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特性》教學反大綱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特性》教學反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學生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進一步明確各部分名稱,掌握它的特徵,會畫高。下面給大家分享《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特性》教學反

  《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1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課標的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兩次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第二次,畫三角形的高。事實上,這兩次小組合作學習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後,許多同仁給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毛瑟頓開,我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

思考一:什麼情況需要小組合作?

在教學三角形的概念時,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總結概念顯得有些多餘。因爲學生在一年級就開始認識簡單的圖形,在頭腦中已經初步形成了三角形的圖形印象,能辨別出三角形,對於三角形這一概念有的僅僅是一些模糊的認識。由於學生認知水平達不到,很難將概念表述清楚,即使讓小組同學互相交流也難以達到教師想要的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顯得十分牽強。作爲教師,在概念教學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直觀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認識過程。對於學生的要求適中,不能操之過急。

小組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主要是在突破教學重、難點上發揮作用,實現1+1>2的效果,使集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

思考二:小組合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在教學三角形高的畫法時,雖然學生在四年級上冊學習了垂直與平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的畫法,積累了畫高的感性經驗,但是三角形特別是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高仍然是教學的難點。這時,小組合作學習就十分必要。從實際情況看,小組合作學習不是簡單的說一說各自的想法,而是學生在辨析中把握畫高的正確方法,使思維不斷得到修正。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對小組合作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它的作用不容忽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藏,能量無限,就看我們如何去開發、去利用。

  《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2

畫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其知識基礎是四上“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學生掌握的都不錯,但事實上三角形的高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難點,尤其是畫高,學生對三角形的高的理解總是不到位,錯誤率很高,主要表現在:

1、沒有找着頂點的就畫的(三角形的高線要經過相應的頂點);

2、不夠垂直的;

3、畫完沒有作垂直記號的;

4、最嚴重的錯誤是鈍角三角形的鈍角邊上的高(學生不知道把邊延長)。

即使在當天的作業訂正過程中又反覆強調,學生掌握情況還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什麼呢?

從教材出發,書上對高的定義是“在三角形中,從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所在的直線做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個對邊叫做底。就定義而言,學生理解起來是有困難的,一是學生對“對邊”的概念不太理解,要弄清“高”先得搞清楚“對邊”是怎麼一回事;還有向對邊做垂線,如何作垂線?用直角三角尺畫的話,直角如何放?這裏聯繫到教學原點“點到直線的距離”相關內容。另外教材中規定,兩條線相交是指這兩條線所在的直線相交。學生理解的如何也影響了畫直線的垂線的正確性。那麼,到底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已以上內容呢?

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我先要把三角形的高的定義講解透徹,抓住定義的要點,當時講本節課,我先讓孩子說說對高定義的理解,比如哪是頂點,哪是頂點的對邊,什麼是高,什麼是三角形的底邊,底邊是相對什麼來定義的等等……

接着就轉向畫高,先讓孩子說說怎樣畫高,孩子根據課本知道過頂點相對邊做垂線,可是課本上沒有說怎樣用三角板畫高,這也是一個難點,好多孩子能找到頂點,知道往對邊引垂線,已經突破一個難點,用三角板畫高,往往講多次還有孩子拿着三角板不知道如何利用,會利用的又是把三角板做直尺用,所以我讓孩子討論畫高時我們應該藉助什麼?爲什麼?讓孩子們討論後得出用直角三角板比較好,並說出原因,接着大家共同得出用直角三角板化高方法,這是第二個難點的突破。

練習時,對於教材中做一做1中的題目,學生也能應付自如,基本沒有錯誤,然而,在做“補充習題”和“練習與測試”時,錯誤就多了,尤其是底邊在上面或斜着的,錯的學生更多,而且錯誤類型也很多,有的沒有從對應頂點出發,有的沒有畫指定對邊的高,更多的是沒有垂直卻還好好的畫着直角標記,氣人!還想着把知識點拓展一下,畫出任意三角形的三條高,看來,難!!找來幾個畫錯的學生,讓他當面訂正,卻發現學生手拿着三角尺不停的轉動,就是不知道怎麼擺,“畫哪條底邊上的高?”學生很快的指了一下。“那就畫啊,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靠在指定底邊上,從對應頂點開始,沿另一條直角邊畫。”學生轉動着三角尺,緊張的擺弄着,還是不對,不是找錯對應頂角,就是沒有和指定底邊垂直。“應該和這條底邊垂直!”我禁不住提高了聲音,抓起手邊的直尺指向指定底邊,還是不行,沒辦法,我一邊幫他把直尺放到指定底邊上,一邊讓他把三角尺的直角邊靠上來,就這樣,一擺,一移,一畫,一條漂亮的“高”畫成了。“再畫這條邊上的高。”我一邊把尺塞到孩子手裏,一邊教他,“直尺放到指定底邊上,再把三角尺的直角邊靠上來,移動到對應頂點後畫。”很快的,一條高又畫好了。

原來如此,學生看到了指定“底邊”,卻沒有真正感受到,而只有把直尺放到了指定底邊上,直尺與三角尺直角邊真正的“親密接觸”了,學生才真正的感受到了。

  《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觀察圖片,聯繫生活中實例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這節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人人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思維相當活躍,在數學探究活動中學生不斷地有所發現。課後自己靜心的分析,感覺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是: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數學的學習來源於生活。情境圖選取的素材是生活中對三角形利用的實例,對兒童有很強的吸引力,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我在引入這節課時,簡短的幾句話,引入情境後,讓學生找數學信息,在學生理解了題意後,則迫切想知道三角形的特性,並能很快融入到新知識的解決問題中,學習探究慾望被激發,併爲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2、留一片天地,保證探究活動的落實

實踐表明,學生都有表現和展現自己的慾望。因此,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心理,留給學生一片展現自我的天地。我們必須把探究時間讓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主動學習、主動探究。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將做如下幾點改變:

1、課前預設有針對性的練習題。

2、在學生自主驗證結論後,應該出示一些數據,讓學生再次觀察認識,強化學生剛剛形成的概念。

3、課後練習在設計中要有改變,多元化一些。

  《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4

數學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這節課中,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在活動中產生深刻的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

(一)從“活動”的視角來重組教材。

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爲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教學中設計了許多操作和探究活動,並根據學生的活動設計把教材例1和例2的內容進行了重組。教學中把例1中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這部分教學內容後移,而是把例1中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和例2的內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學,並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畫一畫、擺一擺、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特徵、瞭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以“探究”的方式來組織活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爲他們創設一個發展的空間。在本節課中教師組織了一系列探究、學習活動,力求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時,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引入,先讓學生通過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過看書自學自主學習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動手畫高、指高最後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幾組底和高,每一個活動教師都注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從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5

三角形在平面圖形中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並藉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徵是很重要的。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學習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爲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三角形的特性的認識和理解。我上過這節課後有如下的一些反思:

一、導入。

導入時我採用親切自然的交談與共同欣賞生活中三角形的圖片,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爲進一步學習三角形做好準備。同時,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促使學生產生繼續研究三角形的興趣和需求。本課在導入時學生的興趣高漲,很多學生都紛紛說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三角形,達到了理想效果,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不足之處就是,欣賞生活中三角形的圖片有一個是三角形的餅乾圖片不太清楚,學生看後沒有馬上看清楚是什麼東西。

二、教授知識過程。

在新知識的教授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了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獲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過畫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從“畫一個三角形”到“讓學生試着說一說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思考抽象的空間。依學生的表述呈現反例圖形,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這些表述(說法)不準確。由此,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深入,激起進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強烈慾望。接着在“畫畫、想想”的基礎上,藉助彩筆娃娃畫的三條線段讓學生再次經歷三角形的形成過程,從而比較準確的表述“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項活動生動有趣,進一步的觀察、討論切實昇華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教學效果很好。通過圖形判斷,抓住“三條線段”、“圍成”這三個關鍵詞,學習鞏固三角形的概念,這一教學環節,通過直觀感受讓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容易,掌握知識比較牢固。藉助判斷題中的三角形作爲直觀支撐,讓學生運用比較和分析的方法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基礎特徵。學生親歷抽象概括三角形特徵的過程,嘗運用比較、分析、總結概括的方法提高了比較、分析、總結和概括的能力,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用A、B、C表示三角形時先由教師示範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作引導,師生共同經歷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過程。活動過程細膩、紮實、學生不但掌握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還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之後,請學生“也用三個字母,表示出自己所畫的三角開”,提供了讓學生運用字母表示的空間。鞏固學生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方法掌握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意義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符號感。最後一個環節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本環節分爲三個層次。“創設情境”以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探究做好準備;“活動實驗”讓學生動手製作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通過“拉一拉”發現只有三角形拉不動,從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結論,“實踐應用”首先讓學生藉助圖片回憶生活中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實例,進而運用三角形穩定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幫助老師放穩相框等,學生經歷了以已有經驗作起點——運用實驗發現數學結論——解釋應用的認識全過程。這個過程,既帶給學生數學結論,也帶給學生基本的學習方法,同時帶給學生“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的真實體驗。

整節課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時,每項活動都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中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和意義,領悟數學的價值。

三、不足之處。

總的來說,本課在課前精心備課,但從教學過程看,學生還是遇到了難點:在給三角形下定義時,學生根據剛剛寫出的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特徵,很容易定義三角形的概念爲有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或封閉圖形),當教師根據學生的定義出示錯例時,學生很難確切地表述出“端點要首尾相連”,這時通過課件演示,學生已經充分的理解了概念,體會概念中“圍成”、“相鄰端點相連”這兩個條件的必要性,這時沒有必要再多次重複三角形的概念了。

由此看出,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對於學生掌握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質量教學。

  《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6

前些天我進行了《三角形的特性》一課的教學,上完課後感覺效果不錯,學生掌握的很好。課下,我對《三角形的特性》這節課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具體如下:

一、在活動中感知,培養實踐意識

三角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穩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礎上探究出來的,有必要讓學生經歷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過程。本節課讓學生了經歷了找三角形,畫三角形,說三角形,做三角形、拉三角形等活動。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讓學生分別做一個三角形框架和四邊形框架,然後親自動手拉一拉,親身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觀察埃及金字塔,找斜拉橋的高,自學探究理解高的含義,學會了畫三角形的高。整個學習過程都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在數學活動中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合作意識

由於學生已經進行了自學,課堂上根據自學情況讓學生進行交流,企圖讓他們通過合作討論發現三角形的特徵、各部分的名稱和它獨特的穩定性,在教學三角形的含義時,我通過讓學生觀察動態演示圍成三角形的過程,並在練習中讓學生理解圍成的含義,最後在此基礎上自己來總結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才叫做三角形。這節課中,討論三角形的意義,拉四邊形和三角形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都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聯繫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

課始,讓學生從主題圖中找三角形,從生活中找三角形,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許多幾何圖形構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種。接下來又找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應用環節,引導學生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動手中體驗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讓學生修理鬆動的椅子、判斷小兔和小猴誰圍得籬笆更牢固等,就是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先學後教,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按照我校“先學後教”教學模式,,讓學生先根據設問導讀自學,先學後教,這樣各層次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都會有自己的發現和收穫,在本節課探究三角形的高時,由於學生有了自學基礎和畫平行四邊形的經驗基礎,已經試着畫了高,又在小組裏交流了畫高的方法、步驟,在展示環節,又讓展示小組到黑板上畫高並說出自己是怎麼畫的。通過交流、展示,學生很順利地掌握了高的畫法,這樣,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自學課本,從中獲得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五、欣賞生活中的圖片,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新課快要結束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課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應用例子的圖片,通過欣賞圖片,使學生感受到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人類的智慧。同時使學生感受數學的美、生活的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體會數學的博大精深。

不足之處:

在這節課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對概念的教學還不夠突出,畫高的地方引導還不是很好,沒很好的突破難點,關於怎樣做三角形的高,個別學生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在做練習時,我發現一個學生的三角尺放錯了,另一個學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時出現了找不清頂點的錯誤,這些錯誤的出現,歸結起來還是對底和高概念的認識模糊造成的。這個問題,沒有給孩子放寬畫高的空間,應該讓孩子多練習正確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這兩個環節處理得到位,會使全班同學對高的認識和畫法更清晰。

總之,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對於學生掌握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7

一、在實踐與操作中體驗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把抽象的三角形的特點“物化”,使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讓學生在觀察與操作實踐中建立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掌握知識。課伊始,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畫三角形,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在三角形特性的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拉三角形,有“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認識。

二、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數學對於兒童來講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對於兒童來講則是形象的、熟悉的。對於三角形穩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運用學生都較熟悉,如自行車的三角架、電線杆上的三角支點等,但是卻沒有上升到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溝通,通過讓學生自主回憶找尋,並結合課件,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學生經歷了數學過程,體會到數學的實際價值,學習有用的數學,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總的來說,本課在課前精心備課,以爲上課應該很流暢的。但從教學過程看,學生遇到兩個難點:

(1)在下三角形定義時,學生根據剛剛寫出的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特徵,很容易定義三角形的概念爲有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或封閉圖形),當教師根據正確定義出示錯例時,學生很難確切地表述出“端點要首尾相連”,這時教師還是應藉助教材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概念的表述,這樣,對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纔到位。

(2)在作三角形高時,從概念入手,由於教學環節忽略了對概念的反覆強調和細緻理解,結果學生在判斷它們是否是一組底和高時,出現了錯誤,這些錯誤的出現,歸結起來還是對底和高的概念的認識模糊造成的。

  《三角形特性》教學反思8

《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三角形,並且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爲學生已經有了生活中積累的對三角形認識的豐富體驗。所以我讓學生畫出心目中的三角形,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挑戰新問題。這樣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學習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一、抓住本質突破難點

本節課爲突破難點——畫三角形的高,緊緊抓住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之間的聯繫,溝通知識,凸顯本質。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知識時,已認識到圖形高的概念,並且已具備了“通過已知直線外一點向該直線最垂線”的基本技能。但在以往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於三角形畫高的方法比較難掌握。於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圖形間的聯繫與對比,在平行四邊形上畫高,然後拉動其中的一個頂點變成梯形,再畫高,然後兩個頂點重合變成三角形,自然地引出三角形的高就是“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對邊作一條垂線”也就相當於“通過已知直線外一點向該直線最垂線”從而使學生掌握畫高的方法,就是找準頂點和相對應的邊。學生明確了底和高是對應存在的,有三條底邊,就會有三條高。通過比較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使學生可以掌握三種三角形指定底邊上高的畫法,告訴學生鈍角三角形另外兩條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教學,在落實“雙基”的同時,適當拓展知識,只要適時適度,是有利而無弊的。

二、系統建構凸顯特性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就在於它具有穩定性。爲使學生親身感受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特性,我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拉拉三角形,然後得出結論。而是先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描一描、想一想、圍一圍、拉一拉等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特徵、瞭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拉四邊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動的原因,再通過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經歷“從已有經驗爲基礎——動手實驗發現數學結論——體會應用”的認識全過程,學生從探索實踐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