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送小螞蟻回家》教學反思大綱

《送小螞蟻回家》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送小螞蟻回家》是一個情景交融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美麗的夏夜,一隻小螞蟻不小心掉進池塘。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送小螞蟻回家》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送小螞蟻回家》教學反思

  《送小螞蟻回家》教學反思1

第23課《送小螞蟻回家》是一篇動人的童話故事。講了一個夏天的夜晚,一隻小螞蟻不小心掉進池塘,在危險時刻,睡蓮救他上來,蜻蜓、螢火蟲幫助他回到了家。表現了小動物們相互幫助的心靈美。本篇課文是由十一節對話和五段敘述語言組成的。

針對文本的特點,我把文章分爲三個部分來讓學生來學習。

課文的1—7節描寫的睡蓮救小螞蟻的過程,主要由對話形式組成。因此,我讓學生自讀文本之後,說一說你喜歡誰?爲什麼?學生有的說喜歡睡蓮,因爲睡蓮樂於幫助別人。有的說喜歡小螞蟻,因爲小螞蟻很懂事、很懂禮貌,顯然,學生已經從思想感情上很好的把握了文本。接下來,我抓住學生喜歡它們的原因,也就是文本的內容,指導朗讀。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朗讀經驗,知道對於一段對話,應該考慮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學生基本能夠說清楚用怎樣的語氣朗讀誰的話,但朗讀時還是有所欠缺。我應該對學生的朗讀做更加詳細的指導,更加註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

課文的8—12節形式與1—7節形式基本相同,因此我讓大家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學情,從今天的學生的反映來看,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自學的方法,能夠有組織的學習。遺憾的是,上課時被請到交流的小組說的很精彩,但朗讀時有一個小朋友太緊張了,所以沒有讀出蜻蜓熱情的語氣,如果時間充足可以請另外一個小組補充朗讀。

課文的13—14節是由兩段敘述語言組成的,講的是大家送小螞蟻回家的過程,我採取了看圖聽,看圖讀,看圖說,看圖配音的方法。首先,看動畫,聽錄音,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爲學生想像課文內容提供了一個平臺。再讓學生看圖自讀文章,思考怎樣讀好這兩段話,他們已經知道對於敘述性的語言應該抓住關鍵詞語,學生的關鍵詞找的很準確,讓學生講述抓住這些詞語朗讀的原因時,學生還不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達出來。看來,平時在課堂上還要加強訓練。接下來讓學生看圖,給學生一些提示讓大家試着說一說13到14節的內容,直接的複述課文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給了一些提示,讓他們通過自己一點努力就把老師的要求完成的很出色。最後,讓學生看動畫,複述文章的內容,學生有了動畫的依據,把文本中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點閱讀和朗讀的經驗,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基本採用自由閱讀解決問題,自由朗讀讀出語氣的方法,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老師則起到適當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中,朗讀中,評價中得到收穫。

  《送小螞蟻回家》教學反思2

成功之處:

1、多種識字教學方法,突出重點,講究實效

本課的生字有10個,如果面面俱到,全部教學,那麼將佔去許多閱讀課文的時間。因此在課堂上,我只選擇重點生字進行教學,如“螞蟻”——蟲字旁字的積累;“蓮”——結構和書寫;“籠”——讀音;“靜”——書寫。其餘的生字則採用自學和帶詞語識記,讀課文積累的方式進行。這樣做既有效,又不花費很多時間。

2、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地位。

授以於魚,不如授以於漁。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就能有很好的閱讀的效果。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讀睡蓮和小蝌蚪的話,想想應該怎麼讀,同桌扮演對讀。交流時說說自己的理由,而老師適時指點。學生所說的理由是自己感悟,在交流時,對別的沒有悟出的學生是一個促進的過程,而老師的指點,也能彌補不足的地方。

不足之處:

問題過多。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理解並欣賞的過程,過多的問題會讓課文變得支離破碎。如果能在教學時減少問題,使得環節更清晰,更流暢,則效果更佳。課後,有這樣的設想:是否能把學習課文和說話訓練的順序顛倒一下。在初讀課文,知道誰送小螞蟻回家後,就直接說說你喜歡誰。(這時不需要說理由)然後深入讀課文,從文章中找答案,說說爲什麼喜歡他。在找答案的過程中也融入朗讀的指導。這樣的設計減少了問題,環節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