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韓愈《爭臣論》原文及翻譯

韓愈《爭臣論》原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導語: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韓愈《爭臣論》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韓愈《爭臣論》原文及翻譯

原文: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可以爲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爲諫議大夫,居於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愈應之曰:“惡得爲有道之士乎哉?今陽子在位,不爲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爲不熟矣,而未嘗一言及於政。視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陽子惡爲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爲名者。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愈應之曰:“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爲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從諫如流之美。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

或曰:“陽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爲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

或曰:“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謂其聞而能改之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爲善人乎哉?

注:①爭臣:諫官,指能以直言規勸君主的臣子。爭,zhèng,後作“諍”,規勸。②陽城:唐德宗時爲諫議大夫。一開始他沒有履行勸諫的職責,所以韓愈寫本文來促進他。三年後,陽城上書指斥裴延齡的罪惡。

譯文:

有人問我:“諫議大夫陽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嗎?他履行古人的道德準則,皇帝任用他爲諫議大夫,他擔任這個職務已經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與隱居在野時一樣,他難道會因富貴而改變自己的心志嗎?”我回答說:“哪裏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 現在陽先生擔任職位的時間,不能說不長久了;瞭解國家的政治得失,不能說不熟悉了;然而他從沒有說過一句關係國家政治的話。看待政事的得失,心中一點也沒有喜悅或憂愁。有道德的人,難道是這樣的嗎?”

有人說:“陽城厭惡那些作爲臣下卻公開揭發君主的過失而爲自己求名的人。所以他雖然有進諫和議論,卻不讓別人知道啊。”我回答說:“在內向君主進諫,在外不使別人知道,這是大臣宰相的事情啊。陽城本來以平民身份隱居在草野之間,皇上讚賞他的品行道義,提拔他在這個職位,任諫議大夫一職(官職以爲諫議大夫爲名),他實在應該有所行動來儘自己的職守,使全國各地和子孫後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諱、剛正忠直的`臣子,君主有從諫如流的美名。陽城的心思,恐怕將會使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失吧?”

有人說:“陽城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纔出來做官,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而不改變,爲什麼您責備他如此苛刻呢?”韓愈說:“自古以來的聖人賢士,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們哀憐世道不太平;懂得聖人的道德學說之後,不敢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一定要使天下民衆都受到救濟。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也不進去看一下,孔子周遊列國時連坐席也來不及坐暖就又出門了,而墨翟從不安居一地以至所竈上煙囪不及燻黑就離家了。那兩位聖人和一位賢人,難道不懂得自己過安逸生活的快樂嗎?實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憐憫人民的困窘啊。上天將聖賢的德才和能力授予這些人,哪裏只是讓他們自己有餘就算了,實在是想通過他們來補充別人的不足啊。”

有人說:“像您的議論,直率是夠直率的了,未免有點損害道德並且浪費口舌了吧? ”韓愈說:“君子在官位上,就應準備以身殉職。沒有得到官位,就考慮修飾文辭來闡明聖賢之道。我要做的是闡明道理啊。《國語》上說:“只有善人才能夠毫無保留地接受批評。”這就是說他聽了之後能改正。陽城雖然現在未能達到,難道他將來也不能成爲一個有道德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