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蜜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爲了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從“聽說”一詞,讓學生體會觀察不僅是知道,還得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得出結論。作者在試驗準備中,做了好幾個準備工作,分別是做記號,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着,走了兩裏多路纔開始做試驗,問學生,能不能不做這些準備,讓學生體會,觀察前要設計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問,爲什麼會這樣推測,從而讓學生了解在觀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後,蜜蜂只有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我問學生,能不能爲了讓讀者喜歡,而完善數據,寫成全部飛回。從而得出觀察必須要實事求是的結論。

以這篇文章爲基點,教導學生觀察的要素和方法,讓孩子們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情況,去觀察身邊周圍的事情,並以小練筆的形式來呈現,結果還是讓人挺滿意的,這樣的教學嘗試,我還會再繼續。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2

《蜜蜂》是三年級第五冊的一課。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我又問,那蜜蜂爲什麼要飛的很低,學生有的答:“爲了減少阻力,越接近地面阻力越小!”達到預期效果。

課文總結時,我聯繫了本單元的作文,觀察日記,不過在聯繫過程中,擴展的不好,交給學生結構時直接按照課文的結構,沒有想到多數學生是沒有條件展開試驗的,同時,沒有課外推薦學生閱讀書籍。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3

《蜜蜂引路》這篇課文的情節非常簡單:列寧去找養蜂人,發現路邊有無數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看似紛亂的蜂羣,在列寧眼中卻有着清晰的規律。最後他利用此規律找到了養蜂人。本文的教學更多的是要滲透“生活中、學習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很多難題,只要我們善於發現,積極動腦,許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的探究意識。

教學時,我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點定位在“發現”,通過讀、說、擺、演、找等兒童化的活動,多渠道開展語言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的過程:發現列寧的發現—發現線路圖—發現列寧思維過程—發現文本中的近義詞等等,使之由讀文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實現故事與生活的融合。

初讀課文後,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了第三自然段。我設計了一個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閱讀過程。一開始,我請學生邊讀便找,課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並在文中找到表示它們位置的詞語,並請學生到黑板上來擺一擺。在這一教學步驟中,我把重點放在學生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上。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地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可能就會找到養蜂人的家。他發現小房子後又是怎麼想的?

這樣改變了以往習慣於逐句逐段進行情節性問答和講解的教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我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爲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4

孩子們對蜜蜂多少有一點了解,但對於蜜蜂的祕密知道的並不多,因而教學《蜜蜂》這一課,孩子們都比較興趣。教學這一課時在談話引入課題後,先讓學生介紹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蜜蜂資料,再結合課後資料袋的內容先對蜜蜂有一個認識。

教學課文時,第一課時先讓學生知道課文講的誰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怎麼做的?理清文章脈絡後再學習生字詞。第二課時教學主要抓住“法布爾怎樣做這個實驗?”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合作探究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彙報,師將這一過程板書下來。讓學生勾一勾這一過程中法布爾所想的句子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麼?最後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實驗的結果,感受法布爾和女兒的興奮。讓學生在探究、抓關鍵事詞句、朗讀中感受法布爾是個怎麼樣的人?明白生活中只有勤於觀察,善於思考纔會有所發現。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5

在我講課文之前,我都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在預習本課時,很多學生提出了疑問:爲什麼蜜蜂會辨認方向?我一聽,立馬感覺到學生有興趣,並且意識到這是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自主學習的好機會。

因此,我佈置學生各自回去收集資料。上課這天,學生準備了很多資料。上課時,我預留了時間給學生上臺展示、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了幾個之後,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換收集的資料,並解答組員提出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我並沒有真正讓學習課文,而是讓學生盡情交流感興趣的內容。在交流過程中,我也適時進行總結,並梳理學生思路或者講解較難理解的字詞、知識。

這一節課主要的收穫是將課堂內容向課外拓展,要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我認爲,這也是讓學生對語文課保持興趣的方法之一。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6

當課文接近尾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其他三隻蜜蜂還會回嗎?”學生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非常合情合理,我肯定讚賞通過。但好多學生的回答讓你措手不及,說他們沒道理吧好象也不全是,說他們對吧我也心中沒把握,後來對學生的好多答案我都是應付着過了,有點亂了套,幸虧我讓他們把答案都做了記錄,下課的時候通過查找資料或詢問專業人士才得解決,事情有點被動了,或許沒注意還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從這件事情我感觸頗深,教師應該懂的東西太多。還有教師在處理沒把握的事情時絕對不能草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愛“鑽牛角尖”,敢於對課文中的人物的行爲、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提出異議,給預設的課堂教學“添亂”,但這恰恰是孩子智慧創新的火花。如果老師不留意這些細節,不注重培養孩子提出獨特的見解的意識,而是嚴加訓斥,或草草應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創新的鮮花”。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7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把重點放在學生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上,並不單純以學生答案正確爲目標。如要學生說花叢在哪兒,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說花叢在路邊,理由是課文裏說“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中有許多蜜蜂。”

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這樣逐句逐段進行情節性問答和講解的教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

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這樣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8

課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教學的開始,我請請學生默讀整段課文,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並通過學生的發言,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形深入的學習,通過提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只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附近的一個園子裏,此時,列寧又是怎樣想的?於是,列寧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學生順勢就讀出了“果然”,並在語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這樣的方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然後是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形式多樣,範讀,自讀,比賽讀,等等讀出感情,把課文變成有聲的言語,受到教育和感染。

這節課採用了以生爲主師爲輔,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進行了講解,在處理重、難點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重點字、詞、句,並利用小組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以組爲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重點段,並能表達出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找到養人的。然後再由組長或組員進行彙報,使學生們有了成功之感,在學習課文時就非常認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紮實了。

一節課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節課上雖然學生的參與意識很高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也較好,但是在小組合作、交流時,我注重了學習好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忘了學習較差的兩名學生,如果我能利用信息技術,製做一組列寧找養蜂人的過程圖,通過直觀的演示效果將會更好一些。

另外,我認爲本節課,我應該把列寧的生平做一個簡介,讓學生深層的瞭解一下列寧。同時應把花、蜜蜂、養蜂人之間的關係向學生進一步講解。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9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滿意。這堂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本人也覺得教的極輕鬆。細細想來,原來是做了以下調整。

1.擺正師生關係,用民主指導取代權威傳授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備課中我把準這一定位,力求徹底轉換角色,變權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轉變,摒棄了“一言堂”和“強行灌輸”的做法,把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讀自悟、自由討論理解課文。我沒有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介紹,而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讀、聽、說、議等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學習。整堂課教師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注重互動交往,營造良好氛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更不能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中我有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爲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交往互動”的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充分發揮每一個生命體的活力,讓學生自由探討,知識與能力在主體參與、交往互動中不斷建構生成。課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滿活力生機,讓人感受到課堂上揮灑智慧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麼理解本能的?請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奶。”有的說:“貓上樹。”

有的說的不太準確,我適時地加以指導和補充。

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不足之處:

教學環節的人文主線體現不夠充分,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不多,沒有把學生的情感進行提升,應該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獲得,並能把這種美好的情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我們的孩子在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0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在教學《蜜蜂》這課時,我在直接引入課題後,就設置了學生質疑問難這一環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蜜蜂》這篇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有幾隻小手馬上舉起了。

一個學生問:老師,作者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我一聽,真感到了一份驚喜,好極了,正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問的。我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你真是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呢?”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爲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突然一種煩躁情緒困繞了我:那個孩子提的問題提得多好呀,我當時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當時不答,在引導學生讀到

第五段“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時,我也應該重提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探討呀。爲什麼我要說下課後自己去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呢?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呢?

我在課堂上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那個問題會困繞那個孩子一節課,讓她耽誤了對後面知識的學習呢。課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1

在《蜜蜂》的教學過程中,在“我”的試驗過程中,一步一步的佈置中,從捉自家的蜜蜂——給蜜蜂做上記號——2裏外放飛——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放蜜蜂。我問到這些過程是否每個都有它的用處?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個過程試驗是否能成功?

在小組的激烈的討論中,我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非常的敏銳,也會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在他們的意見中,我進行了全班的討論。

比如在“給蜜蜂做上記號”中,一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比較豐富,可能在電視裏看到過類似的試驗,說:“現在有一種科技,在小動物的身上裝一種儀器,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這隻動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實驗,結果也不是更明確嗎?”我聽到這個結論,我腦海裏飛快的想着應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許多的同學舉起手了,有的說當時可能還沒有這種東西了,有的說裝蜜蜂身上蜜蜂還能飛嗎?還有的說可能裝以來很麻煩……我鼓勵各位同學的想法和意見,可以課外去找一些資料去查一下。

還有在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還有3只哪去了呢?同學們的意見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還有的可能還在採花粉呢————聽了這麼多的想法,我確實想到了現在的小學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維也很發散,但總的來說還是在積極的動腦筋呀,我希望能夠好好利用他們這種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帶着興趣去學習語文。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是部編版三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在單元中就明確學生要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本課設計爲兩個課時,而第一課時的學習就是要充分利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教學的主體。

法布爾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因此,在這課中非常重視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嚴謹。從課堂的細節入手,希望通過老師的嚴謹充分體現法布爾善於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檢查朗讀時,對於學生在“聽說”、“總是”等語言時,要求學生在朗讀時要在語氣下有所強調。這節課分爲兩個部分展開:

1.利用導學案回家預習再通過課堂檢查預習,解決字詞,及朗讀的問題。明確文章結構,搞清楚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

2.學生自主學習,梳理實驗過程。這是傳統課堂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有利的結合,通過教學改革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確實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提問目的不是很明確。例:在我討論推測的含義時,沒有及時的把推測和猜測分析透徹,使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還經常混用這兩個詞語。

2.課堂時間的分配不足。在檢查預習效果中,花費的時間過多,通過學生自己的相互檢查,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結果時間卻無法及時控制。導致後面學生自主討論試驗過程時,很多的學習小組由於時間的關係,無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我在上課時預計不夠,因此在學生展示時,無法對學生的一些問題,提出質疑,讓課堂更加的明確教學目的。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看法與反思,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改進,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向高效課堂邁進!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3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裏,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爾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後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1、作者法布爾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麼?2、法布爾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麼?3、最後法布爾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4、除此以外,法布爾還得出什麼結論?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鑽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後還有多加註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4

《蜜蜂》作者是法國的生物學家法布爾,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爲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個試驗,最後發現20只蜜蜂有17只都準確無誤地飛回了家,這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實驗過程介紹得十分清楚,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瞭解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試驗是怎麼做的。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

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2、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

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採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5

本反思以《蜜蜂》一課的教學設計爲基點,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談幾點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學生,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動力的一部分,在授課時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出發,學生喜歡怎樣學習,可以由學生自主決定,使學生的學習成爲一種心理需要。因此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然後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讀文中的句子,並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書。我認爲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和信任學生,允許學生提出各種意見,包括與教師相反甚至錯誤的見解。教師要盡力避免簡單的指責和訓斥,避免有損學生尊嚴的諷刺和挖苦。只有這樣,學生在確定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才能在同學們面前,在教師面前,無拘無束。袒露心聲,並逐步養成自尊、自信的品質。

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別想要闡述自己的見解,同時品嚐成功的喜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爲他們動口、動腦提供足夠的素材、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引導學生補充板書時,我就是先讓學生跟同座討論,等每個學生都經歷了動腦,動口的過程後,再指名回答,從而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

三、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讀課文。

俗語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課堂上,我採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有自讀、輪讀、引讀、指名讀等,學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讀後,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體會,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一種最好的自學方法。

四、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學習

教學結束後,我向學生推薦閱讀陽朔的《荔枝蜜》,力求將課內延伸到課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爲本,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處處爲學生着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6

今天給孩子們講了《蜜蜂》這一課,講完之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優點:

1.對課文的分析比較全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並蒐集了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上課的內容進行整合,所以內容講解的比較全面。

2.課堂進行有序。網絡授課和課堂授課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逐漸適應之後,網絡的教學也越來越有序,能夠熟練的和學生互動,運用語音條、留言板以及連麥的功能和學生互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反思。

不足之處:

1.對實驗過程的總結應該多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蜜蜂》這一課主要講的是作者法布爾爲了驗證蜜蜂是否能辨認方向,做了一項實驗。從實驗中體現出了作者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整篇課文中實驗過程是一個重點,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採用了讓學生現在文章中標清楚序號,然後教師進行評價、總結,最後讓學生用先······接着······然後······最後······來說一說整個過程,學生在課堂上看着課本能夠準確地說出來,但是在課下的時候仍然可能會漏掉其中一個步驟,所以說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來多總結,多回憶。

2.在講解法布爾嚴謹認真的態度時,除了結合課本上的內容還可以結合課本後面資料袋裏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於法布爾這句話的理解。

3.本來在課堂上設計了一組形近字“辨”“辯”“辮”“瓣”,但是由於時間原因沒有講解,現在想想應該讓學生自己在可下查一查,寫一寫,第二節課來時稍加點撥,效果應該也不錯。

今後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我也會不斷改進。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7

《蜜蜂》一課敘述的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爲了實驗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的事情,學習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法布爾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認真探索的精神。

教學這一課,第一個環節我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自己學。

1.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糾正錯誤。

3.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4.通過讀文,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

第二個環節出示學習要求:

研讀重點

1.假如是你,你想怎樣做這個試驗?

2.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小組合作仔細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樣試驗的,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語或句子。

3.全班交流。

這兩個環節的學習,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靜下心來專心讀書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雖然發言不一定正確,但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雖然有些緊張,聲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積極發言了。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嗎?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達成了目標,

第三個環節出示句子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說話練習:不是……而是……

學生經過思考舉手很積極,這樣的教學安排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最後的環節我對學生的學習給予積極地肯定,並做了總結,讓學生明白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沒有盲目輕信,而是親自做了實驗,證實了蜜蜂的確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然後引導學生並出示課後作業

小練筆:你對聽到的一些信息持有怎樣的態度?是深信不疑還是堅決不信呢?我們也來寫一寫吧。

這節課我也有些許的反思,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成呢?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提高教學水平。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8

在教學中,我側重以下兩點:

1.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三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對於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首先是從字詞句段開始的,這樣讓學生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開始,從字詞句段到整篇課文,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我先請學生讀第一段,抓住關鍵詞試驗,然後請學生找找爲什麼要做試驗,由此提煉出“原因”,再請學生讀2——5段,學生很快明白是講試驗的經過,歸納爲“過程”,最後一段即爲試驗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根據這三個關鍵詞,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清楚就簡單多了。

2.在學習試驗過程這部分時,教給學生把長文讀短的方法,也就是歸納試驗的幾個步驟,孩子們躍躍欲試,最後歸納爲五個步驟:捉蜜蜂、放紙袋、做記號、兩裏外和放蜜蜂。隨後請學生談談你覺得哪個步驟最重要,孩子們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了解每個步驟都很重要,由此看出法布爾是一個細心、嚴謹的人。

不足之處:如果開始就佈置學生蒐集法布爾和蜜蜂的資料,那麼在交流結果的時候學生就會更加印象深刻。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19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識路的本能。講完課,我心中倍感滿意。這節課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把文章讀短是閱讀課文必不可少的一項本領。所以從孩子們升入三年級以來我就開始訓練孩子在初讀課文時能夠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看起來這個題目很簡單,但卻是一個把文本中的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的過程,實質是個難點。如《蜜蜂》這課,在孩子們自主學習以後,我讓他們用一兩句話講講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我連叫了兩個孩子,他們幾乎都是按原文讀一讀句子,說了很多。我以爲孩子們沒有聽清楚,於是又把要求說了一遍,這次可好,一個孩子站起來就說:講了蜜蜂的一件事。說讓簡短,一下子又短沒了。無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誰)爲了(什麼)(幹什麼),結果(怎樣)。沒想到,學生順着這座橋很快就說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這個小題目,讓我領悟到,我們不能急於求成,渴望一口吃個胖子。孩子們始終是一羣正在學習中的孩子,有些的確不會,老師只着急是沒有用的。要靜下心來想辦法進行指導,讓他們從不會到會,這纔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

接着讓孩子們圍繞課後題“作者從試驗中得出了什麼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學習課文,從而瞭解實驗的步驟。孩子們小組討論,激烈地爭論着,做到了人人發言。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傾聽別的同學發言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登臺展示了。孩子們不僅說清了實驗的步驟,還發現了一些重點詞,例如:幾乎、推測、也就是說……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達成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產生了些許疑惑:當學生出現問題或冷堂時,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本呢?在今後的生本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20

《蜜蜂》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課文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了他所做的試驗,即驗證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課文的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總共可以分爲三個部分,分別是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重點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實驗過程,從實驗過程感受人物身上的品質。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不僅讓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而且要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課的重難點是弄清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得,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在授課之初,先請同學們觀看蜜蜂採蜜的視頻,讓學生認識蜜蜂,緊接着出示課題,讓學生談談自己都想知道關於蜜蜂的哪些事?學生自由作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引入本課的實驗目的,瞭解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讓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實驗過程,主要用先……接着……然後……最後……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實驗的過程,體會作者在做實驗時嚴謹的態度。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最大難點是對一些不確定性詞語的理解,從中體會人物身上所具有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品質。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講課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感知,理清文章的脈絡。在講解第二部分(實驗過程)時,我是讓孩子在文章中找體現作者如何做實驗的句子,在學生腦海中沒有形成完整的實驗過程,我就讓學生轉換思路,又找出含有“二十天左右”,“好像”,“幾乎”,“大概”等句子,讓學生體會這些詞語在用法上有什麼特殊之處,同時,你又體會到了什麼?這樣孩子的整體思路被打亂,所以應該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有一個整體認知的同時。然後我再着重講解這幾個句子中的詞語。這樣更清晰明瞭。學生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21

《蜜蜂》是部編版三下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再結合課後習題把圖表補充完整。怎樣把語文要素落實到課文中呢?通過這一節課,我認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真的需要在課堂上完成。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把實驗過程弄清楚是最重要的。我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提前有效的信息。部分學生找出:作者先捉蜜蜂,再它們身上做記號,然後帶到四公里以外,再把蜜蜂放出來。最後在家裏,等待並記錄飛回來的蜜蜂的數量。

在這一環節中,一部分學生雖然能說出過程,但有部分學生有困難。比如有的提出疑問,爲什麼要給蜜蜂做記號?爲什麼要再走四公里……這些問題我找能理解的學生來回答。他們知道了,給蜜蜂做記號是就知道哪些是做實驗的蜜蜂,哪些不是做實驗的蜜蜂。走四公里是爲了驗證蜜蜂到底能不能飛回到原處……這樣一來,學生在答疑解惑中,就慢慢地理清思路,同時也把實驗的過程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加深了印象。但即使是這樣,仍有小部分學生對於實驗的過程,有些混亂。於是,我又用畫圖了形式給學生一步一步地展示了一遍,找出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先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學困生再根據圖示說一說,爲了讓全體學生參加進來,我讓學生小組內交流,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用自己的話講講作者的實驗過程。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的讓大家熟悉,後來,班裏的每個學生都能把實驗過程講清楚。我覺得這也是我這節課最大的收穫。

評價一節課的好壞,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進步了多少。

說是寫的前提,本單元習作是寫自己做的一項實驗,把過程寫清楚。學生能先把作者的實驗過程說清楚,說自己的實驗過程,就相對容易些。寫的時候就不會太困難。

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教學效率有點低,雖然學生對問題掌握了,但是課堂不僅僅是這一個問題。效率低歸根結底還是學生對文本不熟,課前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熟悉文本。對於淺顯易懂的問題課堂儘量不再花費時間,讓學生更多地有自己的閱讀體驗。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22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

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23

《蜜蜂引路》記敘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課文篇幅雖短小,情節簡單,但能給人很深的啓迪。

第三段是本課教學重點。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以問題“蜜蜂是怎樣引路的?”引導學生說出“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並小組合作畫出列寧找到養蜂人的路線圖。列寧發現蜜蜂——發現園子——發現小房子,列寧想到:蜜蜂——蜂房——養蜂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判斷:養蜂人就住在這小房子裏,列寧證明: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列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像養蜂人聽了列寧的話後,會說些什麼?讀了課文同學們想說點什麼?

在語境中加強詞語積累。課後“讀讀想想”兩個穩中有句子中加點的“常常”與“往常”兩個詞,我運用一個遊戲情境,引導學生區分詞義,學會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出示詞語卡片“往常經常常常時常平常”,學生把詞語卡片摘下來放在下面句中,再讀一讀,加深理解。

(1)放學後,他(常常)到操場打球。

(2)班長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他(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

(3)我們學校的校車(往常)都是一個男司機開的,但最近卻(時常)由一個女司機開。

(4)他(平常)就很愛運動,所以在運動會上取得了好成績。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爲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以教材爲載體,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在讀中訓練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蜜蜂》是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專題是“細心觀察”。課文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這篇課文的教學,意在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學重難點是弄清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是怎麼得出的。

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圍繞上述幾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從大家熟悉的蜜蜂入手,如很勤勞、會引路、採花粉、釀花蜜等。接着瞭解課後資料袋的內容,加深對蜜蜂的瞭解,而後引出本課。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在這個環節,主要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學習生字,尤其糾正幾個難讀的字音。如:試驗的“試”,有學生讀成“實”,證明的“證”既是後鼻音,又是翹舌音,還有“阻、測”是平舌音。再有,課文有三個多音字,讓學生找句子讀,並給不同的讀音找朋友,這樣,學生就能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掌握多音字的讀音了。

三、默讀課文。

思考:法布爾說了一項什麼試驗?首先要學生知道什麼是默讀,而後再實踐。從這引出法布爾做試驗的原因,爲了證實自己的聽說,讓學生體會法布爾沒有迷信盲從人家的結論,而是自己要動手實際做一下試驗的科學態度。

四、找實驗過程,體悟法布爾的周密細緻。

先讓學生讀,並劃出試驗步驟標上序號;接着再讀這些步驟,思考:爲了保證試驗的成功,這些做法是不是都是必須的?爲什麼?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到法布爾考慮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的科學態度。比如:自家花園捉,爲了便於觀察;放入袋子,是讓它看不到周圍的環境;做記號,爲了證實這是自己放飛的;

讓女兒等,是準確掌握蜜蜂飛回來的時間;走兩裏地放飛,是爲了證實蜜蜂是否認識回家的路。通過讀議,學生很快發現法布爾想的真周到,做事認真細緻。五、寫字指導。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讀和觀察,而後給大家提提建議,有學生說自己的記字好方法,有學生說寫字時的注意點。在這過程中,學生所積累的記字方法:加一加、換偏旁、形近字比較等都用起來了,真不錯!尤其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減、袋、試”三個字聯繫起來記,印象會更深。本課中還有一個左中右結構的字“概”,老師就範寫,從結構入手,中間點別寫錯。

整堂課的教學條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學還算順利。但是,在“默讀課文,思考:法布爾做了一項什麼試驗?”時,學生馬上想到了試驗怎麼做的,不會概括。我想,如果直接問:法布爾爲什麼做這個試驗?學生的思路會更清楚。所以,問題的指向還得更加明確些。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24

這是一篇通過典型事例說明蜜蜂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先介紹了問題的產生,即‘’聽人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它被拋棄在哪裏,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接着用較長的篇幅介紹了法布爾在女兒的配合下進行蜜蜂辨認方向能力的實驗。

一、尋求文章‘’可抓點",確定學習目標

有了去年對課文內容的瞭解,站在我的角度再次讀文,沒覺得有什麼不同的收穫;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文,覺得孩子們一定會對蜜蜂神奇的辨認方向的能力感到驚訝,也一定對法布爾實驗過程的認真和執着感到佩服……因而我嘗試確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1、從法布爾的實驗中總結收穫;

2、學習法布爾對科學執着的態度和用語的準確性。

二、回顧導入,明確目標

課伊始,首先帶領孩子們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介紹了法布爾通過實驗證明了蜜蜂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知識)

三、自學自研,小組合作交流

“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孩子們很快就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小組交流後一個小組彙報總結:

第一步,先捉來40只蜜蜂;

第二步,在它的背上做上白色的記號;

第三步,蜜蜂裝在袋子裏;

第四步,把蜜蜂帶到二里半路外拋棄。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25

通過對教學分析,我認爲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關注學生髮展來設計教學

1、關注學習方式。要真正地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讓學習合作只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讓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

2、關注學習水平。要讓學生分梯度提高,首先是知識方面,這在通讀課文時就能達到,而後是能力方面要讓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訓練,最後就是價值觀,學完課文後讓學生去感悟,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說。

3、關注學習效果。要讓學生學完這節課後,還能做到情緒飽滿,樂於交往,思維活躍。

(二)教學過程優化設計並落實到位

1、目標確定後,通過檢測學生是否能在五分鐘內準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完課文,就能感覺到目標設計是具體、明確、有層次性的。

2、構建以讀爲主線,以語文訓練爲核心的教學流程。我今後要多用好情景教學法,活用朗讀,兼容並進,彰顯閱讀教學訓練的綜合性。〈默讀、瀏覽、朗讀、誦讀、猜讀、跳讀、品讀〉

(三)教師素質要提高

1、思想要更新,(提問要有民主性,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

2、態度要嚴謹,每次上課遵守一條龍(課前準備,課中嚴謹,課後完善。)基本功要紮實性,尤其從機智、語言方面再着手加強些。

一節課折射出的缺點是如此之多,這就讓我更加明白了“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不過讓我值得慶幸的是,通過這節課,讓我明確了自己今後前進的方向,更有了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