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西山》唐詩賞析

《西山》唐詩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西山》

《西山》唐詩賞析

常建

一身爲輕舟,

落日西山際。

常隨去帆影,

遠接長天勢。

物象歸餘清,

林巒分夕麗。

亭亭碧流暗,

日入孤霞繼。

渚日遠陰映,

湖雲尚明霽。

林昏楚色來,

岸遠荊門閉。

至夜轉清迥,

蕭蕭北風厲。

沙邊雁鷺泊,

宿處蒹葭蔽。

圓月逗前浦,

孤琴又搖曳。

泠然夜遂深,

白露沾人袂。

據《唐才子傳》,常建大曆中爲盱眙尉,仕途頗不如意,後寓鄂渚(即鄂州,今武漢),招王昌齡、張僨同隱。此詩題作《西山》,是遊西山夜泊之作。

西山在今湖北省鄂城市以西數裏處,山勢陡峭,上有九曲嶺,下瞰長江,風景優美。詩當作於寓居鄂渚之後,乃其晚年作品。

作者在詩中處理感情變化時,相當精微。開篇四句,寫落日時分,隻身駕着一葉扁舟,來到西山腳下,他放眼望去,那煙波浩瀚的江面上,帆影片片,水天相接處尤其顯得遼闊高遠。這是來到西山時,作者最初的感受也是最爲賞心悅目的畫面。“一身爲輕舟”,即“言獨身泛舟,身猶舟也”(沈德潛評)。輕快的小舟與輕鬆的心情渾融一體,似乎消除了人與舟的界限。

這一段看似單純敘事、寫景,從中卻透露出作者泛舟長江後,小船剛剛泊定時,那種輕鬆、舒暢而又欣喜的心情。

如果說前四句在情緒上顯得開朗、興奮而昂揚的話,那麼,接下來八句,當作者進一步細心審視西山景緻時,由於暮色漸濃,情緒也隨之由欣喜逐漸趨於低迴,這是情感上的一次變化。當他放眼四周時,那已近黃昏的夕陽真是無限美好,餘暉映照着山林、峯巒和各種物象,一切都沐浴在絢麗的色彩中。你看,那江中顯得有點發暗的亭亭(即渟渟,水不流通貌)

碧流,日落後天上出現的雲霞,以及遠處小島的陰影,倒映在湖水中的明亭的雲彩,這一切,天上水中,遠方近處,景象是多麼清麗多姿。而,暮色畢竟來臨了,這一天最後的景緻雖然無限美好,但終是這般短暫,轉瞬即逝。此時,整個楚地的山林昏暗起來,而長江對岸的荊門也因夜暮降臨而關閉。於是,作者在暫得欣然之後,收視返聽,掩起了自己的心扉,似乎在作深沉的回味和思考。這裏,“林昏楚色來,岸遠荊門閉”的幽暗色彩,與第一段的“常隨去帆影,遠接長天勢”的闊大氣勢,形成了對比,作者的情緒由開始的昂揚,自然而然地轉入了低迴。

從第二段到第三段(亦即最後八句)的過渡,中間有一個較長時間的間歇。也許,作者在領略傍晚美景之後,正在舉杯暢飲,等待夜中美景的到來。此時,凌厲的北風從江面吹起,作者驟然驚視,啊,這夜晚的景色又變得這般如此清遠,情緒也由剛纔的.低沉,而抖然振起。這清冷幽遠的夜景,使詩人留連往返。

他看到,岸邊沙上宿着大雁和白鷺,自己的小船停泊在蘆葦之中,而透過蘆葦,一輪明月遙掛在前頭水濱。

此時,他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即興取琴彈奏,琴聲顫動而悠長,與水聲、風聲相和鳴,他要借這月夜清景,來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懷。然而彈着彈着,夜漸深漸冷,江面上的白露也沾溼了自己的衣袖,景象更加清冷,心情再次轉入低迴。全詩到這裏自然結束,在明月的映照下,我們似乎還聽見那悠揚的琴聲和澎湃的水聲交織一起,留下了無盡的情思,令人回味無窮。

全首詩就象一曲無聲的音樂,情感節奏在起伏變化中,顯得抑揚有致。先是昂揚向上,接着逐漸轉入低迴,然後又稍稍振起,形成高潮,最後又漸入低迴。

如此寫來,就顯得輕重疾徐,變化有致,而避免了平鋪直敘的流水帳。讀者也在情感的波動中,十分欣喜地走完了一段美的歷程。

爲了表達情感的起伏,作者在觀察景物和選取意象時,相當迭宕精細。第一段重在表現闊大的氣勢,作者選取了西山、落日、帆影、長天等意象,造成“遠接”之“勢”。第二段,作者以“清”、“麗”二字來概括西山暮景,而林巒、碧流、孤霞、渚日、湖雲等意象的巧妙組合,就很生動地表現了這種特點。第三段,又以“清迥”來概括夜景,其中北風、雁鷺、蒹葭、圓月、琴聲、白露等意象,組合交融,表現得恰如其分。各段爲表現特定感情的這些意象,毫無重複,它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而置入了詩的旋律的。隨着詩人複雜、微妙的感情和詩思的變化,詩中意象也自然流動騰挪,表現了一種難於訴諸言表的感受與心境。

《西山》常建唐詩鑑賞,

爲了使一些意象更加深入地表達情感,作者還採用了特別的修辭手法。如“圓月逗前浦,孤琴又搖曳”二句:第一句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用一“逗”字,使得本無生命的月亮人格化,使之變得格外多情、生動、活潑起來,同時透露出詩人的欣然之情,第二句採用了通感的手法,把只能訴諸聽覺的琴聲,變爲似乎從視覺上也看得見的動態的形象——“ 搖曳”,這就使琴聲具象化,將人物、琴聲、圓月熔爲一爐,營造出一個情景交融的境界。

我國古典抒情詩在思想內容上重寄託,然而這首詩我們卻很難說出它確切的寄託是什麼,但這並不妨礙它是好詩。它象一篇簡短而又內涵豐富的山水遊記,以極爲清新流麗的筆調,爲我們寫出了西山美景,使人如身臨其境,獲得感情上的滿足和愉悅。正如清人李漁所說:“ 作詞(按此指戲曲,同樣適用於詩詞)之料,不過情景二字,非對眼前寫景,即據心上說情,說得情出,寫得景明,便是好詞。”(見《閒情偶寄》)

這首詩堪稱情、景俱佳的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