自己奮鬥的目標,努力堅持下去,總會取得屬於自己的一番成績。畢淑敏曾說:“每一顆鑽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保持等待與希望,總有一天,埋得再深的鑽石,也會被髮掘。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2

上初唐詩的部分,比之之前的現代詩歌,感覺更加有內容可講,針對的高考能力要求也比較顯著,所以備課時內容更加充實。但是,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發現設置的問題並不是完全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時候問題太深,或者問題方式不對,容易造成學生的思考瓶頸,課堂氣氛也冷場。授課是提問的藝術,如何更加科學地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到達老師所期待的彼岸,這是每一個新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所謂備學生大概就是指這方面。

另外還有關乎教授內容方面的思考。我們老師很多的思維方式和視野比較多地停留在文學史,古代漢語等比較專業的層面上,所以在授課時,不免會陷入學院化的囹圄。比如在《勸學》一篇的講授過程中,我對於文言句式,詞語結構的講解可能過於深刻,涉及到現代漢語的語法層面,但是學生的語法知識不繫統,也比較混亂,初中階段的語法學習大多停留在聽聽而已,用不到也懶得深刻學習的程度,所以很多時候,學生並不能聽懂,講解文言的倒裝,在學生眼裏,也只是難懂的文言知識,自己彷彿感覺到這些內容只是講給自己聽的,爲了講而講,或許說到底還是對於學生的.程度有不完全的認知,所以在授課內容選擇上並不能把握好尺度。

最後,我很想說,雖然這些日子以來,自己精神上,身體方面壓力都比較大,但是與學生的交流也使自己體會到生活的充實,創造的快樂。學無止境真的不是說說而已,經過課堂的種種,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這或許也是幸運之所在。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3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無論思考討論什麼問題,都要立足於自瀆,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爲本,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然後抓住“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這句話引導學生自主品讀,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力圖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從一堂課到每堂課,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文路和教路是爲學路服務的,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交流時原本認爲學生可以抓住重點語句品讀,沒想到,學生幾乎把整篇課文都說到了,交流到最後,就顯得有點繁瑣,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學,主要問題在於沒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如果問題這樣提:“關於‘貓蝟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學生會很快找到重點語句品讀,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所提問題就是經過修改之後的,這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會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這樣,整堂課的教學才能夠凸顯主體,線條簡明。 總之,語文課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於複雜,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能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這是教學這一課給我最大的啓示。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4

本課採用“文包詩”的形式,因此,藉助課文來學習《塞下曲》,要在讀好詩的基礎上,對照課文,進行嘗試性的理解學習,我認爲對古詩的理解應避免一字一詞的理解,要倡導融會貫通的整體把握。但對理解及體會意境的關鍵詞語要較好地把握。例如:古詩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平明”、“白羽”、“沒”、“石棱”,這爲學生體會李廣的'力大無比,做了較好的鋪墊,通過對朗讀的指導以及適時地情境。學生能深入體會到當時的場景,他們能把自己內心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場景。較好的通過讀來表現。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5

一、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獨立開來。在我們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要滲透寫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穆老師提到的文章的結構。《九色鹿》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所以在教學時要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讓學生明白,寫一件事我們應該按這個順序寫,這樣,不僅可以爲下節課的複述課文做準備,而且以後學生在寫作時遇到寫事的習作就會知道按什麼順序寫了。除了文章結構以外,還包括文章中出現的句式:反問句,設問句等等,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當然還有關聯詞。爲什麼在這個地方要用這個關聯詞,表示什麼意思,都要讓學生明白,這樣,學生以後自然就會運用在寫作,說話當中去。

二、板書

板書在一節課中同樣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一個好的板書,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針對我這節課的板書,穆提出來幾點建議:

1、板書要講究完整性,所以我既然寫上了調達這個人物,那麼在調達的人物下也應該相應寫上反映他品質的詞。這樣一來,不僅完整了板書,也幫孩子積累了詞語。

2、在這節課中,九色鹿是主要人物,調達的“惡”完全是來反襯九色鹿的“善”。那麼,在板書中,通過對比,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看出九色鹿的“善”。

3、從學生角度出發,我們的孩子生活着的社會是現實的,我們不能只讓孩子看到善的一面而完全忽視惡的一面。

三、作業

爲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是這樣來設計作業的:如果讓你來讚一讚九色鹿,你打算怎麼來讚美?學生說,然後相機出示3個要求:1講故事(複述課文)2表演課本劇(分角色表演)3摘錄優美詞句(幫助孩子積累詞語)但在這樣的環節中,孩子說了很多種方式,看似很熱鬧,但是也存在弊端。也就是穆老師提出的:作業的佈置一定要落實到實處。如果僅僅是追求課堂上的'一種氛圍,而讓孩子潛意識地認爲:作業只要說說不一定要做,那麼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對孩子的學習是很不利的。所以,我想,把“你想怎麼讚美九色鹿”這個問題去掉,直接出示作業要求會來的更清晰,目的也更明確。

在聽了穆老師的指導,我受益,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一堂課要成功,更不能只考慮環節設計的精緻,更要關注孩子,真正做到從文本出發,從孩子出發,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6

《我的老師》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學習內容:

1、蔡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

2、“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生?

3、質疑本文着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探究詳略安排的好處。

根據先學後教的原則,制定了“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寫一寫、議一議”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瀏覽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想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但是還存在一些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有惰性,是一種懶於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一部分學生依舊是聽,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於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後面時間也不夠了。結果後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沒完成。今後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學生一起努力,教學相長。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7

《我的老師》是魏巍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話是“在我的記憶裏,她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接下來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憶了發生在師生之間的七件事來佐證蔡芸芝老師的溫柔和美麗,從而充分解釋了“最使我難忘的原因”,所以,這句話的作用應該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總領句,“溫柔和美麗”應該是蔡芸芝老師的形象標籤了。

說實話,我一開始感覺這是一篇很簡單的文章,結構也很典型,先介紹老師的性格,再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證明,就像我們教孩子寫作文一樣,所以備課時不夠深入,不夠細緻,不夠全面,結果在課堂上遇到了問題,在解決導學案上“蔡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時,出現了我意想不到的情況,一是有孩子總結是“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二是在我問哪些事件可以證明她的這些特點時,其他如“溫柔、慈愛、公平、偉大”不難找到,但是卻找不到證明蔡老師“美麗”的語段。下面我逐一說明。

一、蔡老師是怎樣一個人

這個問題應該不難,孩子們從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詞“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其中“溫柔、美麗”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愛、公平、偉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沒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過去了,但仔細一想,既然“溫柔、美麗”是蔡老師的總特徵,那麼第九段出現的“慈愛、公平、偉大”應該包含在“溫柔、美麗”中,屬於種屬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也許有人會說,美麗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實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我接着問第二個問題時,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證明蔡老師的“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

問題一拋出來,表明蔡老師“溫柔、慈愛、公平、偉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證“美麗”呢?孩子們犯難了,最後不得不回答“十八九歲、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很顯然這樣的答案是經不起推敲的,難道“十八九歲”就證明魅力嗎?不能,這隻能說明年輕;難道“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就能證明“美麗”嗎?這個答案顯然更可笑,這隻能說明是蔡老師外貌特徵,按照寫作常理,前面說明是什麼樣的人,後面得有具體的事例佐證,難道是作者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就像我們寫作文時寫一個人,前面說說他是一個善良、勤勞的人,後面卻只寫他善良的事例,對他的勤勞卻隻字不提,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時,有同學靈機一動,舉手發言:“老師,我認爲這裏的“美麗”是指蔡老師的心靈美麗,一句話真是撥雲見日,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我也肯定地點點頭。這樣一理解,上述兩個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一、蔡老師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溫柔、美麗”來概括,不用再說“慈愛、公平、偉大”了,這三個詞語完全可以涵蓋在“溫柔、美麗”這兩個詞語中;二、我們也不用再從外貌上找描寫蔡老師美麗的句子了。兩個問題迎刃而解。

這完全是一節因爲我沒有備好課而有意外收穫的一節課,課堂上我認同了學生的觀點,課下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感覺學生的見解很有道理,於是趕緊整理成文,與大家商榷。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8

作爲一名實習教師,我擔任語文學科的教學,對於語文學科我也一直有着自己的看法,語文實習老師教學反思。語文時候一門龐雜的學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同時也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備課、授課我更感到如此。

在實習中,看着同學們學習語文也讓我想起了自己高中的語文課。以前學習語文只覺得很簡單,只要把老師所講的內容死記硬背下來就能有個不錯的成績,而我的語文老師更是講得細緻無比,所以在課上根本不曾注意聽講只顧得拼命記筆記,課下再“死記硬背”下來也總算能有一個不錯的成績。一直到自己成爲了一名語文老師後才知道,語文這門學科並不是只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其實語文尤其要求理解,只有在課上認真聽講,課下做好老師佈置的任務,才能做到全面理解。學好語文不能以分數作爲衡量而是要看真正理解掌握了多少知識。那麼如何讓學生完全理解所講授的`內容就成爲教師的主要任務。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實習我認爲要讓學生學好語文,教師所要做到的有兩點:首先,將知識點講授全面,一定不能隨意馬虎,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全面;其次,將知識點講解明白,讓學生徹底明白所講內容,攻可重點、難點。通過反思,我發現自己就這兩點來說我還存在許多不足。首先,在備課時自己雖然能將知識點準備充分,沒有缺漏,可是在講解的過程中卻總是會出現缺漏的現象,有些知識點雖然已經準備但也會忘了向同學們強調。究其原因,我認爲還是在備課的環節出現了問題,自己雖然在備課本上記得很詳細卻不能將備課本上的東西記到腦子裏從而導致出現缺漏。其次,就是將知識點講解清楚,有些知識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不易接受、理解,所以就更需要教師的詳細講解,那麼如何將這種複雜的內容用簡單、生動的方式教給學生是教師所必備的技能,而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更是我在實習中一直探索的。

通過這次的反思,讓我明白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更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在以後的授課中不僅要注重將知識點講解全面清除,更要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節一年級的語文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把重點放在識字和朗讀上。識字,先由學生自主認字,自己想辦法記字,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讓學生有學習主人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朗讀,多種方法練讀,以讀帶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領悟,感受到小燕子的進步,學習通過仔細觀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整個設計重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由扶到放,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語言遷移運用,從而完成了由書本語言到自我語言的讀書內化的過程。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好引導者,我在教學時,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想學的願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當老師,以師生角色的互換來激發學習的興趣,培植信心,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相互評議,逐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感受能力,從而讓語文教學成爲師生,生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二、語文學習不僅要理解,還要會運用。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口語訓練,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構建語言模式。

三、學寫生字時,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不僅動口動手,更動腦,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

四、以讀爲主,通過自由讀,同桌合作讀,指名讀,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領悟,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習慣。

五、在語言積累的過程我不僅注重在課內積累,還鼓勵在課外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地積澱語感經驗。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尤爲重要。我又換上另外兩種蔬菜,說說燕子媽媽好小燕子會怎麼問,怎麼說,這樣我就創設了一個語言遷移運用的機會,不但讓學生產生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的語言,完成了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

六、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中我通過實踐活動,能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擴大知識面,學生的各種能力會不斷的提高。

七、在教學時,有時我對學生的追問還不夠,有時我說話還不夠準確,以後我會繼續努力改正。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0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述作比較引入,然後要求學生說說爲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着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能夠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述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談談你爲什麼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願意去探究。我想以後備課,思考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麼更爲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述時,將自己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後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就應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爲牽着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資料。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範讀,學生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牀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但是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着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爲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後者是畫線,是爲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着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

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爲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佈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1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爲學習的主體,主張引導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那麼,在一年級新生中怎樣來實現學生“主體”呢?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應該是其中的一方面。在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怎樣讓剛上學的新生適應合作型的學習方式,這個問題值得做一番探究。

一、激勵交往熱情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藉助課程內容這個重要中介而進行的認知、情感態度諸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目標上,要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缺員參與的問題,教學要多方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熱情,引導學生從交往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

一是創設交往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產生良好的交往情緒,從而主動地參與交往。創設問題情景、遊戲情境、交際情境都是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識字教學《自選商場》時,針對城市的孩子都喜逛大型超市的習慣,設置到超市中的情境,讓大家說說超市中有哪些物品,學生立即充滿興趣地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二是改變評價方式。教師對小組合作交流的評價,除了對小組成員個體的評價以外,更要注重對小組團體交往過程的評價,會利用恰當的時機表揚小組學習過程中團結合作精神,並對這些小組給予整體的小獎勵(如小紅花、得紅旗等),激發學生的小組榮譽感,讓學生願意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培養交往技能

小組合作交流作爲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會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難免會出現亂說亂叫,秩序混亂等狀況。爲了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師必須進行恰當地引導。比如提倡學生“說明白話”,小組合作交流,每個成員都有說的機會。一年級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於脫口而出,有時是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話又重說。對於這樣的學生,要求小組成員要對他們提出更正的意見,再重新來說。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小組成員在交流時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說的意思。在實際課堂上我們發現許多一年級學生聽的習慣特別不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讓學生靜靜地聽老師讀五個詞語,然後再按詞語順序說出這五個詞語。也可以請同學說一句話,聽完之後讓同學來複述,逐漸讓學生學會認真傾聽。

當然,學生交往技能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纔會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有目標導向的活動,強調課堂上的互動交往,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儘量提供適量的交往機會,不要老是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而剝奪學生交往的機會。教學中注意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識。

(1)在交往中識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生在聽讀識字的過程中,通過聽與問的途徑自學生字,還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提供讓學生在小組裏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在互聽互檢的形式下交流,每個人把認的字讀給夥伴聽,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組裏的夥伴可以提醒再認一認。如此一來,學生在小組內互教互學,其樂融融,教師則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提高了識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賞。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制生字卡片,回家後在家長的幫助下,許多學生會做出許多的漂亮實用的生字卡片,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小組交流展示,引導學生在夥伴的欣賞中體驗親自動手勞動的快樂。從而更願意動手去做這些工作。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2

我是一名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將近30年的老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的看法是:語文作業的佈置應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爲目的,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因人而異,機械重複的作業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煩,久而久之,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習成績退步。

過去,我非常信奉“學而時習之”、“字要寫,拳要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等思想,佈置作業時,一味地強調“多練”,主張“多多亦善”,相同的練習至少要做三四回,同一個生字新詞至少要抄五六遍。學生反感,經常在日記中發牢騷,而我則常常在學生日記批閱中,指責他們缺乏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

而實際結果是:學生越來越把語文作業當作是一種老師強加的機械勞動,不勝其煩;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功夫花了,學習成績卻毫無起色。

事實給了我深刻的教訓,也使我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做法。隨着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我逐步摒棄了以前那種陳舊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作業佈置也越來越注意講究科學性、實效性。

不搞“一刀切”,因人而異。譬如家庭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或寫日記、或寫作文片段、或摘錄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或練習書法寫字、或看有益的課外書。作業不再拘泥於只是動筆,可以看有益的課外讀物、可以走進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從生活中、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增長才幹。這樣的作業,學生有興趣,學習有效果,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學生再也不會把作業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了。

現在,有許多學生這樣對我說:“老師,不知爲什麼,我現在最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了。”有時,我去代其他學科因公外出老師的課,一走進教室,往往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問他們爲什麼,學生們回答:“老師,我們喜歡聽你的課!”聽到這話,我的心裏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因爲我覺得,這就是學生對老師教學最好的鼓勵和肯定吧!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3

《課標》提出: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爲了讓學生從課外感知素材和課文實際內容相互滲透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我指導閱讀“我的老師”的教學過程的感受是:

首先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愛的老師”的具體典型材料,並且寫好簡短的發言稿。在課前五分鐘,請兩三位同學自由發言,這樣無形中給學生之間得到初步啓發:誰是我們最敬愛的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向老師學習?

其次,提供同樣題目,魏巍寫的“我的老師”的閱讀資料。這篇文章是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作者記敘兒童時代生活在老師身邊的幾件小事,記敘中融匯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使得這些情感與平常小事十分生動感人。學生讀了這篇真實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對自己老師的愛戴、思念,表達了真誠的情感,從中得到情感的薰陶。

其三,要求學生低聲朗讀海倫·凱勒寫的“我的老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章內容,認識結構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作者是“一個命運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帶領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師—一個改變她命運的人。”

其四,採取討論式教學,讓學生領悟合作學習,共同解決難題,達到共同提高。通過不同國別的兩位作家寫的“我的老師”的比較閱讀,由學生分組討論,擬出發言提綱。討論題目是:

(1)兩位作家寫的“我的老師”,寫作形式、表現手法有何異同?

(2)海倫的文章爲什麼要花這麼多筆墨寫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師教了海倫什麼?莎利文老師好在什麼地方?討論題目公佈之後,有各組因人而異,自由選擇題目,不拘一格,靈活掌握。然後由分散到集中,選擇三兩個組推薦代表發言,使全班同學得到共識。

其五,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經過認真討論,反覆比較分析,思維較好的學生認爲魏巍寫的“我的老師”,敘事內容比較接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通俗易懂;而海倫寫的“我的老師”文學性比較強,高雅難懂。因爲海倫的文章的題目是“我的老師”,顧名思義應該是寫老師爲主,可是文章並不是如此。文章既寫老師,也寫自己,而且寫自己的筆墨還比寫老師還多。文章寫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寫自己識字時的美好感受,寫來到田野中的快樂,……這一切都是從側面寫老師對自己的影響,寫老師的可愛和可敬。正是這種從側面表現人物優秀品德的`寫法,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到困惑,一時難以理解。還有,作者海倫和她老師的關係,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作者對自己心中的感情沒有像魏巍那樣進行直接的抒發和渲染,而是隱藏在看似乎實的敘述描寫之中,讓讀者在讀着具體的事件時感受字裏行間流動的深情。學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時難以做到,只有利用課餘時間,反覆細讀,才能深刻地品嚐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導閱讀教學中必須合作學習、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內涵,以及體驗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導學生閱讀海倫寫的“我的老師”之後的幾點體會,盼予指正。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4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不一樣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

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爲主體,而不以學生爲主體。

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爲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資料,後者是透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潛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潛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取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

我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潛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理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能夠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透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構成的個性,更不要說構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潛力。

閱讀教學應用心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麼?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資料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踊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用心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的狀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忙。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一樣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潛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用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到達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

三、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5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

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學習本文着重是讓學生了解一些關於仿生學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讀懂課文內容,並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因此,我在教學時並未作過多的分析,而是採取了引題質疑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讀自問、討論等形式自己解決。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實踐證明,把問題“還”給學生,是一種不僅有利學生“學會”,而且有利學生“會學”的好辦法。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爲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