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

我國教育領域涌現出了新的局面:教育對象的理想志趣、知識視野、生活習慣、思維方法和行爲方式等發生了很大變化,教育內容、方法手段、教學設備、教學評價也都經歷着廣泛、深刻的變革。各種新鮮的教學手段向傳統教學方法和程式提出了挑戰。我堅信一點:那就是無論採用怎樣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都離不開老師的童心、真心、愛心,語文老師更是必要的。一旦沒有老師的童心、真心、愛心參與,再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就如同魔術師的道具。

1、從心理學角度看童心、真心、愛心之於語文教師的必要性

語文學習是複雜的心智活動,牽涉到整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將心理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中去,研究學生的心理規律與心理特點同教材教法的關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社會的思想和道德標準認識的過程中,產生自覺的態度和積極的動機,進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評價,並轉化爲情感體驗和行爲習慣,從而形成個人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這一課,雖然讀了不知有多少遍,但是每讀到這篇文章,心中總是難以平靜。沙利文老師面對一位性格孤僻、體弱多病的聾啞學生時,他的童心、真心、愛心尤如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啓了凱勒封閉的心靈。海倫凱勒在《我的老師》一文中寫到:“給我一個洋娃娃。我玩了一會兒以後,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個字母‘d-o-l-l'(洋娃娃)。這種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興趣。我不斷模仿老師的做法,後來我也學會了拼寫……”沙利文老師以童趣激發了海倫凱勒學習拼寫的興趣。看起來是個簡單的語文教學過程,但實際上是沙利文老師善於運用心理學知識。讓海倫凱勒在認知基礎之上(玩的洋娃娃還可以用四個字母“d-o-l-l”表示),產生了情感活動(使我很感興趣),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我不斷模仿老師的做法)。人在認知事物時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情感,有了積極的感情,就能產生堅強的意志行動,努力去完成各項任務。爲了讓海倫凱勒認識和感悟大自然,沙利文老師用心設計了生動的一課。爲了讓她理解抽象的名詞美妙的真理,也許只有充滿愛心、充滿智慧的沙利文老師纔想很出那樣的辦法。

非智力因素對語文教師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它不僅能調節整個智力活動,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塑造高尚的師魂、師德。語文教師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運用作家所創造的作品去影響學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學生的'靈魂,做到心理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有機滲透,把學生培養成高尚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對於海倫來說,肉體的痛苦是不幸的,然而,她又是幸運的。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沙利文、薩勒等老師給了她溫暖,給了她力量。如果沒有沙利文、薩勒等老師以是以童心激勵她興趣,以真心走進她的心靈、以愛心塑造她人格的活動過程,海倫凱勒是難於拒絕向內心的敵手屈服的。也很難寫出:“拒絕向那種令人癱瘓麻木的影響力投降,在心靈的領域裏,我要永遠地走在晨曦的光明裏”的自信。正如海倫凱勒自己所說:“是沙利文小姐啓發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來使我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愛和歡樂並

富有意義。她每時每刻都在動腦筋,使我生活得充實、美滿、有價值。”

隨着現代化教學設備引入課堂教學,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那種師生關係,無論現代化教學設備怎樣先進,也不能完全取代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老師面對的是各有差異、千變萬化的活生生的個體,是一個個信息繁富的“小世界”。老師富有表情的面對面的講授,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其答疑解惑的時效性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企及的。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年齡不同,對教師語言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老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心靈的接觸就要有民主、相容的氣氛,愉快、和諧的環境。這種環境少不了老師的童心、真心、愛心參與。

2、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童心、真心、愛心之於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文字是人創造出來的,它本身就包含着人類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積澱,因此語文教育應是語言工具訓練和人文教育的綜合體。無論是從工具性還是從人文角度考慮,語文教學中都離不開情感教育。翻開語文教材,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質兼優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對祖國、對人民、對同志親友、對大自然的深摯情誼,字裏行間洋溢着或優美典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在這些文字作品中,我們不能僅僅傳授語文知識,而必須要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通過語文的工具性訓練昇華到人文性的薰陶和感受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人們在通過自己的母語進行閱讀、寫作和交際時,總是在不知不覺地接受和表達由語詞所暗含攜帶的思想文化極其價值觀方面的內容。語文教師的童心、真心、愛心是實現這個過程的載體及決定着其活躍方式、程度。

直面以前語文教育現實,爲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將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語文變成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忽略情感、意志和審美情趣的介入。因此,新課程標準“人文性”的提出是語文教育價值取向的合理調整。語文教師的童心、真心、愛心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學生不但從自身感受到的師愛中陶冶良好的情感,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怎樣用高尚的情感去對待別人,形成團結、友愛、互助等良好的品質,培養起愛人民、愛祖國的高尚情操,並在這基礎上,把知識轉化成智慧,將文明積澱成人格。因爲只有當知識轉化爲個性特徵和人格特色時,只有當知識轉化爲行爲習慣並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知識才發揮了作用。童心、真心、愛心正是語文教師實施這種教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近年來,語文學科受到普遍的關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非議。特別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這不是僅僅靠改變教材改變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所能解決得了的。新課程的人文起點是“以人爲本”,以學生的知、情、意的健全、完善、和諧發展爲本。當代教育改革的理論,大部分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根據學生心理髮展規律提出來的。因此,語文教學應注重研究學生的心理,並根據研究結果糾正自己的教學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在完成語文工具性教學基礎上,昇華其人文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具有童心、真心、愛心,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徵。

清華大學作了一個調查,對人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語文老師。因此,語文老師的綜合素養直接關係到祖國的未來。語文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育人條件與機會。語文教師應當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別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語文教材中有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嚮往,對邪惡的抨擊,對英雄的讚美,對山河的愛戀,對友情的謳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閱讀和講授這些課文時,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恰當地引導學生以純潔的童心、誠摯的真心、廣博的愛心發現並體會真、善、美。在潛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下,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拓展創新能力。

無論今後的教學設備怎樣升級,我還是會堅持以童心激勵學生興趣,以真心走進學生心靈、以愛心塑造學生人格。在平凡的教育工作崗位上,奉獻生命的點滴價值。希望我的見解能給語文教育教學帶來一縷陽光。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2

《大作家的小老師》記敘了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與蘇聯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在相處中,小姑娘的坦然、直率和純潔,深深地教育了蕭伯納,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誇。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蕭伯納同小姑娘玩後,對小姑娘說:“別忘了回去告訴你媽媽,就說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蕭伯納。”蕭伯納是否是在自誇,在炫耀自己?在備課時,我起先認爲有那麼一點意思。可是,教參上說:蕭伯納是在“同小姑娘玩了好久,臨別時”才亮出自己的身份,不過是想給孩子們一個驚喜,讓孩子高興高興。這讓我感到有些爲難,問起辦公室裏的老師,他們也都覺得蕭伯納雖然是想讓孩子驚喜,但是言語中似乎是帶着那麼一點誇耀的意思。

不知道孩子們是怎麼理解的。最後,我覺得應該在課上聽聽學生的想法。

師:臨別時,蕭伯納是怎麼對小姑娘說的?

(一生讀)

師:他當時是怎樣的口吻?誰能讀好他的話。

(學生朗讀,突出了“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蕭伯納”等詞語。)

師:讓我們通過蕭伯納的話語走入他的內心,他當時心裏怎樣想?

生:我覺得他有些驕傲。

生:我也覺得他有些自誇。

(果真,兩位學生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在座的其他學生聽了他們的回答都表現出了默許的態度,教室裏有了片刻的沉默。)

師:(停頓了3、4秒)大家是否都這樣認爲呢?(我把問題拋給學生)

生:我覺得他不是在自誇,文中說“他暗想:當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時,一定會驚喜萬分。”可以看出,他的本意是讓小姑娘驚喜一下。

師:他想讓小姑娘驚喜一下,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剛纔這位同學說的話中,“本意”用得很好。

(學生陷入了沉思,片刻後)

生:如果,蕭伯納是炫耀自己的話,他早就該在一開始和小姑娘玩的時候就表明自己的.身份了。

生:是的,課文中說,蕭伯納是在“臨別時”表明自己身份的。

生:我覺得蕭伯納是否是在炫耀自己,這並不重要。關鍵的是他後來能意識到自己說的話是“自誇”的表現。

生:我覺得蕭伯納很偉大,他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把小姑娘當作自己的老師。

(大家聽得異常認真,從眼神中能看出他們對以上兩位學生的敬佩。)

……

師:大家談得真好,小姑娘的話讓蕭伯納深有感觸,大作家從小姑娘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小姑娘是大作家的“小老師”。而剛纔發言的同學是我們全班同學的老師,他們對課文的感悟是那麼的深入。同時,他們也是我的老師,因爲我備課時都沒有想到這麼深。謝謝你們。

(說完,我向他們鞠了一躬。孩子們樂了。都小聲嘀咕着:我們是老師的老師。)

[反思]

上完本課,我心情很激動。看來,上課前,我決定的“聽聽學生的想法”是明智的。

常常看到理論書上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學生”呢?我想,相信學生,創設條件,讓學生有充分說的機會是最重要的。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出往往能迸射出絢麗的火花。這火花,能帶我們到達“又一村”的世界。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3

一年的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最終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頭我就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點簡單的小結。

首先,由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複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基礎,還是基礎。高考題目出的大都是基礎知識,同學只要平時稍加註意,就不會失分。

二、平時講課要注重積累,注重語言積澱,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高考題目不是光靠這些專業知識就能完全解決的,比如說,病句題,同學明白病句類型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可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麼你所明白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澱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銳,一讀,就明白,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能夠了,這能夠就此判定這個句子就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明白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這叫多此一舉。

三、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擴大閱讀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閱歷,爲作文準備素材。作文實際是生活經歷、情感、觀點的展示,一個人,要想寫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寫作功底、寫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來點東西,可真是難爲他呀。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能夠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四、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複習。僅有不斷地複習,才能“溫故而知新”。高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可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當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爲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僅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複習。

五、適當的有針對性地訓練。高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可是重要性不一樣罷了。爲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資料:1、書寫的規範性;2、審題的準確性;3、答題的程序性;4、時間利用的計劃性。

六、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能夠檢查水平,能夠看出問題,能夠推進複習,能夠……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爲?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所以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我以爲教師的教學應當並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纔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到達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忙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七、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此刻,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爲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八、管理至上,指導爲重。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爲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本事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講述;

②很多訓練;

③對學生很多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資料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僅體現爲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並且這種做法也正貼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所以,孫子異常指出“攻城之法,爲不得已”。我以爲,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包含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爲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爲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到達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僅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爲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纔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纔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穫無限的歡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纔會萌動解決的慾望——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此刻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

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

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

③幫忙學生構築本事體系;

④幫忙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

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提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爲“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高考是一次檢閱,高考是一位教師;它檢閱着我們教師教學的思路和教學的成果,它引導着我們走向更正確的教學之路。它讓我看到許多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同時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未來的教學,我心中似乎越發清楚。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4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通過寫一個小村莊的人們無節制地亂砍濫伐樹木,使周圍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最後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從而告誡人們要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樸實,但寓意深刻,讀後耐人尋味,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指導學生朗讀的好課例。因此,在備課時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蘊含着的道理”做爲主要教學目標。圍繞着這個教學目標,在讀準字詞並初步感受課文內容後即以“老師想提一個問題,這節課我就提一個問題。你們有信心答對嗎?要想答對我的問題,你們得好好讀讀課文。該怎麼讀呢?你們先猜猜我會提什麼問題,按你們猜的問題使勁兒鑽研,鑽研得越透徹越好。”在學生再讀課文後接着揭示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心裏是什麼滋味?本想借着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地認真地去讀課文並深刻地去領悟每一句話所蘊含的.道理,然後再以“如果這個小村莊還有人活着,你想對他說些什麼?”來進行說的訓練,最後再進行一些拓展練習,爲學生補充一些資料。可惜,正當大家深入地理解課文時,本節課卻不得不戛然而止。

課後一直覺得很遺憾,留了個小尾巴。但細細一想,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樣的一篇言簡意深的課文要想在40分鐘內既深刻地去領悟每一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讀也決非易事。要想訓練得更紮實,只能慢慢地去引導,反覆地去體驗,深刻地去感悟。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5

《老師,您好》是一首抒情詩,讚美了教師事業的崇高和美好,抒發了孩子們對老師感激、熱愛的思想感情。

我滿腔熱情地走進教室。開課了,我從九月十號教師節入手,請學生說說,你想將自己的祝福獻給曾經教過你的哪位老師,爲什麼?你想祝福他什麼呢?我讓學生回憶教師對他成長的幫助,想讓他們在心理上與課文內容、課文情感產生共鳴,爲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情感做好鋪墊。可是學生竟然對老師的奉獻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我這時強忍住心中的不悅往下上。接着是請學生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句話最能表達老師對你的好,你就大聲地讀出來,我們要把這句話,或者這一節獻給你心中最愛的老師我意在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課文中去,使課文如同爲他寫的,加深他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教師的感謝之情。可不少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不高。然後我請學生讀,說說你爲什麼選擇這一句。在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等形式的朗讀訓練中,大部分學生已能背誦。

一堂課下來,我有些難過。書讀得好不好這倒是次要的,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已很難找到。我不知道是因爲我的課不夠精彩還是他們對情的淡漠。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6

《我的老師》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學習內容:

1、蔡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

2、“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生?

3、質疑本文着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探究詳略安排的好處。

根據先學後教的原則,制定了“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寫一寫、議一議”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瀏覽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想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但是還存在一些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有惰性,是一種懶於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一部分學生依舊是聽,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於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後面時間也不夠了。結果後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沒完成。今後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學生一起努力,教學相長。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7

《維生素C的故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上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維生素C的發現經過。文中寫哥倫布帶領船隊在大西洋探險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島上的病重船員靠吃野果子存活了下來,由野果子人們發現了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C。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

讀罷全文,我覺得課文的語言平實、淺顯、流暢,全文敘述有條有理,層次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抓住了兩條線,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點,同時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難點:

一、抓“海上凶神”關鍵詞,體會航海之苦,探究船員病因。

通過讀文,學生很快能從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讀懂,所謂的“海上凶神”實際上就是“壞血病”,它是由於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當時,哥倫布及他的船員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病嗎?(不知道)得了這病有怎樣的症狀?(病人先是感到渾身無力,走不動路,接着就會全身出血,然後慢慢地死去。)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時,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艱苦,而且充滿危險。”這是課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不僅點明瞭航海的艱險,更暗含了船員們得病的原因:因爲在漫長的航海生活中,船員們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麪包和鹹魚。

二、抓哥倫布情感線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發現過程。

哥倫布的情感變化是串聯整個故事的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教學中緊扣這條線索,不僅能突出重點,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主旨。

教學中,引導學生着重體會,哥倫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經有十幾個船員相繼病倒時“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員爲了不拖累大家,主動要求留在荒島,哥倫布“噙着眼淚點了點頭……”的矛盾心情。當哥倫布的船隊勝利返航接近荒島時哥倫布心情“越來越沉重”。到最後看到他的那些船員劫後餘生時的“又驚又喜”。進而引導學生以“重逢”爲題,想象說話。把那些在荒島上的船員是如何活下來的,說出來。通過他們前後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癒“海上凶神”這種怪病的良方,從而揭開它神祕的面紗。

哥倫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島上的船員活下來的原因後,並沒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問告訴了醫生,最後才發現了維生素C。這樣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8

在教學本課時,我重點體現“以讀爲本”,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巧妙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活動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請小朋友自由讀讀這個小節,然後問大家讀了這個自然段,你瞭解到了什麼?根據大家回答板書: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

接着問問大家對於這三種類型的火車,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介紹嗎?結合課文插圖和相關的圖片、資料向大家簡單介紹這三種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火車。然後再問問大家你喜歡哪一種?爲什麼?孩子們對於火車這種熟悉的事物是很有感情的,平時在他們的圖畫中也是比較多見的事物,上了這一節課,對於火車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獲得了更多有關火車的知識,特別是磁懸浮火車這新穎、飛速的新鮮事物更讓大家感興趣。然後採取畫一畫的方法,孩子們有的給自己的火車設計了美麗的外觀,有的'給火車設計了舒適的內部構造,有的設計的火車在崎嶇的山路可以長出翅膀在空中前進,有的設計的火車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潛水艇那樣前進。孩子們的想象力是多麼的神奇,是多麼的不可估量。因爲孩子們有興趣,興趣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們學習的動力。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9

《靜夜思》這首古詩對於學生來說十分熟悉,甚至很多孩子都能夠倒背如流。如何讓孩子在誦讀中去體會李白望月思鄉的感情就成了本課人文主義目標的集中體現,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李白隻身在外,望月思鄉的情感之前,我便用了很多的語言去鋪墊。如月亮常被人用來寄託思鄉之情;八月十五團圓夜,全家一齊團圓賞月。在這些基礎上,我再讓孩子去體會如果一個人身在異地,不能和家人團聚,吃不到父母親手做的菜,聽不到父母的聲音講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境。而此時的李白就身處於這樣的情境下,你覺得他的情緒會是怎樣的?伴隨着音樂,再加上我繪聲繪色地渲染,我看到大部分孩子此時的表情都是複雜的`。此時,彷彿大家都沉浸在李白思鄉,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傷情感中時,有兩個孩子竟然因爲開小差而笑出聲來。我讓其中一個孩子站起來回答如果此時你是李白,你心中將會作何感想時,他竟然回答:“我有一碗白米飯被老鼠偷走了。”當時的我真的感覺自我狂暈,正當我在洋洋得意自我這天製造的氛圍,想讓每個孩子都走進文本,貼近作者的感情時竟然出現了這樣的尷尬場面。我當時就個性表揚了那些移情的孩子。我說正是他和李白的感情融合在一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纔出現了這樣的感人行爲。而對於那兩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沒有當面批評,但是用眼神警告了他們。

課後,我一向在思索這節課我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怎樣才能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呢?讓孩子真正去體會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樂?當課堂上發生預設之外的狀況,是不是就應在意外發生之前就就應有所警覺,而做出相應的措施呢?歸根結底,是不是我對孩子上課注意力的關注是不是還沒真正鋪開呢?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0

自古以來,童話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它那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總能把孩子們帶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薰陶。本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貧窮的.漁夫,到還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

本文運用對比的方式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教學時,我避免了繁瑣的分析,而是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以情導讀,以讀定悟。文中多處運用對比,學生通過前後對比,朗讀、表演、模仿漁夫的言行舉止的變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們一陣陣開懷大笑,正是在這種輕鬆和諧的氛圍中,狡猾的魔鬼與聰明的漁夫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現在面前,誰是誰非?孩子們回答,我已經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出來。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1

課標指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經過21課《司馬光》的閱讀訓練,學生初步瞭解了“閱讀”的概念,任務:它不僅僅是把課文讀會、讀熟,背會,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體驗、理解。在《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教學中,我再次嘗試這種教學方法,從課堂學生的反映,我感到一點欣慰。

讀完第一自然段後,我問學生:“你們從這一段中感受到什麼?”話剛落,孩子們的手春筍般舉起來,付澤君不等老師叫,就着急地大喊:“美的感受”,其餘同學附和道“對——”,我及時誇獎:“哎呀,大家已經學會閱讀了,老師好高興呀。”於是趁熱打鐵:“你們是從哪兒感受到美的,你們覺得什麼美?”孩子們異口同聲:“綠油油、黃燦燦。”誰會讀出花生的美麗?那幾個朗讀好的孩子很自信地舉起手。之後,我不無感慨地說:“孩子們,從“綠油油”、“黃燦燦”這兩個描寫顏色的.詞中,你們讀懂了它的美。”這就叫“閱讀”。

接下來的第二自然段,你們還會讀嗎?“會……”孩子們興趣盎然,信心實足。

大約三分鐘後,小手又陸陸續續舉了起來。我走下講臺,走向行間,冷不丁地指着周宜成:“你說”。他好象被嚇了一跳,神精質般地跳起來,低聲哼道:“我覺得小松鼠很高興。”我好激動,動情地說:“你原來這麼偉大。大聲說一遍,讓大家瞭解你的閱讀能力有多強。”他又大聲大聲說了一遍,掌聲自發地響起。

教室裏氣氛更熱烈了,孩子們一個個比平時更可愛了。

我引導說:“小松鼠是心裏偷偷高興,那麼這種偷偷地高興該怎麼讀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忘情地讀了起來,我都有些不忍心打斷他們了。

……

課接近尾聲了,孩子們依然羣情激昂,他們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彼此比比劃劃竊竊私語,教室看上去很亂,但我沒有一絲怒意,我在爲孩子們在閱讀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感到高興。我相信,孩子們此刻也在爲自己的收穫而高興。

送走一學期的酸甜苦辣,將迎來新階段的辣苦甜酸,不過我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讓我們用靳家彥老師的一句話來勉勵吧!

“——我的學生都是人,研究每一個學生做研究型的教師。”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2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佈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由於學生喜歡神話故事,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特別是學生抓住重點句子談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時,學生的發言可謂是精彩紛呈,同學們都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兇惡、狡猾、愚蠢的特點。也能從句子中體會到漁夫的善良、冷靜和聰明的特點。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3

在《北風和小魚》第一課時教學中,我採用品詞、品句、品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經驗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所側重地理解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通過“呼呼地吹”感悟北風的大和寒冷;通過“得意”感悟北風的盛氣凌人;隨着學生對一些重點詞句理解的加深,再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課文所描繪的圖象,在他們腦海裏就逐漸清晰起來,這時朗讀便水到渠成,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反過來又促使學生感悟,獲得思想啓迪。

如解釋"得意"一詞的.意思時,我沒有把字典上的意思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理解,我先引導學生讀“北風得意地說:哈哈,大家都怕我!”的句子,再讓學生聯繫生活中自己得意的時候會怎麼做,加上動作表示自己的心情。然後再用這樣的動作加上讀讀北風說的話,這時學生自己邊讀邊用動作、表情來表現“得意”,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全班學生理解“得意”,學生的知識習得過程得到了最佳實現。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4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自相矛盾》《畫龍點睛》《濫竽充數》三個成語故事,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卻蘊含着豐富的成語內涵。怎樣在兩個課時內把三個故事全講完?我決定把三個故事放在一起處理,安排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第二課時研讀故事,理解成語內涵。教學環節力求簡單,問題設計直中關鍵問題,使課堂教學真正的達到“簡單、有效”!

教學《自相矛盾》時,我抓住賣矛人爲什麼張口結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處,進而理解成語內涵。講到《濫竽充數》時,我直接問:文中的.兩個皇帝愛好有什麼不同?簡潔明瞭地解決了故事的關鍵,使學生明白了濫竽充數的後果,受到教育。最後教學《畫龍點睛》時,我引導學生對比張僧繇點睛前後龍的變化,展開想象和討論,從中領悟故事的寓意。整節課思路清晰,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我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不正是精減問題,避免無謂的問答浪費課堂時間嗎?總之,課堂提問要有實效,有的直切關鍵,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迴跳躍,使課堂提問的富有藝術性。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5

《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是長春版第七冊第五板塊《人間情》中的第二片課文。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文章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讀起來耐人尋味。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斕的窗外美景都是臨窗病人支撐着羸弱的身體,面對着一堵光禿禿的牆幻想出來的。文章採用白描的手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大衛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他用善意的謊言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生活的信念。這是一種生命的熱情和求生的力量,更是一種高尚偉大的人格。

一、在閱讀教學中,我安排了寫字教學。沒有機械的講解記憶字的音形意,而是通過講解“窗”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認識這個象形字,瞭解這個象形字,同時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讓學生由學一個字,到愛上中國的漢字。

二、我在教學時,努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與人物進行對話,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文章雖然沒有直接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描寫,可透過文字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吉姆美好的心靈。大衛,則是讓學生帶着個人理解去完善豐滿這個人物形象。我抓住文章中兩個重點段落指導學生朗讀,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學吉姆描述的窗外的景色時,一要讀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要讀出吉姆對大衛的鼓勵和關愛,三要讀出吉姆病重的樣子。而教學那個秋風怒號的夜晚時,教師配上適合的`音樂來烘托沉重淒涼的氣氛,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朗讀效果。朗讀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手段,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人物情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在教學中,我多處安排學生展開想象爲文章補白,讓學生置身於故事中,如果你就是大衛,你會怎麼想?如果你就是大衛,你會怎麼說?這不僅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是學生個人情感的一次宣泄,最後一次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想說的話,體現了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而在冷靜的思考動筆過程中,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由於這篇課文是由泰格特的小說《窗》改編的,改編後的課文中大衛這個人物形象性格不夠鮮明,學生依據自己善良的理解把這個人物美化了。我在教學到最後,大膽地將這個人物真實自私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震驚於大衛的渺小的同時,吉姆的人格在孩子們的心中又一次高大起來。不過了解一個人物不是目的,於是我讓學生續編故事。當學生心知大衛的自私,卻又一次的讓大衛扮演起吉姆的角色,用自己的愛去鼓勵其他人,點燃其他人生命的火焰。到了此時,孩子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們相信愛終能將一切醜陋改變。我想我這節課除了是一節語文課外,更是學生的心靈雞湯。

五、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實現時間上的開放,空間上的開放,內容上的開放,思想上的開放。讓學生帶着自己已有的經驗體會走進課堂,由一本書走向另一本書,由40分鐘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最重要的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老師不用自己的模式思維去框住孩子,他們自由的讀文,自由地談自己的體會,有愛,有恨,有嫉妒,有感動,這纔是最真實的體驗。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亦如此。吉姆描述的窗外景色部分的朗讀需要學生讀出很多層情感來,學生能理解但是讀得始終缺少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