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推薦】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蘆葉船》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脈落清楚,層次分明,內容淺顯易懂,尤其作者將玩蘆葉船的情景描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輕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學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從學生最感愛好的話題入手,“同學們最喜歡玩什麼?你們是怎麼玩兒的?”在學生充分談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讓學生描述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動聽的樂曲時,彼此可能會說些什麼,心裏可能會怎麼想?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進一步體會蘆葉讓孩子們更富有創造力,也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盡歡樂。

當學生談到“我和表兄玩兒蘆葉船”的情景時,引導學生勾劃出描寫表兄語言、動作的句子,從中體會表兄的自信與智慧。小小的蘆葉船順水而下,也將作者的思緒牽得好遠好遠。引導學生想象,小船可能會漂向哪裏呢?指導感情朗讀最後兩句,讀中體會小作者的無限遐想。

最後,總結作者的描寫順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作者是“先回憶了自己的家鄉,再具體回憶了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最後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鼓勵學生平時要養成善於觀察,大膽想象的好習慣,並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今年是我第一年教語文,同時全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浪潮也隨時襲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自然是不敢懈怠的。到現在,一學期的工作也快結束了,應該說有不少收穫,但是也有不少的不足之處。先從收穫上說:首先,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成爲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在課堂上提出不懂的問題,同時我在下一個環節爲他們解答。其次,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動機,也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現在同學們已經把自覺學習轉變爲一種心中的渴望,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從不足上講:首先,我擔心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學習,影響了教學進度,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其次,我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我沒有有效地對其進行引導。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爲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我提出從以下兩方面改進:

一是要加強自主學習的指導。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絕不因爲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當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二是要保證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充分地思考、感悟、體驗、探究,講求自主學習的效果,千萬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走過場。那種擔心學生的自主學習佔用了過多的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爲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教師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是讓學生爲教師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服務。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介紹動物睡眠方式的文章。作者通過對幾種動物睡眠方式的介紹,讓孩子們瞭解動物睡眠,特別是進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爲了休息,而是爲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教學中,我是這樣用想象拓展課文的:首先理解關起門來睡大覺。這時,我引導學生想象:蝸牛睡眠的情景和醒後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飽飽地吃他一頓。”的有趣畫面,更加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情懷。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收集到的關於動物睡眠的資料;讓學生通過學習,增加對蝙蝠、海蔘、蝸牛的睡眠知識的瞭解,同時也大開了眼界。原來,動物的“睡眠”是如此奇特而有趣,他們的“睡眠”是爲了休息,也是爲了躲避風寒,躲避乾旱,有的因爲缺少食物,有的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等着同學們去繼續探索。

本堂課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實現了對文本的更深刻的認識。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蘇教四下習作4是要求針對某一話題發表看法——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事情。請圍繞最近發生的這類事情,相互間談談看法,再寫下來。

教學目標

1、發現生活中值得關注的事;學會傾聽他人的話語,學會到生活中尋找寫作材料。

2、思考值得我們關注的事。用一顆愛的心,表達自己真實的心聲;

3、把自己所聽到的描述下來。

4、知道有詳有略的記敘一次班級討論會的經過。寫好人物對話片段,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教學重點

1.學會有詳有略地寫作方法,注意寫好人物對話,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做個有心人。

這次習作,話題的選擇很重要。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具有普遍性現實性的現象纔會讓學生有話可講,有理可據。以前我引導學生就“霧霾”展開討論,從四個方面入手:霧霾是什麼?霧霾形成的原因。霧霾對身體的危害,我們該如何預防霧霾。但總覺得不痛不癢。這次上習作4課前的晨會在表揚劉睿哲同學在春遊時撿到20元交公的好事時,有同學反映小S同學撿到60元卻偷偷花了的事實,我靈機一動,就此事確立討論話題“撿到錢自己花,該不該?”課上在激烈的辯論中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增強了。再輔以寫作方法,學生寫得都得心應手,解決了一直困擾的寫作難題。

附:

學生習作一

撿到財物不能佔爲己有

20××年4月13日,一場原本美好的春遊,被攪亂了,因爲兩位同學的不誠實——他們撿到了60元,自己花掉了。一時間“撿錢”成了我們班人人都關注的`話題。爲此,老師在班裏舉行了一次討論會,要大家談談對撿錢自己花了的看法。

討論會開始了,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同學認爲撿到錢不能佔爲己有,要交公;有的同學覺得撿到的錢不花白不花;有的同學提出錢要還但聯繫不到失主怎麼辦?有的對失主表示了同情,萬一撿到的錢要付用醫藥費的呢……

徐慧妮斬釘截鐵地說:“撿到了錢一定要交公,誠實善良是做人的根本。”

王欣儀推了推眼鏡說:“如果找不到失主,也可放到失物招領處呀!”郭子舒連比帶畫:“失主該多着急啊!萬一那錢是別人用來交醫藥費的呢?你竟然把錢用了,你就是見錢眼開!”

汝老師來了一句:“你倆上次撿到一元錢交給了我,爲什麼這次六十元錢就沒有呢?數額大了,就抵不住誘惑了嗎?”

“別人的東西不能據爲己有。就算撿到了也不能貪財!這次春遊中趙佳琦的手機丟了,但有拾金不昧的好心人放到了售票口。你們撿到的錢也可以交給老師啊!”陶淳像大人一樣說得語重心長。

............

汝老師說:“古有‘路不拾遺’的好風尚,我們要拾金不昧,做個品德高尚的人,這樣社會風氣會越來越好。”

學生習作二

60元?!

今天春遊時,發生了一件大“新聞”------某同學在wc門口撿到60元,私自花掉了。爲了養成同學們拾金不昧的好品質,班主任汝老師藉此機會展開了一場討論會。整個討論會上基本分爲兩種:一種是甲方的觀點,認爲撿到的錢應該立馬交給老師或警察。第二種是乙方的觀點,認爲撿到的錢歸自己,自己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甲方的A同學對乙方的B同學的這種行爲表示強烈反對,並說道:“如果撿到了錢不歸還,是違背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但乙方的c同學卻撇撇嘴說:“不偷不搶不騙,‘天上落下,地上撿着’不撿白不撿,撿到60元交給老師和警察太可惜了。”對此,甲方的D同學義正辭嚴迴應道:“如果你丟了60元,你會怎樣?從小就貪小,長大會怎樣?”瞬間,全場死一樣的寂靜,但緊接着卻是雷鳴般的掌聲,這不僅僅是對D同學的敬佩,也不是對甲方的敬佩,而是對中華民族美德的一種敬佩。錢,固然重要,但守住自己的底線更爲重要!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直面臨着兩個問題:一是教什麼?二是怎麼教?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困擾了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也同樣困在擾着我。每次拿到教材我總想着自己如何教好他,卻忽略了學生該學到些什麼。因此,雖然每次備課前,我都充分查閱了一些背景資料,並認真設計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然而,並沒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其間我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自己如此盡力卻沒有取得意想的效果?正好手邊有一本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隨手翻閱,忽然注意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一直認爲,我是教師,我要盡我的知識和才能來教導學生,引導學生進入我爲他們精心設計的美妙世界。然而我錯了,大大的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是教師的事!老師不應越俎代庖。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各自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學習,是讓他們主動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動地跟在教師後面,既不情願,又沒有積極性。我想這也就是我上課失敗的根本原因。

《語文課程標準》讓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師的作用是導而不是教”這句話。教就是以教師爲中心,以教師的主觀思想來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只是被動地不情願地跟在教師後面;導就是以學生爲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教師只是幫助引導他們展開學習而已。

例,今天在學習《燕子》第一自然段時,我總覺得不能光停留在燕子的活潑機靈上,似乎還應以此教材爲契機,讓學生了解如何介紹小動物外形的一些常識。因此,在上課前,我先讓學生觀察翠鳥圖半分鐘,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印象,無一例外的,他們都找到了爪子、羽毛、嘴巴這幾處。緊接着,我再讓學生讀讀文中的話,學生又明白了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寫。整個過程,我沒做任何暗示,但學生似乎早已知曉。在此基礎上,我出示課題《燕子》,直接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沒想到,這時,我的`學生們臉上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學得是那麼投入,這正是我所求!

課後,我讓學生選一小動物說說他的外形特點,並以比賽的形式評出優勝,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我想,這也許比直接分析從哪幾方面介紹燕子的外形特點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吧。

因此我覺得,在現代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教什麼和怎麼教轉變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怎樣才能最有效地幫助引導他們展開學習,從而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搭石》這一課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爲本,以讀爲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爲“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頤和園》是一篇說明文,按照總述、分述、總結的順序連段成篇。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是總的介紹了頤和園的規模和地位,中間部分分別介紹了頤和園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築物。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就使學生對課文的敘述順序和大致內容有所瞭解了,並且對頤和園有了一個總的印象,那就是頤和園既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

第二課時就具體來感受頤和園怎樣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了。課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圖文結合,每學習一處景物都出示相應的圖片(幻燈片)。在瞭解長廊這一處建築時,先出示了長廊內部精美豪華設計和圖片,然後讓學生們默讀描寫長廊的這一部分內容,看看長廊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在旁邊做出簡單批註,爲什麼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用筆畫下來。對這一處建築的瞭解是由老師帶着學習和體會,也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幾處建築的瞭解是採取自學的形式,自己喜歡哪處就學習哪處,方法與學習長廊的一樣,給出學生自學的時間,學完後同桌互相交流,最後在全班彙報,同時把課前查到的有關資料向同學們加以補充介紹。

由於學生們已具備批註的能力,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因此對每一處建築的特點能夠找出來,並能體會出課文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語文實踐活動2的習作就是選擇一處自己印象深的景點進行描寫,學生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了總、分、總的敘述順序;詳寫和略寫;用數字說明及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等,這些對這次習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錢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過錢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觀”壯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錢塘江大潮的洶涌之威,咆哮之勢,感受到大潮的動態之美是教師教學預設中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抓住重點語句,品詞析句,感悟課文內容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這兩個自然段着重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有關“潮”的句子,朗讀並感知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和描寫方法。在學生初步感知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之後,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驚歎大潮的奇觀,然後迴歸整體,朗讀背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明顯地感到,隨着教學的深入,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認識逐步加深,讚歎、驚訝之神逐步顯現。

二、以“聲”、“像”輔助釋疑解惑

在教學過程中,電教手段的適當運用,能創設情景,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在本節課中,對於“悶雷滾動、人聲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學生初步瞭解之後,媒體配以聲音,對“如線的潮、橫貫江面的潮、如牆的'潮和如萬馬奔騰的潮”的句子的教學時,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媒體配以相應的畫面,幫助了學生理解,促進了學生朗讀,感覺效果較好。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想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讀法:課始的教師激情朗誦;課中學生的自讀和齊讀相結合;理解後的感情朗讀和課尾的背誦。讀的形式多樣,以讀引思、以讀促思、讀思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當然,語文課永遠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都擁有殘缺的美麗。下課之後,我總覺得在品詞析句的時候處理過於瑣碎,有損於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一)陶冶學生,訓練學生的語感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課堂上教師的範讀,是一種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聽讀,學生能夠從老師的朗讀中直接傾聽情感,而且老師相較於多媒體而言,更有親和力,學生的情緒容易被調動,同時容易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教師在示範朗讀時,整合聲音、表情、動作等,可以將教材上的文字轉換爲栩栩如生的動態畫面,讓學生在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同時,能夠融合於文章渲染的特有情境中,發揮學生豐富獨特的想象和聯想。學生在讀中體會文中內容,課文的中心思想,又能在反覆的朗讀中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體現出來,在讀中悟,在悟中促讀,提升學生語感。

(二)促進知識的傳遞,課文情感的表達

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過教師飽含情感的範讀,學生可以從每一句的領讀中直接傾聽老師的語氣和語調,從而品析課文的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感情細緻又豐富的語文老師是可以在朗讀中集合各種適當的感情,而且還可以在朗讀時將感情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採取適當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所要表達情感,因此學生在傾聽老師的朗讀中,不僅能體會感情,領悟語感,模仿朗讀,還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出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課文內容也被學生加深理解。這樣長時間的教師示範朗讀以及訓練可以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在朗讀時適當地抒發情感。如於永正老師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課堂上,學生的感情被於老師的範讀喚醒,深深地打動學生的正是於老師在朗讀中再現了課文內容和思想情感,或低沉,或內疚的語調,讓母親對子女的愛展現地淋漓盡致,當然兒子對母親深刻的感恩之情也是濃墨重彩地呈現在聽者眼前,學生的情感因爲教師的深情範讀產生共鳴。這樣的語文課堂,筆者認爲是充滿情感,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於老師用課堂實踐證明了語文教學的“亮點”表現在朗讀上。

(三)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的規律和技巧

爲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涉及到朗讀方法和技巧的教學。比如說語調、停頓、重讀等,同時在朗讀教學中,抓住長句、重點語句以及難讀的句子進行重點教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比較低,領悟能力比較侷限,如果教師一昧地採取說教的方式進行技巧訓練,那麼說教會顯得比較單調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同時乏味的說教更是讓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忽視課堂教學。如果配合着技巧講解,教師進行示範朗讀,則會帶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說教師的示範朗讀,既在傳授書本知識,也能夠在一般講解中一邊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朗讀的規律和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朗讀。

(四)教師的範讀,較多媒體更有親和力、感染力

學生模仿學習電教媒體高水平的朗讀是有利於學生提升朗讀水平的,但朗讀者都是表達有專長的`人,小學生難以望其項背。相比較之下,教師的示範朗讀更加地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貼近學生實際,關鍵在於學生不僅可以觀察老師的表情,還能傾聽老師的語調和語氣,進而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也能被學生輕鬆掌握。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老師被學生愛戴,結合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那麼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能夠呈現精彩的示範朗讀,學生就會更加喜愛老師。因爲學生喜歡老師,那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會油然而生,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調動,教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教師在範讀課文的時候,還可以適當地加入動作、表情,甚至根據學生的反映適時停頓、留給孩子“回味”的時間,這也是多媒體不能達到的效果。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本課圍繞“泉城”這一關鍵詞,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濟南名泉的綺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採用“總—分—總”的順序,先總寫濟南泉不僅多而美:接着分別介紹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生喧騰”和趵突泉的“大、清、美”。在教學本課時,光用語言的描述是遠遠不夠的`,孩子們是無法想象泉城的樣子的。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採用了多媒體,讓孩子們看邊欣賞圖片邊來體會文字。對於農村孩子來說,用課件上課事件幸福的事。

在上課的伊始他們是興奮是驚歎,看着那一幅幅美麗的景緻,他們沉醉於其中。在視覺的欣賞後,我把重點放在了文字上,讓孩子們分別賞讀四大名泉的來歷及各自的特點。最後把視線停留在描寫四大名泉泉水流動的詞語,分別體會。

有了前面文字精讀和畫面補充做基礎,孩子們非常踊躍的交流自己的理解,讓我驚喜的是他們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看來只要教師認真的做好基礎引導,把課堂還給學生是可以落到實處的。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

1、如何讓學生由長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着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準確平實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情感,品味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妙。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穫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爲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鑽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經歷了思維的真實流動和情感的激越勃發的生成過程,讓我體會到了教語文的快樂。

特級教師王淞舟老師在《閱讀教學:指向文本祕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儘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以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即認識長城,讓長城的形象在腦海中、在心中不斷充盈、深厚,使課堂、教師、學生、作者、文本渾然一體。

我在課前談話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哪些同學去過長城,把你看到的和學生聊一聊,也可以說說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無痕地將學生引入《長城》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對長城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此設計讓學生產生了閱讀期待,上課伊始,學生就懷着一種期待、一種探究走進課堂、走進文本。整體感知時需要問題作爲引導,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初讀的要求:放開聲音,大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此時對長城的印象比較粗略,直觀,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時,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讚美、想大聲讀的句子讀出來,或邊讀邊仔細地琢磨體會,把深受觸動的詞語或句子做上記號,把體會寫在旁邊。以“感受長城形象”這樣一根主線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去深入思考,給了學生“我即作者”的閱讀體驗狀態,親身經歷感受文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文字背後蘊藏的內容。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情境、聯繫歷史背景資料感受長城,由長城去感受中華文化,此時,長城在我們心裏,不再是有條石和方磚築起來的城,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們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識、藝術品位和文化視野的濃縮,如果我們的教學僅限於文本是不夠的,尤其是讀它時,令我們的心爲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本背後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本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座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本纔會變得豐厚起來,纔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恆的內容,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查閱關於長城的資料並認真閱讀這項作業,在課堂上,結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長城的瞭解,我適時補充或糾正,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魄、古代勞動人民修築如此浩大工程的艱辛和不易,還有他們的無窮智慧,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當然,文化的薰陶、思維的拔節、生命的躍進,如果只停留與課堂,只停留於感受,顯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當這種思考根植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呼吸之間、在意念之中,教學才產生了意義和價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時,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與朗讀相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精神都得到了發展,我們看到了學生從抽象的意識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歷程。例如:

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都被長城的長和雄偉的氣勢所打動,不由自主地想大聲讀,想讚美長城。我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在評價中再去品味句中重點詞,學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獨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情感基調。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感悟文本之後,我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比此前有進步,但我認爲學生讀得感情還不夠充沛,我範讀,再讓學生讀,學生此時的朗讀又有了提高。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了解長城的“城”各部分的構造及其作用時,瞭解“這是什麼時候修建的長城”這一知識點後,我用詩化的語言、真實的感情講述: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用兩千年的時間來修一道軍事防禦工程,此時在你心中,長城的長還是指他的長度長嗎?長城的長不僅是長度長,還有修築的年代長。有了這樣的感受,當你看到長城時,會怎樣讚歎?再讀第一自然段。在教師語言渲染的推動下,學生此時的朗讀是發自肺腑的讀,聽不出帶有朗讀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讀了。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讓課件不成爲課堂教學的“虛設”;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在此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實踐,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終至無痕的課堂。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一、反思教材

新教材的優點是改變了老教材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傾向,強調了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還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教學地中的習作,改變了老教材習作的獨立性,而新教材的習作是與口語交際融合在一起的。這樣對提高學生的習作大有好處,練習冊的內容也是和教材配套的,即注重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每篇課文結束後,練習冊都有相對應的基礎知識題和能力提高題,與教材相輔相成,深淺適度。

同時,這冊教材也存在不足,例如:《語文園地四》的習作,讓學生寫田園風光或鄉村景色,對城市的孩子來說,多數都不知道田園是什麼樣的,田園裏有什麼,鄉村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因爲去過鄉村瞭解鄉村的孩子畢竟是少數,這樣的文章讓城市裏的孩子來寫簡直就是無從下手;可是對農村孩子來說寫此類文章就輕而易舉。

要想改變這一問題,只有改變少數不合理的篇章,找出適合農村或城市不同地域的學習內容。

二、反思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改變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傳統教法。採用了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的教學方法,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爲“我要學”。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動腦、動口,加之教師適度的引導、點撥、強化,在完成教學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三、反思語文教學中的困惑

1、教法與學法的困惑

新課改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爲宗旨的自主學習,隨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小學語文課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例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某一段,再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那麼其他的段落就不需要學嗎?其他的閱讀方法就不需要掌握了嗎?表面上看,教師尊重了學生的主題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方法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嗎?看起來是一堂熱熱鬧鬧的課,其實學生在這堂課上學會了什麼?掌握了那些寫作方法?明白了哪些寫作順序?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教學方法成了教學形勢,而沒有成爲深入探究的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從零開始。還有,在彙報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指導什麼,教師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教師完全處在被動地位,這樣的教學怎麼能有益有效呢?學習

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鬆的教學氛圍,但爲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就讓出主導作用,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成爲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時沒有把握好教與學之間的“度”。

2、作文指導與學生寫作的困惑

一提起作文,多數語文教師都有同樣的困惑,作文應該怎樣指導學生才能會寫,指導細一點吧,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差不多一個內容,不細指導,差一點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下手。可是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箇中心環節。

對學生來說作文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的確,提高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難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經過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在作文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讓學生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讓班級的圖書角發揮作用。每學期我都讓學生每人拿兩本以上自己喜歡看的書,放到圖書角,大家換着看。書的內容不要限制,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有人喜歡“大江東流”;有人喜歡“小橋流水”。個人有個人的興趣,個人有個人的口味。我們不必強求一致,只要有益的,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無害的都可以。看什麼書都增長知識。看書時間是利用課餘時間或作業完成後。剛開始都不習慣,但是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開始時是我提醒他們,引導他們去看。看的時候允許他們講,允許他們說,允許他們笑。有時他們看到有趣的地方,笑得前仰後合;有時爲了爭論一個問題都面紅耳赤。有時還讓我來當裁判,說他們誰說的對誰說的錯。在說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所帶過的班級學生有80%的都有自覺看書的好習慣。多看書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

(2)讓學生多積累

語言在與積累。一年級時,我讓學生每天積累一個成語,二年級時,我讓學生每天積累兩個成語,一個名言警句或一個好的片斷,隨着年級的升高,積累量逐漸增大。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就豐富了,寫作時就有話可說。

(3)認真領着學生分析課文

我告訴學生,老師領你分析課文,實際上就是在教你學寫作文。說到這,實際上我違背了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喜歡哪一段,就先分析哪一段。有時是從中間開始,有時是從最後開始。而我還是老教法,從前往後逐漸分析。我覺得這樣分析,能使學生清晰地到作者的寫作思路,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這樣就爲他們自己動筆寫時,屢清了思路,打下了基礎。

(4)讓學生多動筆寫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蘆葉船》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脈落清晰,層次分明,內容淺顯易懂,尤其作者將玩蘆葉船的情景描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學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同學們最喜歡玩什麼你們是怎麼玩兒的”在學生充分談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讓學生描述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動聽的樂曲時,彼此可能會說些什麼,心裏可能會怎麼想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進一步體會蘆葉讓孩子們更富有創造力,也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盡歡樂。

當學生談到“我和表兄玩兒蘆葉船”的情景時,引導學生勾劃出描寫表兄語言、動作的句子,從中體會表兄的自信與聰明。小小的蘆葉船順水而下,也將作者的思緒牽得好遠好遠。引導學生想象,小船可能會漂向哪裏呢指導感情朗讀最後兩句,讀中體會小作者的無限遐想。

最後,總結作者的描寫順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作者是“先回憶了自己的家鄉,再詳細回憶了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最後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鼓勵學生平時要養成善於觀察,大膽想象的好習慣,並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爲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爲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着一段樂曲。該曲有着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着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因爲與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學上我先播放了頤和園有關的教學視頻,先給學生做一個鋪墊,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對頤和園有個大致的瞭解。

我設定的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瞭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學習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因此在環節設計上,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頤和園的“大”和“美”,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強調按遊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在這些的基礎上,再突出課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萬壽山部分。在重點部分,又穿插一些課堂中的小練習以及背誦、小練筆,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鞏固。

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爲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着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係。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後果就是,學生對昆明湖的靜與綠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麼後面的再讀再說就一個個地脫節了。直接導致後面的“滑”與“劃”的區別與好處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總是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平時上課,總是匆匆講完,很少讓學生有機會能和文本對話,這是大忌吧。語文本來就是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這點,我做得不夠到位。在本課中,講到昆明湖的靜和綠時,真該多給學生點時間,放下教學速度,讓他們自己帶着理解與體會,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還有我的備課似乎總是侷限於自己設定的框架裏,單一的線條感,學生一沒按照這樣的順序出牌,就滿盤皆亂,用其他老師的話說,就是喜歡把學生塞進我安排好的步驟中,帶着他們往東往西,而不是順着學生的方向。

同時,對於一篇課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於表面,沒有很深層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也沒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總是問,爲什麼現在的學生這麼懶,都不動腦筋,我想這和老師也有關係吧。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刻,對學生內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淺淺地就滿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詞句的好壞,沒有達到真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流。

還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識點沒有落實,比如說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同時也是過渡句,這個沒有好好落實,甚至沒有提及。同時,課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順序寫的,小練筆也是根據方位順序,可是這兩者卻沒有適當的提及,適當的聯繫起來,而成了孤零零的兩個孤島,毫無作用可言,甚至學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來。

不得不說的是我的一個不足,教師語言語調上的變化,可能跟我看的視頻有關係,視頻中那些老師的聲音都是溫柔可親的,不自覺的我也變得溫柔可親了。但是整體的基調不能改變我的聲音缺乏抑揚頓挫的事實。還記得上次在我們學校比賽的《掌聲》,其中第一個老師的語音語調,教態給我印象很深刻,讓我非常喜歡。但是師傅們又說上課要有激情,這個激情具體指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種忘我的狀態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長城》是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

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我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於是我採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講的太多,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擡”“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啓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擡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