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岳陽樓記》優質教案設計

《岳陽樓記》優質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教學設計思路】

《岳陽樓記》優質教案設計

這篇文章內容充實,情感豐富,不朗讀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領會;文章駢散並行,駢句辭藻華美、音韻和諧,散句抑揚頓挫、富於變化,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意境優美而多變,不朗讀不足以吟詠品味。教師宜指導學生朗讀,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課前收集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與范仲淹的友誼、范仲淹逸事、《岳陽樓記》寫作背景、岳陽樓、與岳陽樓有關的詩文、岳陽樓名聯……安排學生在課上交流,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組織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通過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在此環節作適當點撥即可。

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品讀文章,鑑賞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1 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逐步加強文言詞彙的積累。

2 概述本文寫景抒情、對比出旨的特點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3 揣摩本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及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4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理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兩句中的“異”字的內涵及其在篇章結構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國有許多名勝古蹟都留下了文人詞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許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傳唱不衰。《岳陽樓記》遂成爲寫景狀物抒發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美文。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范仲淹簡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蘇州吳縣(現江蘇省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還朝,任參政知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後諡號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岳陽樓簡介岳陽樓是岳陽城的西門樓,緊靠洞庭湖,可以飽覽“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樓址在現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臨賦詩。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記後,岳陽樓遂名揚天下,便成了歷代著名的遊覽勝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也都有題詠。現在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時代背景《岳陽樓記》是作者應好友滕子京之邀,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作。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去參政知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到鄧州(今河南鄧縣)任地方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遭誣被貶官至嶽州(今湖南省岳陽市)。滕子京治嶽州頗有政績,於是重修岳陽樓。(此樓原建於唐初,在現在湖南省岳陽市,就是舊縣城西門城樓,樓高三層,下瞰 kàn 洞庭湖)並將此樓的歷史沿革、周圍環境、建築特點等寫了一封信,並附上《洞庭晚秋圖》一幅,派人送給范仲淹清他作記。范仲淹瞭解滕子京被貶嶽州後一直很有感傷情緒,所以趁作記之機,借題發揮,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負,一面也含有對滕於京勸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洞庭湖湖景畫面,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

多媒體顯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謫(zhé)  日星隱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湯湯(shānɡ)  薄霧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檣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蘭(zhǐ)  心曠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廢具興(通“俱”,都、全、皆)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2、學生齊讀課文一遍,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⑴ 注意讀出駢句的節奏美、散句的變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體把握,注意語氣的輕重緩急。

第一段以敘爲主,應讀得舒緩、莊重。

第二段寫洞庭湖景的文字,氣勢雄壯,應讀得開朗雄渾。“前人之述備矣”語調轉入平緩,“然則”引出新意境,語調應升高。“得無異乎”應讀出疑問語氣。

第三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以下的寫景文字,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悽楚,意境悲涼,應讀出愁苦悽楚的情味來。

第四段“至若”領起,引出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應讀得高亢嘹亮,節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寫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色彩明麗,生機盎然,應讀出歡樂和暢的韻味。“此樂何極!”一句把喜悅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樓也,則有……”應讀出超脫、揮灑自如的情味來。

第五段以“嗟夫”開啓,帶來抒情和議論的意味,注意三句疑問句,語調應上揚,“噫”一句,應讀出悲涼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師示範朗讀部分段落,學生跟讀。

4、學生大聲練讀,嘗試表情朗讀,力求讀得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5、學生推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示範朗讀,其餘同學點評

 四、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自行疏通文句,翻譯課文,並畫出疑難語句。

2、同桌之間就疑難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共同解疑、釋疑。

3、以學習小組爲單位,疏通文句,翻譯課文,理解大意,並圍繞疑難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巡視各組,酌情給予指導點撥。

4、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瞭解文言知識。

資料內容如下:

⑴ 一詞多義:

予觀夫巴陵勝狀(那)

夫環而攻之(發語詞,不譯)

未幾,夫聲起(丈夫)

去國懷鄉(離開)

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委而去之(逃離,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放晴,散開)

旁開小窗(開設,設置)

開我東閣門(打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是,判斷詞)

然則北通巫峽(那麼,連詞)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就)

予觀夫巴陵勝狀(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色)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盡,直通)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窮盡)

政通人和(和樂)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輕視)

予觀夫巴陵勝狀(好,美麗的)

環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或異二者之爲(或許、也許)

⑵ 古今異義:

越明年(第二年,今義,相對於“今年”)

屬予作文以記之(寫一篇文章,今,學生作爲練習所寫的文章)

去國懷鄉(離開,今義,前往;國都,今義,國家)

進亦憂,退亦憂(進,入朝爲官;退,隱居鄉野。今無此義)

沙鷗翔集(鳥停在樹上,今義泛指聚集)

⑶ 解釋下列加黑的詞: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太守,官名,這裏是動詞,“做……太守”)

百廢具興(荒廢了的事業,名詞)

或異二者之爲(動詞用作名詞,表現行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之前;在……之後)

⑷ 難句翻譯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②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它連接着遠方的山脈,吞吐着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

③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④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潛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後。

⑦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並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藝術效果

1、教師要求學生複述各段大意並作簡要概括:

選五位同學發言:

生1: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重修並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並囑託作者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作者認爲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從空間上寫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然後從時間上寫洞庭湖晨昏之間的萬千氣象,燃後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一句小結。接下來,作者轉寫登樓覽物之情,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

生3: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人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

生4: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裏的龜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盪漾,金光閃爍,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塊溫潤的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着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那是多麼的欣慰和歡喜啊!

生5:第五段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點明瞭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爲人民憂慮,唯恐人民有飢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爲國君而憂慮,唯恐國君有闕失。那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者表達了對這種人的嚮往與敬慕: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

教師總結: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爲第一部分,交代寫作背景、作記緣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爲全文主體,第二段寫洞庭湖全景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第三、四段兩個排比段分寫“覽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體顯示全文結構圖:

2、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六、佈置作業

1、選出與課文內容相同的一項………………………………………(  )

A、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B、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C、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

D、居廟堂之高則猶其民,處江湖之遠則猶其君。

(提示:此題意圖在考查背誦。選C)

2、在以下成語中任選幾個寫一段寫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廢具興  浩浩湯湯  氣象萬千  春和景明  長煙一空  皓月千里  心曠神怡

(答案略)

3、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品讀課文,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集中鑑賞課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擴展閱讀,閱讀孟浩然的們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比較兩篇詩文立意的異同。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全篇背誦與段落背誦相結合。

多媒體顯示:

1、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極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長煙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進亦憂,_________________。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任選幾位同學根據背誦要求,填寫上面所列空缺內容。

  二、品讀課文,鑑賞課文

1、提問:同學們,《岳陽樓記》創作於慶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過去了,它仍然邁着穩健的步子行進在密密匝匝的文學叢林中,你認爲它永葆青春的奧祕何在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並自由發言。

生1:我想,這恐怕是因爲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胸懷天下的豪放氣度和寬廣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情操;是一種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飛躍。這剛勁健朗、積極進取的精神氣度將永遠受到與時俱進、激流勇進的人的青睞。

生2:我想,也許是因爲文章再現了洞庭湖的壯景,爲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層壯麗的色彩,從而吸引了後人。

生3:我反對。本文題爲《岳陽樓記》,可作者對岳陽樓本身用筆不多,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從而將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這是本文構思方面獨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生4: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異”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喜”兩種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風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異”字一語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迴百轉,層層推進。

生5: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既有對事情由來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託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見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視的。試想,如果沒有優美的畫畫,單單有枯燥的議論,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傳多久呢?

生7: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美應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語言優美、精煉,值得我們借鑑。

……

2、教師歸納學生的看法,爲鑑賞定向: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很精彩,很有刨見。《岳陽樓記》長盛不衰的奧妙在於立意、構思、章法、意境、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今天,我們重點鑑賞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

⑴ 鑑賞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寬廣襟懷,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問: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學生討論,明確:“先憂後樂”的思想源於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曾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說法,范仲淹使其進一步發展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爲己任,以利民爲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爲此,就要不爲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

教師引申: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抱負的表現。他們的“憂君”固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但憂國憂民的情懷是異常可貴的。

多媒體顯示:

天聖七年(1029),30歲的范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諫的小小祕書閣校理任上,就上書諫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爲章獻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太后還政退位──那時章獻太后正垂簾聽政,權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後纔回來。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爲“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遭貶斥,連爲他鳴不平的歐陽修等人也被貶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幾十年,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爲殮,子無以爲喪”。爲民請命,憂民主憂,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

提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借鑑和教育的意義嗎?

學生討論,並自由發言。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允許求大同,存小異,鼓勵創新,但不提倡標新立異。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據,抓住“積極向上,奮發有爲,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時代意義即可。

⑵ 鑑賞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詩情畫意:

教師要求同學展開想象,再現文中優美生動的景物,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感受文章的畫意、詩情。

選三位同學交流,每人負責一幅畫,注意體現洞庭湖的浩瀚無垠、萬千氣象,抓住總體特徵,從雨湖、晴湖、月湖多個角度,從形、聲、光、色、味多個方面描繪。

⑶ 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美在駢散兼用。駢句,流利暢達、簡潔凝練、如珠走盤。有音律和諧的對仗,如“日星隱曜,山嶽潛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等。也有整齊的韻腳,如“上下無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等,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讀來潤暢,聽來清晰。

美在煉字。如“銜遠山,吞長江”,“銜”形象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不僅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兩個動詞形象再現了洞庭湖的浩瀚氣勢,使靜景富於動態和活力。如換成“連”“接”,只是客觀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

如“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一句,不僅比喻形象,一“躍”一“沉”兩種意境齊出,相互映襯,用詞之妙,令人拍案叫絕。

學生自己選例揣摩語言。

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談談加黑字的表達效果。

  三、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畫意、詩情、理趣溶爲一體,不但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境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讀先生的文章,我們好像站在岳陽樓上,那浩瀚無涯的洞庭湖水,給予我們恢宏的氣勢,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讓我們點燃精神的聖火,去照亮時代天空的一角。

學生齊背課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體顯示: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問:這首詩寫景有什麼特點,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讀詩,小組內討論探究。

明確:這首詩是孟浩然西遊長安,希望得到朋友張九齡的引薦.入朝做官所寫的。

孟浩然以寫山水田園詩見長,與王維一樣。是唐代較爲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這首詩的前四句,很顯然就是側重於寫景。濤文開篇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夏末秋初季節裏,正是秋雨連綿的季節,湖水漲滿,幾乎與湖岸齊平。可見水勢之浩大,波濤之洶涌。近處的水遠處的天相連成一體,使你根本分不清哪裏是水,何處是天,它們已經渾然成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兩句詩非常形象地表現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給人一種空曠遼遠的感覺。第三、四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雲蒸霞蔚,水霧蒸騰,波濤洶涌,籠罩着雲夢澤,搖撼着岳陽古城。這兩句寫得氣勢磅礴、雄奇偉岸。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彷彿如見其狀,如聞其聲,似乎洞庭湖之壯闊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寫,可謂鮮明突出,歷來爲人們所讚賞。但是,這些並不是詩人寫作此詩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寫無非是個襯托,是個陪襯;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內心的所感所想纔是主要的,纔是詩人寫此詩的主旨所在。“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何意呢?我想渡過洞庭湖去,卻沒有船槳;如果還是繼續隱居,又覺得愧對朝廷的聖明。這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求薦求官的急切願望和意願不遂的苦悶。可以說心理描寫淋漓盡致,讀後不能不讓人爲之心動。“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坐在洞庭湖邊看別人釣到了魚,我只能空有一腔羨慕之情。這兩句比喻自己滿懷入仕的心願,但是卻又無法實現。

 五、佈置作業

1、由“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哪兩句話?

2、整理課上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時代意義討論的發言,放入《成長的足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