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關山月》唐詩鑑賞詳解

《關山月》唐詩鑑賞詳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關山月》

《關山月》唐詩鑑賞詳解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關山月》【註解】: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

①關山月: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②天山:指祁連山,位於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

③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劉邦於此。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⑤戍客:駐守邊疆的戰士。邊邑:也有作“邊色”。“邊邑”在古代泛指邊境地區。

⑥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裏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關山月》【翻譯】:

巍巍天山,蒼茫雲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關山月》【韻譯】: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輕輕漂浮在迷茫的雲海裏。

長風掀起塵沙席捲幾萬裏,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裏漢軍旌旗林立,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關山月》【講解】: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天寶初年入長安,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爲幕僚。璘起兵,事敗,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

唐代雖然國力強盛,但邊塵戰事卻從未曾停息過,李白的這首《關山月》就是一首反映當時無數戍邊將士及其後方思婦愁苦的力作。作品從描繪邊塞特有的風光寫起,描述了戰事的殘酷及征夫與思婦兩地相思的愁苦,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嚮往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景象都是西北邊塞特有的,詩人就是抓住了這些特有的景象開篇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蒼茫、遼闊的邊塞風月圖。“天山”,“明月”升於其上,穿行於雲海之間;“玉門關”,“長風”跨越幾萬裏,幾度吹過之所。特定的景物,界定了詩人起筆的立足點,是在西北邊塞;界定了時間,是在邊關的夜晚。但凡瞭解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玉門關以西,歷朝歷代都是邊關要塞,都是外邦與中原之間的征戰之地,因此說那裏早已經就成了人們意識深處“邊關”的代名詞了。非“明月”難以照到,非“長風”不能“吹度”,那成千上萬的戍邊徵人遠離家鄉,征戰於這邊塞沙漠深處,能見到的只有綿綿天山之上穿行於蒼茫雲海之中的明月,能感受到的也只有從遙遠的內地吹來的漫卷着狂沙的萬里長風。試想一下,在這離家萬里的邊關要塞,置身於蒼茫、荒涼的沙海之中,那些戍守邊關的人,怎能不勾起深切的懷鄉思歸之情呢?因此說,從表面上看,詩人是在以戍邊將士的感官凝望和感受邊塞的天山明月、玉門長風這一蒼茫遼闊的邊塞圖景,而字裏行間則深深地蘊含着戍邊戰士與其家人無限的愁苦與淒涼。

詩人在作品開篇如此描繪的目的並不是簡單地爲了寫景而寫景,而是爲了描繪一幅遼闊的征戰背景,爲後邊寫望月引起的情思作充分的渲染和鋪墊。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四句詩,從內容方面看,詩人重筆描寫戰爭;從結構作用方面看,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將所寫內容由前四句的寫景過渡到本四句的描寫戰爭的殘酷。“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說的是戰爭的漫長。“下”,指出兵。當年漢高祖劉邦領兵征討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就告訴人們這裏自漢代以來,戰爭從未休止過。“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描寫的是戰爭的殘酷,也就是說,自古至今,奔赴疆場的戍邊徵人沒有活着回去的。這些都是從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中迭印出來的殘酷的征戰景象。可見是詩人在前四句中濃墨寫景的真正意圖所在。

“戍客望邊色(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戍客望邊色,”即戍邊戰士們望着邊關月夜的景色,進而引發思歸之愁苦;“高樓當此夜,”即推想此刻閨閣中的妻子一定也在因思念丈夫而不停的嘆息。這四句詩,從內容方面看,寫的是“戍客”及妻子的兩地相思之愁苦;從結構作用方面看,“戍客望邊色”與“高樓當此夜”是對開篇寫景的照應,“思歸多苦顏”與“嘆息未應閒”則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

這首《關山月》從大處看,詩人把徵人的思歸之情放在廣闊蒼茫的邊塞背景之中,氣勢雄渾、悲壯。從細微處看,語言淳樸自然,保持了濃郁的民歌韻味。

《關山月》【評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爲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着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裏,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爲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爲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裏”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爲太遠,而曰幾萬裏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爲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裏”,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繫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爲特徵,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裏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戰士們望着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繫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爲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隻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纔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閒雅。”如果把“閒雅”理解爲不侷促於一時一事,是帶着一種更爲廣遠、沉靜的思索,那麼,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關山月》【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 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爲“詩仙”,其詩大多爲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爲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並稱爲“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爲“小李杜”)。

李白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遊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覆。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爲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歷代文人對李白的詩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一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贊其“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着很高的評價。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爲“三絕”。 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白居易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