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八年級試題 >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通用8篇)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登岳陽樓》這首詩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描繪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詩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登岳陽樓》教案設計,希望能幫到大家!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通用8篇)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二、詩歌賞析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爲“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爲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爲“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爲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三、總結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着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四、〖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五、〖鏈接〗

(一)寫洞庭湖的佳句

1、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二)岳陽樓的名聯:

1、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2、後樂先憂,範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來第一樓。

4、四面河山歸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5、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 吞得盡胸中雲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把握本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學情分析

所教學生是農村學生,理解詩歌和欣賞詩歌的能力相對弱於城市學生,但藉助多媒體的力量,相信學生會有大的提高。

3、重點難點

把握詩中的經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問撩情,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聖”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

三、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 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誦讀並默寫這首詩

這首詩內容極爲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深沉緩慢。

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爲下文蓄勢。

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爲好。

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五、賞析詩歌

1、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①翻譯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

②“昔聞” “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早聞洞庭盛名,早有渴望盡興一遊的夙願,然而無奈戰亂頻繁,身世漂盪,到了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爲“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爲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③首聯側重寫洞庭湖水面廣闊,汪洋萬頃。

2、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譯

大湖廣闊浩瀚把吳楚兩地東南隔開,天地象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

②“坼”“浮”兩個字煉得好,好在哪裏?

“坼”,分裂。“浮”,漂浮蕩漾。廣袤數千裏的吳、楚兩地就因爲有了這個湖,一下子斷裂爲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彷彿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宏麗。

這兩個字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宏偉奇麗的景色,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曹操詠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觀滄海》) 體現了一種“雄渾闊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聯 “氣壓百代,爲五言雄渾之絕”。(宋代劉辰翁語)被王士禛贊爲“雄跨今古”。

③頷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宏大,吞吐乾坤。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譯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②頸聯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繫尾聯,試分析這種表達技巧的作用。

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清代史學家浦起龍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到尾聯,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後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

③試分析頸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面對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鬱居木船,飄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詩人抒發了一種憂己傷世無限悲苦之情。

4、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①翻譯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②尾聯在抒發個人悲苦的感情上發生了什麼變化?體現了詩人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尾聯中,詩人在悽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種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詩的意境從狹窄轉到寬闊,由個人的悲苦轉而想到國家的衰頹。由此可見,詩人總是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爲念,體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關心國家命運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總結全詩

1、主旨意境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通過 對洞庭湖浩翰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2、藝術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遠,風格沉雄悲壯

②全詩對比強烈,對仗工整

③用詞精當,含意深刻。

七、課後練習

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篇3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朗讀古詩,讀準字音及節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確大意。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3.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四、緣景明情

1.首聯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現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願的喜悅。)

2.頷聯具體描寫了什麼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 表現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爲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生動地表現出詩人關心人民、關心國家的思想感情。)

5.學完這首詩後,你最喜歡哪一聯?爲什麼?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說說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個對你觸動更大?爲什麼?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篇4

一.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爲指導思想,根據新課標及新教材的要求,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設計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方法,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重在於教會學生“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方法,讓學生關注寫作背景,把握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過學習積累一些詩歌中常出現的意象,走進詩境,感悟作者情感,從而達到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價值的教育。

三.學情分析:

知識準備:佈置給學生關於所要學習篇目的作者,讓學生提前蒐集作者的相關作品和思想,通過蒐集達到學生提前瞭解的過程,也能很好的爲營造輕鬆、自主的課堂效果做準備。

能力準備:通過了解作家相關作品和思想,讓學生在預習所要上的篇目時能夠主動思考,做到觸類旁通,在教師教授期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難點的能力,達到課堂的實效性。

情感準備: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讓學生感悟不同詩人所表現的愛國情懷,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結。

四.學法指導:

1、瞭解作家作品、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反覆吟誦,掌握詩歌節奏,把握詩歌的景與情,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3、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感悟、討論和講析相結合的方法。

4、教師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體味詩歌內容。

2、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能力目標: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培養學生把握詩歌內容,品味詩歌內涵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杜甫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及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由廣景--個人--廣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點撥式 講析式 比較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欣賞詩歌,就必須有一定的方法。因爲詩歌作爲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鑽石”之美稱。要想體味詩歌的魅力,就必須能準確把握詩歌內涵。今天,我們運用學過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之法來欣賞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

二、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1、學生出示自己查閱的作家作品簡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檔案。

2、教師做相關補充。

三、學生整體感知,教師進行方法指導

1、誦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抓關鍵字,感知字面意思,口頭表述;

3、聯意象--學生髮揮想像,想像詩歌描述的畫面;

4、觸摸詩人 , 知人論世, 置身詩境 ;

四、具體鑑賞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鑑賞)

1、首聯表面意境簡單,其實寓含深意。運用“知人論世”之法,試作分析?

方法:學生感悟,交流討論(師提示性引導,可聯繫第三聯來結合體會)

【明確】:

①重點抓住“昔”“今”

②聯繫背景及詩人

詩人用了“昔聞”告訴我們過去聽說過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但由於戰亂頻繁,身世漂盪,這個願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實現。通過“今上”寫出了自己初登岳陽樓的喜悅之情,其實意在抒發自己早年抱負難以實現的苦悶!杜甫一生坎坷,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至今卻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哪裏還有喜悅?可謂百感交集!

2、第二聯是千古流傳名句。請把本聯與孟浩然的詠洞庭之名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之名句作一對比,看哪首詩的意境寫得更好?

(師可提示孟詩與杜詩的描繪洞庭景物的範圍、胸懷)。

【明確】: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氣勢和蓄勢,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爲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說是“雄跨古今”。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爲東南兩地,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着大地長天,一“坼”一“浮”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由自然之景寫出自己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所以杜甫的更好!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試分析作者此聯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師提示何謂寬闊到狹窄的意境)。

(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①由洞庭的廣闊壯麗之景到個人的遭遇與境況。

詩人寫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爲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傷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聯中詩人把自己的身世經歷融入裏面,表達自己黯然淒涼的心境,詩人僅僅是因爲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涼嗎?聯繫尾聯作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①通過個人而想到國家,(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

②個人顛沛流離,老病孤舟,無人賞識,國家戰事頻繁,生靈塗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狹窄轉爲開闊!

5、教師引導學生綜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詩主旨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通過登岳陽樓的所見所感和對洞庭湖浩瀚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寫,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五、延伸拓展訓練,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請將杜甫這首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說說它們同是寫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課後思考練習二)

方法:

①學生討論交流、分析

②教師可提示相關內容,在學生討論基礎上點撥

【師點撥】: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詩寫於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遊岳陽時。開頭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接着寫自己遇赦後的愉快心情,雁兒高飛,帶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彷彿君山銜來好月;然後浮想聯翩,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人間一樣,最後寫樓上涼風習習。衣袖起舞,瀟灑自如,這首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快歡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陽樓》的沉鬱悲壯不同。

②風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顯得沉鬱頓挫。李白的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顯得豪放飄逸!

六、教師引導學生在鑑賞基礎上當堂成誦

七、課堂小結:

杜甫以其沉鬱頓挫的風格,通過情景相襯的方式寫出了自己的苦悶心情和對國家百姓的擔憂之情,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相交融,悲傷卻不消沉,沉鬱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淒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高尚的愛國詩人形象,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八、作業:

1、將本詩改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杜甫的《閣夜》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1、在一些重點字的理解上師生應多交流,如詞中“坼”和“浮”作者通過這兩個字到底是爲了描繪一幅怎樣的圖景,教師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感悟,促進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師的點撥要到位,採用怎樣的方式要提醒學生,這樣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多次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歌內容。

2、在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深切感情。

3、當堂背誦詩歌。

4、培養學生喜歡讀詩的習慣,提高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懷。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孟浩然望洞庭,描繪出“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景觀;范仲淹登高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

宋代著名詩人陳與義也登上了岳陽樓,那麼,他又抒發了什麼情感呢?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課堂。(顯示課題)

二、讀準詩歌

1、自由朗讀詩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多讀,才能感受詩歌的美。那現在就讓我們趕緊去朗讀一下這首詩吧。】

2、請一個學生朗讀。【讀準字音:旌,徙】

3、齊讀詩歌。

4、明確詩歌節奏。【讀準字音只是誦讀的前提。朗讀詩歌,還需注意節奏。尤其是律詩。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劃分。】(顯示詩歌節奏劃分)

5、學生根據PPT的節奏劃分自由朗讀。

6、學生齊讀,要求讀出停頓。

三、讀懂詩歌

1、解釋關鍵詞:簾旌、徙倚、憑危、弔古

2、學生根據課文註解大致瞭解詩歌意思。

3、PPT顯示詩歌大意,學生齊讀

四、讀透詩歌

1、找詩眼。

【文有文眼,詩也有詩眼,它是一首詩的靈氣所在,也往往是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悲

2、“悲”在何處?

【即爲詩眼,必定穿透於詩歌的每一個角度,處處滲透着這“悲”,那麼就請同學們找找哪些地方能體現這“悲”?】

【品析詩句,朗讀相輔,明確重讀字】

概括:景悲——己悲——國悲

3、圈點出品析得出的重讀字,結合停頓,明確詩歌感情基調,配樂朗讀詩歌。

【只要我們將詩歌的重音和節奏準確地讀出來,那麼詩歌的韻味也就出來了。】

五、挑戰自我

當堂背誦詩歌《登岳陽樓》

六、詩歌總結

朱光潛先生曾說:“自從有了詩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東西”,希望正處於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詩般年華的同學們,能通過詩歌,讓自己成爲一個有高尚情趣的人,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板書:

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

景悲

悲 己悲

國悲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本詩

〖教學重點〗

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曾經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二、朗讀背誦

1、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讀。

2、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爲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爲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爲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3、學生朗讀背誦。

先教師範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三、瞭解背景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結合下面的註釋理解本詩。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五、置身詩境

現在就讓我們藉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描述出來?

教師預設: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爲二,分佈於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裏浮蕩着,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裏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六、緣景明情

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七、自主賞析

下面請賞析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比較與本詩的異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八、課堂小結

《登岳陽樓》寫於杜甫生命的最後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於如願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爲遊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夥子了,而是拖着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裏,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淒涼,因爲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於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一起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迴。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着我們。

多媒體顯示:

“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別林斯基)

九、佈置作業

背誦本詩。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篇7

設計意圖:

1、探究新課程下如何實現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新課程強調“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爲了不教”。本詩爲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爲了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爲一個點,一個示範,“教是爲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麼上的問題。

2、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爲主,教師點撥、指導爲輔。探究如何實現教師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置身詩境,藉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

2、品味詩句,領略詩中所寫景物特點,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達到緣景明情

3、學習本詩從而瞭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教學重點: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如何品味“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

教學方法:

1、誦讀、質疑、探究法。(因爲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比較閱讀。爲了更加深入瞭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一座樓名傳天下。曾經,孟浩然一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讓人們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將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到那廣袤無邊壯闊無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讓我們放飛我們的思緒,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走進詩歌《登岳陽樓》,走進詩人廣闊的胸襟。

二、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讓一名學生主動朗讀詩歌(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簡單評價、指導)後,老師範讀(或放錄音)

2、齊讀詩歌,初步熟悉內容。

3、學生邊自由朗讀,邊自主質疑字詞句,前後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預設字詞質疑:坼:分裂,引申爲劃分。乾坤:天地。戎馬:軍馬,借指從軍、作戰。軒:窗戶。涕泗:涕,眼淚;泗,鼻涕。)

(過渡語)通過字詞理解,我們能基本弄懂詩歌內容。其實我們欣賞詩歌還要學會抓景物、悟情感,現在我們就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三、探究學習

(一)、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

1、小組合作探究:

從詩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並說說詩歌畫面中傳達出的情感。

(學生充分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彙報成果)

(學生回答的要點:

描繪詩歌畫面:詩人登上嚮往已久的岳陽樓,只見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晝夜漂浮在湖上,隨着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好一個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洞庭湖!廣闊無垠的天地下,詩人獨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陽樓上,越發顯得孤單渺小,詩人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國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淚縱橫。

體悟到的情感:對親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對年老孤獨的悲傷之情,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之情,對無以報國的自責之情。)

(在學生體悟詩中的情感時,教師相應地提供寫作背景:

大曆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爲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獨自登上了這座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寫下這首千古名詩《登岳陽樓》。)

2、明確要點:(板書)

自然景物岳陽樓

洞庭水壯闊廣大

人物景況涕泗流淒涼落寞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親友離散,漂泊無依;年老體弱,窮困潦倒)

戎馬關山家國之憂(國家危難,百姓塗炭)

3、背誦全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誦)。

(二)、自主探究:

1、賞析名句:通過學習,你肯定對一些詩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寫景的詩句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品味“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處。)

(提示:可從煉字、景、情方面思考)。

煉字:“坼”字,詩人寫得有力,彷彿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並且主宰着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着湖水的波動而漂盪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寫出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意境壯闊,氣勢極大。

情: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這兩句詩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2、讀了本詩,你對詩中所寫的景和所抒的情還有什麼疑問?或者說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並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問有:

1)作者第二聯所描繪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渾壯闊,是否與第三聯所抒悲涼情感不相協調呢?這怎麼理解?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空闊的境界,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洞庭湖壯闊之景讓詩人杜甫感覺到個人的渺小孤獨,這是一種以壯闊之景寓悲涼之懷的抒情境界。

(詩人觸景傷懷,用了壯景襯哀情的手法。)

2)、詩的開頭好像是高興的,但後來卻如此悲傷,開頭是否與後來的情感不協調?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首聯今昔對照,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這是沉鬱之感,不是喜悅之情。

四、課堂小結:

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裏,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鬱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淒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充分地表現出杜甫沉鬱的風格。

(過渡語:同樣是登岳陽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筆下產生了不同的詩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請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說說它們同是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學生有感情朗讀。)

(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各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其它小組補充。)

(學生回答的要點):

詩境:

○1、李詩寫出山水景物宏麗美好,重點突出岳陽樓的高,人的心情輕鬆快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詩寫出洞庭湖之闊大,表現出壯闊博大的詩境。

風格:

○1、李詩用陪襯、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脫,可用豪放飄逸概括。

○2、杜詩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鬱頓挫來概括。

五、佈置作業

1、默寫《登岳陽樓》

2、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並背誦默寫杜甫的《旅夜書懷》。

六、板書設計:

登岳陽樓

自然景物岳陽樓

洞庭水寬闊廣大壯闊

人物景況涕泗流淒涼落寞沉鬱頓挫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悲愴

戎馬關山家國之憂博大

《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篇8

【三位目標】

知識與技能:把握“緣景明情”的賞析手法,提高學生賞析寫景詩歌的能力,瞭解相關詩歌的文學知識,把握詩人景物描寫蘊含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介紹概念,根據詩歌賞析“誦讀——理解——分析”的程序,學習“緣景明情”的賞析手法。縱橫比較方式鞏固練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詩人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學習是人的愛國情懷,消減學生賞析寫景詩歌的畏難情緒。

【教學重點】

以“緣景明情”法賞析例文中的情、景。

【教學難點】

通過同一詩人同類作品,不同詩人同類作品的縱橫比較,鞏固練習,並增進對詩人品質的感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導入:

一、概念解讀

1、什麼是“緣景明情”?

2、詩詞中的情景關係是怎樣變現的?

二、方法指津

1、指導方法:抓住“景物——形象——情感”

2、師生共同完成例文《登岳陽樓》的賞析

步驟:

a、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學生反覆讀詩,說自己讀詩輕重緩急的認識,互相交流。教師根據虛實結合手法指導誦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b、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根據今夕對照的內容,探究原因,瞭解作者經歷和寫作背景。學生談詩歌中作者情感的根源。

c、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小組活動,完成問題:找寫景詩句,歸納景物特點,人物形象,想象詩人形象,分析情感。

三、遷移訓練

小組活動,縱橫比較杜甫《登高》孟浩然《觀洞庭湖》,完成表格回答問題。

四、考情透視:考詩歌鑑賞出題趨勢與真題解析

小結

【作業】

用“緣景明情”的手法,對比分析《登岳陽樓》《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旅夜書懷》。

背誦《登岳陽樓》、《旅夜書懷》

【教後記】

附表格:結合詩人經歷、背景比較分析下面兩首詩與《登岳陽樓》寫景抒情方面的異同。

詩歌《登岳陽樓》杜甫《登高》

杜甫《臨洞庭》孟浩然

寫景詩句

場景特徵

詩人形象

詩人情感

1、你們小組研究的詩中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

2、這首詩歌怎樣表現情景關係的?

3、這首詩與課文寫景抒情比較有何異同?你們有什麼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