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八大詩人是誰

八大詩人是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K 次

中國古詩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那麼大家又是否清楚八大詩人都是誰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八大詩人是誰,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八大詩人是誰

第八、陶淵明

1、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詩人。

2、陶淵明蔑視權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給後代作家樹立了榜樣。

3、“田園詩”成爲一個影響深遠的詩歌流派。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的重要詩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形式主義風盛行之時;詩壇上充斥着談玄悟禪、模山範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綺語浮詞、鋪錦列鏽。陶淵明卻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的詩作卓立於詩壇;表現出革新精神。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鍾嶸《詩品》稱譽他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可以說;歷代有成就的詩人;幾乎無不愛到他的藝術薰陶;以至後世的“擬陶”、“和陶”詩不下上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等大詩人;都表示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讚美與仰慕。沈德潛《說詩啐語》雲,“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維(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閒 遠;儲太祝,儲光羲(有其樸實;韋左司,韋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柳宗元(有其峻潔。”這說明;陶詩給了後代詩人多麼豐富多采的藝術營養;並且直接影響着唐代詩歌創作黃金時代的到來。

陶淵明在他生活的時代只以隱士著稱;他的文學創作沒有得到高度的評價;這是因爲他平淡的風格與當時崇尚的文風不合。經蕭統、蘇軾、朱熹的弘揚;陶淵明才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並獲得了世界的聲譽。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家園;“不爲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國士大夫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平淡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界。

由於陶淵明的吟詠;菊和酒已成爲其人格的象徵。從飲酒中體悟人生真諦的;陶淵明是古人中爲數不多的幾個之一:菊成了中國文學裏象徵高遠情致的意象。

第七、王安石

王安石在詞方面不弱於人。在政治上更是意氣逼人。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曆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爲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併。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政。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係,並認爲,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爲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徵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爲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爲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閒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鬱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諡爲文,故也稱爲王荊公或王文公。

第六、李商隱

李商隱是唐朝一位有着獨特成就,對後世產生過巨大影響而大家的評價又極爲分歧的詩人。他的詩,有的是直接對時事政治表示態度的;有的是託古諷今,歌詠歷史題材;有的是抒寫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傷身世之作,而人們最熟悉的則是他的愛情詩。這些異常複雜的內容,又幾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聯繫。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的一顆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複雜的意念,在他的詩裏往往是避實就虛,透過一種象徵手法把它表現出來。這種象徵手法建築在豐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礎上,因而他筆下的意象,有時如七寶琉蘇那樣繽紛綺彩;有時像流雲走月那樣的活潑空明,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他的近體詩,尤其是七律更有獨特的風格,繡織麗字,鑲嵌典故,包藏細密,意境朦朧,對詩的藝術形式發展有重大貢獻

第五、白居易

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與元稹合稱“元白”.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爲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爲“老嫗能解”.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

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

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爲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爲吻合,所以影響更爲深遠.

第四、杜甫

杜甫是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杜甫傳世之作多達1400餘首,其詩作實現了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其詩如後人所評論的那樣:“藝術性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起着'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的作用。” 其詩吸引了衆多詩詞愛好者的研究和評論,比如唐元稹曾評價其詩作:“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文人之所獨專”;蘇東坡說:“學詩當以子美爲師,有規矩故可學。”明杜詩研究專家盧世榷美譽杜甫流寓雲安時撰寫的《十二月一日三首》爲“七律之神境”;清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而在1960年,開國元勳陳毅在其詩《吾讀》也說“喜其題材備”,而葉劍英元帥則在《成都草堂》裏說:“杜凌筆落傷豺虎”;後人有稱杜甫《秋興八首》是“聲韻雅暢,詞采高華,氣象冠冕,真足虎視詞壇,獨步一世”的“力抗九鼎,勇奪三軍”的名作;對於杜詩讚美之詞不勝枚舉,有人用詩、有人用文,有人抄錄、有人借用,後人稱其爲“詩聖”當無虛誇耳。

第三、蘇軾

也許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華,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於瞬間而又影響深遠;他的性格,既灑脫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鉅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一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他長於散文創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和人文精神.他的詩,把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風格巧妙結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他的詞,清新豪健,題材廣闊,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將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爲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並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稱道者,作爲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亦無謫宦戰戰兢兢之態.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爲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繫.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爲出名;烏臺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在爲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爲官上,蘇軾堅持爲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築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藥,都於史有徵;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由於蘇軾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於他更多的人民性,由於他時時閃現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於他超凡脫俗的曠代才華,千年以來,他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而有口皆碑;更由於生活經歷的豐富性,他常常成爲人們談話的話題及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們在作文時,也往往喜歡用東坡事蹟作話題或材料,毫不誇張地說,有作文處儘可以有東坡.這正是因爲,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着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第二、屈平

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第一、李白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爲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爲“謫仙人”,其詩大多爲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爲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爲“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爲“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啓、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