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三峽詩詞鑑賞

三峽詩詞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三峽詩詞鑑賞1

  古詩原文

三峽詩詞鑑賞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重巖 一作:重巒)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翻譯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隻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着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迴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峯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峯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釋解釋

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裏。

略無:毫無,完全沒有。闕: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樣的山峯。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裏指太陽。

襄(xiāng):上,這裏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這裏泛指山陵。

沿:順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時候。王命:皇帝的聖旨。宣:宣佈,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縣東。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雖:即使。 奔:奔馳的快馬。御:駕着,駕駛

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爲是(比船)快,或爲“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綠潭:碧綠的潭水。

迴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峯。絕:極。巘:高峯

懸泉:懸掛着的泉水瀑布。飛漱:急流衝蕩。漱:衝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良:實在,的確,確實。

晴初:(雨後或雪後)天剛剛放晴的時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引:連續不斷。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悽異:淒涼怪異。

哀轉久絕:悲哀婉轉,猿鳴聲很久才消失。絕:消失,停止。轉:通“囀”鳴叫。

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三聲:幾聲。這裏不是確數。

沾:打溼。

裳(cháng):衣服。

  創作背景

酈道元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少年時代就喜愛遊覽。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有準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因此寫就《水經注》。

  詩文賞析

酈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着,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爲奇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四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字寫柏樹,“茂”字寫草。“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爲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淒涼。

作爲描寫山水之作並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託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悽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悽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佈局謀篇。

凡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悽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裏“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着“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着“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着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峯,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淒涼的氣氛。

三峽詩詞鑑賞2

  古詩原文

皤皤岷山老,抱琴鬢蒼然。

衫袖拂玉徽,爲彈三峽泉。

此曲彈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颼飀,忽在窗戶間。

繞指弄嗚咽,青絲激潺湲。

演漾怨楚雲,虛徐韻秋煙。

疑兼陽臺雨,似雜巫山猿。

幽引鬼神聽,淨令耳目便。

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

誰裁青桐枝,緪以朱絲絃。

能含古人曲,遞與今人傳。

知音難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終月已落,惆悵東齋眠。

  譯文翻譯

岷山老人頭髮斑白,抱着古琴兩鬢蒼然。

衫袖拂過白玉琴徽,爲我彈奏三峽流泉。

此曲尚未彈到一半,高堂之上好似空山。

風聲颼颼穿過石林,好像就在窗戶之間。

手指環繞琴聲嗚咽,琴絃進出流水潺潺。

幽怨好似楚天浮雲,飄渺有如萬里秋煙。

更有陽臺陣陣細雨,夾雜巫山聲聲啼猿。

曲調幽深逗引鬼神,琴聲純淨動人心絃。

楚客爲之愁腸欲斷,湘妃爲之淚落斑斑。

是誰用那青桐木料,拉上根根紅色琴絃?

琴中彈出古人樂曲,樂曲轉給今人流傳。

知音本來不易再逢,可惜您已到了老年。

曲子奏完月已西落,惆帳且回東齋獨眠。

  註釋解釋

秋夕:秋季的夜晚。山人:居於山林間的隱士。三峽流泉:古時琴曲名。《樂府詩集》中有《三峽流泉歌》。

皤皤:白髮蒼蒼的樣子。岷山:這裏指蜀地的山。蒼然:灰白色。

玉徽:白色的系琴絃的繩,指琴絃。

石林:林立的山石。颼颼:風聲。

繞指:手指彈琴時的柔韌動作。弄:撥弄。青絲,指琴絃。激:迸射。潺潑:水徐徐流動的聲音。

演漾:聲音飄蕩。楚,原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裏泛指南方。虛徐,飄渺舒緩。韻,風韻。

兼:兼有。陽臺,即陽雲臺,在巫山之下,這裏指楚地。雜:夾雜。巫山猿,見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注。

幽:深遠。淨,純正。便,適合。

楚客:指屈原。湘妃:湘水女神。相傳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與舜爲妃,聞舜死,淚下沾竹,竹葉上生了斑點。

青桐:梧桐,木可制琴。亙:橫列。朱絲絃:紅色的琴絃。

遞:傳遞。

知音:相傳春秋時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的心意,後因此稱知己朋友爲“知音”。

齋:屋舍。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之後。岑參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六月抵達嘉州任嘉州刺史,此詩即作於居嘉州時。

  詩文賞析

此詩的開頭四句點明題中“羅山人彈三峽流泉”,“皤皤”、“鬢蒼然”交代羅山人之“老”,爲後文“惜君方年老”一句伏線。

中間一段寫聽琴,是詩中最爲優美的部分。隨着琴聲,人們彷彿置身空山之中,耳邊時如山中風過,時如聲聲嗚咽,時如流水潺潺,詩人把所見的彈琴動作與所聞的聽覺形象融合起來,編織出“秋夕”空山”的意境,用以烘托琴聲的幽婉。緊接着,詩中又扣緊“三峽”二字,始而用“楚雲”、“秋煙”這樣的視覺形象,繼而用雨落猿啼這樣的聽覺形象來描繪三峽風物,境界悠遠而又開闊。其“幽”足以“引鬼神”,其“淨”足以悅耳目,其悲怨足以使楚客斷腸,湘妃落淚,可見曲調之豐富,變幻之迅速,動人之深刻。以上十四句,詩人由高堂琴聲寫開去,馳騁想象,以極豐富的形象襯托渲染了琴聲的美妙動人。“誰裁青桐枝”以下四句又從琴本身來寫琴聲的古雅,由古曲而寫及今人,自然引出詩的結尾。詩的最後四句寫聽後。前兩句直接寫聽後所感,借羅山人不遇知音而且年老的境遇,抒寫自己年事漸高而不被重用的憂愁。後兩句以聽後所爲寫所感。“曲終月落”寫時間的推移,惆悵而眠,寫心緒的沉重,以無言獨眠這種外表的平靜寫詩人內心的波瀾,——羅山人所撥動的,怕正是詩人的心絃。

唐代詩人有許多寫琴聲的名篇。如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三句用三個形象:松濤、流水、霜鍾來寫琴聲。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開頭就以卿卿我我的親呢情話作比,接着又用沙場勇士,浮雲柳絮、百鳥孤鳳等形象來一再比喻琴聲。岑參的這首詩則扣緊“三峽流泉”的曲調特色,以石林夜風,嗚咽流泉、楚雲秋煙、陽臺雨和巫山猿寫琴聲的悽婉動人,想象十分豐富,形象十分新奇,把複雜多變,深婉動人的琴聲寫得十分逼真。詩爲五古,而間用幾處偶句,如琴聲叮咚,揮灑自如中有着鮮明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