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

忠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精神道德嚴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對獨生子女這些“新新人類”來說,仍有現實借鑑的意義。所以我在教案設計時,緊緊結合課文內容打親情牌,巧妙滲透親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和學習討論,喚起了學生的`親情意識,許多學生通過日記和博客反思自己過去對雙親的言行,愧疚意識溢於言表,讓人倍感欣慰。這是教案體現出的人文性最爲成功的一面。

不過,畢竟是古文,古文知識積累相當重要。在教案設計時,除了朗讀背誦突出外,對古文言知識的檢查落實稍感不足,這一點,在輔導課安排的測驗中已經表現了出來。另外,古文背誦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學生都有畏難情緒。我發現解決的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進,通過默寫檢查落實;二教師示範背誦能消除學生背誦的畏難情緒三獎勵背誦也富有成效。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2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這節課我設置的學習重點是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賞精彩的人物語言。學習的難點是如何體會作品如何根據人物外貌描寫來概括性格特點,同時要注意一些古今詞義的變化。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引導學生:《紅樓夢》寫人物已經改變了以往古代小說人物類型化單一化的寫法,塑造出成羣性格鮮明的人物,其中林黛玉就是一個典型。這樣的引導不僅能使學生明白《紅樓夢》在人物描寫上的成就,還能讓學生更易理解林黛玉的性格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和深刻的。很多教師喜歡用電視劇《紅樓夢》中的人物劇照或電視劇片段來活躍調節課堂氣氛。但這樣做容易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

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我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說出自己對文中林黛玉的理解。在指導理解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把衆人眼裏的黛玉、王熙鳳眼裏的黛玉、寶玉眼裏的黛玉,三處描寫放在一起,加以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不同人物眼中不同的林黛玉,不同的描寫多角度、有層次地層現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態風度,寫意和工筆兩種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對《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我具體的抓住了以下幾個重點:

1、關於王熙鳳這個人物的分析,可從語言、容貌入手,學生一般也能理解這個人的性格特徵,“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2、優美的語言可以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在對林黛玉的描寫中,作者用了“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一個“柳”字就寫出了她的萬種風情,寫出了她的柔弱纖巧的姿態。

3、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除了讓學生感悟美,提高道德情操之外,更應該學會運用,在當前中考應試的指揮棒下,這顯得很重要。學生往往能夠抓住某一處的細節進行揣摩,但要把整篇文章進行系統分析就有難度了。這裏有很多處的對比,林黛玉對兩次“有沒有讀過書”的不同回答,王夫人的對林黛玉的“攜”和王熙鳳的“拉”,都可感受到人物性格,但老師如果沒有點撥,學生是不可能感受到的'。好的文章應該是處處有玄機,但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點,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實踐當中去,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做的很不夠,很多時候都停留在表面。這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

4、文史不分家,學習古典小說,如果沒有掌握當時社會一定的歷史常識,是無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的,即使理解了也是蒼白的。這點對老師來說更是重要。閱讀永遠是提高文學修養最基本的手段。語文老師更應該是個雜家,我感覺到自己知識面很狹窄,這嚴重影響了對文本的理解。儘管有很多的參考資料,但如果沒有自己的理解做主體,那語文課堂就不可能生動。所以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

以上是我對《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的幾點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進行反思教學和行動研究,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3

《新課標》倡導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活潑,動態、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纔可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考,並最終讓課堂更高效。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過對《寡人之於國也》這一課的教學反思談談我對文言文閱讀課堂的認識:

一、明確學習文言文的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何文言文都有一個固定的主要的教學目標——積累文言知識(包括文言虛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學習《寡人之於國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識,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礎。其次還得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標。就《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來說,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謂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麼理解孟子的仁政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二個目標。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綱,提綱挈領,才能讓學習更高效。

二、注重誦讀,留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經常閱讀的人對這話會有深刻的體會。當然讀是有要求的,老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通過誦讀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三、疏通文意時,要解放思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衆所周知,文言文閱讀是學生的一大弱項,學生普遍有畏難心理。正因如此,許多時候,很多老師乾脆就採取串講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單調枯燥,簡單粗暴。結果是老師認爲自己講得很全面很準確,心理很踏實。但學生卻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爲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發現問題後,再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老師要相信學生,要放開手腳,要讓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切記:教學最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四、教育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客觀認識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侷限性。知人論世是我們在閱讀中經常強調的一種方法,要知道梁惠王爲何擔憂“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侷限性,就得對戰國時期及孟子的情況有所瞭解。教學中必須注意這一習慣的培養。

五、課後,要讓學生做好文言知識的整理歸納。文言知識瑣碎而龐雜,要夯實基礎,就必須讓學生學會並及時做好整理歸納,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有利於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比如課文中所涉及的河、兇、加、兵、直、是、數、勝、發、庠序、孝悌、以等詞,都是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的,不積累,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談不上提高。有現在文言知識這個量的積累,纔會有未來文言閱讀能力這個質的飛躍。

不足之處:學生的預習不紮實,學習主要靠課內,導致課堂時間緊張,影響課堂效率。以後要充分利用早讀指導學生做好預習,並且要有有效的檢測手段來保證預習的質量。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論辯類散文。篇幅雖然不長,但其文言知識豐富,人文意蘊深厚,論證說理透徹,行文思路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將新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課導學案的設計,學生的文言知識得以充實,論辯思路技巧得以提高,但對其人文意蘊的挖掘及現實意義的引導還很欠缺,即沒能充分體現其作爲“文”的價值。

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有以下的問題有待解決:一、課堂上誦讀聲太少了。曾經有人批評過,現在的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了,課堂上居然沒有讀書聲。我也知道這樣做是有悖於語文特點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因爲某些原因而捨棄了朗讀的環節。例如,在課堂上教學預設沒有充分做好,學生的`反應沒有達到預期,那就需要延長時間,而臥慣用的就是把朗讀捨棄。當然,如何讓誦讀更合理、更精到,更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二、“文”與“言”的關係該如何來處理。在這節課的安排上,我們安排了兩個課時。當然,要完成這兩節課的內容,前提是學生對這篇課文充分預習,所以,當學生預習不到位的時候,我就把重點放在了字詞的解釋上。因爲我個人就認爲字詞必須講解,而文意及文章採用的手法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所以,在一節課的結尾,我對與挖掘它的現實意義幾乎爲捨棄。對於此,我還要繼續學習及調整,把握好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5

上學期教學工作給我留下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教學必須要動腦筋

高二上學期主要教授《古代詩歌散文鑑賞》專項。我備課比較認真,注意多方查找資料,注意研究教學方法,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駕馭課堂。除了必須教授的篇目,對於特別優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選擇的教給學生。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篇極其優美,藝術性極強的作品,除了查找資料,我自己也反覆誦讀思索,尋求最好的方法,爲了避免學生閱讀時不求甚解,我課前佈置作業,讓他們在本子上寫出鑑賞提綱,在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閱讀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於我課堂上引領學生做較深層次的鑑賞。我注意問題的設置,儘量讓它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對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儘量注意用恰當的語言,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比如談到人和景的關係問題,我便舉婚紗照爲例,西式禮服的一對新人必要配上歐式風情的背景,休閒裝的後面就要配上自然風光,這是景和人的協調,如果一對漂亮的新人,後面只有一片純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這是景對人的烘托。古詩詞鑑賞題在設置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有“請作簡要分析”這樣的要求,學生總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區別,答案很難符合要求。我就告訴他們,如同桌上擺着鋼筆,鉛筆,格尺,橡皮,圓規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這些東西是什麼,我們要回答,是“文具”,這叫概括,反過來,問你具體有哪幾樣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這叫分析。學生學會了一些答題的套話,這其實是好事情,是答題規範的前提,但問題是他們隨便亂套,針對性很差,那一首詩上來,都說是“熱愛祖國”“壯志難酬”……我便告訴他們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襪子要穿在腳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話,就要一項項對準,五個手指頭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這纔是準確的分析。有了這些比方,學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教師不應該太多依賴參考資料,對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個性的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能力來。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覆讀上幾遍,自己理解的透徹了,設計出來的問題針對性就特別強,課堂效率也就更高。課外習題多半都有明確答案,但任何專家學者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所以對於習題答案我一樣要反覆考證,理解透徹了再講授給學生,遇到錯誤的答案,我會把它糾正過來,不會拿專家的頭銜壓人強加給學生,我想一個老師不只是要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一種求知的態度,所以自己怕麻煩是不可取的。書後習題也要有選擇的使用,有的題目比較空泛,我們的學生回答較爲吃力,我們要動腦筋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或者乾脆自己設計。比如,書後習題“請說說杜甫思想轉變的過程。”這個問題,固然能夠領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就不如來個假設,“如果杜甫做個順風順水的太平宰相,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而“杜甫有沒有能力成爲一位出色的宰相?”“爲杜甫設計一條別樣的生活道路能否成爲事實”這些問題的討論倒是學生更感興趣的,我們一樣可以最後把問題引申到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上來。

二、教師要多讀書

我們應該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就要切切實實爲這一桶水下足功夫,語文教師多讀書是必須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備課的過程,有了豐富的儲備,你的課堂講授才能真正成爲源頭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它決不是一種有意的做作,不是顯擺,就像喜馬拉雅不須顯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須顯示它的寬廣,學生便自然領會到小溪與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講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他做過八品的左拾遺,諫官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爲什麼設爲八品。杜甫爲什麼直言進諫卻不被皇帝喜歡,如果就文本談文本,你會理解爲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沒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濟世只是一廂情願,這種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說不夠深透。我讀過《唐太宗傳》《忽必烈傳》,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結果與自己有關,更與君主有關,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所以賢臣必須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馬必須伯樂的慧眼。如果你不瞭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樣納諫的事情,你怎會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學生會對項羽的“才華”由衷欽佩。但文章裏有的環節讓人生疑,如果你止步於文章本身,疑點永遠成爲疑點,你會被項羽個性的閃光之處深深吸引而忘卻了考究。但如果你讀過《史記》,加上進一步的思考,知道項羽實際上是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的棄軍而逃,司馬遷是出於某種目的有意的突出一點,忽略了全面,這樣,你會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讀書要動腦,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這些東西不是你課前一下子可以準備出來的,必須靠平時的大量積累。所以,這也是我今後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讀書。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課堂的確是需要設計的

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個環節已經說了很多,這裏再強調一下罷了。我聽過兩位同學科教師的同一節課,明白了課堂上有無設計的區別,同樣的知識點,我們都能講對,講明白,這是做好老師工作的基礎,但學生是否有興趣聽,學習的效果怎樣則與我們所採取的方法密切相關。同樣是提問,一個老師分別向三個同學提問了三個大問答題,學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卻都把心放到肚子裏,像沒事人了一樣,等待着老師糾正。老師差不多等於把上面一節課重講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師,把大問題分解爲十幾個條理清晰的小問題,提問了十幾個同學,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敢溜號,也同時用較短的時間回顧了一下上節的.內容,效率顯得高多了。其它環節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爲什麼在大考中後一位老師的教學成績總要高出前面老師一大塊,這事情絕非虛構。

2、重視答題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偷懶,只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答題的思路,方法,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語文科目,我們只能押題型,而不能準確的押到原題,所以學生把答案背得爛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時習題答案並不告訴我們思路和方法,或者編者所寫的並不是很切合學生實際,多數時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歸納整理的,有的老師可能習慣於省略這個過程,等着學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視了我們普通高中學生的實際,我們的學生絕沒有那麼高的學習積極性和那麼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必須我們去提供幫助,閱讀鑑賞題,表達運用題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平時比較注意,今後要做更多的努力。

3、課下輔導跟得上

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是特別強,所以不要指望我們佈置了,他們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們的督促檢查工作必須到位。對於基礎知識積累着一塊尤其如此,該聽寫就聽寫,該提問得提問,該批改的試卷就得批改,否則學生就不重視。沒完成好的就得反覆督促,比如課文的背誦,有些老師也認爲花那麼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個人都捨不得時間,都少拿一兩分,班級成績自然要低那麼一點兒,事實就是如此呀,學校這樣考覈,我們就得這樣計較。

四、個人問題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堅持始終。比如作文訓練,一上高中,就要求學生寫隨筆,記讀書筆記,開始每週都查,後來改爲兩週一查,很多學生重視不夠,收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務也很多,批閱起來的確花費不少時間,看着學生寫的不認真又生氣,後來改成了自願交,結果,就成了沒有人上交。我們的學生也是人呀,誰不得偷懶就偷懶,所以,我們老師首先不能帶頭偷懶。

2、對學生不夠耐心

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始終讓我頭疼。原來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較給面子,故而體會不深。後來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學生,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狀貌。常常是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們仍然在理化題集上運筆如飛,於是眉飛色舞就變成了橫眉怒目,老師橫眉怒目也難受,於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學生不看老師,我講課也就不願意在看他們,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氣,再到文科班找點平衡,不知學生的感受,自己過得很痛苦。比如,佈置了課文背誦,理科班學生就是不背,認可罰寫也不背,課堂上沒有時間死摳這個,於是我說,好吧,這些需要背誦的篇目我告訴你們了,背誦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我沒法替代,你們看着辦吧。私下裏交代課代表找時間考,課代表也有點懶惰,徵求了學生的意見,結果仍然變成了自己看着辦,結果期末考試這個背誦題考了九分,我們的學生有的只得了一兩分。這讓我認識到,我們老師的工作有點像車伕,聽話的喊“駕喔籲”就可以了,不聽話的也不能等着他們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塹也未必就長一智,因爲他們是心智並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時候往往就來不及了,但我們又不能拿鞭子趕着,我們教育的是學生不是騾馬,但在電影《大笑江湖》中有個可笑的鏡頭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瀋陽騎着驢子,驢頭前邊吊着一隻胡蘿蔔,驢子就攆着胡蘿蔔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這個道理我現在想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我還沒有想清楚,把什麼東西變成胡蘿蔔,在不知不覺中引領着學生前行。於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6

在即將過去的20xx---20xx學年中,我擔任了高二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

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閱讀的好習慣、方法,爲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平時的閱讀課上,我有意識的加強了學生讀書的習慣,或默讀或個人自由地放聲朗讀。每節閱讀課我都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裏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於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於文本。過去老師所喜愛的齊讀,因爲學生要照顧讀的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唸經”罷了。而默讀,因爲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

這一年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啓發”,慢慢改掉以往爲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閱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爲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這幾年的語文教學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學生潛心、認真、有效的閱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閱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讀”,反覆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閱讀能力。這纔是潛心、認真、有效的閱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閱讀效果。

以上是我在這一學年教學中的心得和體會。在收穫之餘,也碰到了不少問題。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問題的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語言材料的豐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爲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裏所說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爲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裏“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爲閱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現階段我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快結束了,反思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小結,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學期的到來。

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我認爲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纔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爲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爲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爲,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爲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結自己的課堂問題如下:

1、重感悟,輕分析。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中國的牛》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感悟上,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聯想到所學的'有關別牛的精神和我們人進行對比,儘量把時間留給學生。

2、重精神,輕應用。

語文是鑑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爲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爲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爲中心,以分數爲準繩來進行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提醒幸福》時,我在完成了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後,然後又進行了拓展,給學生補充了《我的五樣》,讓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去領會作者。學會欣賞和感悟。

另外,課堂教學不能僅限於課本文本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爲新教師,我覺得聽課非常重要,有助於教師取長補短,聽其他老師的課給了我受用不盡的知識和財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聽課讓我通過認識他人,審視自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學生就像工廠加工的產品,學生的學習質量決定了一個教師教學行爲的成敗,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優劣。學生纔是教學工作的生命線。針對語文學科,有不少學生的學習觀念仍未改變,認爲聽與不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帶着興趣學的學生並不多,學習觀念的落後與偏頗導致學生閱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基礎知識相

當匱乏,出現許多錯別字、錯用詞語現象,一遇到仿寫句子等題就束手無策,作文寫作立意不新穎,主題不突出,內容太膚淺,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爲老師應負一定的責任,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專業水準以及教學藝術,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8

1.高二語文《老人與海》課件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感受小說主人公的“硬漢精神”。

2、學習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以語言、心理描寫爲主)。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具體的人物獨白與心理活動分析人物形象。

2、學生當堂習作,練習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心理。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請學生就自己的課前瞭解,談談對海明威的認識。

(對海明威的生平或他的創作特點,就你印象最深的一點談談感受)

2、請學生簡單複述《老人與海》的主要情節。(放圖片)

(請一位同學爲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爲了幫助大家回憶,先給大家看一些圖片)

3、明確選文情節:四次遇鯊

(課文中節選的是哪部分情節?一共幾次?)

4、分析人物:

1)明確情節對人物刻畫的作用。

(四次遇鯊的情節是否重複單調?不重複,因爲老人每次遇鯊的情況不同,體力工具等都不一樣。

那麼作者詳細交代這些情節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幫助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豐滿)

2)通過比較老人每次遇鯊時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討論)

(從內容上看,在四次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作者如何通過不同的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說明。四人討論,可針對其中兩次進行比較,也可全部比較。

武器、信心、對魚的珍視程度——身爲漁夫的存在價值)

3)總結:

(用了動作描寫、心理活動、語言——內心獨白,刻畫了一個勇敢堅毅面對失敗依然不屈不撓的老人)

5、明確環境描寫的作用。

(作者除了描寫了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面、老人自己的心理與內心獨白外,還描寫了什麼?鯊魚、環境

有什麼作用?襯托人物在孤獨無依的處境下依然堅持抗爭的堅韌意志。

雖然主人公一直和魚搏鬥,但小說的題目不是“老人與魚”而是“老人與海”,爲什麼?比起魚,“海”更可怕、強大,而個體的人非常微小,面對無法抗衡的強大力量老人仍以其微弱的力量對抗,更能顯示其硬漢形象的悲壯性,更有震撼力)

6、複習人物描寫的多種手法:

7、教師給出圖畫,請學生髮揮想象,用100字左右描寫畫面,突出人物形象。

2.高二語文《老人與海》課件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探討文章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2、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着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瞭解作家作品

參看註釋。

二、閱讀課文,深入理解主旨

1、默讀課文,進行圈點勾畫評註。讀後填表。

回合鯊魚種類、數量使用武器較量結果老人狀態鯊魚大馬林魚。

第一回合一條巨大的鯖鯊魚叉繩子頭腦清醒決心堅強死定殘缺不全少40磅肉。

第二回合兩條星鯊刀子綁在槳把上好好休息,攢些力氣,手痛,肩痛,手淌血死了被吹掉1/4竟是好肉。

第三回合一條犁頭鯊刀子綁在槳把上把手泡在水裏沉水。

第四回合兩條星鯊短棍脊背靠在船艄,身體疼痛、僵硬、寒冷一條逃走,一條滑進水裏半個身子被咬爛,剩下半條魚。

第五回合成羣結隊

的星鯊棍棒、舵把、槳把喘不過氣來,嘴裏有銅腥氣一個接着一個撲上來殘骸。

2、交流問題。

①在與鯊魚的一次次搏鬥中,老人的精神與身體都經受了巨大的考驗和衝擊,而自己經過艱辛努力獲得的收穫最終一無所有。桑迪亞戈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在你看來,他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人生的成敗到底應該如何來衡量?

堅強、勇敢、無畏地面對痛苦的硬漢子的形象。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爲,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②描寫鯊魚的特徵有何作用?

反襯老人的勇敢、智慧

教師補充:何爲反襯,藉助於對立面之強來烘托主體性格之強。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小說中,不少地方都極力描寫鯊魚的勇猛、兇狠,從而襯托出老人桑地亞哥的剛毅頑強。

③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爲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總結

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說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爲了人生的一種象徵。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子”的代表,大海則是生命旅途的象徵,鯊魚則是我們行走中的“強物”,厄運的象徵。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爲強者,唱出最美的歌。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你應當首先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充實自我,以的熱情去擁抱生活,什麼樣的生活向我走來,我將向什麼樣的生活走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懈努力,以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迎接未來的挑戰。

3.高二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課前仔細讀了讀教材,我們集體備課組也經過了仔細的討論,因此準備是充分的,但是,事與願違的時刻總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今天的課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習學生自學了生字詞,課堂中先檢查了生字詞的自學情況。然後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的表現就不積極,除了幾隻小手舉起來了,其他學生紋絲不動。但是教學任務在幾個學生的配合下還算完成的。接着,找出文中描寫老人和海鷗關係的一句話,這時出現了兩種情況,學生坐在座位動眼不動手,在我的幾番催促下他們才勉強拿起了筆,但是我也看出來了,他們只是在畫句子而已,畫的並不太準確。

今天上的是第一節課,是學生精神最爲充沛的時刻,學生爲什麼會這樣的表現呢?我有點不太明白,但是課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於是我繼續投入課堂中。

緊接着,我讓學生自學課文中的老人對海鷗像親人的部分,讓學生找出讓自己感動的片段,然後寫下自己的體會。由於我在佈置任務前進行了一次簡短的談話,此時學生的表現還算積極。

學生自學了大概15分鐘,開始交流學習的時候,課堂又出現了沉悶的氣氛。這課啊,真夠壓抑的!我的情緒在幾番打擊下,也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幸好,沒過多長時間就下課了。

課間我調整了情緒然後精神飽滿開始上第二堂課。第二堂課的時候,學生依然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們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回答問題的,並不是心甘情願主動舉手。

課後我想是不是我對學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課堂中學生能踊躍發言。不過換種思維想想,學生既然會談了,讀懂了,老師又有何用呢?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口若懸河只是我的善良願望,本就不善言辭的農村學生,既然不會說,那就讓他們寫,我們也不該強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滔滔不絕,畢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外交家,能夠與他人順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作家,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日常需要表達的就可以了。讀書本就有一種意境。

不可言傳,我們教師是不是應該允許這樣的意境的存在呢?身爲老師,有的時候真覺得悲哀。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9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語文課,就像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1.活化課堂關鍵是教師引導靈活。

要想活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活,當然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首先,教師的教法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的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啓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少埋怨,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投影儀、錄音機、簡筆畫、實物、模型、掛圖、表情動作等多種直觀手段,化靜爲動,化無聲爲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並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再有讓學生在課堂短劇表演,新穎的板書設計,隨手勾勒的“簡筆畫”等,都能促使學生沉浸語文課堂教學中。

2.活化課堂核心是學生思維鮮活。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科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並用,併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盪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

3.活化課堂特徵是課堂氣氛活躍。

教活,學活,課堂氣氛怎能不活,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學生又能大膽實踐;教師激勵學生“超越”,學生就思維飛揚;教師讓學生“選擇”,學生能自作主張;教師激發學生“創造”,學生不斷開拓創新。課堂上時而讓學生演一演,畫一畫,辯一辯,賽一賽,唱一唱,問一問,讀一讀,猜一猜,整個課堂氣氛就活躍了起來。充分利用小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時段中讓學生或探究討論,或靜聽欣賞,或即興表演,或自由交流,或遊戲娛樂,使學生如坐春風,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必定良好。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也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活動儘量不要預先排練。三是要處理好活動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係。四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最後還要老師有較好的課堂組織調控能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0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爲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爲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爲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說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說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閱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291字)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1

文言文課文的講授重點是文言現象和文言語句。本篇文章的作者西漢文章文章大家賈誼,同學們不熟悉,所以我要求同學們課下上網收集資料瞭解賈誼生平以及本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效果很好。留出五分鐘時間讓同學們根據註釋給生字注音,通讀課文。並把難以理解的詞語畫出來結合資料先做了解。接着,齊讀課文第一段,指出問題,對生詞詞義給同學們答疑,其後四段也如法炮製。然後找每一組讀一段,其他小組同學邊聽邊思考文章的意思。這一遍之後,同學們逐漸熟悉文章大意。五分鐘時間結合資料對第一段進行翻譯,並注意裏邊的文言現象。三分鐘小組討論,結果整理到紙上。其後四段也如此過程。都整理完之後,分組展示討論成果。這時候大部分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現象都被總結出來。稍作點評。提出幾個一詞多義的`詞,讓學生總結一詞多義現象。文言現象部分基本結束。對於文章結構並沒有多加分析,只選取了最後一段讓學生體會對比手法,並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辭賦話的語言風格。

總體來講本節課較令人滿意。好的地方在於讓學生有了充分的時間思考,在小組討論中掌握知識,互相交流。

問題在於:文言現象難掌握並枯燥乏味,過程中學生積極性不容易被調動,有的同學容易懈怠,期望坐享別人的成果。內容量太大,學生學習過程明顯吃力。

這一部分知識本來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可能適當的聯繫戰國和秦朝的歷史背景會讓學生更喜歡一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擔任高二4、16兩個班的教學任務,一學期下來深感課堂教學存在有諸多問題,需要深入反思,爲了改進下學期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也爲了促進新課程的實施,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小結。

一、鑽研教材,強化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這一點越來越突出。本學期,我們進行了選修課《中國小說欣賞》的教學,課程標準關於小說有這樣的要求:

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說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人文精神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人文精神

3、學習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提高閱讀能力和鑑賞水平。學寫小說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目標和方法

4、朗誦小說的精彩片段,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目標和方法

5、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小說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探究性

6、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相互交流。--擴展性

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有“用教材”的能力,需要我們深入地鑽研教材,大膽取捨,突出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遺憾的是,這一學期的課堂教學中,我未能做好這一點,面對學生學業水平測試複習時間緊任務重的現狀,在選修時間緊、容量大、教材內容繁複、學生課外閱讀幾乎空白等情況,課堂教學泛泛而談,浮光掠影,學生只是瞭解了個大概,知道了某部作品的名稱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小說的閱讀鑑賞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學生缺乏相關積累,更缺乏品讀探究,只是草草完成了任務而已。完成性測試也是潦草完事,中國小說的整體認知概念都未曾幫助學生建立。學生的閱讀品質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反過來,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十分不滿,整體評價非常糟糕。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我個人深感痛心與危機,真到了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步。

二、改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選修課關鍵在於學生的閱讀,是真正應該體現學生自主閱讀的時候,是完全應該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場所。選修課的開設需要學生大量的課外投入,我們的設計任務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樣讓學生心甘情願地拿出一定的時間,投入學習。

選修課呼喚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在教學安排上要努力尋求必修與選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與選修互相配合與互補,避免相互重複與牽制;很需要我們安排好教學時間,在教學時段上要科學合理地調整。可是,這一學期的選修課的實施未能做到這一點,簡單應付,草草了事,學生很不滿意。教師必須探索新的方法來管理課堂教學和展開課堂教學,這是選修課實施的必須條件,也是當務之急。

選修課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要求學生學會自主選擇,選擇教師,選擇學習羣體,選擇學習專題,學會正確審視、認識自己的興趣特長兵由此合理規劃人生,培養自主自覺意識和自我負責的態度。要求學生更具探究的精神,養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在多向聯繫、多維綜合的意識中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管理,培養自我檢測與反思的能力。遺憾的是,我們的學生實踐太緊,學習任務太重,課外閱讀幾乎空白,課堂的自主探究幾乎成爲空談,學生依然是依賴教師的講解灌輸,結果是教材內容太多而無法保證時間,無法完成任務……

選修課呼喚學校管理的變革。目前學校的情況是,其他的暫且不論,學生的閱讀就無法保證,學校的管理與課堂教學的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完善,語文選修課面臨的困難還很多。

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課堂練習與課後作業相結合。對於重點、難點可通過分散、討論、多媒體資料、撰寫小論文等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予以解決。在講授過程中,可按“提出問題,突出主幹,理順思路,啓發引導,總結規律,舉一反三”的原則安排內容,主要採用啓發式教學,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鼓勵學生思考,提出個人觀點,儘量以探索者的形象組織教學,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保護好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三、對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認識

1、選修課程的設置,旨在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必須在課外閱讀方面保證一定的數量。

2、語文學習品質的培養是長期性工作,是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3、教學方法上要增加討論課的學時,這對於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評價體制、考覈方式決定着學生的學習行爲。

5、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不僅僅是班主任的責任,環境是外在的因素,理想、責任和對人生的期望是內在的、主要的、不竭的動力。

6、教師自身的學術水平、人文素養和人格力量是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7、管理體制、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協作、責任、奉獻、守紀、愛國等公共社會品質至關重要。

選修課的歷程纔剛剛開始,我們面臨這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鍾永彥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3

《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中有六個意象,分別是“風”“天”“猿嘯”“渚”“沙”“歸鳥”,意象的特點是“急”“高”“哀”“清”“白”“飛回”,《登高》教學反思。其它意象和特點以及構成的氛圍都好理解,但“渚清”“沙白”絕對是一個難點。

如何理解呢?

發揮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同時兼顧整個意境的總特點。

“渚”是水中陸地,“沙”是水中沙石。如何理解“清”和“白”呢?

從色調出發:二者皆是冷色調。

從聯想出發: 暮秋時節,水中的小塊陸地上能有什麼景色呢?蒹葭蒼蒼,白露爲霜,蘆花飄飄,隨風而舞,教學反思《《登高》教學反思》。蒿草滿地,枝敗葉衰,隨風而動,迎面撲來的滿是蕭瑟和衰敗。所以“清”應該是“悽清”“淒涼”。

暮秋時節,江水寒徹,水中的沙石或出水或不出水,同樣寒涼無比,沙石白的透徹,冷的淒涼。一石一粒無不折射着絲絲的寒涼清冷之意。觸類旁通,發揮想象,深秋,月色灑在地面上,有“天街月色涼如水”的'詩句,這時月色也是白色的,同樣傳達出“清冷”之意。所以“白”是“悽清”“清冷”。

清冷 ,是符合整體畫面意境的。

律詩和絕句是濃縮的精華,我們解讀詩歌是追求和作者有更多的交集,而細讀文本,發揮合理的想象就是一把鑰匙。

這樣的嘗試是有效的,應該堅持。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4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適應,對高中語文的特點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高二這一年對學生來說是掌握基本知識培養基本能力的黃金時期,在這一年裏我們更有必要不斷反思,不斷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在期中考試即將來臨之際,對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做一個梳理,這對接下來的教學和複習將有很大幫助。

一、備學生:

任教現在的兩個班級快一年了,我對他們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感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沒有信心,應付學習

部分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想過自己在學業上有什麼發展,對學習總是採取應付的態度,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大致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2、學習表現全憑個人喜好

有些學生的學習狀態很不穩定,對學習缺乏思考,沒有輕重也沒有主次。是否要學全憑個人喜好,喜歡這門學科,聽講就認真,作業就完成。喜歡這個老師就發言積極,主動參與。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的'學科喜歡的老師也要看學習的內容,沒興趣的內容即使是難點重點,也不會多做留意。

3、沒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學生的學習態度很好,整天都在學習,但考試結果總是不怎麼理想,這類學生大多是女生,上課筆記記得書滿本滿,實則並未掌握。課堂上不掌握解題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滿足抄抄寫寫。課後不能有效複習,而是機械完成作業。學習沒有科學方法,效率很低。

二、備教材

本學期我們將要完成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的學習,教材的目標:

1、閱讀古代優秀的詩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2.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瞭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3.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

三、備自己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些思考:

1、 教學內容要能體現主體需要,能激發主體興趣

備課時要勤思考,多動腦。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選擇他們的學習興奮點。教學實踐中,要創設有利情境,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重難點知識用學生們感興趣的方式加以呈現。一篇文章要講的東西太多了,而一節課的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們每節課都有所取捨,抓住一些關鍵性的要素,運有各種條件和手段,努力創設情境,使每節課都有亮點,更有效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

2、 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信心

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自信心對於我們的學生更爲重要。我們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建立成功目標。 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 例如 :默寫滿分的學生、背書最積極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最快的學生、進步明顯的學生、書寫認真的學生、作文完成好的學生等等。還有上課時有針對性地提問,把“適合的問題”問給“適合的學生”, 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快樂 ,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3、 強化基礎,反覆訓練

這一點是我感觸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課,聽課很認真的學生,他們也做不到提前預習,課後複習。尤其是“軟作業”基本就等於沒有作業,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及時做了調整,把作業落實到筆頭上,同時強化課堂上的動筆,及時提醒,及時督促,及時檢查,這樣的情況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後的教學中,這樣的問題還要繼續探究。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

本學年,我擔任高二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階段我充分認識到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高度的責任感,以創新的勇氣和創造性的工作,認真的去實踐這次改革。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不斷提高。

一、以書爲綱,以生爲本。

1、樹立以課本爲綱的教學理念,建立發散式教學模式。我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在以語文教材爲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爲學生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舞臺,讓學生緊緊抓住桃樹,在領略牆內春色的同時,把頭伸到牆外,去欣賞牆外的無邊風光。

2、樹立以生爲本的教學觀念。學生是有思想的主體。學生接受知識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我注意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爲此我注重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二、以課堂爲主陣地。

課上的45分鐘是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提高的主戰場。爲了能更好的提高課上的效率,我還特別注意學法的指導,上課的方式在體現以老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下,採取多樣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收到不錯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怎麼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其實現在的學生有一種心理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爭強好勝,他們極富挑戰性,而且相對於他們早熟的心理,僅憑課本的那點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和打動他們,所以我就經常設置一些競賽活動,以小組爲單位,自告奮勇,人人蔘與,在這一次次的挑戰中,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信心培養了,我因勢利導,讓他們去看一些知識性強、娛樂性強的欄目,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主動性。如此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強調“以學生爲本”,立足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科學探究。

三、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我在平時注意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羣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立足現在,瞄準高考,我和同組的老師等一起仔細研究高考考綱、考試說明,然後,以此作爲我們平時學習新課和複習的準繩,重點抓好“三基”的落實,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組的各位老師的團結協作和毫無保留的各抒己見,使得我們在學習新課和複習時重點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確了。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改變教學思路在針對學生班級容量大,學生參差不齊的情況,在備課過程中就針對不同學生狀況,採取不同的教法,材料的選取方面,也都有很大不同,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爲主,通過學生查找課外材料,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綜合闡釋問題的能力。本學期我新接手了高二(1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接班時該班的語文成績位於年級最後一名,我經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改變學生學習觀念,因材施教地教學輔導,在該班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在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該班語文成績已經由第十四名上升到了第六名。

下面談一談教學中的困惑。

現在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難教,因爲學生的知識結構更新太快,同時也因爲學生的天分不同,因材施教也只是一個越來越艱苦的工作。還有每個班近50名學生的班容量,給教學力度和教學進度以及管理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最後要說明一點,困惑和抱怨都只是一時的,因爲這也叫生活,既然是生活,就總有不如意的事,就不會盡善盡美,路還得走,學還得教,只是總結一次,以便今後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