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學語文《蜜蜂》案例反思

小學語文《蜜蜂》案例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今天,我分別在三年級兩個班上了《蜜蜂》一課。(《蜜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冊第四單元的一課。)這課講述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和他的女兒爲研究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實驗的事。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語。

小學語文《蜜蜂》案例反思

師拿着蜜蜂的圖片,說:這種小動物的名字叫什麼?

生齊答:蜜蜂。

師:不少同學都見過小蜜蜂,也許有的同學還被蜜蜂蟄過呢!

學生頓時情緒高漲,表情興奮,互相談笑,有的同學說着自己的被蟄經歷。

師:同學們安靜,被蟄後肯定印象非常深刻。對這種小動物你又瞭解有多少呢?

(目的是想讓學生展示一下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同時也想讓更多的學生了解蜜蜂的特點。)

生1:我知道蜜蜂會釀蜜,爲釀造五百克的蜜,一隻蜜蜂通常要飛行十幾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三四圈。

生2:我還知道蜜蜂會跳舞,它們用舞蹈告訴同伴蜜源的遠近。

生3:我知道蜜蜂它蟄過人之後,一會兒就會死去。

生4:我在電腦上查閱資料,知道蜜蜂腹部有一種嗅腺,蜜蜂飛行時腹部收縮,嗅腺分泌出來的香氣便留在飛過的地方。後面的蜜蜂可以沿着香氣去採蜜。

生5:蜂羣中有蜂王、工蜂和雄峯組成。

……

還有好多學生舉手要發言,不少同學乾脆就湊在一起說個不停。

師:同學們對蜜蜂瞭解得不少,可是蜜蜂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呢?今天這堂課我們就隨着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和他的女兒一起去做個試驗。看看蜜蜂到底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好,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

(感覺很不自然,課堂學習開始過於熱鬧,而一下子收回到讀課文的環節卻又那麼無力,而更爲重要的是感覺到讓學生展示蒐集到的資料出示的時間很不合適,教師的一句被蟄經歷分散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注意力。)

所以在給三(2)班上課時,我改動了導語,這樣說:

師:昨天我們瞭解了奇妙的植物王國。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種小動物---蜜蜂。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和他的女兒爲研究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想了解試驗的具體過程和結果嗎?我們就隨着他們來做這個試驗吧!

學生們開始讀課文,然後是學習過程。

學習課文結尾。教師總結引導:

師:小蜜蜂具有這麼高超的辨認方向的本領,是多麼神奇呀!對於這種可愛的小動物,你還知道有哪些知識呢?告訴給大家。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料。

……

反思:在三(1)班先展示資料再學習新課。課前非常熱鬧,然而由於讓學生提前學習到了太多的與課文內容無關的知識,結果致使在課文學習時老進不了狀態,學生思緒飄浮,不能進入正常的語文學習中。在三(2)班我採用的是學習課文之後再讓學生展示蒐集到的資料,給了學生充足的語文學習時間,課文學習結尾展示資料,加深了對蜜蜂的印象,又提高了學生認識蜜蜂,瞭解蜜蜂的興趣。自我感覺,這種方法是很有效果的`。由此想到我們新課改課堂教學中常用的資料展示。鼓勵學生蒐集資料,既能使學生收穫到課本內沒有的知識,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又充實又熱鬧,何樂而不爲呢?可是,在如何處理蒐集到的資料時,每位教師的做法又各有不同。我想把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給大家交流一下。

(1)展示資料需要掌握好時間。

課前出示資料,可使學生預先對所學內容有所瞭解,更易於接受即將學習到的內容。課中出示資料,能夠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還爲以後的學習拓展了道路。課後出示資料,不僅能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而且還能深化所學知識,使知識得到有意識的拓展。每個不同的階段出示資料都有它不同的好處,教師要結合着所教內容選擇合適的出示時間。另外,還要注意資料與所教內容的銜接。

(2)展示資料要注重實效。

蒐集資料是爲了更好的學習課文內容,不能喧賓奪主,把一堂語文學習課上成資料展示課或欣賞課。資料的展示時間是學生們最喜愛的時間。這段時間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他們會將蒐集到的資料大聲地、自豪地告訴給別的同學。我們的教師要注意鼓勵和引導,組織好剩下的學生傾聽和學習,不要出現只是一個學生在說,其餘學生毫無所得的情況。

總之,希望讓每一個學生通過查資料、搜資料、展示資料來達到查爲所學、學爲所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