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反思大綱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反思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涉及的實驗,在現有的實驗室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傳統的教學中,都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默默地聽,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低下,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採用了引導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後,教師通過創設自主合作的學習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際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由單純的信息表達者轉變成信息的加工者、組織者,處於主導地位;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走進科學家的探究歷程,在觀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學習,處於主體地位。這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課堂充滿了活力,新課改理念得到了落實。

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準,挖掘了教學內容中的科學探究內涵,充分利用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達爾文、詹森、拜爾和溫特的實驗。既包含了科學家持之以恆的寶貴品質,又反映了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過程(將胚芽鞘進行各種處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品質。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反思2

本節是高中生物實驗教材必修③《穩態與環境》第3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後面幾節的過渡,1課時。安排在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以及第2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之後來講,與前面所學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能反映植物和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差異。本節以科學探索的過程爲脈絡安排教材內容,以科學發現中折射出的科學研究的嚴謹與科學的魅力爲主線。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生長素的發現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實驗方法、曲折及發展歷程,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及發展的科學觀。本節的教學重點是生長素的發現過程,而教學難點是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及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前面兩章的內容,對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有明確的認識,進而能猜測到植物的生命活動也受到某種方式的調節。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事例,如植物生長與陽光有關。本節課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過程中,使用Flash動畫模擬生長素髮現過程的一系列實驗進行探究(受當地條件的限制),設置情景、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且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思維,從中初步學會了科學實驗方法,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培養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在植物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回顧前面的實驗,理解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及運輸方向。通過一棵完整的小樹,突破拓展形態學的上端和下端、韌皮部、形成層這一教學難點。通過學案中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本節內容教學基本符合預期的教學設計思想,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能力和價值觀方面,通過對“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通過對“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實際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也可以根據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自己設計相關的實驗,從而培養學生掌握實驗設計和觀察的方法以及創新能力。

1.教學過程中比較好的'地方表現在:

(1)用問題和動畫相結合,讓學生帶着問題觀察探究動畫模擬的實驗過程,明確每個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懂得科學研究實驗的一般方法:發現問題 →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要有對照,控制單因子變量等)→預期實驗結果→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實驗中,善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繼續探究。教學過程設計的邏輯性好,一環扣一環,層層推進。

(2)鮑森.詹森實驗教學中,能引導學生髮現該實驗的不足之處。通過簡述1913年科學家用雲母片做的實驗,完善鮑森.詹森的實驗,增強了實驗的嚴謹性。溫特實驗的教學中,先描述實驗的前半部分,然後由學生來補充對照組,使得實驗更加嚴謹,強化設計實驗時應該控制的變量問題,從而在學生的認知領域裏初步構建出設計對照實驗的知識體系。

(3)在向光性教學中,展示胚芽鞘的彎曲部分兩側細胞模式圖。引導學生對比向光側和背光側細胞長度的不同,尋找可能原因,併爲後面學習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作鋪墊。

(4)在黑板上畫出一棵完整的小樹,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形態學的上端和下端。展示木本植物的樹枝,幫助學生理解韌皮部和形成層,達到擊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2.教學過程中有待改進的地方表現在:

(1)由於上課時前後聯繫拓展,增大信息量,使教學時間不足,造成“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分佈”這部分比較趕,不能很好展開。

(2)展示樹枝時,沒有強調是木本植物,對韌皮部和形成層的描述有點不科學。

(3)學案在上課時未能充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