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第一板塊

一、充分自學

1.根據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註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瞭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麼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麼意思?詩裏寫的是什麼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麼意思?“冰心”“玉壺”象徵着什麼?“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讚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麼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願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麼願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什麼意思?你能舉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於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繫,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想,分類複習古詩詞

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高適

……詠物言志詩──《石灰吟》《竹石》

聯想到: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想到:江南(江南可採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淨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二、以作者爲生髮點,複習積累的有關作者的詩詞。

如:王維、王昌齡、杜甫、鄭燮、蘇軾等。

教後反思:

《古詩詞背誦》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最後一個內容,學習這個內容時我做了一個大膽嘗試:十首古詩我先讓學生讀熟,然後每一個組重點研究一首詩詞,上課時讓小組代表在全班面前講解,其他小組可以補充。佈置下任務以後,小組同學下來積極查找資料,進行備課。儘管這樣我還是有些擔心——害怕學生抓不住重點,對詩詞的意境理解不到位,於是下來後我也認真研究了教材並備了課。

上課伊始,我按照我的佈置先讓第一小組代表講解,學生上了講臺後學着老師的樣子講了起來。充當老師的學生剛開始有點緊張,當他進入角色後完全放開了自己。同時我發現這個小組在講解的.過程中,其他同學都能認真聽講,當講解的同學提問時,同學們也都能積極舉手發言 。講完後我當堂對這首詩的內容進行了一下小測驗,結果是我沒有想到的——就連我們班學習最差的王斌同學都能很好地掌握這首詩的內容,這節課雖然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改進,但是從這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同時也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我認爲我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過這節古詩詞的學習,我認爲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大膽放手,不要怕浪費時間,在課堂上儘量給學生一定的空間鍛鍊自己,讓他們自由地理解,自由地發揮自己的特長。人們常說能力是練出來的,只有這樣經常地鍛鍊下去,我覺得我們班學生的能力肯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瑞恩的井》一文很長,如果每個點都關注的話,估計35分鐘的一節課室來不及上完的。於是,我在教學中抓住了三條線,一條是非洲兒童的痛苦生活,學校老師發出的募捐;一條是瑞恩自己的捐助,包括他在媽媽的要求之下每天通過做家務來掙得美元爲非洲兒童捐款;還有一條就是瑞恩發動大家的募集活動;通過這三條線的教學,學生既能清楚地理清線索,也知道了課文的主題“瑞恩的井——爲了這個痛苦的社會”這句話的含義。

對於文中要求理解的三個詞語的意思,“捐助”、“募捐”、“募集”我通過課文三句句子的`指導學生也能比較順利地解決,就是“募集”這個詞學生知道其意思,但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在他們概括的基礎上,我告訴他們“募集”就是“廣泛徵集”的意思,他們才恍然大悟。看來,以後必要的也是需要的,不能老是參考“教材全解”,不然學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如、詞語、句子的理解,估計也快還給老師了,總之,五年級學生,既要培養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但對於一些基本能力也絲毫不能放鬆。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三十分鐘的課很快將就結束了,但思考還在繼續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華歷史文化的悠久與燦爛。小學文言文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感受我國古典文化的悠久燦爛,初步感知那精練的語言、悠遠的意境、特有的韻味,努力使學生喜歡上文言文,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熱愛和嚮往。而那些繁瑣的內容分析,深奧的語法知識,晦澀的大道理我覺得不應該在小學的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出現。因此在實際教學《學弈》中,我緊緊抓住“讀”來完成一系列的問題。

一、以讀爲主,熟讀成誦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們必須爲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範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並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粗略瞭解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之”。

老師們都知道,這個“之乎者也”在文言文中是常用字,而本篇課文中出現最多的就是這個“之”字。考試的時候,自然是不會考學生這個字的意思,但我認爲,在學生已經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適當的知識拓展也是有必要的,就好像義務教育法規定年滿六週歲的'兒童要接受義務教育,而現在的孩子決不會真是上了小學纔開始識字、計算。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句子中的“之”指的是什麼。比如“一人雖聽之”當中的那個“之”,學生只要結合課文,就知道這裏的“之”是指“弈秋的教導”。我設計這個環節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想讓學生學習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字詞的意思,並且讓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並不難。

三、適當拓展,昇華情感。

在學生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啓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並適當的插入《孟子告子》原文中的一句“今夫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讓學生藉助註釋自己理解,併爲昇華主題起到了助推作用。

這堂課的教學,學生總體情緒較高,由於學生以前也學習過好幾篇文言文,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較得心應手,只是我還應該讓學生聯繫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談談,更加深刻地明白這個故事所蘊涵的教育意義。也許效果就不一樣了。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是毛澤東於1944.9.8在中央警衛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講演,是一種強調闡明觀點和宣傳效果,並注重感情感染的論說方式。講演稿屬於論說文的範疇。由於這篇課文產生的年代特殊性,離學生生活實際很遠;由於這篇課文題材的特殊性,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議論文,給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我的教學目的

1、是讓學生學會閱讀以議論爲主要的表達方式的文章;

2、是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啓蒙教育因此我這樣設計教學的。首先初讀課文掌握大致內容,其次再讀課文,理清課文教學結構,再找出論點論據,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議論的表達方式,最後朗讀課文完美結束。上課的效果還不錯,課後我還佈置了一個小論點讓大家以此進行充分論述寫成小議論文。課後練筆對學生議論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文言文是小學階段新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我教完《學弈》這篇文言文,總覺得在教學時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讓學生自主探索。

一、以圖激趣引導預習

《學弈》一文配有一幅插圖、直觀、形象地表現了課文內容的重點。教師在佈置課前預習時,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通過圖中人物不同的姿態、表情、想像、推測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要求學生對照註釋和查閱字典,自己先逐字、逐句地試着翻譯一遍。學生根據觀察插圖、依靠註釋和聯繫上下文,完全可以基本上推想出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初步讀通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反覆朗讀積極思維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們必須爲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

⑴反覆朗讀讀準讀熟

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讀時間,讓他們藉助注音讀準生字:弈(yì),鴻鵠(hóng hú),繳(zhuó),俱(jù),弗(fú),矣(yǐ),曰(yuē);教師指導學生正確地區分和讀好下列字音:弈(yì)與矣(yǐ),鵠(hú)與弗(fú),繳(zhuó)與繳(jiǎo),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讀熟課文、正確斷句。

⑵逐字精讀積極思維

翻譯文言文必須做到字字落實,同時因爲相當於文言文的字詞具有一詞多義的特點,所以應引導學生逐字精讀、積極思維、比較歸納、總結規律。

課文中的“之”、“其”、“爲”三個詞出現一詞多義現象,應引導學生在逐字精讀的基礎上,通過進行比較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用法上的規律。

三、熟讀成誦創意閱讀

在學生熟讀成誦、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學生講《學弈》這個故事。然後,教師還應當啓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討論如下問題:⑴兩個跟弈秋學下圍棋的人表現有何不同,結果怎樣?⑵《學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學習後有何體會?

經過師生平等互動,個體集體的共同感悟思考、分析討論,達到共識:

兩個學下圍棋的人在主觀條件(智慧一樣)和客觀條件(一起向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弈秋學習)相同的情況下,卻產生不同的結果,原因在於兩人的學習態度不同:一個專心致志,另一個一心兩用。《學弈》告訴我們,在學習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學習態度的專心與否決定着學習結果的好壞,因此,我們一定要專心致志地學習。同時也應認識到,如果弈秋能對一心兩用的人嚴加管教,那麼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和執行趣味性、自主性、紮實性、探索性的統一,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爲了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精神,我適時地補充了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爲學生理解最了較好的補白,下面就把本次案例分析如下:

1.引入:從某種意義上說,鐵路修築權的爭奪,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命運的抗爭!面對帝國主義者的阻撓、要挾、和嘲笑,面對十分惡劣的自然環境,我們的偉人——詹天佑——(學生接讀: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難,毅然接受了任務),這份挺身而出的無畏,怎能不讓今天的我們深深感動,怎能不讓當時的中國深深感動!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讀“詹天佑不怕——(學生接讀: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難,毅然接受了任務)。

2.詹天佑受命於國家危難之時,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之情。然而,他憑着超羣的智慧和大膽的創造,在修築京張鐵路的過程中克服那一個個難關的實際行動,更加體現了他那深深的愛國之情。那麼是什麼力量和信念在支撐和鼓舞着他克服這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呢?

3.什麼力量?(愛國的力量)什麼信念呢?(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4.出示句子,進行朗讀

5.補充資料,朗讀練習。

1、其實,在詹天佑修築鐵路的過程當中,還遇到了許許多多鮮爲人知的困難,請看資料:

慈禧太后爲修頤和園每年不惜數千萬金,但不願爲修路出錢。京張鐵路經費被控制在英國匯豐銀行手中。正當進入第二段工程時,匯豐銀行故意刁難,拖付工錢,造成誤工。

帝國主義乘機欺凌,他們派人打扮成獵人的模樣,在詹天佑修築鐵路的地段巡視,以便隨時看中國人出洋相。

鐵路要經過皇室親戚的墳地,他們率衆鬧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負重,花費許多時間跟權貴周旋,終於讓鐵路從墓牆外通過。

和詹天佑一起修築鐵路的好友,有的墜入深澗,不幸犧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讓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綁架,心愛的女兒不幸身亡。

2、讀着屏幕上的'文字,你對詹天佑遇到的困難有了更深的感受嗎?

3、朗讀練習。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理解是什麼力量和信念在支撐和鼓舞着詹天佑克服這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呢?讓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體會詹天佑的愛國品質。當學生說着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時,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文字資料進一步讓他們震驚,他們從資料中看到了當時政府的腐敗、帝國主義的猖狂、皇室親戚的率衆鬧事、好友不幸犧牲、女兒不幸身亡……讀着這些文字,學生們的心中不僅僅有着“憤怒”,更在進行着反思,在他們的心中,詹天佑是偉大的,是一位愛國的民族英雄,學生進入了“思索”的狀態。這裏,資料性課程資源的運用,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催生了學生的深層思考,引導學生進入了“思索”的狀態,並走上了文化積累和精神成長的快車道。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燈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三組第11課。本組專題是“深深的懷念”,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光榮傳統。《燈光》是一篇革命題材的課文,現在的孩子遠離戰爭歲月,所以對“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缺少切身的體會。教學此課,教師不能生硬地說教,只能藉着文字的品讀讓他們一點一點去悟,並創設一些情境讓他們去換位想象,逐步理解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及無私奉獻的精神,滲透理想教育。根據單元學習重點,本篇課文的學習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還要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情實感。

我基於新課程標準、教材、學情設計了兩個學習目標:1、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有感情朗讀課文,能簡單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順序。

2、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反覆朗讀,說出對句子的理解,明白郝副營長所憧憬的內容和他的英雄壯舉之間的聯繫及他的無私奉獻精神。

學習重點是能簡單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順序。學習難點是明白郝副營長所憧憬的內容和他的英雄壯舉之間的聯繫。

在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習目標1,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後,根據提示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一學習目標學生能夠完成。在完成第二個學習目標時,我通過抓住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兩個大問題:1、“多好啊!”這句話分別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2、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對於這兩個問題學生也不難完成,但在學習過程中我還是沒有放開手腳,特別是在學生回答兩個問題之後,學生回答的並不是很理想,因此以後的學習總怕學生理解不透,老師講的過多,學生理解感悟的太少。重點部分沒有深挖教材,每次都是學生找到內容後老師講解,然後齊讀結束,沒有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解談談感受,跟沒有抓住重點詞句指導朗讀。文中的知識和感情都是老師說出來的,不是學生自讀感悟,水到渠成得來的。這還是和自己的教學理念落後有關,沒有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

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細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過程中評價語不夠及時、準確,也不夠豐富,缺少激勵性語言。

2、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學習任務很緊張,一直不停的在趕教學進度。

3、閱讀教學是指導朗讀不夠,引導也不到位,沒能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理解課文。

4、課堂語言不夠精煉,重複學生的答案較多。

5、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不能進行有效的引導。課堂應變能力和教學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總之,本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望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20xx年4月2號—4號,山東省古詩文教學研討會在煙臺龍口舉行,我在參會的同時,有幸執教了李白的《行路難》一課,《行路難》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時所發出的人生感慨。李白——生逢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夙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天寶元年,他42歲,經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由布衣一躍而爲卿相。準備大顯身手,建立一番功業。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學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華爲宮廷生活做點綴。而李白那種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也與權臣們格格不入。在宮廷不久即蒙受讒言,最後竟被玄宗找了個藉口發落出來。幾十年的功業追求化爲泡影,這首詩寫在李白無奈離京朋友爲他送別之時

課堂教學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我想: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我們要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然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不斷地磨課,我感覺:要出一節自己感覺滿意的課,不經過千錘百煉是不行的!對這節課我一次次的教學設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學設想,真是“不斷磨練,不斷完善”,對這節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由談李白自然導入課文,再由李白的“嗜酒”過渡到面對美酒佳餚難以下嚥,在此基礎上走進課文探尋緣由。

在“讀準、讀順”環節遵循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當的課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節奏”問題的時候,有一些突兀,學生們沒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讀好一首詩歌的方法一一推薦了出來,或許更換一種問的方式會更好,比如:如何停頓 在整體感知環節中,我通過適時地展示背景,增強學生們對於詩的瞭解,詩歌,我個人感覺不適合翻譯出來,學生們“一望而知”但是具體說說,又無從談起,當給他們一個背景幫助之後,使得他們慢慢向詩境靠攏。

在“讀細、讀情”環節,我設計了:“我從詩歌中的`什麼地方(字、詞語、句子),讀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難”, 我這樣認爲的原因是什麼?”此環節設置是想達到:教學生一種方法,具體可抓;當再次背景引入的時候,想通過背景的拓展,螺旋問題的上升,實現問題的勾連;在這個環節的最後實現了“以詩解詩”的目的。標點符號的改動,語氣助詞“啊”的增加,想讓學生的朗讀過程出現層次感,最終達到“詩無達詁”的目的。

在“讀理、讀人”的環節,迴歸到“難”的主線,當李白麪對“難以下嚥(食物);難以施展(抱負);難以選擇(前路);三個方面的呈現也是想提示學生進行背誦,最後李白的諸多方面詩詞想告訴學生“李白不止一面”,讓學生在課外的詩詞拓展方面有所收穫!

當然本節課也有諸多遺憾之處,例如:首先,在指導學生的朗讀方面,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讀出層次,讀出感情,還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當學生的朗讀很出彩的時候,沒有給予肯定到位的評價,同時在鼓勵其他學生的勇敢試探方面還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難》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夢想征途,其實,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何嘗不是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着一場場夢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課堂的師生共同學習和收穫都是這趟夢想征途上獨有的風景,我願意且思且行!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記敘,很有代表性。

教學完這篇課文後,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理解。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這樣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如有關帝國主義者對修築京張鐵路阻撓、要挾、嘲笑的語句和詹天佑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爲中國人爭了一口氣部分都應該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只有讀出感情才能幫助學生理解。

二、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就會水到渠成。

三、相信學生,放手自學。六年級的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詹天佑》這篇課文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理解並非很難,教學時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引入新課時,讓學生交流收集回來的關於詹天佑的資料,既瞭解了學生預習收集資料的情況,又把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避免了教師介紹學生聽那種被動學習的情況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這節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分析了下:

一、小組交流後,發言過於分散,沒有很好的掌握時間。

(1)可以讓一、二個小組發言後,其他同學可以補充交流!這樣可以節省3分鐘。不要過多追求答案的精準,要讓學生們去補充,這樣即可以調動學生髮言積極性又可以節省時間。

(2)學生歸納過於鬆散,沒有很好的組織語言。在小組彙報中老師要適度點撥,幫助學生概括。

(3)在自學過程中,我沒有很好的巡視,沒有適當點撥,所以學生們在概括時,沒有注意結構順序,爲下面講解結構時留下隱患。所以巡視指導很重要。

二、分析文章結構不具體

時間不夠,沒有很好的.分析,讓學生沒有很好體會。還有就是設計問題不夠明確。如果這樣設計可能會好一些。

文章觀點是什麼?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嗎?引用名言的目的是什麼,這篇文章結構有什麼特點?

可能要更好些吧!這樣有針對性,讓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

三、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六年級快下畢業了,孩子們一個個長大自認爲是“大人”,但還是孩子,心理不成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自我爲中心,自學後認爲自己都會了,也不聽講了,人數不多,卻破壞了整體課堂氛圍,影響了一部分同學。

對策:

三十六計,攻心爲上!看來要找一些孩子談談心了!這是重中之重,態度決定了一切!可以成績不好,但不能態度不端正;只有端正了態度,成績也不可能太差!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只有一個地球》是本冊中一篇的科學說明文,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地球的知識,受到環保教育,同時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由於在五年級時已經學習過一個單元的說明文,因此,有關說明方法的類型和作用在本文中也要有所強調。作爲一片較爲嚴肅的說明性課文,在上完以後也是感受頗深。

首先是在本課教學中,在提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地球母親”這一問題並進行簡單交流之後,就馬上提出中心問題“實際上人類又是怎樣對待地球母親的,使她面臨着怎樣的危機?對此你又有何感想?”組織學生進行自讀與小組探討。這樣就使學生全面清楚地瞭解到由於人類對地球的無節制破壞,已使地球面臨資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機,認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等問題。在與之前地球的美麗壯觀,哺育人類的內容形成反差,學生心靈受到較大觸動,水到渠成地發出“保護地球”的呼籲。因此爲了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能力範圍之內的最深刻理解、得到最大提高,就必須緊扣中心。

其次儘管文中明確提出“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這個觀點,但是受科幻作品的影響,不少同學提出諸如“月球家園”、“火星之家”、“空際旅館”等幻想中的人類未來家園。這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象,也表明學生開始敢於質疑。此時,把“只有一個地球”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顯然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於是我出示了火星等其他星球的圖片,並結合文中出現的“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爲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將其摺合成目前飛機的速度,讓學生明白即使能到達其他星球,以目前的人類技術也是無法移居的,加深學生對“只有一個”的理解。

最後爲了教學的需要,可以對文本的順序進行調整,以更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促進閱讀理解。文中宇航員的話是在接近尾聲時出現的,起到了總結前文、激發感情的作用。但當學生了解到地球的被破壞程度,便發出了類似“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也太容易破碎”的感慨,因此調整原順序,在“讀議”之後請學生讀一讀宇航員的話,不僅沒有妨礙教學進程,反而使學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也得到自然的昇華。

課堂上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最明顯的,在上說明文的時候,科普性加強了,但是語文味卻少了很多,到後來感覺語文課變成了科學課。我想最大的問題還是老師自己對課文的研究和把握還不夠,尤其是對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詞語或者句子沒有抓準。而恰巧這些語句對理解課文中心又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何能將說明文上得更有語文味,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繼續加以重視和研究。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我們小學教師異常是六年級的教師肩負着學校領導的厚望,承載着家長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託付着學生對未來的完美願望,更重要的是我們培育的是祖國明天的未來與期望。可謂是衆“望”所歸。如何讓學生在這即將畢業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語文學習方面學有所取學有所獲呢?下頭我謹對參加工作以來在語文方面的教學實際情景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狠抓生字詞教學不鬆手

生字詞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六年級雖然是高年級,生字詞的教學不像低年級那樣繁瑣,可是,我們教師應當把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景作爲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看待。

在平日教學中,每講一篇課文之前,都要求學生預習課文,預習時學生要將所預習的本課生字每字寫五遍上交,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景下,看學生到底能把生字寫到什麼什麼程度,出錯錯在哪裏,這樣教師就掌握了學生書寫生字的第一手資料,講新課的時候就能夠針對出錯多的生字重點指導書寫。這樣就把對問題的發現提前,爲解決問題留足了時間,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語文生字詞教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於複習的次數及每次複習所間隔的時間的長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課都對學生進行聽寫,記錄學生出錯多的生字,每課過關,這次聽寫沒有過關的在此聽寫,直至所有學生過關爲止。單元結束後以每單元爲單位進行聽寫,也是直到所有學生過關爲止。單元過關以後再把每一課聽寫時出錯多的生字聽寫一遍,加強鞏固,加深記憶。練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試的時候就會像平時教師聽寫一樣簡便應對了。

二、從教材整體出發,扣住重點訓練項目,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全冊課文分成若干組,並且也體現了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這樣編排對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學生的收穫也是甚微,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爲主線,就能夠把教學重點凝聚到每篇課文,集中體現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華。

三、實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本事。

在畢業考試中,語文課外閱讀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大的,憑空拿幾篇學生從未學過的文章來讓學生做,實際上這是對學生平日學習本事的考察。所以,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本事的培養,在平日上課或課後練習時,不只是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閱讀講完了就完事了,還要教給孩子做某一類題目的方法,比如在講解一篇課外閱讀時,看這篇文章是寫人的還是狀物的?寫人的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狀物的文章又是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這兩類文章在考試的時候一般會怎樣考?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一類題目怎樣做?概括段意要怎樣概括?不一樣類的文章概括段意又有怎樣的區分?凡是在我們平日上課和做練習時能夠遇到的文章或是題目類型,我們教師能夠給學生歸類整理,把這些學華。

三、實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本事。

在畢業考試中,語文課外閱讀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大的,憑空拿幾篇學生從未學過的文章來讓學生做,實際上這是對學生平日學習本事的考察。所以,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本事的培養,在平日上課或課後練習時,不只是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閱讀講完了就完事了,還要教給孩子做某一類題目的'方法,比如在講解一篇課外閱讀時,看這篇文章是寫人的還是狀物的?寫人的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狀物的文章又是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這兩類文章在考試的時候一般會怎樣考?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一類題目怎樣做?概括段意要怎樣概括?不一樣類的文章概括段意又有怎樣的區分?凡是在我們平日上課和做練習時能夠遇到的文章或是題目類型,我們教師能夠給學生歸類整理,把這些學習方法都教給孩子,讓學生在閱讀和練習中學到好的做題方法,久而久之轉變成他們自我的學習方法和本事。相信學習成績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四、勤寫多練,積累素材,培養學生的作文本事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要想讓學生在作文本事上有一個好的提升,也並非一日之功。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讀書札記,建立課堂小練筆本,把課堂的小練筆寫到一本本子上,時間久了,這也是很好的作文— 3 —材料,在學習中遇到優美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個好的詞語,都讓學生摘抄下來熟讀甚至是到達背誦,我想僅有我們在平日裏勤寫多練,不斷地積累作文材料,才能爲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固的基礎。當然,學生不可能如教師之願總是把作文寫得流暢優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想辦法去幫學生一把,就拿今年我所教的班級來講,全班63名學生,上交上來的作文在一個星期內批改完是比較困難的,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學生打好草稿後我先是讓他們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頁紙上,每一天定量批閱,我先把每名學生的作文批閱一遍,寫得好的地方大加讚賞,不盡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提議,和學生共同修改後,讓學生把修改後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閱就比較省時省力了,寫好的作文讓學生熟讀,讓這相對來講比較流暢的文章在學生腦海裏流下深刻印象,那麼日積月累,長時間這樣修改下去,學生的作文本事應當會有很大提高的。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我們的課堂應當還給學生,整個語文課程如能讓學生參與起來,這要比教師一人“一言堂”的教學效果要好,本篇文章開始教師只講了索溪峪景色的“野”,緊接着讓學生小組討論課文中還描寫了其他景色是怎樣的“野”法,同時抽兩個學生講這兩部分內容。班中有一名學生異常活躍,自告奮勇講第一部分內容,在他的帶領下,整個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每個學生髮揮自己的學習能動性,充分參與話題的討論,許多教學問題迎刃而解,真理也許是在這種輕鬆的'討論、辯論環境中自然而出吧!

但其中,也發現強調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活躍的同學談得較多,沒有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引導學生評價也存在不足,在場面熱鬧,積極參與背後還應該有一個原則,就是一切活動都應該爲語文學習服務。

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一名同學在日記中竟然模仿本篇課文寫了一篇《獼猴區的“野”》,語言活潑,獼猴所獨有的、天生的野在他的筆觸下富有靈性,他能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還是很欣喜的。同時,引導學生作文寫出自己的特色,這樣你的文章也有新意。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說,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說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說因爲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爭議的說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領悟。

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圍繞課題,從窮人桑娜和漁夫人窮心靈卻很富裕的對比描寫中讚揚了廣大窮人善良美好的品質。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情感的體驗上引導學生在課文結束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是必要而且必須的。用學生開課前的一個提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以《窮人》爲題?”學生定能從幾個方面對課文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和回顧,此時老師再設計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漁夫掀開帳子,看見西蒙的兩個孩子,又會和桑娜說些什麼?他們以後又會發生什麼事?請你發揮想象續寫這個故事。”學生帶着意猶未盡的情緒和開放的問題結束課文學習,又帶着新的思考走進新的課堂,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嗎?總之,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使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作爲教師我們應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用心靈去傾聽》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主題爲“感受人間真情”,旨在通過這一組課文的學習,感受人間真情,學習如何通過人物語言、心理描寫等來抒發美好情感。

本文講述“我”與問訊處工作人員蘇珊的交往過程,從幼時初識蘇珊,一直寫到蘇珊離開人世,其中重點寫了四次打電話:小時候“我”手指砸傷了,金絲雀死了,長大後再相約,最後一次聞遺言。他們素未謀面,是通過電話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是蘇珊的“用心靈去傾聽”,形成了彼此間情同母子的美好感情。感情因語言交流而起,情感借語言描寫傳遞,因此文本中的語言描寫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在課堂上,我問學生:蘇珊用心靈傾聽了“我”幾次?可能是我的表述有問題,可能是學生聽不懂這個問題,無一人回答。後來我又問:“我”給問訊處打了幾次電話?分別是因爲什麼事情?這時候,學生們纔開始仔細尋找相關語句。在概括回答時,也能很輕易地回答出來。

關注言語內容,體會人物品質:我讓學生讀一讀蘇珊對“我”說的話,問:蘇珊爲什麼不直接告訴作者金絲雀死了呢?對於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知道:她很有愛心,是在慎 重、認真地“想了想”之後,用“去另一個世界歌 唱”來撫慰孩子,用自己樂觀的生活態度影響“我”,讓“我”不再傷心。

對於蘇珊的品質,學生都能很容易地讀出來,可見這個知識點對於他們來說比較容易,一讀就懂。

聚焦照應手法,體會美好感情:這是我在課堂上沒有提及的,改正如下:

長大後“我”試着聯繫蘇珊,聽到蘇珊熟悉的`聲音,我說:“蘇珊?你能告訴我‘修理’這個詞怎麼拼寫嗎?”她沉默了一會,說:“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經好了。”

生活中,我們和多年沒聯繫的朋友通常會怎麼說話?應該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口語交際模擬,然後讓他們對比文中的對話,發現有什麼地方不合常理。課文中的一問一答都極不合理——問得怪:長大後已經工作的“我”難道還不知道“修理”怎麼拼寫嗎?幹嗎要這樣問呢?答得怪:蘇珊完全是答非所問,不說“修理”的拼寫方法,卻言手指的傷。

這是怎麼回事呢?聯繫上文,發現了言語背後的祕密——照應手法。一問一答,問非真問,答非所問,卻都和前文照應,說明多年前的交往一直記在彼此的心中,儘管時隔多年,默契依然,感情依然,讀來倍感親切、動人,而且行文前後照應,更顯結構嚴謹。發現了這一點,學生就能很快就找到文中還有多處照應,比如上例中的“去另一個世界歌唱”等。

品讀概述語言,遷移學習語用:課堂上沒有提及,改進如下:

出示文本:

我對她講了這些年來我的情況,並告訴她,她爲兒時的我所做的一切有多麼重要。蘇珊對我說,她也要感謝我。她說她沒有孩子,我的話使她感受到了做母親的幸福。

提問:對比前面的對話,你發現它們在表達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討論交流後明確:前文是直接引用人物語言,表達時有提示語,人物語言放在雙引號中。後文是簡要概括人物語言的主要內容,屬於間接概述,不用雙引號。

教師繼續追問:究竟是什麼原因,作者這裏要採用間接概述的人物語言描寫方法呢?

接着按照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安排一個語境中的遷移運用,學習間接概述的寫法——文章最後六個自然段寫當湯米再一次回到故鄉小鎮,撥通“問訊處”時,接電話的不再是蘇珊,是另一個女人,文章用三個自然段直接引用了她的語言。你能將它們轉換成間接概述嗎?寫一寫。

學生完成概述練習,然後交流、評議,重點關注稱呼以及標點符號的變化,並再次體會表達的不同效果。至此,學生完成了從“認識——實踐——遷移”的流程,學會了概述描寫。

一篇略讀課文,不單單是要讓學生知道文章大意,瞭解人物品質,還要學會方法,遷移運用。這堂課我只上了25分鐘,很多語用的東西都沒有,現在重新設計教學板塊,認爲在以上的三個板塊的教學中,學生既能關注內容,又聚焦表達,既感受人物品質,也能發現表達形式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