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張元乾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張元幹

張元乾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張元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元幹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幹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張元乾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張元幹
張元幹詩詞全集

西樓月(即春曉曲)、 驀山溪、 花心動(七夕)、 點絳脣、 醉花陰(詠木犀)、 南歌子、 楊柳枝(席上次韻曾穎士)、 醉蓬萊(壽)、 好事近、 夜遊宮、 卷珠簾(壽)、 浣溪沙(詠木香)、 昭君怨、 南鄉子(壽)、 菩薩蠻、 眼兒媚、 水龍吟(周總領生朝)、 菩薩蠻(送友人還富沙)、 減字木蘭花、 千秋歲(壽)、 採桑子(奉和秦楚材史君荔枝詞)、 生查子、 夏雲峯(丙寅六月爲筠翁壽)、 訴衷情、 漁父家風、 感皇恩(壽)、 西江月(和蘇庭藻)、 鵲橋仙、 感皇恩(壽)、 江神子、 天仙子、 感皇恩(壽)、 綵鸞歸令(爲張子安舞姬作)、 隴頭泉、 感皇恩(壽)、 十月桃(爲富樞密)、 滿庭芳(壽富樞密)、 十月桃、 滿庭芳(壽)、 望海潮(爲富樞生朝壽)、 豆葉黃、 望海潮(癸卯冬爲建守趙季西賦碧雲樓)、 豆葉黃(唐腔也,爲伯南賦早梅,復和韻)、 瑤臺第一層、 樓上曲、 瑤臺第一層、 樓上曲、 瑞鶴仙(壽)、 菩薩蠻、 瑞鶴仙(壽)、 菩薩蠻(政和壬辰東都作)、 滿庭芳、 菩薩蠻、 滿庭芳(爲趙西外壽)、 菩薩蠻·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書、 菩薩蠻(戲呈周介卿)、 鷓鴣天、 瑞鷓鴣(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韻)、 菩薩蠻、 喜遷鶯慢(鹿鳴宴作)、 瑞鷓鴣、 清平樂、 喜遷鶯令(呈富樞)、 謁金門(送康伯檜)、 清平樂、 喜遷鶯令(送何晉之大著兄趨朝,歌以侑酒)、 謁金門(道山亭餞張椿老赴行在)、 春光好、 怨王孫、 謁金門、 春光好(爲楊聰父侍兒切鱠作)、 怨王孫、 漁家傲(奉陪富公季申探梅有作)、 上西平、 好事近、 漁家傲、 小重山、 好事近、 漁家傲(題玄真子圖)、 明月逐人來(燈夕趙禮端席上)、 好事近、 虞美人、 憶秦娥、 好事近、 虞美人、 虞美人、 青玉案、 點絳脣、 青玉案、 點絳脣、 青玉案(生朝)、 點絳脣、 青玉案(筠翁生朝)、 點絳脣(呈洛濱、筠溪二老)、 青玉案(生朝)、 點絳脣(生朝)、 青玉案(再和)、 點絳脣、 青玉案(燕趙端禮堂成)、 點絳脣

張元幹生平

勤奮讀書 愛好詞
  張元幹20歲時,到江西南昌向東湖徐師川先生請教詩詞句法,常與當地詩社名家洪芻、洪炎、蘇堅、向子諲(張元乾的舅父)等唱和。22歲時又跟父親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入太學上舍生,學業和詩詞創作均大有長進,有名聲。作有《菩薩蠻》等詞,以清麗嫵秀的韻致,顯示出早年詞作格調,獲得人們的稱讚。翌年張元幹即釋褐入仕,任開德府(今河南濮陽縣)教授,授文林郎。隨後,張元幹走上詩詞的創作道路和爲國家抗擊金兵侵擾獻力。

協助李綱 抗擊金兵
  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李綱任親征行營使負責京都防務。張元幹爲行營屬官。金兵渡過黃河圍攻京都(今河南開封)。危急時刻李綱挺身而出,堅決抗金,力諫死守。張元幹抗金激情澎湃,立即上《卻敵書》,投入李綱指揮的京都保衛戰。張元干與李綱冒矢雨親臨城上指揮殺敵,打退金兵多次進攻。張元幹回憶這次戰鬥時說:“城守麾強弩,諸班果翕然。雲梯攻正急,雨箭勇爭先。中夜飛雷炮,平明破火船。”可見戰鬥何等激烈。金兵遭重大損失後,知李綱守城有備,於同年二月退兵,京都得解圍。爲此,張元幹寫《丙午春京城圍解口號》詩,歡呼勝利。詩中有“九廟安全日,三軍死守心。倘爲襄漢幸,良復見於今”句,稱頌李綱及三軍“死守”京都的愛國之心。諷刺時相棄城逃跑之策。張元幹是李綱的得力助手。同年六月,李綱因堅持抗金,反對割地求和,被權奸排擠出朝,張元幹也被貶流落淮上。是年冬,金兵又攻打京都,京都淪陷,徽、欽二帝被俘,北宋王朝滅亡。張元幹聞京都失守,憤切之極,作《感事四首》詩,表達悲憤之情,熱切希望投入抗敵復國。

義憤作詞 抒發情懷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宋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建立南宋王朝,是爲高宗。宋高宗起用李綱爲宰相,張元幹被召回,官朝議大夫、將作少監、充撫諭使。李綱爲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堅決抵抗金兵侵擾。張元幹積極配合李綱。但高宗信任的仍是賣國的主和派,執意與金議和以求偏安一隅。他們打擊、排擠李綱,李綱僅任75天宰相就被罷免。建炎三年(1129年)秋,張元幹目睹國勢日削,南宋王朝僅存江南一隅,義憤填膺,賦《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詞,抒發了他收復中原的豪邁氣概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並表達對李綱抗金斗爭的支持。張元幹也遭朝廷奸臣之謗,幸汪藻援救得以免罪。紹興元年(1131年)春,江南戰火漸息,高宗帝定居臨安,無心收集失地,以求“苟安”,並任奸臣秦檜爲參知政事,主戰派被排擠,仁人志士都不願與其同流合污,只得退隱林泉,嘯傲山水。張元幹也辭官回閩。紹興八年(1138年)冬,奸臣秦檜、孫近等籌劃與金議和、向金營納貢,李綱堅決反對,張元幹聞之怒不可遏,作《再次前韻即事》詩,痛斥秦檜、孫近等主和賣國之權奸爲“羣羊”,表達自己請纓無路之悲憤。李綱在福州上疏反對朝廷議和賣國,張元幹得知李綱上書事,又作《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抒發了“氣吞驕虜”的壯志和對權臣所謂“欲息干戈”的義憤,對李綱堅決主戰、反對議和的行動表示敬仰和支持,希望李綱東山再起,收復失地,重整朝綱,勸誡統治者要吸取前朝遺恨。詞寫得慷慨悲涼,感人至深,成爲千古名篇。
  紹興十二年(1142年),樞密院編修官胡銓因過去曾上疏反對議和,並請斬奸臣秦檜、孫近等以謝天下,被奸臣誣陷,貶謫昭州(今廣西平樂),又遭秦檜等誣陷,再貶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監廣州鹽倉。當時,胡銓在福唐(今福建福清)聞謫命,即由福唐出發,經福州時,張元幹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作《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爲胡銓送行。詞中,張元幹抒發了對胡銓被奸臣陷害而抱不平之情感,和對祖國河山遭受金兵踐踏的悲憤及對投降賣國者的憤怒,規勸和安慰胡銓要放眼看古往今來的國家大事,不能講恩怨私情。張元幹此詞寫得慷慨悲壯,豪邁剛健,傳之甚廣。此事激怒了秦檜,張元幹被抄家、逮捕入獄,削除名籍。秦檜的淫威沒有使張元幹屈服,出獄後,作《罷秩後漫興》詞抒憤,以曠達之筆寫其無所畏懼之懷,並繼續抗擊金兵侵擾,反對議和賣國。年屆七十又作《隴頭泉》,他堅信“整頓乾坤,廓清宇宙,男兒此志會須伸。”表達他殺敵救國的強烈願望和愛國精神。
  張元幹爲了配合李綱的抗金斗爭,廣交抗金志士,爲抗金斗爭出力。他交有江子我、汪藻、鄧肅、辛炳、胡銓、翟汝文、王以寧等,都是主張抗擊金兵侵擾的名人。張元干與他們交朋友,暢談國事,寫詞唱和,激勵抗金情緒。他們在支持和配合以李綱爲代表的主戰派抗擊金兵侵擾的鬥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著作豐碩 流傳後世
  張元幹博覽羣書,文學修養很高,他能詩、能詞、能文,其著作有《蘆川歸來集》10卷、《蘆川詞》2卷,計180餘首。內容十分豐富,有寫景色,歌頌祖國的美麗江山;有抒發與朋友之間的交往和友情;有怒斥昏庸誤國的奸臣;有寫堅決抵抗金兵侵擾等情況,他的著作洋溢着愛國激情,深受人們稱讚。他尤長於詞,其作品中的二首《賀新郎》最爲著名,被稱爲壓卷之作,《四庫全書總目》說“其詞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他的詞風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早年詞作,風格清新、婉麗;南渡以後豪放、悲壯,風節凜然。從詞的發展史看,張元幹生活於兩宋之間,是一位承前啓後的詞作家,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又經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使詞的內容更緊密地與抗擊金兵侵擾和反對議和賣國等相結合,使詞能反映時代、反映社會的重大主題,成爲對國事發表見解和感觸的藝術手段。
  張元乾的詞作,開拓了詞的境界,賦予詞以新的生命,開啓了南宋詞人的創作道路,其詞的題材和風格,對後來的辛棄疾詞派產生了重要影響,不愧爲宋代著名的愛國詞人。

張元幹介紹

張元幹(1091—1170?)字仲宗,號蘆川居士、隱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北宋政和初,爲太學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陳留縣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汴,入李綱行營使幕府,李綱罷,亦遭貶逐。紹興元年(1131),以將作監致仕,日福州。紹興八年,秦檜當國,力主和議,胡銓上書請斬秦檜等以謝天下,時李綱亦反對和議罷居長樂,元幹賦《賀新郎》詞贈綱,對綱抗金主張表示積極支持。胡銓被除名送新州編管,元幹持所賦《賀新郎》詞送行。後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八十。存詞180餘首。至今,在福建永泰縣嵩口鎮鎮上還有保存完好的“張元幹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