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秦兵馬俑》這篇課文是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

一、成功之處:

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2.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但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接着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12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二、不足之處及整改措施: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又是一課時完成教學內容,我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在一節課時間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力求精練緊湊,連自己的教學語言也顯得比以往要乾脆很多。所以在重點部分,特別是課文的第十自然段,讓學生品讀涵詠的時間很少,所以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廣,只是一些平時語感很好的同學能夠瞬間跟上我的思路。

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更深入的研讀教材,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關鍵,注重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讓學生從多角度得到發展。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牛和鵝》是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閱讀要素有:學習用批註的方法閱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感情。爲完成對閱讀要素的理解掌握,我在教學中將課文的重點放在“我怕鵝,被鵝欺;金奎叔趕鵝,鵝被嚇跑”這件事情上,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設計始終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畫出有關語句進行批註,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尋找出對牛與鵝的前後不同態度和改變的原因。在交流中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而在整個課堂中教師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只在適當的時候作一些小小的點撥和提示。

此外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後說說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麼。最後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教學中,對於教學方法的指導也是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中。像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的內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體驗朗讀,通過品讀我和金奎叔對鵝的不同表現的詞句對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態,直至揭示主題等。種種方法滲透自然,過渡巧妙。這些方法都是學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礎上,我相機提煉出來的,讓學生知道自己就是在運用這種方法在學習的,並且在之後的學習中學以致用。在本節課的結尾我不僅總結了思想內容方面的收穫,還總結了學習方法的運用。長此以往,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本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詞語教學上,重視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藉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麼特點?隨着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穫:

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是四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篇選讀課文,課文主要是通過魏格納因爲觀察世界地圖而發現了大陸漂移說。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告訴學生要善於觀察,做一個善於觀察的人,科學真理就在我們身邊。

這篇課文的學習我用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講了課文中的生字詞和課文內容大意;第二課時主要將了魏格納是如何有這個發現的,以及從魏格納身上我們學會了哪些品質。但是在教學中,我發現,我怎麼講也不能將文章講透,講得學生無論從內容還是中心思想上面都理解透。但是,這是一篇選讀課文,道理上,我只要上一個課時就行,可是爲什麼我上了兩個課時還不夠呢?那麼這種選讀課文,我究竟要怎麼教呢?對此,我查閱資料,也請教了有經驗的老師,學會了很多。

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3到4年級學生要“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選的課文不必要像精度課文講得那麼詳細,要不就不能分選讀和精讀,所以對於這一類的課文,只要掌握課文中要認、寫的`生字詞,粗知課文大意即可。

二、怎樣讓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呢?我請教了有經驗的老師,從他們那裏得知,對於這樣的課文,可以提出一、兩個大問題讓學生思考,將這個大問題答出即可。例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一文,只要提出:魏格納是怎樣發現大陸漂移學說?即可,學生只要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必要的討論,然後再稍作小結,這篇課文就可以結束。

三、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讓學生學會通過工具書理解課文生字詞和難理解的詞語,掃清課文閱讀障礙。現在四(4)班和四(3)班的學生都沒有課前預習和自學的習慣,所以要對他們有一些硬性的規定,學新課文之前一定要對照字典或者《小學教材全解》來理解課文中生字詞。

以後的教學中,要分清新課標教學大綱,不做無用功。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虎門銷煙》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過,提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拒侮的鬥爭精神,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是要讓學生深入到這一歷史事件中,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然後再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來深入瞭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這一課我設計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鴉片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危害,瞭解“虎門銷煙”的起因和經過。體會林則徐與英帝國主義鬥爭的愛國主義精神,瞭解“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上課一開始,抓住“偉大壯舉”一詞。在教學時,時刻把學生的情緒集中在“壯”這個字眼上,首先讓學生們感受銷煙前的隆重、壯觀場景,接着由學生自己讀第二自然段並理解從“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詞語,從而感受到看出場面的隆重、壯觀,然後指導學生讀出這種場面;讓學生透過課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擠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員”、“應邀的外國商人”等詞句的理解,指導朗讀。還適時地引導學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壯闊的碧海、壯麗的虎門寨、壯觀的場面”,在朗讀中再現還原,憑藉朗讀讓師生一起走進“偉大壯舉”的“現場”。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描繪了銷煙經過。一羣羣健壯的民工開始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他們先……再……然後……頓時……這樣的.場面何其壯觀!”在教師的話語引導下,課文中的插圖不再靜止,它彷彿一幅幅跳躍的畫面,帶領學生們“穿越時空”,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也就自然地讀出了那種激昂的“豪壯”氣勢.

第四自然段描繪述了老百姓對銷煙的強烈反響,從側面反映了虎門銷煙是順乎民意的正義之舉,是顯示中國人民偉大力量的愛國行動。第五自然段教學時,抓住數字“20多天”、“二百多萬斤”和“捲進咆哮的大海”等詞語,指導學生讀懂銷煙持續時間之長,銷煙的數量之多。再次體會虎門銷煙是一次偉大壯舉。這樣一步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然後從這一壯舉的執行者林則徐入手,適時補充林則徐的愛國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爲重、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又以這一精神爲切入點,拓展了四篇愛國名人故事,達到了一篇帶多篇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針對這樣一篇需要學生積累背誦的美文,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感悟和品讀兩個方面,所以我決定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以下幾個亮點:

1、四年級是個比較特殊的年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比三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爲了突出四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努力做到目標的整合。比如在教學設計時我從課後3的八個描寫泉水的詞語抓起,先讀準字音,接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總的描寫濟南衆多泉水形態各異、聲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再由句子串起對四個名泉的整體感知,在這種整體感知中也感知了課文的結構。

2、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和寫法也很相似。介紹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描繪。所以我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位置,名字由來和特點。

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其中有幾處細節,還需要好好反思和改進。第一,上課時我比較緊張,這就讓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底氣不是很足。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後,要求學生先自讀第二小節找出珍珠泉的特點,這問題並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太理想化。說明我當時準備不夠充分。第三,學生感悟的不夠多,沒有真正的從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內化成朗讀了,學生的感情沒有得到昇華。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了教師在上課之前挖掘文本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我們首先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教材這一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其次要充滿智慧地深度開發教材的教育資源,“用好”、“用活”、“活用”文本資源,最後在具體的教學中動態生成最適應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別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聽有經驗的老師上課,我們都能看到他們在課堂上給予孩子的關懷。特別是後進生。如一個微笑,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孩子呢?他們充滿自信之餘,也會想到:老師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現!

可我認爲除做到這些外,我們還應多和孩子握握手.讓他們在和老師握手的一瞬間,心中播撒自信的種子.

今天我上第18課《頤和園》時,讓全班孩子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說說理由.當讓孩子們交流時,大部分都能比較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可對於膽小而又想表現自我的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這時他最需要的是鼓勵.我說:“老師也很喜歡這部分,也有自己喜歡的理由,可都沒有找到知己,真遺憾!我的知己在哪?”話音剛落,一隻小手慢慢地舉起來.孩子說:“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我覺得那裏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我好像聞到了花香。”“我終於找到知己了.握個手吧!交個朋友!”我興奮地說。其他孩子情緒高漲,都有躍躍欲試的表現。接下來的時間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節課都要專心.直到下課還跟在我身後,似乎還想說點什麼.我微笑地摸摸他的頭……

由此可見,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給予孩子的卻是無窮的力量!在孩子需要關懷、鼓舞時,別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繁星》是巴金先生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同時引發起我們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

1、教學效果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我在教這門課的時候完全把課還給了學生。我覺得這是這門課最成功的地方。

課前,我只是簡要介紹了作者巴金的生活和寫作背景,然後以美爲線索,讓學生自由閱讀文本,找到文章中最美麗的句子,並說出他們自己的理由。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當他們被文章中美麗的風景深深陶醉時,我及時,引導學生欣賞文本以外的詩歌,拓寬視野,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體驗星空的美。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謂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學生所學最終將應用於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學完課文,讓他們用文字描繪自己眼中或心中的星空,在課堂上練筆。當孩子們讀他們寫的小練習時,我讚美那些生動、有趣、美麗的語言。當老師把時間和自由還給學生時,你會發現孩子們心中有最美麗的世界。

這門課也有明顯的不足:由於課堂時間預設不足,小練筆時間不足,有的學生沒有完成,留下了一些遺憾。此外,文本閱讀不到位。

2、教學收穫

(1)多媒體的恰當運用,讓教學效果更好。上課一開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星空,把學生帶進了一個新奇夢幻的世界。接着,藉助媒體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簡介及作品等,使學生對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較爲深刻的印象。

(2)引領學生品味語言,重視朗讀。本文的語言非常優美,所以,找到“美”、讀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課朗讀的主線:讓學生找出文中覺得優美的句子,試着讀出感情。同時揣摩語言並說一說:你找到的這句話美在何處?又是通過什麼來表達美的?這樣進行比較閱讀,找出文中運用這些修辭的語句,認識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作用,體會到這些修辭手法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感情。以讀代講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學會積累,學會運用。模仿課文虛實結合的寫法,按照課文句式寫一段面對夜空產生的聯想和想象。當堂達到學以致用。

3、不足之處

《繁星》這篇課文的語言非常優美,多角度的寫景,是一篇非常好的範文,但是遺憾的是:我個人感覺沒有“用”好:

(1)這樣的課文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去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讓學生感受到散文語言的美,纔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課堂處理上有點過於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感染力不夠強,沒有更快更深入地帶領孩子走進文本。

4、改進措施

最應該改進的還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應該留足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比如,提問時,要注意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不要急於給學生“要答案”,關注學生能力的鍛鍊、等待學生的成長。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分析課文:

本文我確定兩個重點,一是九寨溝的水。二是九寨溝的動物。也是課文中詳寫的段落。水我將抓住湖水和瀑布的不同形態,以及最引人關注的色和氣勢來着重引導學生學習。動物,我將抓住動物的種類多,特點不一樣,以及作者在寫這些動物的時候的用語,來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同時,指導學生寫作。

方法:

一、整體把握。

開課初讀後,請學生說說,九寨溝什麼最吸引你?

學生很快的說出水、雪峯、動物。

引導學生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出示四個詞語“雪峯插雲、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這就是九寨溝最吸引你們的地方,也是九寨溝吸引中外遊客的原因。

在中國旅遊界流傳着這麼一句話“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神奇的水是它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它的水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呢?出示圖片,請去過九寨溝的同學介紹一下他看到的水。作者有是怎麼將九寨溝神奇的水介紹給我們的呢?

二、精讀感悟

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三段。用幾個什麼詞來形容你聽到的,讀到的,看到的九寨溝的水呢?可以用書上的詞。

學生很快說出了“清澈見底、五彩繽紛、高低錯落、謂爲壯觀……”我們在看看這些詞語,總結出,湖泊是從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氣勢上吸引人的。請學生自由讀出湖泊色彩的美,怎麼美就怎麼讀。請學生讀,其餘學生聽,共同評議,比賽讀。瀑布的句子請男生讀,要求讀出瀑布的氣勢。評議後全班讀。

接着整體讀第三段,讀前提醒:將你體會的美的不同讀出來。

教師過渡:水滋養着山,山青翠欲滴,山上有許多動物,也是飲用這水長大的。來,我們一起去看看,九寨溝有哪些可愛的動物呢?

學生自由讀課文第四段,並畫出動物的名稱。說說你最喜歡文中寫的九寨溝哪種動物,爲什麼?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金絲猴體態粗壯

熊貓憨態可掬

羚羊善於奔跑

小熊貓 行動敏捷

教師提出九寨溝還有小松鼠、山雞……動物,你能用什麼詞來一一形容它們呢?

學生開始暢所欲言,教師將不可能出現在九寨溝的動物點出來,由此擴展到其他地域的動物的形容。請學生圍繞着他用的'詞,用一句話來介紹一種動物。

然後,根據學生的喜好,將他們分成不同小組,進行小組合作朗讀。

三、弱化一二段,疑問帶過。

九寨溝這樣迷人,你們想去嗎?可是它在什麼地方?我們怎樣才能去呢?請你們做個小導遊,介紹給我聽聽吧。

四、觀看《神奇的九寨》音樂碟,整體感知全文。教師在一旁提點文中用的詞語。

思索:本文很美,但是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們不要只是想教給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而是教給學生課文是怎麼將這樣美的景觀寫出來的。這纔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緊緊把握這一點展開教學。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元日》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描寫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的一首頗爲世人傳頌的詩歌。本課的教學我旨在讓學生感受新春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情景,人們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感受,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來進行渲染,進行教學:

1.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

春節,對於學生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提到春節,總是會浮現許許多多幅美好歡樂的畫面,因此在學習“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句古詩時,我提問:你們放過鞭炮嗎?誰來說說你們當時放鞭炮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呀?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邊,哥哥姐姐們小心翼翼的`去點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時候火光沖天,大家又笑又跳,開心極了……這些生活的場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們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歡樂,自己的生活實際很好的幫助他們理解了詩句,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孩子們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2.結合拓展內容進行教學。

當古詩學完之後,我們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幾首描寫歡度佳節的情景的古詩,“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這樣的詩句又擴大了學生們的理解視野,加深了他們的理解,對元日這首詩歌理解更深了。

3.採用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教學。

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詩句所表現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由此我想學習之所以需要,是因爲有不懂的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必要學習。這堂課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但總覺得是在牽着學生走。我應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會學生質疑問題,啓發學生質疑,教學問題應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處於主動地位。我不能滿足於給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敢問,還要教學生會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請欣賞它的葉子;如果它的葉子不美就請讚美它的枝幹;如果枝幹不美,就請讚歎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產生情感的衝動,那麼你總該爲是一個蓬勃的生命而謳歌!”教育的陽光應該普照每個孩子的心靈,教育的公平應該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

上完《爲成長鼓掌》,我讓每個孩子找找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和同學說一說,併爲自己鼓掌。大家都很興奮,激動地和同學一起談着。他們都是那樣充滿自信,充滿陽光。可是,我卻發現有幾個人目光呆滯,神情木然。“朱平,你認爲你的優點是什麼?”他站起來,搖搖頭,怯怯的望着我。他是班上學習一直很吃力的孩子。“難道你找不出自己的長處嗎”點點頭。真心痛,這孩子怎麼會這樣?是因爲成長路上接受了太多的批評與打擊才這樣嗎?纔多大,就對自己如此悲觀。我不想讓孩子帶着這樣的.心境一直生活下去:“同學們,你們能幫朱平同學找找他的長處嗎?”小手林立,“老師,我覺得朱平同學很講文明,從不調皮。”“朱平的鋼筆字寫得很端正!”……這時朱平的臉上綻開着笑容,很羞怯,可是很開心。是啊,誰不渴望被表揚和肯定呢?應該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讓他們生活在快樂中,後進生和其他孩子一樣應該綻放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給予我的學生更多的肯定和讚揚。

不過,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機會獲得掌聲,但僅僅獲得別人的掌聲,那是遠遠不夠的。人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激勵自己。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頤和園》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它是一篇說明文,不同於一般的遊記文章,記敘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生動優美,全文如一幅展開的山水畫卷,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蘊含着對建造頤和園的古代勞動人民的讚美,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民族自豪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能理清文章的順序,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的方法。

根據語文教學及教材的.特點,本着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宗旨,在教學頤和園這一課時,採用了大量與頤和園景點相關的圖片,配以優美的音樂,運用文中的重點詞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並結合開放式、討論式、競賽式等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使課堂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場面。

有幾點做的不錯:

一.在上課之前我大量的查閱了頤和園的有關知識、圖片,並且認真閱讀教材,力求走進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課上更能遊刃有餘的傳遞美、感染學生體會美。

二.課前,帶領學生實踐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長,使學生頭腦裏建立起數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謂站的高看的遠,才能更後的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在講授課文第3自然段時我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佛香閣的高,挖掘的較深,使學生髮自內心的感受到佛香閣真高!

四.把學文與學習寫文有機結合。這是一篇非常好的寫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點、詳略得當,這正是學習寫作的好教材。

當然也有些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是一個感人的童話故事,在學習本課時,有的學生被感動的哭了,它教會學生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四次的對話讓學生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進一步感受童話的魅力。鳥兒爲了尋找樹,都去了哪些地方?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主要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充分的體會到思想感情,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就是那隻小鳥,你會對樹說什麼?讓學生入情入境,與文本對話。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不少缺陷,在導入新課中,語言不夠簡練,應該直接切入課文的中心。

我認爲,講好一堂課,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拋出教學參考和教學設計的束縛,自己用心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將會取得更多的進步,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牛和鵝》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角度”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記敘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後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強,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蘊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寫“我”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作者將鵝的神氣十足、膽大妄爲,以及“我”的狼狽不堪、慌忙逃竄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細緻刻畫,通過對鵝的動作的傳神描寫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最後,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第二課時在處理重點詞句的引導方面,我抓住“掙脫”“連飛帶跳”“落”等詞語讓讓學生感受鵝的害怕以及“飛快”“提”“握住”等詞語感受金奎叔對鵝的不害怕,並採用多形式的朗讀內化詞語加深體會。另外在設計中能始終圍繞文本思想內涵組織教學,語文人文性特點落實到實處。

經過近一個月的年級組授課、研討。《牛和鵝》這一課我在年級組裏上了四次。四次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次上課在二班,跟學生課前沒有接觸,直接授課。在授課過程中,學生非常配合,上課過程中感覺學生有很大的興趣,我也的情緒也非常高。一堂課講起來非常順。學生好像知道我的設計一樣,一步一步非常到位。進行的非常快。唯一遺憾的是在話題交流時我設計的問題是:“說說你身邊還有哪些變換角度的事情”這一問學生被我問住了。我考慮到問題可能過深了。學生不知道從何答起。我就引導學生一年之中有四季,有的人喜歡夏天有的人喜歡冬天,他們都有不同的理由。有的人覺得夏天很美,有鮮花有水果。不喜歡夏天的人卻覺得夏天蚊子很多。冬天很美,白白的世界,可以滑雪滑冰。可有人卻認爲冬天很冷,不喜歡。所以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見解也不一樣。

在我的引導下。有一位站起來大概意思是說:在生活中有的人遇到不開心的事,她就想我還是比較幸運的。這樣想想就會越來越快樂。生活中就是這樣如果你遇事都往開處想就會越來越快樂。否則,就會鑽進牛角尖。孩子說的多好啊。但是大多數同學都覺得這個問題很難。我想可能由於第一課時不是我上的`緣故。進入寫話環節。孩子寫的也不太理想。可能前一部分太順了。後面反而不知道怎麼引導了。課程比預計的提前五分鐘下課。第二次上課在四班。這次有了前一次教學經驗。在前一次備課基礎上修改了細節描寫。借鑑了網上老師上《牛和鵝》這課的經驗。在四班上課覺得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踊躍,但我能很清楚的感覺到孩子們喜歡聽我上課。他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喜歡我。我的激情沒有因爲下午孩子的情緒而受到影響。我的精神狀態非常飽滿。前一部分出現了在二班沒有出現的幾個問題,但都被我靈活的解決了。我暗自得意自己的教學越來越老練了。但到了話題部分又卡殼了。這部分總是處理不好。看來要改變一下提法了。我在心裏暗暗下了決心。後面寫話部分學生交流的較上一個班級好些了。這次我注意了引導。寫話部分時間不夠了,剩下的留在課下交流了。

這課已經上過兩次了。但從心裏我對這課還是非常的不滿意。這次我決定做課件在電教室上。於是我連夜製作了課件。第二天我決定在三班上這一課。沒想到上了三次的課,這次是最不滿意的一次。我考慮了很久看問題處在什麼地方了。我把這課進行了大的調整。爲了突出重點,刪掉留在課上的閱讀題,當作回家作業。爲了吸引學生。我把《牛鵝換眼》的故事錄成了童聲,配上了圖片,使故事繪聲繪色。至於總是出現卡殼的問題,我換成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並且圍繞單元重點讓學生展開說話設置了“實話實說”欄目。我換的話題是:你是怎樣看待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的?你是怎樣看待父母嘮叨的?你是怎樣看待老師的批評的?這樣學生都能結合自身的實際展開說話。學生不但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鍛鍊了說話能力,還深化了本課本單元的重點。可謂一舉兩得。

在授課時我重在文章的對比,對待牛和鵝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引出本文的學習。鵝和我和金奎叔的對比。我前後態度變化的對比。重點指導了文章的朗讀,在朗讀中學生感受了鵝的囂張,我的狼狽不堪,金奎叔的勇敢。特別強調練讀了“鵝要吃我了!鵝要咬死我了!”這句。在讀中使學生感受語文的文本作用。在讀中讓學生重感悟,做批註。這樣的學習,把孩子當成了學習的主人。交流話題是本課的亮點。在話題交流時我看到我班一個平時學習有些吃力但最近進步很大的學生在高高的舉着手,我就讓他來回答。他回答的是“你是怎樣看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他站起來說:“我以前就是一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那時我就認爲自己什麼都不行,是個差生,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但又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美國有個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但有一次卻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從此以後他對自己有了自信,改變了他的一生。

從那以後我也不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了。我也要改變我自己。於是我就發奮學習。現在我也進步了。”聽着他的回到答,不知道怎麼那一刻我有多麼感動,我的心裏突然有了一種想落淚的感覺。想想我們的後進的孩子吧,他們有多麼渴望被老師被同學承認啊,多麼渴望被老師被同學關注啊!我的眼淚在眼圈中,我走到他身邊忍不住伸手摸摸他的頭,哽咽地說:“老師相信你。老師從來沒有嫌棄過你,相信你今後還會有更大的進步!同學們讓我們給xx鼓勵。”那一刻掌聲響起在我的課堂。現在想起來。當時我如果什麼都不說先帶頭鼓掌效果可能會更好吧。

“快樂習作園”中學生練筆時,我課件放了舒緩音樂。隨着音樂孩子們筆尖在不停地寫着。那一刻我才體會到作爲一名學生喜愛的語文老師是多麼的重要。學生的思維很廣,從各個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這節課,總的看來上的還是成功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整堂課不是空架子,而是注重了課堂的時效性,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語文課。

這次授課雖然覺得修改的次數比較多,自己也覺得比較辛苦。但每次的修改對自己都是一個提高。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自己能夠不斷的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也喜歡自己永遠是孩子們喜歡的王老師,孩子們能在我的語文課中學到真正的知識!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今天執教了《送元二使安西》,從整體上,我覺得這節課上完還算是比較成功的,課堂上師生學習的氛圍輕鬆、濃厚,學生從博大精深的古詩詞中感受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一、整堂教學體現了《課標》中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之中。按照預設的以“情”爲主線,以“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誦讀。”幾個環節引領着學生享受經典之韻味,這堂課成功的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文本、教師和作者、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發生對話,能夠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渴求一種知識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使學生主動愉悅的接受薰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讓學生根據詩句猜所對應的節日,這樣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其次在學習這首古詩的同時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這樣以來,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於古體文的學習就不在懼怕,並且可以輻射到課外,舉一反三的自學更多的古詩文,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對於任何知識的掌握要遵循認知規律由易到難,因此我採用了層進的朗讀及學習。

當然,事無完事,由於想讓教學設計按照設計好的流程進行,所以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表現在沒能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由此來看我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