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課文《臥薪嚐膽》的教學反思

課文《臥薪嚐膽》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課文《臥薪嚐膽》的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課文《臥薪嚐膽》的教學反思

  課文《臥薪嚐膽》的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是一篇具有很深意義的歷史故事,同時課文標題也是一個成語。在這課中,我先講述了課文的第四小節,以勾踐明明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爲什麼非要去臥薪嚐膽,讓孩子們說出爲了報仇雪恨,接着說說具體表現。然後再講第二小節,這裏我主要讓他們練習說話,讓他們分別作爲吳王和吳國大臣模擬說話,他們對於勾踐的求和有什麼看法,從中感受吳王的驕傲自大。然後是勾踐受盡屈辱,通過勾踐原來在自己國家的生活條件與現在對比,還有他爲吳王嘗糞便等一些實例感受勾踐的屈辱。接着問勾踐回國後除了臥薪嚐膽還會幹些什麼,讓孩子說說復仇需要做什麼事情。最後轉弱爲強終於報仇。

最後我問孩子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一些孩子說到發憤圖強、永不放棄,都對的。但是我沒有說臥薪嚐膽這個成語的背後意思是什麼,所以在練習冊上出現這樣的題目:臥薪嚐膽現在的意思是什麼,大多同學都寫了字面上的意思,所以這是一個失誤。

  課文《臥薪嚐膽》的教學反思2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當上完一節課後,靜靜的坐下來回味一下,抽空再聽聽同事們的評說,對於自己的教學不可謂不是一種促進,且是一種質的促進。

《臥薪嚐膽》故事所講述的內容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遙遠,深刻地理解成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屬於第二教時,意在通過個別字詞和句子的揣摩來深刻地體會勾踐的這種精神。依據這樣的主旨我從臥薪嚐膽這幅圖入手,讓學生先學習第四自然段,隨後圍繞勾踐爲什麼臥薪嚐膽教學第三和第二自然段,自認爲教學過程環環想扣,然走下講臺,遺憾也就產生了:

一、新授倉促,學生接受困難。

我在複習導入後,直接出示臥薪嚐膽這幅圖片,讓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還沒有進入情景,一下子直奔主題,應此並未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也並未起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主體學生,關注失衡

在看圖介紹“臥薪嚐膽”時,一個學生說:“那一個苦膽勾踐吃了二十多年,不早就吃完了。”另一個學生稍加解說後,我即一筆帶過,沒有多做引導。這裏應該展開探討,藉此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臥薪”和“嘗膽”的含義。

三、練習說話,安排不妙

我的教學思路是把說話練習安排在教學末的,但當課文學習到“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的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我沒有多做考慮,引導說句子練習就脫口而出,潑出去的水是無法收回的,只好順着往下走。這樣做的結果是顯得課文的教學出現了一個斷層,缺少藝術的安排。

四、引導主題,有待推敲

現在孩子們學習這些年代久遠的故事,就是從中習得一種精神。在課文走到末端的時候,我們可以聯繫自身,聯繫現在的生活來進行拓展的理解。比如:可以引導說我國堅持不懈地申請舉辦奧運會,終於成功的例子;我國的航天事業的突破;我國男足的新突破等,以此爲鑑來進行運用。

一次反思,一次進步。多次反思,多次進步。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教學之花一定會越開越旺盛的。

  課文《臥薪嚐膽》的教學反思3

前幾天我們小組進行了一次小教研,由我執教《臥薪嚐膽》一課,下面就來說說我的一些教學反思。

《臥薪嚐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後轉敗爲勝的故事。

要學習第4自然段了,我問學生:三年後,勾踐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了,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呢?以引起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的興趣。學生自由讀了一遍後,我又讓大家齊讀,當大家讀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這句話時,我就告訴學生這就叫“臥薪”;當學生讀到“……總要先嚐嘗它的苦味……”時,我就說這就叫“嘗膽”。接着問:“現在,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臥薪嚐膽’的意思?”這時,學生都能說出臥薪嚐膽的字面意思。我又問:“僅僅臥薪嚐膽就能報仇雪恨嗎?”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要報仇雪恨,就必須使自己的國家富裕起來,必須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同時也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這時,再讓學生談談“臥薪嚐膽”的真正含義,學生都能從更深的層次來理解:爲了實現一個目標,要艱苦奮鬥,發奮圖強!

《臥薪嚐膽》是蘇教版第五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後轉敗爲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着重表現越王勵志圖強的精神。

本節課屬於第二教時,意在通過個別字詞和句子的揣摩來深刻地體會勾踐的這種精神,可故事所講述的內容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遙遠,深刻地理解成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而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個是年齡小,對歷史的瞭解甚少,其次是善讀課文卻不善品悟課文,難以從字面走進文中。

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動容。如引導學生讀第二自然段時,我要求小朋友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讀第二自然段,可以大聲朗讀,可以輕聲地讀,可以在心裏默讀,還可以和同桌一起讀等等,將朗讀品悟變爲學生主動樂爲的過程。

課尾設計寫話:根據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誇一誇越王勾踐,並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表示向越王學習的決心;或者,想想吳王慘敗的原因,用自己的話教育他幾句。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他生硬講出文中蘊含的道理是不太可能的,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個小小的寫話練習,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自己道出課文中的道理。最後,我們讓學生聯繫自己,聯繫現在的生活來進行拓展的理解。

這一節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反應活躍、興趣盎然,學生在讀中,寫中,他們的語文能力得到了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