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

一、教材簡析:

1.整體課文分析

《趕海》是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倒敘的方式爲我們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趣”事。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藉助具體語言,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及難點:藉助具體的語句體會趕海的樂趣,積累運用語氣詞,動詞。

二、設計思路及理念:

《趕海》一文雖然文字輕鬆、語言活潑,但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們最值得研討的地方。因此,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趣”字,設計問題:這麼多有趣的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通過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圖片展示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的海星、海螺,拉近學生與大海的距離,讓學生很快的融入到課文中。整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寫趣,使課堂氣氛和諧,充滿了生命活力,教師鼓勵下的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課堂靈動。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追浪花)

1.課前播放<大海啊,故鄉>.閉眼邊欣賞邊想象畫面.

2.你腦海中浮現了什麼樣的畫面?(學生髮揮想象)

3.美妙的歌聲彷彿又把我們帶到蔚藍的海邊.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趕海.(板書課題,齊讀)

[設計理念]情境導入。鼓勵孩子插上了翅膀在優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嚮往,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思維,又爲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初讀課文——找“趣”

過渡:潮退了,告別了可愛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開課文,快速地讀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總結,相機板書: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蝦)

2.默讀你最感興趣的事情,畫出讓你覺得有趣的字詞,句子甚至是標點符號!然後再大聲地讀一讀最喜歡的片段。

三、品讀課文,體驗“趣”

(一)、抓海星

1.引導學生讀好“摸呀摸呀”。

以讀代講:你爲什麼把“摸呀摸呀”讀那麼慢啊?

這樣摸會把小海星嚇跑的.

2.想看看可愛的小海星嗎?(出示圖片)

3.指導感情讀出喜愛之情。

鼓勵性的.評價: 你笑着讀這個”嘿”這句話,讀得真棒

4.讓我們學學他,邊笑着讀邊加上你的動作,一起來感受下摸海星的樂趣!齊讀

小結:這短短的一句話,我們從一個動作”摸呀摸呀”、一個語氣詞“嘿”、甚至一個不起眼的小感嘆號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我們文中像這麼有趣的畫面還有很多呢,你還覺得哪件事特別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讀覺得有趣的句子.

質疑:那個低着頭的小夥伴在尋找什麼? ---捉螃蟹

2.同學們,螃蟹好捉嗎?

從文中哪兒看出來這傢伙一點兒都不好對付? ---東逃西竄

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東逃西竄.

4.爲什麼要東逃西竄呢? ----不願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順勢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

《雨巷》教學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寫於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徵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着油紙傘,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爲背景,並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祕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悽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爲: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藉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儘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範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朦朧詩的特徵)是什麼?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徵義(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

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後得出不同意見,然後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後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果。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於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鬆散。

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並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說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爲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爲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爲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4

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盲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盲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盲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盲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工作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區。

要走出這一盲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爲,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爲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盲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爲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盲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初中和小學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纔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覈.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盲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5

衆所周知:語文教育先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衝擊,再有“語文費時又費力,學也無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約,後有“不懂英語與計算機是現代文盲”的觀念打擊。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纔會天地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第一步:滲透一個理念——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語文老前輩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願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你讓學生寫寫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甘咬鋼筆頭”,讓你哭笑不得。癥結究竟在哪裏?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鬆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爲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知道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能力。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說:“語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的眼裏只有你。” 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衝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內容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爲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賀歲短信和迎春對聯,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達到“從語文迴歸生活,再從生活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必須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堅守兩塊陣地——閱讀和寫作。

有位語文專家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負責任的語文教師,只需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閱讀,二是寫作。高再明老師曾向我推薦過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語文教師》,該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學研究員周國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國平先生說:“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什麼東西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專家就是不一般,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麼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只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閱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閱讀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別佔80分和70分。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老師有點空就講、學生有點空就練,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堅守的確實不牢、不死。當前,山東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極力倡導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能力還給學生。我覺得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特別有利:以前,學生“兩眼一睜,就開始競爭”,絲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現在,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自然而然閱讀的時間也會多起來。“既然留得閱讀在,學生就莫怕作文難啦!”。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爲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爲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爲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爲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爲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爲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說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第三步:關注三種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展來說,習慣伴隨着人的一生,影響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打開網頁你會發現信息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現在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說普通話的習慣、寫規範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閱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爲思考了纔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纔可能有定力,內心纔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滲透一個理念、堅守兩塊陣地、關注三種習慣。這就是我對語文教學的反思。行勝於言,在今後的教研工作中,我決心身體力行,矢志不渝,堅決落實到底。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6

我的教學生涯開始了。這一個月,經過近期對學生的觀察以及課堂和課後的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我的學生存在着這樣的問題。他們平時非常的散漫,而且根本做不到嚴格要求自己,在課堂上表現的也很隨意,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想到了一個可以督促他們的方法:在開始講課之前,我會找到一個和本節課相關的典故或者講一個有趣的事件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後導入新課的時候儘量的讓學生去說,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來發現問題,先從簡單的開始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們自己身上時,就相對的避免了課堂上互相說話的場面,課堂的紀律也好很多。職業高中的學生,他們不是很重視文化課,由於他們的基礎知識較差,所以在理解知識內容方面表現的不是特別的積極。針對這樣的問題,我的解決方法是,在每一節課上都把生字和生詞用多媒體展示上讓他們去讀去寫,採取小學老師的教授方式,領着他們讀和記,然後在下一節課的時候隨堂考他們。今天在教學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看小說,雖然題材都是些穿越的或是校園的,但是他們的興趣在這上面很濃,我就藉着這個機會要求他們在看小說時把不認識的字查字典查會,並讓他們做一定的積累,畢竟讓他們認真的在課後完成一些學習任務有些困難,我就採取了這樣的方式,希望可以有一定的`效果。我的學生中,總有人喜歡在課堂上睡覺,我就制定了一個課堂的規定,睡覺的學生就站起來給同學們唱首歌,我其實是想用這種輕鬆的方式打消學生的睡意,而且還可以鍛鍊學生的自信,我的本意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充分的展現自己,但這個規定實施後,結果是沒有學生再睡覺了,因爲他們都不想在同學們面前唱歌,雖然我有點意外,但效果還是達到了,現在只要是上語文課,不管是下午第一節,還是下午第二節,都沒有學生睡覺,我覺得這種方式針對職高的學生還是很有效果的。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教學,我瞭解到我的學生有好多人竟然沒有理想,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好像除了玩就沒有什麼興趣和愛好。我在這個週一的時候專門上了一節課,讓他們談談自從來到職業高中後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們的理想、愛好、特長。我的初衷是想借此來激勵他們自信,激勵他們積極向上,但我發現實際效果並不是我想的那樣。面對這樣的結果,我

雖然有一點意外,但還是很快的把自己的思路調整過來了,因爲我覺得他們會表現出這樣的反應是和他們從前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有關的。從生活方面來看,學生們的家庭大多是父母沒有什麼文化,所以這些因素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他們的價值觀的取向,他們更重視的並不是學習,所以大多數人在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就不是很好,可能是當時老師的不重視、家長的忽視讓他們在學業上放任自流,在學習上沒有任何興趣和自信。面對這個問題,我經過一段的思考,我想通過讓學生改變自己的方式來激勵自己。比如,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課程的深淺度,一定要讓他們學得會,聽得懂,從基礎改變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覺得人如果沒有理想就缺乏動力,所以我要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理想,可能在開始時會是我強制的,但是時間久了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這樣可以增強他們內在動力,有必要的時候我會請班主任幫忙加入到我的計劃中去。以後的每一節課,我都要找一個學生來談談自己的理想,要求他們先查找一些在理想支撐下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實例,然後對比自己,用理想來激勵自己。

我覺得,作爲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只有學會做人,纔會有價值,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夠不斷提高我的教學能力,並且讓我的學生都可以成爲有理想的人。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7

週二上午,和六(5)班這羣多愁善感的孩子們一同經歷了《蘇幕遮》的課堂六十分,儘管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但留給我的卻是一種異樣的感覺。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當時還是懵懵懂懂。這幾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和反思,也有幸和善於“挑刺”的馮老師交流,漸漸明白這種異樣的感覺緣於自己的教學預設與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的脫節,緣於自己的課堂引導不到位。

還記得那天上午,我上第二節課,於是就在第一節課來到教室準備和孩子們聯絡一下感情。六(5)班的.孩子個個能說會道早有見識,也聽陳老師說起他們已接觸過詞,但總認爲是停留在讀讀背背的層面上。孩子們很熱情,一下子就熟絡了。爲了摸清他們學詞的起點,我就在角落裏找了個不太聲響的男生來讀這首詞(這首詞已提前一晚發下了)。這一讀,不僅讀出了詞的節奏和韻味,也讀出了詞人的情感;這一讀,也把我給讀驚了:試教了好幾次,孩子們學詞都是原生狀態——處於零起點的,初讀時沒一個孩子能讀到這個層次的。我不敢相信,就再請了幾位來讀,結果讓我不得不相信。只記得當時笑着說:“孩子們,你們都讀到這份上了,那下節課我就沒什麼可教了。”

走出教室,我開始爲自己不早點和孩子們接觸而後悔,也爲接下來足足六十分鐘的課而擔心。誦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貫穿各個環節,從“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韻味”直至“讀出情感”、“讀出意蘊”,在層層深入中讀透詞心,可孩子們似乎都一步到位了,該怎麼調整教學預設呢?混混沌沌地過了十多分鐘,也理不出個頭緒來,就走上講臺,準備將教學進行到底。

不出所料,上課伊始,孩子們在初讀時就掀起了教學的高潮,不但讀得有滋有味,還聲情並茂。那個女孩邊讀邊做手勢,到後來情不自禁地閉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詞的意境裏。也許是被孩子們那投入的樣子給矇住了,初讀環節就草草收場。現在想來,正如老師所說,可用自己預設的“字正腔圓”的要求來指導,這樣他們可能會靜下心來好好讀這首詞。另外,指名讀時那個()女孩語調偏上揚,本想指出,可想到是初讀就沒說,想通過自己的範讀來感染他們,但從後來的誦讀來看,孩子們的語調都偏上揚。可見,該及時引導。

在“讀懂詞意”和“讀出詞情”環節中,功底深厚的孩子們侃侃而談,大量引用相關詩詞來助讀,尤其是對於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更是情不自禁地吟誦,時不時地引用。從課堂來看,孩子們讀得很投入,說得很精彩,可是不是真的融入詞的意境了呢?我覺得未必,因爲孩子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積累的詩詞,而不是真正地潛心入境來理解這首詞的意蘊,這也是自己引導不到位造成的。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而這點點滴滴的遺憾讓我學會思索。如夢令教學反思容積教學反思日月明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8

古典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豐厚的人文內涵,對全面提高學生素養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被後人評價爲“孤絕橫篇,竟爲大家”,這首詩也被聞一多譽爲“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全詩用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環環交錯,妙趣自生,給我們展開了一副澄澈空明、清麗自然、色澤柔和的春江月夜圖,同時以月爲寄託,又給我們鋪寫了月下分隔兩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韻悠悠,也不乏哲思隱隱。

作爲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詩情韻味,如何讓學生自己體悟詩情畫意,在上課之前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最終設計如下的教學思路:美讀——美寫——美悟。

“美讀”:拿到一首詩歌,對於我們來說,不是懂了纔去讀,而是讀了纔會懂,因此只有反覆誦讀,才能慢慢體會詩的意境,纔會領會詩的情感,正是“七分誦讀,三分鑑賞”。蘇軾曾經說過“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說“大抵讀書,先須熟讀,繼之精思,然後可以有得耳”。這都是在說理解之前的讀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認爲:一個誦讀好的學生,一定對詩歌本身有自己獨特的內心體悟。反覆誦讀後,別林斯基所說的“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的“美”也就順然流出。具體操作,先讓學生齊讀,之後找學生評價齊讀的感受,然後由他所在的那個小組再讀,再找學生評價,中間講解誦讀詩詞的技巧,包括情感、語調、表情、動作、音樂,最後由這位學生自己試讀,同時教師給他配樂。教師點評完之後,教師配樂範讀。很多老師認爲自己讀得不好,便找名家視頻聽讀,其實我認爲,名家範讀和老師範讀其實有很大的教學效果的不同。名家範讀,讀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們的,因爲他們是名家,讀得好是應該的,他們高高在上,我們本身就是一種仰望的姿態,因此學生除了佩服讚歎之外,沒有更多的切身體會,名家距離我們太遙遠,就像影視明星在熒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難讓我們有也去演的衝動,同樣名家誦讀讓學生產生不了誦讀的衝動,激發不出學生誦讀的潛在慾望。而教師自己範讀則大大不同,對於學生而言,老師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體存在,是處於學生身邊的存在,距離學生近而沒有任何疏遠感,因此教師的誦讀是學生的一個範例,一個榜樣。教師本身如果讀得好,那麼學生會認爲這是真實的,是可以模仿的,學生會有“老師是普通人,他能誦讀,我也能誦讀”的想法,因此他們會有一種誦讀的慾望和誦讀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學中,每每我誦讀完後,很多學生都會爭着去試讀,他們甚至還要求配樂。多次誦讀,再加之老師適當的點撥。學生基本已把握了詩歌的內在情感。因此詩歌誦讀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知識的內化過程。

“美寫”:鑑賞詩歌,不能簡單的翻譯詩句,是通過詩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聯想再現詩的意境,或復原畫面,或再現場景,再用優美的文字表述出來。因爲詩歌不像散文那樣,可以用豐盈的語言給我們描繪整個畫面,詩歌囿於文體限制,只能通過若干個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詩人眼睛看到、心裏縈繞但沒有訴諸筆端寫出的`景情,就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補充、去還原,這是一個手、腦等多方面思維訓練的過程,因此雖然師生之間的討論和思考是構成課堂教學的主體,但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了練,就會給人一種不完美的感覺,而“練筆”就是知識的外化過程,也是語文學習的最終追求。語文教師的目標是讓學生感受語文,而不是教懂語文。(置身詩境)那麼“以文解詩”就是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方法。具體過程是讓學生根據文本改寫“春江潮水連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輪”一段,要求學生還原畫面,再現情景。因爲有原文爲依託,學生想象豐富,用詞也大膽,改寫的文段非常優美,效果很好。然後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展示成果,或讀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師可以從遣詞造句、修辭手法等加以點評。如果教師自己也改寫一段展示,效果會更好。當然學生改寫可以在課前就佈置好。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9

根據十幾年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語文教學反思(楊)。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0

自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全國實施以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努力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踐行新課標的理念,大力改革課堂教學,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在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由於教師之間存在素質差異,有些教師沒能真正領會新課程標準,盲目追求形式主義,導致課堂教學華而不實,收效甚微。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病”得不輕,主要有以下幾種症狀。

一、教學內容重人文性,輕工具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過度關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上課時強調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課堂上缺乏思維的碰撞、情感的薰陶,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發揮。新課程實施以後,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了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這是可喜的現象。

然而,有些教師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曲解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高舉“人文”教育的大旗,把語文課上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政治課”,淡化了語文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課堂上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看不到對文本字斟句酌,欣賞不到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感悟。這種“重人文性、輕工具性”的語文教學,失去了語文學科最本質的功能,導致學生讀起課文斷斷續續,寫起文章空洞無物,說起話來吞吞吐吐,何談語文素養的提升,更談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了。

二、教學方式重活動,輕訓練

活動化的教學方式能爲學生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但有些語文教師不是從根本上去轉變教學觀念,而是過分放大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過度在活動的多樣性和新奇性上下功夫。於是課堂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熱鬧的活動,濫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這樣似乎是豐富了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但課文卻被放到了一邊,大量的活動擠佔了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擠去了對學生字詞句篇的訓練,擠去了學生對課文謀篇佈局的揣摩,語文課程的語文味喪失殆盡,這樣的語文課還能算是語文課嗎?

如在教學《歐也妮·葛朗臺》時,有一位教師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葛朗臺語言的特點和神態的變化,但事先並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學生還沒能體會葛朗臺語言的特點,也沒有進行必要的準備,就匆匆上臺表演,結果導致全班學生鬨堂大笑,使得表演無法進行下去。這樣的表演效果可想而知。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生動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更需要的是讓學生動靜結合,靜心思考,潛心會文,對學生進行紮紮實實的語文訓練,使之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言,提升語文素養。

三、學習方式重形式,輕效果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因具有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引發學習動機、激活學生思維的優點,已經逐漸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於是有些教師就錯誤地以爲合作學習使用得越多越好,課堂上合作學習到處可見。只要教師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開始分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討論聲、爭吵聲此起彼伏,課堂氣氛熱鬧非凡。

可是嘈雜的背後,學生究竟有多少收穫呢?其一,這樣的分組學習缺少合理、明確的分工,沒有建立小組合作機制,真正參與其中的只有少數優秀的學生,而其他學生則作壁上觀,要麼一言不發,要麼閒話家常;其二,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前,沒有事先佈置學生進行充足的準備,如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對問題的獨立思考等,因此學生的討論浮於表面,不夠深刻,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其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沒有發揮好主導作用,袖手旁觀,放任自流,缺少過程性的指導,學生的討論往往脫離了文本的中心和重點;最後,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合作學習,過於簡單、缺乏思考性的'問題只能是浪費時間。

如在教授《寬容序言》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瞭解課文大意,概括主要內容;二是從文中找出描寫人物的有關語句,感受其形象特點,理解深層的含義。由於第一個問題比較淺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獨立解決,根本不需要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反而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個問題學生大多能參與討論,但在大組交流時只有一個小組的代表彙報,沒有一個學生提出異議,可見參與討論的學生並不多,討論的質量也不高,這樣的合作學習不要也罷。

其實,真正的“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所以,討論前必須讓學生明確本小組的“共同任務”,以及自己擔任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只有這樣,小組內的成員才能人人蔘與討論,真正體現合作學習的內涵。否則,合作學習只能是流於形式。

總之,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廣大語文教師作爲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正確解讀和踐行新課程標準,把準語文教學的“脈”,對症下藥,才能使語文教學健健康康地走進新課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1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簡單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用心。

2.務必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用心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必須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必須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爲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爲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構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好處。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但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透過日記能夠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爲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爲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透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爲重要。高中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立刻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2

《荷塘月色》歷來被人們認爲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揚娜拉》中那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能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讀。做到以情感人,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但如果毫無技巧,一味的朗讀,效果也是甚微的。那麼,如何對學生進行朗讀教學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一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朗讀氛圍。

1、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朗讀興趣。我在講授這篇文章時,一開始就向學生說明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讀,然後通過聽錄音,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個大概的瞭解,同時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課文後,模仿錄音大家齊讀,教師作適當的點評,但不管學生朗讀得如何,教師在某種程度上都應該給予肯定,給學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設計導語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準確生動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如:在講授《荷塘月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來有許多優秀的散文家,他們有自己飽蘸深情的筆,寫下了許多詩情畫意的篇章,在名家們的筆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靈性。我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這一點。

二、重視教師的範讀。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多注意給學生以科學的指導和示範的影響,其中範讀就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相當的影響力。老師如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範讀,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薰陶,從而不斷提高讀書的興趣。

三、對個別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

在整體朗讀課文之後,分析重點自然節時可抽幾位學生讀,然後先讓同學發表意見,好在哪裏,不足在哪裏。其次教師歸納、總結,再次講明朗讀時掌握的.技巧。同時,抽取的幾位學生可先挑選一下,有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較差的學生,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的過程,促使學生更好地朗讀。

其實,優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而且它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除此之外,我認爲這篇文章要講的內容非常多,應該有一個取捨,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於把握重點,讓學生體會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兩節,從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寫一個月字,卻能夠盡得月之風姿說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3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步伐逐漸加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提出較大挑戰,同時也對高中語文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一定要求,這是教師實施反思性教學的根源所在。當前,一些全新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受益匪淺,作爲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刻進行教學反思,以此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提出解決方案,改變以往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創新與教學改革和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學實效性。有關反思性教學的實施,可具體採取如下方法:

一、教學目標的反思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如果確定的教學目標不合理,將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產生影響,造成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影響教學效率。因此,合理的確定教學目標,是反思性教學優先要解決的問題。有關教學目標的反思,主要從以下三大方面着手:首先,知識目標。也就是經過課堂教學後,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落實知識學習目標,如語法知識、古詩詞的掌握等;其次,能力目標。新課改目標的落實,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學習知識以外,還應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能夠運用新方法、新技巧掌握語文知識,增強綜合素質,如文言文鑑賞能力、與人溝通和協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再有,情感目標。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的情感應該有所共鳴,得以領悟。例如,學生在反覆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將課文所講內容聯繫個人生活實際、學習實際等,品味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情感,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教學結構的.反思

教師針對每一節課,都設計了一定的結構。優秀的課堂結構,每一環的聯繫較爲緊密,學生不會感到枯燥,而是緊跟教師的步伐,學習效率較高。語文課堂與英語課、數學課相比,其多元化特徵更加明顯,語文知識可拓展到課外,教師無需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開展教學;但是從高中語文課堂結構來看,教師也要進行一定的反思,例如,很多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認爲課堂的學習方法單一,不能激發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優化課堂結構,選擇更多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在滿足基本教學需求的前提下,迎合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輕鬆學、認真學、主動學。因此,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設計,將對落實教學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所在。有關教學內容的反思,也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一環,可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課內知識的反思,包括課堂要傳授的知識點,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否有遺漏等;另一方面,課外知識的反思,包括向學生推薦更多課外讀物,引導學生課下如何自學等。另外,考試成績能夠較爲直觀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麼教師就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試卷,以此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如考試中出現的知識點,容易混淆的內容等,是否在課堂教學中講解清楚;教學思路是否正確;是否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答題方法等。實際上,反思活動的進行,就是從一個全新角度去分析、審視課堂傳授的內容,在反思過程中不僅教師獲得成長,學生也有所進步,真正做到查漏補缺,爲後續教學提供參考。

四、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可極大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對提高語文學習成績大有益處。反思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一些教師往往採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如課前準備一些問題,課堂以教師問、學生答的方法進行,整節課的氛圍壓抑,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空間受到限制。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綜合思考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要求,注重調動課堂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通過合作學習法、導向學習法、情境學習法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課前準備資料、課中積極思考、課後主動複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另外,教師還應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反思學習的內容,是否存在疑問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並通過自學、討論等形式獲得答案。總之,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運用,更利於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當前落實新課改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方法,語文教師也要加強對反思性教學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這一方法,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學習成績。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4

xxx學年我擔任高三(6)班和(7)班的教學工作,並任高三(7)班班主任。有人把高三比做“煉獄”,在這種人人要爲之奮鬥的時期裏,要與時間競賽,要與自己的心智競賽,這就是高三,在這種緊張的氛圍裏,大家來完成各自的心願。在這一學年度中,在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下,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總體來說,本學期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我自己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以課本爲綱的教學理念。

我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在以政治教材爲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爲學生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舞臺。不管教學方法怎麼變化,沒有紮實的基礎是經不起考驗的,因此必須夯實基礎。每上的一節課,我都做好充分的準備,我的信念是決不打無準備的仗。在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爲此在備課時要求自己精心收集知識點,反覆精練,把最深入淺出的,最便於記憶理解的知識教給學生,同時多做習題,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把相應歷年的高考題篩選出來,從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習題選給學生,把每一節課的教案都寫成詳案,反覆推敲。重點抓好了“三基”的落實,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樹立以生爲本的教學觀念。

學生是有思想的主體。學生接受知識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我注意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爲此我注重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三.樹立以高考爲方向的指導方針。

緊扣高考要求,教學中採取廣挖坑,少打井的教學方向。提高學習效率,主抓課堂質量,強化訓練階段,在授新課中必須在課堂小結後加以練習。強化基礎,結合考綱各章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歸納出來,加深記憶,一階段後在串聯知識點,形成體系,使學生的知識成體系,既有利於記憶,又有利於知識框架的形成。蒐集熱點問題,提高學生興趣,深入淺出的教給學生答信息題的方法。多采用課件教學,吸引學生注意,調整課堂氣氛,起到應有的作用,避免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針對學生缺少答題技巧、不會答題方法的問題,專門訓練學生的答題方法,講解答題模式。在以知識帶材料的學習基礎上,再次以材料帶知識的'方法,通過當時的熱點,複習知識。

四.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爲了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我堅持經常上閱覽室翻閱書籍、上網查詢大量的資料、請教有經驗的特級劉老師老師,與經驗豐富的教師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還爭取機會多出外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同組的各位老師的團結協作和毫無保留的各抒己見,使得我們在學習新課和複習時重點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確了。

爲提高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區裏和市裏的進修我都積極參加,並且在聽課的過程中認真聽講。

教師應該是校園中最善於學習的人,“學然後知不足”,通過教學,我更加清楚教學相長的意義。

今後的教學方向:

1、從今年的高考試題看,今後在高考複習中如何進行“熱點專題”的複習,值得反思。我們習慣於用較爲大量的時間去複習“熱點專題”,今後在時間的安排上,在專題複習的深度與難度上,都應該降低要求。用二三個專題複習,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就行。

2、更加註意基礎知識的複習,並且要對每一部分的基礎知識用較深的挖掘。

3、對某一個知識點,必須讓學生懂得“知識的形成過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5

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學生似乎很有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同座之間也有討論,結果卻是“問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於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大。當今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倍受人們關注,語文已成爲衆矢之的。作爲身在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應冷靜思考語文教學的高效性。所謂“高效”可以從兩個維度上來界定,一是效能與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與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綜合體現。

新課程提出了一個重要理念: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這無疑爲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卻主動放棄了自身的主導地位,把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似乎“讀書找難點——合作解疑惑”的“討論課”方彰顯其對課程改革的真正踐行。似乎一堂好的語文課就以教師講的“少”和學生討論的時間“長”和“熱烈程度”作爲評價的主要標準。難道這就是新課改的主要精神嗎?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可見,新課程所倡導的師生合作方式,不是讓教師退而做課堂的旁觀者,而更應以學習上的激勵者、教學上的對話者角色進行課堂點撥和調控。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不能忘記自己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首席”,而必須確保對文本衍義的主線明晰,決不能讓語文課堂衍變成自由沙龍,否則教學目標與教學意義也就從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解決“教什麼”、“怎麼教”和“教得如何”的問題上反覆斟酌、精心設計。

 一、教什麼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參不放,對教材畢恭畢敬,對教參唯唯諾諾,以致語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內容過“全”的現象,40分鐘的一節課,從課文的正音正字開始,涉及段落劃分、內容分析、中心提煉、寫作特色歸納等等,面面俱到,儼然一桌“滿漢全席”,教師的“苦口婆心”越發引起學生的反感和牴觸情緒。其實,教師對文本教參應作出適當的“裁剪”,取捨之間、增刪與否,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學科專家的方案、或優秀的教案,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組織語文課堂教學,總得有個“抓手”,找準“基點”才行。抓住什麼,找準什麼才能突出教學過程的高效性,一篇課文可以學習、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總要找準一個明確的目標。勿庸置疑,許多教師備課很認真,在上課時也嚴格遵循教參上的教學目標去實施自己的教學設想,領着學生一項一項地去完成每一項目標,結果是目標有了,過程有了,學生卻丟了。我覺得:爲目標而目標,圍繞的只是課本,面對具體的人而設定目標,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無論是哪一堂課,都應有屬於自己的教學目標,它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根據課堂的知識反饋去設立和修正。

在學習《琵琶行》時,小序中“錚錚然有京都聲”中的“京都”二字,對解讀白居易的人生際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淪落之恨,互爲慰藉之情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此放射出去的問題“點”更直接與主旨關聯:“京都長安對白居易來說意味着什麼?有着京都之聲的琵琶樂曲對白居易來說爲何如此動人心扉?”“何以最終引至‘江州司馬青衫溼’”?因此,一節課的基點,就是我們開展課堂教學的一個着力點,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觸發點。教學目標的擬定,應該是細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實效性的。

二、怎麼教

“亮點”的營造將帶動整個課堂,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導向,使課堂教學的境界昇華。“亮點”可以是先行“預設”的,也可以是隨機生成的。那麼,“亮點”該何時帶出,又該設置在什麼環節?這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師的智慧和意識。

1、駕馭全局處設亮點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由於知識的限制與經驗的不足,往往不知從何下手,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自己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爲學生提供一些思維的激發點,預設一個或多個“亮點”——即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着緊密聯繫的問題。儘量使問題提得巧,問得新,產生“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學設計時,要善於抓住一個關鍵句、一個場景、一個細節等,由其貫穿全課,如教《祝福》可抓住“眼睛”二字,從而帶出對“人物形象的變化、心理的變形、人生的遭遇”這三個層面的理解。教《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從林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行蹤爲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確是一篇情辭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達其發憤著書觀的一段文字就是一個重要的“亮點”,我嘗試以此“亮點”貫穿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一是讓學生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精華;二作思維遷移:有許多封建文人在屢遭貶官後創造了流傳千古的文學名著,許多文人在官場站得很低時,在文場就站得很高,對於這種“貶官文化”現象,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寫作短評,並將探究學習的結果整理成歷史人物故事,在課前進行三分鐘演講;三是寫作視角的延伸:讓學生思考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論證哪些觀點,凡此總總設疑,找準切入點,教師只要抓住課文的“亮點”,進行多角度發散思考研討,點到即止地拋給學生一條條的“鑰匙”,就能讓學生在求知索道上輕鬆地開啓了“知識的大門”,這種方法遠遠要比教師包攬一切的整堂翻譯要生動得多。

2、導課時設亮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形象的、生動的、具體的事物感興趣,而對一些抽象的、概念的東西不願接受。教學中如何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呢?如何使學生的心理從上課依始就高效地定格於課堂?我認爲導課時設亮點不失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導入《陳情表》一課時,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爲亡國之臣,多次拒絕召見,除了因“孝順祖母,暫不出仕”之外,還要對侍奉晉武帝的顧忌或是對前朝的忠心,那麼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該如何“表白”呢?開講作爲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確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妙。正如特級語文教師於漪所說:“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爲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能否精心設計教學的“突破口”——在導課時設亮點,是奠定課堂教學成功基礎的關鍵。我們要在瞄準教材的重點、難點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也只有這樣,才能“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靈上,迸發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課堂困局時設亮點

例如在講授《寶玉捱打》時,我本懷着一股教學的激情想與學生交流一下對《紅樓夢》的閱讀心得,沒想到反應者寥寥,這是教者“預設”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惱自己忽略了學生的基礎和知識儲備情況,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勢必“冷場”。我決定改變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問題:作爲老祖宗眼裏的“命根子”,寶玉爲什麼會捱打呢?學生對此也只是懶洋洋地看着課本。更有甚者是有幾個“搗蛋鬼”故意“找茬”:老師,金釧是誰?她爲何“含羞賭氣自盡”?她跟寶玉有什麼關係?我一陣欣喜:有問題就有“戲”了,面對其他人同樣疑惑的眼光,我靈機一動,又寫下了第二個問題:有人說《紅樓夢》有一種非常“經濟”的寫法,就是經常借一個事件,把很多人捲進來,再“逼迫”每個人出來一一表態,從而讓其相互烘托與對比來凸現人物性格。那寶玉這次捱打事件,都把哪些人捲了進來?問題一出,同學們果然來了精神,課堂上探究的氣氛開始形成了。教材擬定的學習重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語文教學過程的動態性決定了教學本身是充滿着“變量”的,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突變”是無法“設計”的,而這樣的“突變”又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亮點”所在。正如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信息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教師不能過分重視預設性目標而忽視生成性目標,過分重視既定任務的完成而忽視對學生的適時引導,只有力圖喚起學生的思考意識,才能使其積極參與而成爲課堂的主人。

4、質疑探究、爭議處設亮點

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問題並非都是教師預先設定的,有的是師生互動中,教師及時把握、整合學生的.觀點而臨時生成的,這時,教師能否依據文本的中心,適時引導尤爲重要。例如在學習《阿q正傳》時,當問到學生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何評價和體會時,卻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一方持欣賞的態度,一方對此卻嗤之以鼻。對此,如果任由學生爭論得“不亦樂乎”,那隻會讓討論變成“打嘴仗”的膚淺的“熱鬧”,教師就要取得教學的主動權,主動亮出這樣的問題:魯迅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和初衷是什麼?如果今天給“精神勝利法”作新的詮釋,它將會有什麼內涵?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反覆回扣文本、品味語言、領悟內涵、感受情感的過程,“問題”的“亮出”具有導學、促思的作用,也不斷驅動着課堂教學的展開。又例如學習李白的《將進酒》,在學生領略“酒仙”的豪放與不羈的同時,我拋出了這樣的一道題: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聯繫李白的人生經歷,分析他爲何會與“酒”結下不解之緣?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各抒己見:有仕途失意說,有內心平衡說,有自我麻痹說,一時誰也說服不了誰,在質疑探究、爭議不一時,教師不能避重就輕或匆匆帶過,也不能任其發展而不作引導。亮點探究的最終指向應是對學生人生觀的正確引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爲?

三、挖掘拓展點(即“教得如何”的效果鞏固)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並積極創設探究的學習環境——挖掘課文的拓展點。拓展教學是鞏固學生知識、幫助理解教學內容、活躍學生思維的高效手段,恰到好處的課堂拓展與延伸,就如一支樂曲回味無窮的尾音,常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課堂上的亮點。但不能純粹爲拓展而拓展,緊扣文本還是第一要義。

語文課堂是靈性的課堂,因爲它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薰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學文本,把文本放置於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爲在我們的腳下,有一條滋養了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長河: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衛鳥在藍天裏歌唱;嶙嶙魏晉風骨,巍巍盛唐氣象;蘇東坡月下把酒,聲聲向蒼天發問;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夜夜夢裏點燈……語文教師就應該和學生一起漫步這歷史和文化的長河,和學生一起沿着歷史長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塊女媧補天的彩石,借一彎漢宮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帶領學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將語文課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長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會變得靈動起來。這樣,教師教起來可以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學生學起來可以舉一反三,集思廣益。而且廣度成就高度,學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學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釋放心理能量,激發心靈暢遊,變得“腹有詩書氣自華”。

例如在講授愛國主義主題的作品時,可以將其置於儒家思想的光環下,從理想主義、集體意識、濟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憂國憂民”這一精髓。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再到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等中發掘其歷史淵源。這樣,一部愛國主義文化史就源源不斷地流淌在課堂上。

又如在講授戲劇單元時,結合本地和當代學生實際,大力拓展文本,弘揚傳統文化。針對當前學生普遍對戲劇知識的低認識、低興趣的實際,認真設計活動課。一方面舉辦傳統戲劇知識講座,讓學生大致瞭解祖國傳統戲劇常識及其藝術魅力,同時精選一批經典的京劇、黃梅戲、川劇等讓學生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結合課堂教學,開展“我編”“我演”“我評”的綜合性教學,讓學生自己編劇,自己表演、自任評委,如通過要求學生將老舍的《茶館》某段改爲四川方言版,並當堂表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極具表現力的文化魅力。同時,還要求學生編演了《守財奴》《藥》《套中人》等劇目,讓學生在活動中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和創造力,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廣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實課堂,我們的課堂便不會再沉悶,不會再枯燥,而是精彩紛呈,活色生香,特色彰顯。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高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 又是一種策略, 充滿挑戰, 呼喚智慧。如何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設計自己個性化的教學, 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 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