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

本課採用“文包詩”的形式,因此,藉助課文來學習《塞下曲》,要在讀好詩的基礎上,對照課文,進行嘗試性的理解學習,我認爲對古詩的理解應避免一字一詞的理解,要倡導融會貫通的整體把握。但對理解及體會意境的關鍵詞語要較好地把握。例如:古詩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平明”、“白羽”、“沒”、“石棱”,這爲學生體會李廣的力大無比,做了較好的鋪墊,通過對朗讀的`指導以及適時地情境。學生能深入體會到當時的場景,他們能把自己內心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場景。較好的通過讀來表現。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2

《作家的小老師》是一篇意味深長的文章,很值得一讀,讀了這篇文章,我收益頗豐。

我們大人應該向孩子學習。這也是這篇文章直接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一眼能夠看到的。作爲一名教師,我與孩子也接觸多年了,其實像這樣的事,在我們的身邊時有發生,但因爲我們老師不怎麼注意,不用筆記下這個美好時刻,有着類似的感受,也就隨時的推移而消失了,向孩子學習的事也沒有成爲成人的一項自我任務。

從這一點上也反映出大人對孩子缺少一種尊重,也太把自己當作大人了。蕭伯納代表着成人,代表著名人,往往成人、名人是非常在乎自己的,雖然也喜歡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但真正的尊重是缺少的。我們老師其實對待孩子大多如此。

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小姑娘回答蕭伯納的那句話,那句話就是童言,孩子是天真的,孩子是最有創造力的,孩子是無畏的……我進而想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會怎麼向她媽媽說今天的.事?她會直接把她的回話告訴其媽媽嗎?如果直接告訴媽媽,媽媽會作出什麼反映呢?我想大多數的母親肯定會批評孩子不懂禮貌,名人效應不是今天的產物,明星不是今天的產物,愛名人名星不只是屬於年輕人,青年老年羣體中大有人在,所以其母親自然會把其上升到道德上來對待孩子。因爲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要注意這一些。因此,想到這兒,我個人認爲,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也會主動地說今天她和大作家蕭伯納在一起玩。

蕭伯納的感悟也給我許多啓發。蕭伯納從這件事上收穫到“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誇。對任何人,都應該平行相待,永遠謙虛。這就是那位小姑娘給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師。”也許編者的意圖也就是把這句話傳給孩子,讓孩子明白“平等相待,永遠謙虛”是多麼的重要!但思來想去,感覺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別忘記大家都是“人”。也就是說,我們向孩子學習什麼?——孩子其實也是人!想到這裏,感覺到這一課好像對小孩子學習意義不大,好像是對我們成人進行道德教育。

到底怎麼引領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把起點定位在哪兒?我覺得我們老師不要掩蓋自己應該接受這篇文章的教育,也就是直接告訴孩子這篇文章對老師非常有用,自己應該向學習。這給予學生的一種暗示,即你們長大後,也要重新學習這一課,這樣孩子就能夠順理成章地理解課文,明白“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誇。對任何人,都應該平行相待,永遠謙虛。”

其實孩子也是師,因爲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師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實也是人!孩子其實也是師!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3

一晃眼一學期過去了,回顧這半學期的點點滴滴,真的很慚愧。雖然也嘗試着努力去做,但是發現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

開學初,我就與科任老師協商好,如何共同配合教育好這個班級。每個人都清楚,一個良好的班風能帶促使一個良好的學習風氣的形成。

1、在班級管理上,這學期還是沿用以前的辦法,但是發現一年多來,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麻煩,而且科任老師的課紀律不容樂觀,於是也進行相應的改革,但是因爲執行的時候不夠嚴謹,於是造成一些調皮的學生出現了反覆,不穩定。

2、在班幹部的培養上,這學期的一些班幹部還是較團結的,因爲班幹部的管理力度較夠,加上班科任老師配合默契多了,於是這半學期的文明中隊的獎旗就能獲得了。在這點上,我最大的收穫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讓他們感到被重用的感覺,讓他們能爲班級做點實事。

3、在完成作業方面,是比上學期有所進步,這一個除了要得益於作業登記本的`設立外,當然組長的責任心也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小老師在發揮的作用,這學期有八個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與八個學習優秀且樂於助人的學生結對子。在他們的幫助與督促下,這些同學的作業認真多了,上交的次數也多了許多,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了。

4、從考試成績來看,還不夠理想,仔細分析了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二是課外學生能主動讀書、主動積累,完成作業和擴展學習。

學生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着學習成績。如果說從班級管理上,我個人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學生的事是事無鉅細的,而我所能給學生的時間卻非常有限。許多小問題沒有及時的解決,結果堆積得越來越多,突顯出來的問題就比較多。雖然在在互幫互助學習小組中,有一小部分的學困生在有責任心的同學幫助下,有所進步的。但是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還需要今後加以努力引導!

各科教師的配合要越來越有默契,對於教育學生的事儘量先溝通後實施,對學生進行同步教育。對於特別調皮的學生,一定要調動家長的作用。所以我想下半學期,在家校配合上,要多下功夫。

總之一句話:用心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成爲老師的朋友。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能步調一致,爲着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4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我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樣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一樣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我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盼,期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我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我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我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務必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能夠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超多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到達多少教學目標?個性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透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能夠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潛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務必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到達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但是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光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齊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光卻到了……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語文老師初三語文教學反思總結5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用心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簡單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靠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期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靠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就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我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我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我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狀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光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我的寫作個性。

教師能夠允許學生有不一樣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我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擔任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已過大半,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我嘗試借鑑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繫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爲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爲“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着一個新領域的開闢”。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僅能夠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樣做?讓學生聯繫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爲本”,這是新課程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一樣的教學資料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資料。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來選取不一樣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光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裏,享受陽光,吸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我是怎樣學習歌曲、和當時的情緒。在課中寫一寫自我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我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啓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爲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齊茁壯成長。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節一年級的語文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把重點放在識字和朗讀上。識字,先由學生自主認字,自己想辦法記字,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讓學生有學習主人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朗讀,多種方法練讀,以讀帶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領悟,感受到小燕子的進步,學習通過仔細觀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整個設計重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由扶到放,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語言遷移運用,從而完成了由書本語言到自我語言的讀書內化的過程。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好引導者,我在教學時,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想學的願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當老師,以師生角色的互換來激發學習的興趣,培植信心,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相互評議,逐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感受能力,從而讓語文教學成爲師生,生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二、語文學習不僅要理解,還要會運用。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口語訓練,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構建語言模式。

三、學寫生字時,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不僅動口動手,更動腦,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

四、以讀爲主,通過自由讀,同桌合作讀,指名讀,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領悟,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習慣。

五、在語言積累的過程我不僅注重在課內積累,還鼓勵在課外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地積澱語感經驗。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尤爲重要。我又換上另外兩種蔬菜,說說燕子媽媽好小燕子會怎麼問,怎麼說,這樣我就創設了一個語言遷移運用的機會,不但讓學生產生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的語言,完成了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

六、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中我通過實踐活動,能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擴大知識面,學生的各種能力會不斷的提高。

七、在教學時,有時我對學生的追問還不夠,有時我說話還不夠準確,以後我會繼續努力改正。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7

“學習貴有疑”“疑則進也”有疑問纔會有思考,有思考纔會有探究,有探究纔會有創新。善於質疑問難是創造性閱讀的具體體現。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如何質疑才能把學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同層次的質疑。一直是我們在課堂實踐中想解決而沒能很好解決的問題。暑期看了不少支玉恆老師的教學案例,尋得一些方法與大家共勉!

一、如何激發學生質疑

支老師一般不在學生讀書後就貿然地問:“你們有什麼問題嗎?”這樣學生沒有什麼心理準備,一般提不出有質量的問題。而且時間長了學生對這種方式也不感興趣。支老師常常採用‘激將法’變“提問題”爲“猜問題”:“今天,我只提一個問題可能就會把所有同學難住。你們願意讓我難住嗎?如果不願意讓我難住,你就要邊讀書邊猜,我會在哪兒,提出個什麼樣的問題?怎麼回答?猜中者有獎,可以刮一下老師的鼻子。猜不中我要刮一下你的鼻子……”這一“激”,學生的興趣便來了。從表面看學生是在猜老師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在自己找問題。而且他們要想猜到老師那個難住所有同學的問題,就要想得深一些、遠一些,提問的質量就會高一些。既激發了興趣,又提高了質量,豈不一舉兩得。

二、教師如何質疑

支老師反對“滿堂問”,他要求老師的問題要‘少而精’,他在執教《珍珠鳥》一課時,只提了一個問題:你讀了這篇課文以後,心中是什麼滋味?是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在執教《放棄射門》一課時,也只提了一個問題:讀了課文,你認爲福勒算不算一個優秀運動員?和支老師相比,我發現自己在課堂上的提問本身就是個問題。我的好多問題都是針對課文內容的,比如:課文上是怎麼說的?課文說了什麼?問題的答案都是課文上說的明明白白的內容,思考的空間比較小,學生不能各抒己見,很難產生課標上說的“獨特的體驗”。支老師問的是學生讀後的心情、感受和評價,空間大了,學生有話可說,而且答案都是“獨特”的。更爲重要的是支老師讓學生回答時必須分三步:第一步,先說總的感受和評價。第二步讀出引起你這種感受的課文內容。第三步,再根據這段課文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把讀書、思考、表達三項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提問和讀書落到了實處,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我們往往只關注學生的答案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卻忽略了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本身正是我們訓練“表達”的着眼點)。

三、如何處理學生質疑

如果不讓學生質疑,就有不尊重“主體”的嫌疑。如果讓學生質疑,由於學生讀書能力的差別,讀完課文後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關於字詞的',有關於課文內容的,有涉及課文主旨的,有涉及課文背景的……有的需要共同解決,有的需要個別處理等等。超出我們的“預設”,搞得我們手足無措。很多老師面對這種情況,不是被學生拉進了“問題堆”,把語文課上成了師生問答課,就是他問他的,我講我的,使學生的質疑成了一種形式。支老師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1、延遲解決法

對於在後面的學習中會解決而被學生提前提出的問題,或者由於學生個人讀書能力差,提出的無研究價值,不涉及課文主旨,隨着課文的學習會自讀自悟的問題。支老師就會親切地說:“好,你先記住你的這個問題,看上完課後能不能解決,如果快下課了你還不明白,你就舉手說:‘老師,我提的問題你還沒解決呢?’”

2、引導解決法

由於學生沒有認真聯繫上下文而提出的、非重點的、有關字詞或句子的疑問,有一定的代表性,支老師會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如:“我覺得這個問題,你是知道的,你就從這句話往前看,有一個詞能解決你的問題,快試試吧!”

3、藉機解決法

對於學生提出的有關課文背景資料而通過讀課文或學生自身的經驗又無法解決的問題,支老師會相機補充,這樣會比一上課就直接介紹課文背景效果好,因爲起疑處學生聽的認真,記得牢。而且顯得流暢、自然。

4、共同解決法

對於學生提出的有思考價值的,統領全篇直擊內涵的問題,支老師會讓提問者把問題自己寫道黑板上,並風趣地說:“這是給你提供了一個發表的機會,當然稿費我就不付給你了。”最後所有寫在黑板上的問題又同學們共同解決。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8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作者孫友田是當代詩人。課文文題蘊含豐富,以“綠色的課本”喻“大自然”,形象貼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召喚少年兒童熱愛自然,勇於探索,從大自然這“綠色的課本”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麗的呼喚,是祖國熱情的呼喚。

在學習這首現代詩時,我緊抓課題關鍵詞明確教學重點,儘量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我先在黑板上板書 “課本”二字,然後問大家:“同學們,我們對課本再熟悉不過了。平時我們用的課本有什麼特點阿?”學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識。”我接着說:“課本中有許多讓我們學習、探究的知識。那課文把大自然比作課本,你是怎樣理解的?”一生回答說:“因爲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啓發,發明很多東西。所以把它稱爲課本。”表揚他之後,我又接着問到:“作者把大自然稱作綠色的課本,那麼大自然的綠色讓你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剛發芽的小草。”有的說:“枝葉茂盛的樹木。”還有的說:“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最後我笑着說:“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是呀,綠色象徵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吧!”於是學生迫不及待的.把書打開,大聲地讀起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部分,也就是課文的第二至五小節。這一部分詩人在形象的選擇和詩節的佈局上,隨着對大自然探索和發現的深入,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絢麗和神奇的景色。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多讀、細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從而使詩中所描寫的美麗景色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畫面進入詩人所描寫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蒼勁”、“田野的肥沃”,領略“豐收的果園”、“珍奇的鳴禽”、“爛漫的野花”的景象。詩人所描寫的這些語言文字就轉化成了畫面,並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詩人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這堂課,讓我和我的學生是如此得輕鬆,如此得投入。由此可見,只要心中有目標,我們的課堂就能舉重若輕,充盈神韻。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9

身邊有不少做教育的同學,偶爾與他們閒聊,他們會與我討論一些教育的話題。往往,我都是一個比較忠實的聽衆,畢竟,教育雖然離我不遠,但卻也真實地離我很遠。不遠是因爲教育是無處不在,很遠是因爲可能沒有機會再從事教育這個行當。但是,我願意聽着教育裏邊的理論,就當是一種自我學習。

同學討論了很多教育裏邊的現象與觀點,以及各種學生如何調皮,如何在上課的時候搞這個小動作等等,有講的繪聲繪色的,就當是故事在聽,期間也講到很多新穎的教學方法,深以爲然,就當是自己在長知識,聊得也很開心。

談到一個語文的功能問題,我特意地留了下心。

有人說,現在的教育體制,永遠是以高考作爲唯一的指揮棒,以高考成績作爲導引,評定一個老師的準則,也是所帶班上考了多少個重點大學,考上多少個本科等等。

而語文作爲高考的三門必考科目之一,依然需要以高考爲準則,依然要看你的語文成績在高考裏能考到多少分。慢慢地,語文也成了考試的載體,很多人僅僅是因爲考試而去學習語文,漸漸地忽略了語文的其它功用。

縱觀學習生涯裏的每一個語文老師,他們給我們教得最多的,也還是如何在語文裏考出最好的分線。手段和方法基本都是類似的,題海戰術,不斷地做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應試能力。

客觀地來說,在學習生涯裏邊,語文一直都不是弱項,但也談不上語文老師有多麼地喜歡自己的程度。記得最深刻的一個語文老師是一個老頭,他的語文課讓我別開生面,他讓我產生了對語文的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看來一點也不假。以前上語文課經常是不認真聽講的,但上他的語文課,我一般不看小說,而是跟着他的節奏,好好地去聽課。至於爲什麼,是因爲他的語文課給我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氛圍。

語文培養人的一方面是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一個成功的語文老師,理論上應該培養學生的.思想,讓學生能夠自己去思考問題,至於思考得有多深,思考得有多廣,自然需要時間的長久積累。但是,至少一個語文老師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要自己去思考語文,進而延伸到去思考生活裏碰到的這樣那樣的問題。

都說深度是看清事物的本質,不但要知其然,再要知其所以然。而廣度是能通過一件事情,聯想豐富,調動自己所有信息的儲備,去旁徵博引,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語文還要培養人第二方面應該是一種情感上的價值觀,一種不斷積極向上和向善的價值觀。語文課本里邊也有很多的價值體系可以供我們參考,我們讀過的書或者課文裏邊,這些課文可能我們一時理解不了,但卻會在我們心裏留下一點痕跡。

讀過類似的語文課本越多,越容易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向上和向善。在社會生活的體系裏邊,需要人們積極向上地進取,也需要人們有一顆善良的心。具備這些德行的人,基本上在以後的生活裏可以過得很幸福,很坦然。

語文另外的功用就是鍛鍊人們的語文組織能力和駕馭能力。我們從最基本的拼音學起,進而認識常用的漢字,於是我們能看懂書,於是我們會懂不同的修辭,甚至欣賞不同的美文。我們看過了,我們就會有表達的想法,我們表達得越多,說明我們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也就越好。

漢語一直是我們的母語,也作爲我們日常交流的基本語。我們無論是說的還是寫的,都是通過漢語來表達我們的意思和想法,我們要表情達意,就必須要學好語文。但是,語文其實是很深邃的,是永遠都可以值得去學習的,不是說讀了語文課本就行了,還需要我們對語言的積累,而積累,顯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語文課裏邊不得不提的就是文化底蘊了。文化底蘊體現在什麼方面,語文課本里有很多的古典詩詞歌賦,我們不是簡單地背誦了就好,那是最基本的層面,關鍵是我們要如何去運用。學習詩詞歌賦,可以讓我們在作文的時候引經據典,不至於太空洞無力,也可以讓我們平時在交流的時候,信手拈來,從容有餘。

大凡,語文成績好的人,都讀過不少的古典詩詞歌賦。那怕只是簡單地背誦,然後再學以致用。爲什麼我們在跟別人聊天的時候,會感覺到這個人很有涵養,與這個人聊天很愉快,就是因爲他能夠把他學到的語文,經過自己的加工,表述給你聽,而且引起你深層次的共鳴。

語文還能夠讓一個人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修養,充實自己的內涵。古代的文學裏邊,積累了太多古人的智慧。多讀書,無疑會讓人不自覺地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內涵。特別是對於古代詩書的通讀,進而將裏邊最爲精華的經驗,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來,那麼,無疑對現在的生活和很大的幫助和指導。

一個語文老師,對於一個學生對語文的態度非常重要。目前很多人只是爲了學習語文而學語文,只是爲了提高語文成績而學習語文,不能說這樣不對,但至少,把語文的功用放在太低了。個人以爲,對語文的學習應該是沒有止境的,而且也是值得我們用一生不斷去學習的。

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一個培養自己思考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自己修養的過程。最爲簡單地讀書,很容易就讓我們在改變,人一直是在改變的,書裏邊的觀點和觀念,會不斷地影響我們。讓我們去思考,去判斷,讓我們展開豐富的想像力去聯想,那樣的話,學習語文就成了一件非常開心而且有趣的事情了。

通過與同學的交談,個人感嘆萬千。筆者從事語文教育工作也有三年,但顯然對於語文的功用,也認識得不深刻,比較表面與淺顯。唯一的成功點,估計可能是從來沒有因爲語文成績而去教學,這也得益於當時學校對升學率和成績的追求不是太緊張的緣故。也讓我在三年的語文教學工作裏,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像,自由自在地去教學。

不可否認,很懷念那一段小小的時光,讓我與學生們,可以在語文的課堂裏,信馬由繮,自由自在。那段時光是很快樂的,也希望那些學生也是如此。

很多的時候假想,若現在自己還是一個語文老師,那麼,自己又要如何去講學,如何讓學習者能夠真正地感受到語文?或許很難,但個人還是希望更多的學習者,能夠不只是爲了語文而語文,更多的是爲了語文而語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0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

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

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繫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說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說,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着口,小口戴帽裏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說,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

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在校內,在家裏,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1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我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此刻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爲:“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就應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用心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學不僅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向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我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務必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個性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必須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就應是超多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潛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向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我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我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我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我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我的人生當。

4、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我,感悟自我,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我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2

20xx年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裏,正在進行學校耕耘杯的作課活動,我講的題目是《我的老師》。這是一節講讀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爲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讀中悟,提高能力素養。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表現了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個兒童的眼睛、兒童的心靈,去觀察老師,去感受老師,跳出一般讚頌老師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摯,極富感染力。

良好達到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非常關鍵。它有利用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設計導語如下:“平凡小事見真情”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恰恰是這句話在現代作家魏巍的回憶性散文《我的老師》中妙筆生花。本節課咱們師生共同體會“平凡小事”見“真情”。

《我的老師》共記敘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寫得概括,後兩件事寫得具體。前面寫蔡老師的五件事,從面上概括體現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中心,這五件事是依據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順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對“我”的影響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裏,層層遞進,逐漸把文章推向高潮。後面寫孩子愛老師的兩件事,披露了孩子內心裏對老師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襯了蔡老師對學生的愛。第六件事詳寫,對孩子來說,不知父親死活,又遭同學奚落,這是難以承受的打擊。老師的支持、鼓勵,使“我”感受到溫暖,對老師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裏,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而詳寫第七件事“夢中尋師”,使孩子對老師的愛達到更高的境界。這七件小事,從課內寫到課外,從校內寫到校外,從平時寫到假期,從學習寫到生活,師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選事例豐富多彩,而內容絕無雷同之感。而在兒童時代,那些零碎的、具體的、直觀的材料往往會讓兒童們終身難忘。本文就選取了這樣的符合兒童記憶特點的材料構文,材料選擇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對蔡老師的濃濃深情蘊含在敘述事情過程中的平平實實的字裏行間,通過傳神的'細節描寫,將最動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物形象豐滿,情感細膩深刻。如“假打真愛”的場面,“從來不”“僅僅有一次”“好像要”“輕輕地敲”這些詞語說明蔡老師即使在生氣的時候也並沒有真打我們的意思,這僅有的一次假裝生氣,寫出了老師的“嚴”與“愛”,也表明了蔡老師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現了蔡老師的溫柔、熱情、深愛學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寫出“我”的本能與調皮;“大夥笑了,她也笑了”中兩個“笑”字表明瞭十分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再如假期惜別時的場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一句中“默默”兩字寫出孩子與自己喜愛的老師依依惜別的深情,這是孩子送別的動人場面,這是孩子表達依戀的方式,沒有話語只是默默觀察,只希望能在老師身邊多呆一會兒,只希望能多看老師一眼,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動作,靜態的描寫,濃濃的情意勝過千言萬語。還有“夢中尋師”更表明了學生依戀老師的程度,只有夢境才能滿足“我”的心願。這心理、這感情、這思念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正像作者說的:“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這些傳神、細膩的描寫,無一不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師生之情。

這節課的重點是欣賞文章中的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但是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的惰性,是一種懶與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能基本達到要求只有20多個學生而已。還有一半的學生依舊是聽甚至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於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後面時間也不夠了,如:讓學生找出蔡老師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師的哪些性格特點耽誤時間過長。結果後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感情調動不夠。看來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不過,和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相比,學生畢竟已經有了體會探究獨立思考習慣,無論是好還是壞。其實課堂中自己最興奮的時候是學生提出了許多好的句子和詞語,是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和學生共同臨時探討是最快樂。這個時候纔有點教學相長的意思。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3

此刻的七年級教材,與小學的銜接不是那麼緊密,有點給人另起爐竈的感覺,再加上十多年來我們的小學都一向取消了留級制度,無論學習基礎及學習潛力有多麼欠缺,學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與不懂都一齊學習新的資料,一齊進入初中的學習,這勢必造成學習困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辦法學習。在這種狀況下,是否就應正視現實,擬訂最低要求,提出彈性學習任務,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遠遠沒有完成小學學業的學生繼續進行最低限學習的資料。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潛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着“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總結如下七點: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2.新學期伊始,不立刻急於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瞭解全冊書的資料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麼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於利用網絡資源,善於利用校內、家庭、、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週要背誦並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並寫好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學習趕來時纔不至於茫然失措。

3.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裏、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並附有必須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裏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

4.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帶給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如在教室裏開設《語文園地》、《優秀作業展》等欄目,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文,課外所找到的資料(如講到《化石吟》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報刊上、上搜集有關化石的文

5.老師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能夠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能夠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殊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繫現實、密切聯繫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新聞等,使語文課程資料不再侷限於教科書,成爲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培養用心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潛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好處、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熟悉潛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帶給了廣闊的舞臺。

7.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出色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出色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能夠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好處,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熟悉,填補空白

1.

2.

3.

4.

5.

6.

7.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4

這篇文章是作爲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原本並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它是篇略讀課文,不怎麼上心,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麼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後來讀着讀着,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後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爲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衝突入手構築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於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於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啓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穫。

到現在,我已經有了再上這一課的盼望!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5

《沉香救母》是一個感人的神話故事,讚揚了沉香不畏千難萬險,刻苦練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誠之心。課文情節生動,字裏行間充滿沉香對母親的摯愛之情。同時,圖文對照,生動形象,如何通過朗讀指導,使學生深切體會父愛子、子念母的人間真情呢?

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課時,根據教案,我讓學生自由讀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便說:“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廣大,你纔是個8歲的孩子,怎麼能對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蒼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緊了拳頭。讀完後我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不知是這個問題設計的太過籠統還是要求過高了,學生的回答不盡如意,就在這時,有學生站起來回答:“沉香才8歲,爲什麼他的爸爸是蒼老的爸爸?”應該說他的回答滑離了所提問題的軌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變了我原來的教學設計。我先讓學生先回答了這個問題,有學生說因爲沉香一直跟着爸爸過日子,爸爸很操勞,所以蒼老了,也有學生說爸爸常常思念媽媽,心裏很難過纔會這樣的……學生的回答解決了疑問,我就請學生根據“默默”一詞說說自己的'理解,還讓學生談了對“攥緊”一詞的體會,學生說的頭頭是道,跟剛纔的沉悶判若兩回事。

“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這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於是我就讓學生與同桌討論,接着交流,然後請學生分角色表演,最後讓學生寫下一段通順的話。附上學生的一篇習作: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後,媽媽就摸着沉香的頭說:“好孩子,你委屈了。你的身體好嗎?你過得好不好呀?你餓着沒有呀……”沉香激動地說:“媽媽,我終於見到您了,我心裏很開心。媽媽,您在山下一定吃了很多苦,身體很虛弱了吧。好媽媽,讓我揹你回家吧!”說完,沉香就蹲下來讓媽媽趴在自己的身上。媽媽連忙說:“乖孩子,媽媽的身體還行,就讓我自己走吧。”說着就攙着沉香的手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開心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