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

在不知不覺中,這個學期就要結束了,高二語文教學工作也要告一段落了,我應該對這一學年所走過的教學之路進行深刻的反思,以便爲以後的教學工作做更好的準備。

高二語文主要是選修課程。詩歌散文系列和小說欣賞系列都着眼於鑑賞陶冶,所以,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爲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因此,我認爲,本學年的教學應着重加強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正因爲這樣,我對高二教學設計曾反覆思索,語文該學什麼?怎麼學?這正是學生很困惑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明白這些,學生纔有學習動力,也纔會有意識地去掌握語文學習的信息途徑和方法。所以,通過研習新課標,我讓學生感受到“積累”的重要,體會精讀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對學生的具體要求是,兩條腿走路——課本和課外閱讀結合,重視《語文報》作用;兩隻手掌舵——一手抓基礎,一手抓訓練;一顆心思索——感悟和薰陶。

而這一切,必須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方法做基礎。閱讀方法有好多種,也許,有的老師喜愛齊讀,但是,我認爲,在詩歌教學中,齊讀是可以的,但小說和散文是不合適齊讀的,因爲學生要照顧讀得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唸經”罷了。所以,我在講授散文和小說時,每節課都會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裏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於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於文本。默讀,因爲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到課文語言的魅力。

這一年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要求自己“且慢開講,且慢啓發”,慢慢改掉以往爲趕教學進度而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一味追求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有時,我也會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學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就順利達到了。

俗話說:“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讀”就是語文教學的根。非讀無以廣積,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通過閱讀激發出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寫作教學工作。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重點,在高考試卷中,佔了很大的分值。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以前,我們有點“空”,每次作文的教學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評語、講評這幾個“固定招式”,然後又佈置新作文,進入下一輪“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嗎?

我試圖改進,一開始是輕批改過程而重講評過程,即輕對個體作文的批改而重對優秀作文的表揚和差作文的講評式修改,還將學生的優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勵優秀帶動後進”。這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關鍵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後來,我在作文批改中引進“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讓學生按小組互評,把本小組最優秀的作文和最有問題的作文寫出評語,交給老師,全班交流。這樣,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把讀寫能力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語文學習方面,要特別重視閱讀和寫作的結合,要在閱讀中充分地吸收,在寫作中自然地傾吐,使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達到共贏。例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就有不少可以借鑑的篇目。《阿房宮賦》比喻的生動、想象的瑰麗、誇張的奇特,都是學生學習的好素材。

當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學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2

新課程背景下,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學方式層出不窮,但無論怎麼變,怎麼改,基本的幾個理念,語文教師是應該具有的:

一、語文課堂要有趣味性;

二、學生要學到“不會的知識”;

三、要以學生爲主體。

基於上述觀點,對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東南飛》這篇經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設計: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給出一些基礎的討論話題,各組同學根據興趣來選取(或者自己命題),並展開討論研究。在討論的基礎上,下節課再以幻燈片的形式向全體同學展示討論研究的成果。

於是,自己根據“積累整合”“閱讀鑑賞”中的新課標理念選擇列出瞭如下問題:

一、悲劇產生的原因。

二、劉蘭芝有哪些動人之處?

三、你是怎麼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軟弱”這一觀點的?

四、本文文學常識歸納分析。

五、本文寫作手法分析。

在學生自己的分析提議下,後來又列出兩個待研究的問題:

一、文章結尾感情色彩、行文特點之比較分析。

二、同樣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現在社會,會有怎樣的結局?

各組同學開始當堂選取感興趣的話題並展開討論。教師此時適當地加以點撥、指導。

下一節課,各組開始將自己的研究討論成果以幻燈片的形式積極、踊躍地向大家彙報。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組的成果展示。他們的幻燈片比較簡單,只有一張,但內容應該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們系統而又深邃的思維,嚴謹的論述令我大爲驚喜,他們研究的話題是悲劇產生的原因,發言歸納如下:1、門第觀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無子 5、“戀子情節”。

第一組的一個同學具體闡釋道:故事發生在漢末,當時的家族、門第觀念對社會的影響已經是比較大了,這爲焦母休蘭芝埋下了禍起之根,同時也爲後文劉兄逼迫蘭芝再嫁做了“門第上”的鋪墊;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的一些禮法觀念漸行漸深,“長兄爲父”等觀念的影響也爲悲劇的發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還有人物性格的關係,蘭芝的聰明而又剛強的性格,婆婆那讓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於反抗但又不敢違背母命的性格,這些人在社會門第觀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響下,將命運交織在一起,將語言行爲交織在一起,最後兩個男女主人公紛紛走向了自己的不歸路。他們組的第二個同學這時着急地補充道:古人曾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受此影響的焦母無緣無故的向聰明美麗的蘭芝大發脾氣,也是大有可能的。這種情況即使是現代社會,也會偶有發生的。天生麗質的劉蘭芝真的是可憐而又無辜;當然焦母看不上蘭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爲心理學上所說的“戀子情節”。焦母孤身一人將焦仲卿拉扯大,而美麗、能幹、多才的兒媳婦的出現大大影響到了母子之間的關係,深怕失去“子愛”的焦母定會找各種藉口來休掉劉蘭芝。

此時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學們充沛的活力和廣闊的想象力,他們開拓自主學習的空間是很大的。前提是隻要你敢於放手,敢於給他們機會和空間。

聽着他們精彩的發言,我也真的開始佩服孩子們所具有的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師可能會有着共同的一個教學弱點,面對着“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教師可能會將一些簡單的知識歸納交給學生去“做”,去“探討”,而將一些感覺重要的知識自己來講。孰不知,這麼做是在浪費學生的人力資源,也是在浪費我們每一個人寶貴的時間,更是浪費好的教學理念。學生要學到“不會的知識”的真正含義,不僅包括老師要講的,當然更包括同學自己研究討論來的。

另外一組同學的發言也博得了全體同學的喝彩。

他們研究彙報的問題是:你是怎麼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軟弱”這一觀點的?

小組在分析完文章相關內容後,總結到:我們的觀點是贊同這一觀點。事情之所以到了這個地步,與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當初他再堅強一些,勇敢一些,最後也許會和劉蘭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塊。總之,和誰過一輩子是自己的事,不應該輕言放棄。

最後精彩的一句話贏得了全體同學的歡呼。

當然,在這種“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引導和推動。

在他們進行分析的同時,教師適當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細節描寫進行更深化的推動。比說說講到蘭芝性格時,教師應強調關注的一句話“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即使在最後要走的時候,都不忘叮囑小姑要好好照顧老人。可見其品行之優,言談之妥。在談到劉蘭芝與焦仲卿性格異同的時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強調分析蘭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門啼”,未告母,十分隱祕,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這些細節;“同”的方面(對愛情的執着與堅貞)可關注劉蘭芝最後“舉身赴清池”的“舉”,說明她還對焦有所牽掛,所以才如此之重,與之相對應的是在這之後的焦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掛”,愛妻已逝,多活無益,才如此之輕。

一節好課,真的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學生積極地投入。對於一些教學理念也真的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用心的在每一堂課上去總結,去反思,去探索,去創新。

給學生幾隻自由想象的風箏,他們會給你一片美麗的充滿知識的天空。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3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語文課,就像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1.活化課堂關鍵是教師引導靈活。

要想活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活,當然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首先,教師的教法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的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啓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少埋怨,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投影儀、錄音機、簡筆畫、實物、模型、掛圖、表情動作等多種直觀手段,化靜爲動,化無聲爲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並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再有讓學生在課堂短劇表演,新穎的板書設計,隨手勾勒的“簡筆畫”等,都能促使學生沉浸語文課堂教學中。

2.活化課堂核心是學生思維鮮活。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科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並用,併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盪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

3.活化課堂特徵是課堂氣氛活躍。

教活,學活,課堂氣氛怎能不活,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學生又能大膽實踐;教師激勵學生“超越”,學生就思維飛揚;教師讓學生“選擇”,學生能自作主張;教師激發學生“創造”,學生不斷開拓創新。課堂上時而讓學生演一演,畫一畫,辯一辯,賽一賽,唱一唱,問一問,讀一讀,猜一猜,整個課堂氣氛就活躍了起來。充分利用小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時段中讓學生或探究討論,或靜聽欣賞,或即興表演,或自由交流,或遊戲娛樂,使學生如坐春風,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必定良好。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也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活動儘量不要預先排練。三是要處理好活動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係。四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最後還要老師有較好的課堂組織調控能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高二1、2兩個班的語文課教學工作。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小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促進今後的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一、主要工作舉措與成效:

1、精心備課,讓學生學有所得認真鑽研教材、教學參考,學習好新課標,虛心向同年組老師學習、請教,做到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並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備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儘量做到分層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同時加強自身業務理論學習,多研究精品教學設計,吃透教參,精心設計知識點,進一步促進課件製作的精良化。

2、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從最基本的字詞句入手,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興趣淡薄,通過基礎知識的公固加強,誘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成績優異的學生,就其學習的薄弱環節進行專項訓練,強化語言表達和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以週記和作文爲平臺,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側重思維品質訓練,積累語言和作文素材

3、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先學後教”就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發現問題,同學相互討論,問題明瞭,深入探究後,如果還有疑問,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講解,這樣就可以加深印象。課上,以小組爲單位,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評比,極大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4、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學習的活動,強化語文積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積累。因而,在抓住課堂這一主渠道的同時,還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我除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課堂記錄聽好課外,還建立了《語文學習積累本》,做好語文的學習積累。

5、認真搞好培優輔差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成績現在的在校生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因而,做好培優輔差就顯得很重要了。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利用每一節的培(詳細定稿版)優輔差課分別對優生進行強化訓練,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加強基礎訓練。

 二、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方面,教師講授佔用的時間多,學生自主探究和鞏固訓練的時間少,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還處在較差水平,限於學生的能力,老師也不敢輕易把課堂交給學生。

2、鞏固練習的方式和質量需要變革。學生課下主動學習語文的不多,作業預留也限於練習冊或週記、作文,針對性和系統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貼合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下功夫,多印發、收集一些習題作業,即貼近課堂,又符合學生學習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3、檢查力度需要加強。我的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落實抓得不夠,作業面批的數量少,懲戒力度不夠,導致有些學生得過且過弄虛作假,學習不踏實。

4、作文和語言應用整體水平不高,對考察文采和創造性的題目解答不夠好,暴露出學生在語文的深層次能力方面還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進方向:

1、基礎字詞和課文背誦強調指導有餘,督促檢查不足,下期將加大督促檢查的力度。

2、平時練筆相對較自由,系統性和層次性不夠,要借鑑同組其他老師經驗,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訓練的方法,同時拓展信息閱讀量。

3、加強高考意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瞄準高考,根據教學實際,摻入高考的相關要求和題型,讓學生在平時就熟悉高考,不畏懼高考,一方面在訓練中把握解題規律,一方面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4、強化檢查,抓落實,抓優生,盡心輔導,尤其是在語文方面“瘸腿’的學生,要開動腦筋,多想辦法,寬嚴相濟,努力提高他們的成績。

5、針對二班和一班末尾學生,強化基礎訓練,着力作文教學,提升整體語文學習水平,確保平均分和及格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5

一、試題分析和學生答題情況

下面從基礎知識、文言文閱讀、默寫題、古代詩歌鑑賞、現代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作文、附加題等八個板塊來分析。

1、基礎知識

這次考試基礎題部分增加了3個選擇題,分別是字形題、加點詞解釋、文學常識題,內容涉及必修5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一二單元,必修5的內容,有些知識學生已有遺忘,所以正確率不是很高,大概只有30﹪。

2、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選用的是依然是人物傳記,題目的設置依次爲:理解實詞、篩選信息、分析理解內容、翻譯語句。

①對於實詞的理解,難度不大,但學生由於沒有科學高效方法,同時文言閱讀的基礎也較差,所以正確率只有56﹪。

②篩選信息是常考點,也是幾道題之中一貫做的比較好的,而且這次題設計的比較簡單所以準確率比較高。

③分析理解內容,由於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是很全面,審題不夠細心,這道題的得分率一向較低,這次的準確率爲30﹪。

④翻譯句子總分爲6分,很多學生在做這類題時,不能堅持"直譯"的原則,也不注重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漏掉了得分點。但由於這次的句子比較簡單,所以得分情況良好。

3、名句默寫

名句默寫題10分,由於考前有要求,所以整體情況良好。

4、詩歌鑑賞

這次詩歌鑑賞,是一首杜甫的詩,在課本中,杜甫的詩我們學了兩首,對杜甫以比較瞭解,有加之是資料上的原題,所以主要考察了落實的情況,至於學生古詩鑑賞的能力,還要看最後的附加題了,總體看來,鑑賞能力參差不齊,整體較差。

5、現代文閱讀

本次閱讀文章是一篇小說,遲子建的《與周瑜相遇》,內容有些朦朧,但主題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後邊的習題設置的較簡單,總體得分情況還可以。

6、語言文字運用

17、18題難度係數也比較低,同學們都答得不錯,快班有80﹪的同學都做對了。但由於太過簡單,並不能考出同學們的真正水平,不過得分情況好,也給同學們增加了幾分自信。

7、作文

這次考查的是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故事有很明顯的立意方向,即環境對人的影響,而且考試結束時,有同學告訴我,這個作文題高一時候考過,所以,立意上不存在大問題,但仍有偏題現象。作文總分50分,40分以上的佔到20﹪,作文主要問題是硬傷太多,比如字跡潦草,文面不整潔,還有明顯的錯別字,嚴重影響了得分。另外,還有一些同學作文沒寫完,或匆匆結尾,字數不夠800字,分數直接下降到35分以下,所以,在考試中合理安排時間是很重要的。

二、今後教學的建議

1、重視基礎,紮實訓練,加強背誦,加強積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依然要加強對成語的積累運用、古詩詞的背誦、文言字詞的積累,還要多積累一些古詩詞鑑賞方面的知識。

2、專項訓練,提高語基的得分。在後段時間對成語、語病和連貫題要進行不間斷的訓練,題量不能多,要少而精。在做題中查漏補缺,提高應試能力。

3、加強指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要指導學生學會初讀感知、細讀理解、研讀品味。其次,要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指導,如指導學生掌握關鍵字詞,領會主要句子,把握重點語段,理解文章思想,領悟文章內涵等。尤其要注意典型的題型多次訓練,要讓學生做筆記,指出答題的模式,引導學生答題規範化。

4、優化策略,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首先,要重視"作前積累"的指導。"作前積累"是作文指導的必要環節,老師要幫助學生加強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除指導學生多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外,老師還可以針對幾類時新的觀點爲學生蒐集些經典故事以及最新事例,以彌補學生積累的匱乏。其次,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切記不要踩上高考作文的低分雷區。平時作文訓練中,出現一次,指出一次,強調一次。最後,要加強作文的規範訓練,指導積累寫作技巧,要在審題擬題、謀篇佈局、寫作手法,譴詞造句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要加強評改指導,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抓住主要矛盾,每次習作無需面面俱到,而應該有的放矢,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多鼓勵表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使學生明確"改什麼"和"怎麼改",最後,最重要的還是嚴格要求書寫的規範性,努力做到全文無修改。

  20xx年11月20日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6

1、把課文當作學習語文的例子。要通過課堂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須把課文當作“例子”。我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重點確定爲鑑賞人物形象和語言,學習透過人物言行認識其內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方法。並希望通過該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和心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爲實現此目標,我通過學情調查、相關知識介紹等手段,爲學生搭建了閱讀賞析的平臺。目標實現後,再通過學生興趣閱讀交流,由課文宕開,使學生在課外對古典小說的閱讀課內化,讓學生在課內對《紅樓夢》的閱讀在課外有了拓展。這樣,學生對中國古典小說多注意讓人物在生動的情節發展中和人物彼此的關係中去展示自己的的性格這一手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好的達到了本課的鑑賞目的。用李鎮西老師的話來說,一節課上完了,一課書教完了,不是就可以畫上句號了,而應在學生心中留下破折號和更多的問號。

2、讓語言成爲品味形象的中介。以往的教學,多用電視劇《紅樓夢》中的人物劇照或電視劇片段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節課堂氣氛。但這樣做容易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從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爲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教學,我力求不用一張圖片,一段電視劇,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3、使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角。在賞析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和課外興趣閱讀時,採用小組內的合作、小組間的競賽等形式。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展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的能力。如對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的鑑賞,經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就能夠從多方面展開,許多學生都表現出了出乎老師意料的鑑賞能力和獨特的思維角度,這也是在以教師爲主體的課堂上難以出現的喜人現象。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

《孔雀東南飛》成功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相對來說人們對中劉蘭芝的評價較高,說她聰敏、善良、剛強,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但對焦仲卿卻頗多微詞,說他懦弱、委曲求全、少剛氣,似乎是劉蘭芝的“陪襯人”,是爲了反襯劉蘭芝而存在的。我以爲評價一個人物要全面歷史的分析,不能脫離當時的背景去苛責古人,也不應僅看他是否始終“堅決”地採取強硬的態度。我認爲焦仲卿是一個負責而又忠於愛情的男子漢。

“焦仲卿出身於官宦人家,又在太守府裏作吏,雖然職階卑微,但將來還要憑藉靠山飛黃騰達,劉蘭芝是不符合焦母的要求的,而焦仲卿卻拘謹、懦弱、善良,他愛他的妻子,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時,先是婉啓,繼是跪告,等到母親棰牀大怒時,他就默無聲地退了出來,回到自己房裏勸她暫回孃家,將來再去接她,但這只是一種幻想,蘭芝被逼將嫁,他聲言要自殺,甚至把這個計劃告訴母親,蘭芝死後,終於以身殉情,但在廳樹下徘徊了一陣,刻畫出了這個書生的怯弱。”

按此說法,似乎焦仲卿確是一個怯弱的書生,但我們從以下幾點來看。

以往人們對這一點指責最多,認爲是向封建勢力屈服。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替焦仲卿考慮,他當時只有以下幾條路可走:1、焦仲卿馬上“報府”,一走了之,留下婆媳二人繼續衝突;2、留下蘭芝,趕走母親;3、焦仲卿自殺;4、暫時送走蘭芝,緩和矛盾。顯然,第一條路不能解決問題。第二條路看似最“堅決”,但在當時是行不通的,不僅焦仲卿不敢,就是讀者也不能接受。第三條路在希望沒有完全破滅之前,是無謂的犧牲。一邊是養育自己多年的母親,一邊是自己結髮的妻子,在她們發生矛盾的時候,你會怎麼辦?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讓蘭芝回孃家是唯一的選擇。

對於焦母來說這是一個的勝利,她希望劉蘭芝從此不再回來;對於劉蘭芝來說,是迫不得已的痛苦選擇;而對於焦仲卿來說,只是一個權宜之計,他希望婆媳分開一段時間緩和一下矛盾,儘管劉蘭芝說“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但焦仲卿知道,只要矛盾緩和下來,母親不再過分蠻橫,劉蘭芝還是願意回來的,這一點在他們分別的誓言中也得到了證實,至於劉蘭芝回家後被迫改嫁,那是封建勢力進一步壓迫的結果,實在不能由焦仲卿來負責任。可見,焦仲卿始終沒有屈從母親而休掉劉蘭芝的想法,他讓劉蘭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一種鬥爭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勢力屈服、投降。

在封建社會,“孝”是壓在人們頭上的一座大山,漢朝尤其厲害,漢朝選薦官吏實行察舉制,而孝是察舉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不能不使得全社會對於孝過分認真。分析焦仲卿不能脫離這個社會背景。

1.在聽了劉蘭芝的訴說後,焦仲卿當面對母親說:“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他認爲蘭芝沒有錯,這無疑是對母親的指責。能夠不懼擔當不孝的罪名,完全站在妻子的立場上當面指責母親,這能說不是一種反抗嗎?

2.當焦母讓他休妻再娶時,他說:“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不復娶就意味着焦家要斷後,無怪乎焦母要槌牀便大怒了。他不復娶既表明了他忠於愛情的堅定決心,又是一種戰略上的威懾,希望母親回心轉意。這是除去以自殺外最強有力的威懾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堅決有力的反抗嗎?

3.當他與劉蘭芝團圓的希望完全破滅以後,“自掛東南枝”,以生命殉愛情,表現了他對封建勢力壓迫的無比悲憤和以死抗爭的巨大勇氣,是放射着燦爛光輝的反抗行動。

所以,焦仲卿絕不是沒有鬥爭的勇氣和行動,也不是不講究鬥爭的策略,但他是不可能取勝的,他和劉蘭芝的悲劇命運是當時社會決定的,恐怕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真正體會詩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無需否認,自殺時焦仲卿不像劉蘭芝那樣毅然決然,他有過猶豫,但這也要做具體分析。客觀的說做出以死抗爭的決定,焦仲卿需要有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面對死亡,劉蘭芝沒有什麼留戀和牽掛,但焦仲卿卻不同,他還要牽掛着老母的生計。儘管母親對他和劉蘭芝的愛情進行了無情的摧殘,逼他走上了死路,但畢竟還是他的母親,是從小把他撫養成人的寡母!他恨母親,但他的自殺如果也使母親陷入絕境,他也不能不顧念以往的母子之情,所以他死後要背上比劉蘭芝更壞的名聲,按封建道德,他是要“遺臭萬年”。這一點他也不會想不到。

儘管焦仲卿知道,他的自殺會使母親無以爲生,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他最後還是以死來表示了對愛情的忠誠和對罪惡社會的反抗,這不是對封建勢力更大的控訴,也更值得肯定嗎?我們何必再去指責他自殺前這一點點“徘徊”呢?

可見焦仲卿和劉蘭芝一樣是封建社會裏受壓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焦仲卿的性格是軟中有硬,爲達目的以退求進,但決不做無原則的退讓。爲了保全愛情,他進行了積極的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所有的希望時,他以悲壯的自殺實現了對封建制度控訴和反抗。他和劉蘭芝的反抗特點雖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屈不撓的,他們是文學形象的燦爛星空中閃耀着不滅光輝的雙子星座。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8

1.高二語文《老人與海》課件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感受小說主人公的“硬漢精神”。

2、學習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以語言、心理描寫爲主)。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具體的人物獨白與心理活動分析人物形象。

2、學生當堂習作,練習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心理。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請學生就自己的課前瞭解,談談對海明威的認識。

(對海明威的生平或他的創作特點,就你印象最深的一點談談感受)

2、請學生簡單複述《老人與海》的主要情節。(放圖片)

(請一位同學爲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爲了幫助大家回憶,先給大家看一些圖片)

3、明確選文情節:四次遇鯊

(課文中節選的是哪部分情節?一共幾次?)

4、分析人物:

1)明確情節對人物刻畫的作用。

(四次遇鯊的情節是否重複單調?不重複,因爲老人每次遇鯊的情況不同,體力工具等都不一樣。

那麼作者詳細交代這些情節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幫助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豐滿)

2)通過比較老人每次遇鯊時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討論)

(從內容上看,在四次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作者如何通過不同的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說明。四人討論,可針對其中兩次進行比較,也可全部比較。

武器、信心、對魚的珍視程度——身爲漁夫的存在價值)

3)總結:

(用了動作描寫、心理活動、語言——內心獨白,刻畫了一個勇敢堅毅面對失敗依然不屈不撓的老人)

5、明確環境描寫的作用。

(作者除了描寫了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面、老人自己的心理與內心獨白外,還描寫了什麼?鯊魚、環境

有什麼作用?襯托人物在孤獨無依的處境下依然堅持抗爭的堅韌意志。

雖然主人公一直和魚搏鬥,但小說的題目不是“老人與魚”而是“老人與海”,爲什麼?比起魚,“海”更可怕、強大,而個體的人非常微小,面對無法抗衡的強大力量老人仍以其微弱的力量對抗,更能顯示其硬漢形象的悲壯性,更有震撼力)

6、複習人物描寫的多種手法:

7、教師給出圖畫,請學生髮揮想象,用100字左右描寫畫面,突出人物形象。

2.高二語文《老人與海》課件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探討文章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2、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着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瞭解作家作品

參看註釋。

二、閱讀課文,深入理解主旨

1、默讀課文,進行圈點勾畫評註。讀後填表。

回合鯊魚種類、數量使用武器較量結果老人狀態鯊魚大馬林魚。

第一回合一條巨大的鯖鯊魚叉繩子頭腦清醒決心堅強死定殘缺不全少40磅肉。

第二回合兩條星鯊刀子綁在槳把上好好休息,攢些力氣,手痛,肩痛,手淌血死了被吹掉1/4竟是好肉。

第三回合一條犁頭鯊刀子綁在槳把上把手泡在水裏沉水。

第四回合兩條星鯊短棍脊背靠在船艄,身體疼痛、僵硬、寒冷一條逃走,一條滑進水裏半個身子被咬爛,剩下半條魚。

第五回合成羣結隊

的星鯊棍棒、舵把、槳把喘不過氣來,嘴裏有銅腥氣一個接着一個撲上來殘骸。

2、交流問題。

①在與鯊魚的一次次搏鬥中,老人的精神與身體都經受了巨大的考驗和衝擊,而自己經過艱辛努力獲得的收穫最終一無所有。桑迪亞戈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在你看來,他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人生的成敗到底應該如何來衡量?

堅強、勇敢、無畏地面對痛苦的硬漢子的形象。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爲,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②描寫鯊魚的特徵有何作用?

反襯老人的勇敢、智慧

教師補充:何爲反襯,藉助於對立面之強來烘托主體性格之強。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小說中,不少地方都極力描寫鯊魚的勇猛、兇狠,從而襯托出老人桑地亞哥的剛毅頑強。

③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爲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總結

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說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爲了人生的一種象徵。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子”的代表,大海則是生命旅途的象徵,鯊魚則是我們行走中的“強物”,厄運的象徵。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爲強者,唱出最美的歌。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你應當首先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充實自我,以的熱情去擁抱生活,什麼樣的生活向我走來,我將向什麼樣的生活走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懈努力,以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迎接未來的挑戰。

3.高二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課前仔細讀了讀教材,我們集體備課組也經過了仔細的討論,因此準備是充分的,但是,事與願違的時刻總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今天的課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習學生自學了生字詞,課堂中先檢查了生字詞的自學情況。然後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的表現就不積極,除了幾隻小手舉起來了,其他學生紋絲不動。但是教學任務在幾個學生的配合下還算完成的。接着,找出文中描寫老人和海鷗關係的一句話,這時出現了兩種情況,學生坐在座位動眼不動手,在我的幾番催促下他們才勉強拿起了筆,但是我也看出來了,他們只是在畫句子而已,畫的並不太準確。

今天上的是第一節課,是學生精神最爲充沛的時刻,學生爲什麼會這樣的表現呢?我有點不太明白,但是課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於是我繼續投入課堂中。

緊接着,我讓學生自學課文中的老人對海鷗像親人的部分,讓學生找出讓自己感動的片段,然後寫下自己的體會。由於我在佈置任務前進行了一次簡短的談話,此時學生的表現還算積極。

學生自學了大概15分鐘,開始交流學習的時候,課堂又出現了沉悶的氣氛。這課啊,真夠壓抑的!我的情緒在幾番打擊下,也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幸好,沒過多長時間就下課了。

課間我調整了情緒然後精神飽滿開始上第二堂課。第二堂課的時候,學生依然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們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回答問題的,並不是心甘情願主動舉手。

課後我想是不是我對學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課堂中學生能踊躍發言。不過換種思維想想,學生既然會談了,讀懂了,老師又有何用呢?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口若懸河只是我的善良願望,本就不善言辭的農村學生,既然不會說,那就讓他們寫,我們也不該強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滔滔不絕,畢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外交家,能夠與他人順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作家,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日常需要表達的就可以了。讀書本就有一種意境。

不可言傳,我們教師是不是應該允許這樣的意境的存在呢?身爲老師,有的時候真覺得悲哀。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9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從出生以來,就與學習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通過什麼方式,他總是在學習中得到不斷地完善,繼而讓自己的生命豐富和充實起來。可以說,學習對提高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離開了學習,人生就成爲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來,苦口婆心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的大家層出不窮。從孔子“學而時習之”到顏真卿“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再到王安石“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都飽含著名家大師語重心長的激勵。古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焚膏繼晷”之發奮圖強終成一幫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讀,終成一代大師的典範??所有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學不可以已”的諄諄教誨。而將這一主張全面,徹底,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勸學》成爲千古名篇,也成爲幾經變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於它獨特的魅力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實質經久不衰。 在完成教學之後,我對自己在《勸學》一文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堂課的教學進行剖析,以促進自己向更高、更遠、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檢討的是我的教學語言的凝練問題。身爲語文教師,本身應該在語言文字的體悟和運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語文教師注重教學語言和表達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響,才能透過語文教師自身的學識與人格魅力影響一撥又一撥的求學者追求卓越。但是,

因爲平時不大注重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甚至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率性隨心的習慣,導致教學語言的散亂。此次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凡事都應該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爲一些隨意性的語言影響對文本的深刻意義的解讀和感悟。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傳承下來的身後文化底蘊通過思維的外殼彰顯出來。所以,在往後的教學裏,我會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嚴格要求,一定會三思之後,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學語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後在進行流暢,有文化意味地表達,向着言簡意賅的方向努力,力爭讓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自己的口中更美麗地凸顯,將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升到更爲嚴謹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導學案的使用上沒有能夠做到圓滿。這次的教學,也是響應以及貫徹落實語文新課改精神的實踐,我們都盼望着取得教學效率最大限度的體現和收穫。而使用導學案 目的,一方面是爲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習慣與能力,同時也是爲了發散學生學習時的擴展性思維。在《勸學》教學裏,基本上讓導學案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有了知識的生成性,充分體現了學生敢於主動質疑,大膽質詢的精神以及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心裏。開了一個好頭,但在結束的時候,沒有將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佈置,導致整堂課的教學沒有了餘韻。我們所追求的餘音嫋嫋的效果自然也沒有完全達到,也致使學生產生了沒有吃飽的遺憾。

再次就是在知識生成性方面的處理不夠完善。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度非常高,它們希望和老師一起探究更爲深刻的知識,它們也敢

於在挑戰自我的同時挑戰傳統,挑戰思維定勢。於是乎,在開放性的教學環節裏,學生能夠對一些陌生知識進行質疑。我在欣賞學生這樣的主動求知的習慣和精神的同時,對自己教學中知識的預設性準備不足是很不滿意的。雖然當中不存在卡殼的情況,但細節性處理畢竟不夠精到。一方面對學生主動求學的精神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這就啓示我在往後的教學中,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綜合考慮到教學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多一手準備,便多一份內蘊 ,也幾許從容,才能夠在語文領域裏自由翱翔,享受祖國文化帶給每一個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詮釋教師是課堂學習組織者的角色時有淺嘗輒止的痕跡。我們主張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充分表達自己見解和意願的機會與權力。學生在探討學習的環節中,都能針對性地得出自己的結論。但在組織交流 的時候,麼深刻把握教學從榮幸的特點,甚至產生不信任學生能力的杞人憂天心裏,總想採用最直接的方式到達華山之巔。因爲引導不得法,所以導致對文本的深刻解讀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膚淺見解。這樣的狀況,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條既能培養能力,又能彰顯素養的有效教學途徑,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課題。

第五,因爲時間的有限性和個人能力的侷限性,對《勸學》一文中飽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處於零狀態。身爲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子對芸芸衆生可謂是用心良苦。在他的《勸學》裏,蘊藏着他對勉勵人們好好學習的真誠、真摯的激勵,告誡和期盼之情。而在

教學的時候,因爲自己解讀的淺陋,就沒有引導學生體會荀子這樣的期許,也就導致了沒有讓學生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很多老師一直語重心長地希望學生努力學習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沒有將老師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一心一意只爲學生健康,茁壯成長的無私奉獻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高風亮節的精神鐫刻在學生的心靈世界裏。

第六,在對該文主題昇華的時候,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主張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教化實現幫助人們向善的目的。而在《勸學》一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是這種主張的具體體現,也是支撐荀子“學不可以已”的關鍵。在當前“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搬出經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識滌盪每一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愛的陽光和溫暖。教學中,沒有將這個亮點加以呈現,不能不說是一份缺憾。這也對我產生了啓示,在學習這樣一些名家名篇的時候,除了理解內容以外,還得引導學生物品味當中的內涵美,教化美??

《勸學》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諄諄教導。他在傳輸學習的意義和作用的時候,避開了單純說教的機械和呆板。時下,爲了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努力學習,老師們都在不厭其煩地在和學生談話,希望通過反覆的.語言教育激勵學生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追求個人成長。但從收穫來看,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會在一些叛逆心較重的學生那裏產生負面效應,不但起不到激勵學生投入學習的效果,反而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堵堵無形有形的間隔牆,阻礙了師生平等對話,甚至導致教師根本無法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工作。

但荀子很藝術,很靈動地處理了這樣的問題。爲了說明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學習可以彌補一個人的先天不足,藉助外物能夠揚長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義,他廣泛地援引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普通現象加以說理。這樣就是抽象的說教變得貼近人心,有了親切感覺之後,每個人都會主動去靠近自己想要的東西,並會努力伸出雙手去觸碰,拿捏。這樣的比喻藝術,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深刻鮮明,充滿磅礴的氣勢,不僅科學合理,而且字字珠璣,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學者在自覺不自覺中汲取知識,內化知識。一旦把外在的資源裝進心靈世界,將受益終身。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在知識學習的時候,構建一個高起點,相信收穫也會水漲船高。恐怕這也是荀子這樣一些善假於物的君子已於常人的一種鮮明表現吧。

教師影響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也就是體現一個老師是否具備嫺熟的教學藝術,是否能科學合理地推進教學進度的時候。回首自己走過的受教育之路,不禁爲自己知識的鄙薄而悲慨。雖然唸完了大學本科,完成了註定命運的自我改變,似乎是值得驕傲和慶幸的事情。但走出去以後才發現,這一切,看起來很美,殊不知當中存在着與巨人無窮無盡的距離。無論是基本功,還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鑽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讓我的心裏隱隱作痛。自己裝了一桶污水,奈何舀出清泉?如何“普渡”衆生?怎樣能灌溉出一簇簇光豔的未來之花???

教學基本功的習得,教學藝術的科學化,高度化,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鑽研能力的極度欠缺,鞭策着我在這條修遠之路上埋頭苦學,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0

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應注重瞭解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及文言文內容的概括,在本篇教學中還應瞭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及他的思辨才華。在這裏,我主要想聯繫高考,談談文言文教學。我認爲在文言文平常的教學中,首先一定要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其次要注重語感的培養。

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重在落實,學習每一篇文言文時,要讓學生及時整理本課的通假字、特殊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重點實詞虛詞等,還要溫故知新,聯繫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課後多做練習加以鞏固,量變達到質變,文言基礎知識積累的多了,理解力自會加強。此外,閱讀一定量的文言書籍也是文言基礎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縱觀近幾年的高考,有考生用文言文寫出了優秀的作文,這讓我很驚訝,我瞭解到他們能有這樣的表現,來自大量閱讀文言文的習慣,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一定量的文言書籍。

語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我主張長期的訓練,最主要的是注重優秀文言文篇目的背誦,最少也要熟讀,爭取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個字句都了熟於心,讓學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習慣。《莊暴見孟子》雖然沒有名言名句的背誦,但是總體上是很優秀的一篇文章,我要求學生一是整理文言基礎知識,二是全文背誦增加語感,三是讓學生學習文章對比論證的方法。鑑於學生文言翻譯容易抄襲的問題,我找出典型句子,示範翻譯,力求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的原則加以訓練,例如:“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我強調字字落實,“獨自欣賞音樂快樂,跟人家一起欣賞音樂快樂,哪一種更快樂?”長期以往,師生共同努力,我想在文言文翻譯這裏,給學生足夠的自信,消除他們賴以抄襲的心理。同時,通過對重點句子的翻譯,也能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培養他們的翻譯能力,理解能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1

在即將過去的20xx-20xx學年中,我擔任了高二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

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閱讀的好習慣、方法,爲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平時的閱讀課上,我有意識的加強了學生讀書的習慣,或默讀或個人自由地放聲朗讀。每節閱讀課我都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裏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於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於文本。過去老師所喜愛的齊讀,因爲學生要照顧讀的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唸經”罷了。而默讀,因爲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

這一年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啓發”,慢慢改掉以往爲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閱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爲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這幾年的語文教學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學生潛心、認真、有效的閱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閱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讀”,反覆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閱讀能力。這纔是潛心、認真、有效的閱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閱讀效果。

以上是我在這一學年教學中的心得和體會。在收穫之餘,也碰到了不少問題。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問題的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語言材料的豐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爲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裏所說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爲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裏“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爲閱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現階段我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2

一、“咬文嚼字”賞小說

必修(五)第一單元是小說單元,篇目有《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邊城》。以往教小說,我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主要從小說“三要素”出發設計三個方面問題。如,概述故事情節,歸納人物形象,找出環境描寫的語句等,基本上屬於粗線條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最大的不足在於學生對文本語言得解讀品味不深入,浮光掠影,而且是被動式的回答問題,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主題的瞭解,對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就難以體會出來。而“咬文嚼字”教小說,同樣是設計這些問題,但我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從文本語言中找答案,從語言的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人物內心情感與作者的描寫目的。例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第一課時教學,我基本上是處理與本節選有關的人物故事。但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說開頭插入交代李小二與林沖的關係時,用了哪些詞語來體現林沖有恩於李小二?學生帶着這一個問題讀文本,他們就能很快找到幾個詞語:“看顧”、“陪話”等,明白了作者不厭其煩地描述,目的在於突出林沖曾有恩於李小二,爲下文情節發展做鋪墊。講到李小二店來了兩個不速之客時,我從動詞妙用角度設題:一前一後的兩個人進入酒店,作者都用了一個動詞,請找出來並說一說運用這個動詞的表達效果。學生從文中找到“閃”字。我要學生起來評析這個自得妙處:學生說,這“閃”字不僅寫出人物動作之敏捷,也讓人看出他們的鬼鬼祟祟與神祕的表現,也就自然地引起了李小二的格外關注與懷疑,促使李小二一面做出應承,一面悄悄要老婆密切注意這兩個來得“不尷尬”的人,於是有閣樓偷聽密語的情節發展。第二課時教學,我的重點在於處理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的作用。如果只單純要學生找出語句,仍無法深入體會小說語言的魅力與人物內心情感。因此,我要求學生找到相應得句子的同時,再找出最有“形象感”的詞語。比如,描寫雪景的句子:“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中“卷”字的賞析;“那雪正下得緊”中的“緊”字的妙處。一卷一緊,把學生的思路就引導到故事情節上來:正是雪大,襯出天氣的寒冷,寒冷讓林沖冒雪去幾裏外的酒店沽酒禦寒;正是雪大,把草屋壓倒,林沖只好到山神廟暫宿,正好偷聽到廟外人的密語。學生聯想到這裏,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藝術的高超:雪,不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雪還救了林沖一條命。更重要的是,雪,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創作意圖:草屋被燒是人爲的,林沖果然是被逼上梁山的,小說的主題到此也就明朗了。

因此,“咬文嚼字”教小說,尤其是名著的教學,無形中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名著語言的魅力,感受到漢語言得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主動閱讀名著的熱情,提高他們欣賞名著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文、言並重”品文言

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大多隻注重文言知識點的疏理與積累,這種教學其實是一種功利性的教學行爲,也是對“文言”資源的一種浪費。

文言文作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許多優秀的作品幾乎是“文質兼美”的美文。古往今來,多少優秀的文化名人無不是從吟詠文言中汲取深厚的文化營養。鑑於這樣的認識,本學期,我在文言教學上就有意識注意“文言”並舉的教學,引導學生多品“言”,在品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領略文言的“質美”。具體的教學方法有:(1)多角度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脈絡,“因聲求氣”,“由氣而通其意以及辭與法。”像李密的《陳情表》,就是在反覆多樣的朗讀中體會文章所抒發的“親情”、“苦情”、“忠情”,更體會到作者的“隱情”。(2)從語言描寫入手把握形象,在形象欣賞中理解人物情感與作者的創作意圖,並獲得美感和認識上的提高。如《項羽之死》的教學,我以三個場面描寫爲教學載體,引導學生從語言中找形象:當四面楚歌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在慷慨悲歌中,再現一個多情善感、有血有肉的失敗英雄形象;在東城“快戰”中,引導學生抓住“快戰”、“瞋目叱之”、“何如”等語言,把一個勇猛威風而又自負的項羽形象再現在讀者面前;而烏江邊“拒渡”、“贈馬”、“賜頭”的情節,我引導學生品味一個“笑”字,在“笑”中看到一個知恥重義的項羽。

所以,文言文教學不能太功利性,從上課情況看,學生更願意聽老師從品味語言中來領略文言的質美,這一點會成爲我今後教學的一個努力的方向。

三、“淺入深出”講《論語》

作爲儒家經典文化的《論語》,在教學上,如果“以深解深”,那麼勢必讓學生感覺高深難懂,甚至會認爲那只是“孔子的思想”而與我關係不大,這樣,我認爲就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學時,我的思路是,一定要讓學生學完《論語》後感覺到《論語》的智慧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邊,更在自己的身上。因爲,《論語》歸根結底,就是講“做人”的道理。這樣,我在上每一節的內容時,都要“淺入”,即聯繫社會生活,聯繫學生的日常表現,要求學生對照生活,對照自己,然後,再拋出《論語》的思想核心或者問題的實質,讓學生在“能近取譬”中,領悟到《論語》的人生智慧,進一步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例如,講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一節,我就先講現在社會上一部分人物慾橫流,爲謀取財利而不擇手段,害人害己害國的例子,再對照孔子的富貴觀念,就明白了作爲君子,對道的實行比謀取富貴財利更重要,從而看到孔子在物質利益面前保持了超然、獨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曠達和完滿。

總之,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纔會在教學中做到“常教常新”,“常教常悟”,“常教常得”。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3

本學年,我擔任高二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階段我充分認識到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高度的責任感,以創新的勇氣和創造性的工作,認真的去實踐這次改革。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不斷提高。

一、以書爲綱,以生爲本。

1、樹立以課本爲綱的教學理念,建立發散式教學模式。我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在以語文教材爲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爲學生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舞臺,讓學生緊緊抓住桃樹,在領略牆內春色的同時,把頭伸到牆外,去欣賞牆外的無邊風光。

2、樹立以生爲本的教學觀念。學生是有思想的主體。學生接受知識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我注意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爲此我注重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二、以課堂爲主陣地。

課上的45分鐘是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提高的主戰場。爲了能更好的提高課上的效率,我還特別注意學法的指導,上課的方式在體現以老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下,採取多樣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收到不錯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怎麼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其實現在的學生有一種心理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爭強好勝,他們極富挑戰性,而且相對於他們早熟的心理,僅憑課本的那點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和打動他們,所以我就經常設置一些競賽活動,以小組爲單位,自告奮勇,人人蔘與,在這一次次的挑戰中,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信心培養了,我因勢利導,讓他們去看一些知識性強、娛樂性強的欄目,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主動性。如此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強調“以學生爲本”,立足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科學探究。

三、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我在平時注意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羣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立足現在,瞄準高考,我和同組的老師等一起仔細研究高考考綱、考試說明,然後,以此作爲我們平時學習新課和複習的準繩,重點抓好“三基”的落實,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組的各位老師的團結協作和毫無保留的各抒己見,使得我們在學習新課和複習時重點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確了。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改變教學思路在針對學生班級容量大,學生參差不齊的情況,在備課過程中就針對不同學生狀況,採取不同的教法,材料的選取方面,也都有很大不同,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爲主,通過學生查找課外材料,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綜合闡釋問題的能力。本學期我新接手了高二(1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接班時該班的語文成績位於年級最後一名,我經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改變學生學習觀念,因材施教地教學輔導,在該班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在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該班語文成績已經由第十四名上升到了第六名。

下面談一談教學中的困惑。

現在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難教,因爲學生的知識結構更新太快,同時也因爲學生的天分不同,因材施教也只是一個越來越艱苦的工作。還有每個班近50名學生的班容量,給教學力度和教學進度以及管理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最後要說明一點,困惑和抱怨都只是一時的,因爲這也叫生活,既然是生活,就總有不如意的事,就不會盡善盡美,路還得走,學還得教,只是總結一次,以便今後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4

高二語文教學工作告一段落,感覺自己盡心盡力了,但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理想。仔細回顧起來,感覺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總結,需要提高。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甚至有些學生漠視語文,表現出了種種的消極心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不夠,效率不高,確實值得反思。現在我結合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不正確心態和解決方法做一下歸結。

一、學生的不當心態

1、漠視心理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作文想寫多長就寫多長,不問質量與字數,不關心老師給出的分數。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敷衍心理

一些學生學習被動,你讓他學點他就學點,你不說,他就不學。你讓他背書默寫,他磕磕巴巴也能背上來,但一寫就出現錯別字。這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提問時,有“我已學過了”的回答;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焦慮心理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焦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心理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雖然老師提出要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但其充耳不聞。真正遇到與教材有關的題目時,卻做不好。

二、自己的解決辦法

1、變更教學的內容

課堂上需注意充分調動、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大限度的實現所有學生的諸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主動把教師“一言堂”奪取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這是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滿足於口頭上、認識上的轉變觀念,不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變革教學行爲,課堂上便不會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有鑑於此,我認爲,應樹立“五不”意識,即: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不暗示;凡是學生能自主探索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說;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做。教師應甘願成爲課堂的配角,不與學生搶風頭。

2、注重興趣的培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進行成功教育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決。”俗話也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二階段的學生更爲重要。對於學困生,要鼓勵和引導他們,不能讓他們自暴自棄,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嘗試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自己邊教學邊總結。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

近幾年,爲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語文教學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進。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期以來我採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爲語文學習打下紮實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智力,培養想象和創造力,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結合實際情況學習了別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設想,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堅持提前備課,做到深入鑽研教材寫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3、注重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後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說、讀、寫協調發展。 在寫作教學方面,

將課堂作文和課下週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脫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語文背誦。一般來說,學生善於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5、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總的說學生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6、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每週一節的閱讀課,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鑑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將不斷鞭策自己,繼續紮紮實實幹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