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臧僖伯諫觀魚》文言文及翻譯

《臧僖伯諫觀魚》文言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臧僖伯諫觀魚》反映了當時的“禮”制思想,即國君不能把遊玩逸樂看作小節。故臧僖伯認爲國君的一舉一動與國家的“政治”有關,所以極力勸阻魯僖公去“觀魚”。從臧僖伯的話中,也能看出古時候的等級森嚴。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臧僖伯諫觀魚》文言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臧僖伯諫觀魚》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臧僖伯諫觀魚》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1)

臧(zāng)僖(xī)伯(2)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3),其材(4)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5)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6)。故講事以度(7)(duó)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採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qì)(8)行,所以敗也。故春蒐(9)(sōu)、夏苗、秋獮(xiǎn)、冬狩shòu),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10),入而振旅(11)。歸而飲至(12),以數(shǔ)軍實。昭文章(13),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14)於俎(zǔ),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皁隸(15)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將略地(16)焉。”遂往,陳魚而觀之。 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於棠。”(17)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註釋】

1.春:指魯隱公五年(前718)春季。公:指魯隱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如:往。棠:也寫作唐,邑名,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北。魚:通“漁”,動詞,捕魚。

2.臧僖伯:魯孝公之子、魯惠公之兄、魯隱公之伯父,名彄(kōu),字子臧,封於臧(今郯城縣),伯爲排行,僖是諡號。 丗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臧哀伯或臧孫達),達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孫。

3.物:物品,這裏指下文所說的鳥獸一類的'東西。講:講習。大事:指祭祀和軍事活動。

4.材:材料,原料。

5.舉:指行動。

6.納民:使人民...... 軌物:法度禮制。

7.度(duó):動詞,衡量。

8.亟(qì):屢次。

9.蒐(sōu):同搜,“蒐”和下文的“苗”、“獮”(xiǎn)、“狩”,分別爲春夏秋冬四季狩獵的稱謂。搜,搜索,獵取沒有懷胎的禽獸;苗,獵取殘害莊稼的禽獸;獮,秋獵,可殺傷禽獸;狩,圍獵,不加區分,都可獵取。

10.治兵:外出整治訓練軍隊。

11.振旅:整頓部隊。

12.飲至:諸侯朝拜、會盟、征伐完畢,在宗廟飲酒慶賀的一種儀式。

13.昭:表明。文章:服飾、旌旗等的顏色花紋。

14.登:裝入,陳列。俎:祭祀用的禮器。

15.皁隸;古代對賤役的稱呼,這裏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16.略地:巡視邊境。

17.矢:通“施”,實施,陳設。全句爲《春秋·隱公元年》首句。

  【白話翻譯】

隱公五年春季,魯隱公打算到棠邑去觀賞捕魚。

臧僖伯進諫說:“凡是一種東西,不能夠用來演習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夠用來做器用,那麼,國君就不要去理會它。國君的職責,就是使人民的行爲符合法度與禮制的規定。所以,用講習大事的行動來檢驗法度的差等,就稱爲法度;用材料來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稱爲禮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禮制,這就稱爲亂政。亂政屢次出現,就是導致衰敗的原因。因此,春獵稱蒐,夏獵稱苗,秋獵稱獮,冬獵稱狩,都是爲了在農閒的時間用這些方式來講習大事的。每隔三年,還要出兵演習,(並藉此來檢驗成果)演習完畢,再整治隊伍回來,到廟堂裏飲酒慶賀,祭祀祖宗,清點軍用器物。彰顯器物車服旌旗的文采,分清貴賤的區別,辨別等第倫次,安排少年和老人的順序,這都是爲了熟悉這種表示 威儀的禮制的。如果鳥獸之肉不是用於祭祀,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是用於軍用器物,國君就不用親自去獵取,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至於山林河湖的物產,把它們取來做日用品。但那是賤役的小事,有關官吏的職責,不是國君要親自過問的。

魯隱公說:“我要去巡視邊境。”於是前往棠邑,在那裏陳設捕魚的器具,加以觀賞。

臧僖伯託病,沒有隨從前往。

史官記載說:“魯隱公在棠邑陳設捕魚器具。”意思是說,魯隱公這一行動不合禮法,並且譏諷他跑到遠離國都的棠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