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韓愈《諱辯》原文及翻譯

韓愈《諱辯》原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導語: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韓愈《諱辯》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韓愈《諱辯》原文及翻譯

  原文: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爲是,勸之舉者爲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諱①。”釋之者曰:“謂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律曰:“不諱嫌名。②”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之類是也。”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爲犯二名律乎?爲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爲人乎?

夫諱始於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諡爲昭王;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爲“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爲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爲“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爲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爲觸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爲可邪爲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於宦官宮妾,則是宦官宮妾之孝之於其親,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選自《古文觀止》卷八《唐文》)

  譯文:

我給李賀寫信,勉勵李賀去考進士。李賀考進士已被提名推薦,同李賀爭名的人詆譭他,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不去考進士纔是正確的,勉勵他去考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不加分辨,附和(這種意見),也主張這樣,大家說的話完全相同。皇甫湜說:“如果不辯明這件事,您和李賀都將獲罪。”我說:“是這樣”。律令上說:“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時不避諱。”解釋它的人說:“譬如(孔子的母親名‘徵在’,孔子)在說‘徵’的時候不說‘在’,說‘在’的時候不說‘徵’,就屬於這種情況。”律令上說:“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 解釋它的人說:“譬如‘禹’與‘雨’之類就是這樣。”現在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去考進士,是違背了二名律呢,還是違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晉肅,兒子不可以考進士,那麼倘若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

避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制訂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麼?而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不避母親雙名中的單獨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諷那些名字與親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釗的孫子,諡號(“實”通“諡”)是昭王。曾參的父親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時有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個人叫杜度,這兩個人,他們的兒子應該怎麼避諱呢?難道爲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連他們的姓也避了嗎?還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漢代諱武帝名“徹”,遇到“徹”字就改爲“通”字,但沒有聽說又諱“車轍”的“轍”字爲別的什麼字;諱呂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稱“野雞”,但沒有聽說又諱“治天下”的“治”字爲別的'什麼字。現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達詔旨,也沒聽說要避“滸”、“勢”、“秉”、“機”(分別與高祖李淵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這些字,只有宦官和宮女,纔不敢說“諭”和“機”這些字,以爲這樣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論行動,究竟應該依照什麼法度呢?總之,無論是考據經典、質正律文還是查覈國家典章,李賀參加進士考試,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參那樣,可以免遭非議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說達到頂點了。而現在的讀書人,不努力學習曾參、周公、孔子的品行,卻要在諱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參、周公、孔子,也可知他們的糊塗了。周公、孔子、曾參,是無法超過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參,卻讓自己等同於宦官、宮女,那麼難道宦官、宮女孝順他們的父母,還勝過周公、孔子、曾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