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三篇大綱

《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三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導語】《用奇謀孔明借箭》這篇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三篇

  《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一

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

教學目標(難點):在把握文章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讀書交流活動中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1、我以展現預習成果爲突破口,學生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讓學生在全文中去找諸葛亮神機妙算體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

2、情境採訪,深化認識:教師作爲記者採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很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並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3、我爲周瑜、魯肅、曹操說兩句,學生也有自己的'觀點,基本達到了我預設的目標。

4、作業設計,拓展延伸:講完時,我佈置學生課餘時間再讀《三國演義》,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在文學名著中去學習和積累,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整體來說這節課還算順利,我卻從這節課中看到了不足。例如: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並沒完全達到我的要求。課堂看起來比較活躍,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會讓課堂顯得沒有靈魂,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善思考,會思考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課題。

  《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二

《用奇謀孔明借箭》這篇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

回首本課的教學,由於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偏重分析課文內容,學生的批註過多,整整說了一節,由於本課是文言文課文有很多語句不好理解,我又在教室電腦上找到翻譯成白話文的內容,通過屏幕讓學生仔細讀了兩遍,學生們頓時茅塞頓開,已不像開始初讀課文時接連不斷的向我詢問詞句的意思。

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我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教學中沒有較好地落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分配到學生充分地朗讀上,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三

《奇謀孔明借箭》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爲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