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水調歌頭》詩詞鑑賞

《水調歌頭》詩詞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歲當丙辰,這一年的中秋節是個很平凡的日子,但卻產生了一首在文學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詞章。

《水調歌頭》詩詞鑑賞

這一年,蘇東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因爲他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不同,被黜爲密州知州。在重視京官輕視地方官的'風習下,自然有被貶謫的感覺。

這一年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被貶在外,頗爲失意。父母都沒有了,兄弟倆仕途又都很坎坷,蘇東坡的心情有些壓抑。

中秋夜晚,皓月當空,蘇東坡與客人在新築成的超然臺上賞月飲酒。歡樂之餘,不免有些思念弟弟,感慨頗深,即興寫成《水調歌頭》一首,道: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以明月爲線索,隱顯明暗交錯,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起筆突兀高遠,是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沉思考。接着寫欲脫離塵世而升上仙界,但又恐怕“高處不勝寒”,表現出對現世的熱愛與眷戀。表面是寫仙凡之念,實質是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的曲折表現。下片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貫穿着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最後以曠達的情懷收束,給人以鼓舞和啓迪,人情味十足,感染力極強,是詠歎中秋明月的千古名篇。

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說得雖然有些過頭,其他的詞也在繼續流傳,並沒有作廢,只是有些相形見絀罷了。彷彿是羣星燦爛的天空出現一輪明月,其他的星宿馬上就顯得黯淡無光了。也可看出這篇詞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一天,神宗問現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詞是什麼,太監便把這首詞抄給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幾句時,深有感慨地說:“蘇軾終究是愛戴君王的。”於是下詔把遠在黃州的蘇軾調到離京師比較近的汝州。蘇軾因這首詞的創作而得到遷往內地,也算是因詞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