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植物生長素與植物生長》教學反思

《植物生長素與植物生長》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建構主義認爲, “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本課以“設計探究實驗”爲情境,通過師生的“協作”、“會話”,完成“意義建構”。

《植物生長素與植物生長》教學反思

  1.意義建構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本課從20xx年開始嘗試,經過多節課的修改實施。從幾節課的情況來看,學生的思維確實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踊躍發言。教師設定的探究任務之一,“生長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一段”,並未提出尖端可能是生長部位或是生長部位之一,在討論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尖端以及尖端下一段” 都有可能是生長部位,這表明學生真正在思考問題。在設計實驗中,出現在胚芽鞘尖端及尖端下一段的區域上劃均等的線段的方法,來研究生長部位,與科學家研究根尖生長部位的方法相同,對於學生來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設計出此方案,是很有創造性的。

反思本節課建構概念的過程發現,往往有一部分學生對植物生理知識不感興趣,或興趣不高,使相關的知識基礎較薄弱,或影響其探究的積極性。今後應思考如何在探究前充分了解學生的狀況,爲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作好相應的鋪墊。

  2.時間與思維空間的矛盾

本課雖然採用“產婆術”,教師只起“助產”的作用,但教師需在一節課內完成“任務”,故在實際教學中,在學生遇到困難需要時間時,往往存在急於解決問題的情況。如在設計“產生生長素在胚芽鞘尖端”的實驗方案中,學生感到困難。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與討論,而是將解決的思路分解成趨向解決問題的幾個小問題,再插入介紹瓊脂,將學生引向即定方向。這影響了學生思維的質量,使建構的過程打了折扣。這也是探究性學習一般所面臨的“時間與思維空間”的矛盾問題。“現在的思路是,如何既切去尖端,又不失去生長素,而且這裏的生長素必須來自尖端。”這個思路,我的本意是要學生講出來,但怕花費太多的時間,使一節課的中心主線不清晰,仍然由教師講出,這一來,留給學生的更多是在解答問題,使思維的質下降。

也許可以通過增加課時,或課前佈置,課內外結合解決這一矛盾。但探究性學習需花費大量的時間,使課內探究不能成爲家常課。這也許是爲什麼上海二期課改的課程分爲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三類課程的原因。學生自主探究的功能主要由研究型課程來實現。

  3.探究如何面向全體學生

一節課的時間有限,一般只能有一半的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反應快,往往會帶來“學生都掌握了”的假相,掩蓋了可能其他學生還未很好理解的問題,這也是教學無法面對全體學生的缺憾。新的教學形式呼喚減少班級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