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原文及賞析(15篇)

古詩原文及賞析(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原文及賞析(15篇)

古詩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小雅·杕杜

有杕之杜,有睆其實。

王事靡盬,繼嗣我日。

日月陽止,女心傷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葉萋萋。

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歸止!

陟彼北山,言採其杞。

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檀車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遠!

匪載匪來,憂心孔疚。

斯逝不至,而多爲恤。

卜筮偕止,會言近止,征夫邇止!

譯文:

一株棠梨生路旁,果實累累掛枝上。國家戰事無休止,服役日子又延長。光陰已臨十月底,女子心裏多悲傷,徵人有空應還鄉。

一株棠梨生路旁,葉子繁茂茁壯長。國家戰事無休止,我的心裏多哀傷。野草樹木又蔥綠,女子心裏多憂傷,望那徵人早還鄉。

登上北山高山坡,採摘枸杞紅紅果。國家戰事無休止,擔心父母心傷悲。檀木役車已破敗,拉車四馬也疲憊,徵人也應快回歸。

未見征戰人歸來,憂心忡忡苦苦想。歸期已過不見回,爲此使我更心傷。既用龜筮又占卜,都說歸期不太長,徵人不久即回鄉。

註釋:

⑴杕(dì):樹木孤獨貌。杜:一種果木,又名赤棠梨。

⑵有:句首語助詞,無義。

⑶睆(huǎn):果實圓渾貌。實:果實。

⑷靡:沒有。盬(gǔ):停止。

⑸嗣:延長、延續。

⑹陽:農曆十月,十月又名陽月。止:句尾語氣詞。

⑺遑(huáng):閒暇。一說忙。

⑻萋萋:草木茂盛貌。

⑼陟(zhì):登山。

⑽言:語助詞,無義。杞:即枸杞,落葉灌木,果實小而紅,可食,可入藥。

⑾憂:此爲使動用法,使父母憂。一說憂父母無人供養。

⑿檀車:役車,一般是用檀木做的,一說是車輪用檀木做的。幝(chǎn)幝:破敗貌。

⒀牡:公馬。痯(guǎn)痯:疲勞貌。

⒁匪:非。載:車子載運。

⒂孔:很,大。疚(jiù):病痛。

⒃期:預先約定時間。逝:過去。

⒄恤(xù):憂慮。

⒅卜:以龜甲佔吉凶。筮(shì):以蓍草算卦。偕:合。

⒆會言:合言,都說。一說“會”爲聚合(離人相聚),“言”爲語助詞,無義。

⒇邇(ěr):近。

賞析:

這是一首描述少年男女唱和山歌情景的小詩。秋天來了,落葉繽紛,在金風中飄舞。這是他們唱歌的時間和情境。山歌由姑娘先唱,然後小夥子接着合唱,猶如現在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對歌。

在《詩經》三百篇中,《鄭風·蘀兮》當是最短小的篇章之一,它的文辭極爲簡單。詩人看見枯葉被風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發出傷感的情緒;這情緒到底因何而生,卻也難以明說——或者說出來也沒有多大意思,無非是歲月流逝不再,繁華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類。他只是想有人與他一起唱歌,讓心中的傷感隨着歌聲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並無實指之人,不過是對於可能有的親近者的呼喚罷了。

《鄭風·蘀兮》因爲單純,而又有特別令人感動的地方。在“蘀兮蘀兮,風其吹(漂)女”之後,詩人不再說下去,讓人覺着從落葉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無奈的事情,不說也罷。而後“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讓人覺着人生的寂寞歸根結蒂還是無從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應着這呼喚唱出心心相印的歌來,寂寞也不可能真的會讓人相互走近。呼喚也只是呼喚而已吧。如此想來,這種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涼。

古詩原文及賞析2

原文:

白鬍桃

紅羅袖裏分明見,白玉盤中看卻無。

疑是老僧休唸誦,腕前推下水晶珠。

譯文:

剛纔分明看到那姑娘繡花紅衣袖襯托一個白晃晃的東西,怎麼一放在白色瓷盤裏卻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玩意就像老和尚唸完經以後,從手腕上退下的晶瑩剔透的水晶珠。

註釋:

[1]紅羅袖:繡花紅衣袖

[2]白玉盤:白色瓷盤

[3]疑:此詩詩眼,就像的意思

[4]“水精”即“水晶”。但《全唐詩》原文裏作“精”。

賞析:

白鬍桃,一種普通果物,而在“詩仙”李白筆下,竟是那樣冰清玉潔,那樣的靈秀剔透。這首詠物小詩的開首兩句就很不一般:“紅羅袖中分明見,白玉盤中看卻無”這裏,詩人從五顏六色中挑出紅、白兩色作底色,來襯托白鬍桃的潔白無瑕你看,將它藏在紅羅袖中.紅白分明,欲掩卻露;將它放在白玉盤上,桃盤一色,欲顯卻隱。這裏用一個“見”字,一個“無”字,兩相對比,不僅描繪出了胡桃的色澤,更賦予它活潑與頑皮。這個白色的果物像個小精靈,它以紅羅爲伴時,突顯着自己;而當它滾動到白玉盤中時,卻又好像消逝了。以上兩句,本來就生動得叫人感到白鬍桃在和人捉迷藏,可緊接着的兩句,詩人又把一幅寫意詩畫昇華到最高境界:“疑是老僧休唸誦,腕前推下水精珠。”這裏以珠寶比喻胡桃,極言了胡桃的晶瑩,同時,詩人發揮了自己的奇特想像,給小小的白鬍桃罩上了一層虛幻迷離的色彩:難怪它白得那樣純正,那樣透靈,卻原來它久綴於老僧的腕上,長聽經文唸誦,長受佛家香火,哪裏還會不白?哪裏還會不清?在這種氛圍中,讓人不得不下功夫去分辨:此物究竟是普通的胡桃,還是珠寶?這種“似是而非”,實在是不可勝收的朦朧美!詩中“疑”字本身說明它不是真的,讓讀者有更好的想象空間,承上啓下,爲下文做了鋪墊,此詩語言平實,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白鬍桃本是一種俗物,可一經大詩人李白的神筆點化,它卻變得如珠似玉、高貴華美了!詩人那瑰麗奇特的“詩心”和那“點石成金”的生花妙筆,那狀物卻不滯於物、繪形而不囿於形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這首小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總之,這首詩雖無深意,但設想奇特,行文通俗且美妙,把白鬍桃的形象描繪得生動而有趣。

古詩原文及賞析3

原文: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餘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c飲。

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

衆駭異,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

屋樑椽柱,錯折有聲。

相顧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

見樓閣房舍,僕而復起;

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

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

河水傾潑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

逾一時許,始稍定。

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

後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

某家樓臺南北易向;

棲霞山裂;

沂水陷穴,廣數畝。

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有邑人婦,夜起溲溺,回則狼銜其子。

婦急與狼爭。

狼一緩頰,婦奪兒出,攜抱中。

狼蹲不去。

婦大號。

鄰人奔集,狼乃去。

婦驚定作喜,指天畫地,述狼銜兒狀,已奪兒狀。

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縷,乃奔。

此與地震時男婦兩忘者,同一情狀也。

人之惶急無謀,一何可笑!

譯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發生了大地震。當時,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篤之在燈下喝酒。忽然聽見有種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從東南方向過來,向西北方向滾去。大家都很驚駭詫異,不知是什麼緣故。不一會兒,只見桌子搖晃起來,酒杯翻倒;屋樑房柱,發出一片咔咔的斷裂聲。衆人大驚失色,面面相覷。過了好久,才醒悟過來是地震,急忙衝出屋子。只見外面的樓閣房屋,一會兒斜倒在地上,一會兒又直立起來;牆倒屋塌的聲音,混合着孩子號哭的聲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聾。人頭暈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隨着地面顛簸。河水翻騰出岸邊一丈多遠;雞叫狗吠,全城大亂。過了一個時辰,才稍微安定下來。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爭相講着剛纔的事情,都忘了沒穿衣服。

後來,聽說這次地震時,某處有口水井井筒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樓臺南北掉了個方向;棲霞山裂了道縫;沂水陷下了一個有幾畝大的地穴。這真是少有的奇異災變啊!

註釋:

[1]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戌刻:晚七時至九時。

[2]稷(jì記)下:地名。此指臨淄。《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注引劉向《別錄》:“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

[3]傾仄:傾斜。仄,通“側”。

[4]棲霞:縣名。今屬山東省。

[5]沂水:縣名。今屬山東省。

[6]溲(sōu叟)溺(niào尿):小便。

[7]緩頰:猶鬆嘴。

[8]一何:多麼。

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作者的耳聞目睹與體驗,描述了康熙七年間發生在山東的大地震。文章記述地震的過程非常的清晰,從“聲如雷”“几案擺簸”到“牆傾屋塌”“河水傾潑”,寫出了地震由弱到強的過程,這是從物的角度描述。“衆駭異”“相顧失色”到“男女裸聚”,從人的神態進行側面烘托,寫地震嚴重的程度。最後的耳聞,揭示出了地震破壞的程度,並由此發出了“真非常之奇變”的感慨。

結構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雖小,但所營造的結構卻完整縝密,平整均衡,單純精美。記事由隱入顯,循序漸進,層層開拓境界,逐步創造高潮、首尾連貫完美,通篇委區盡態。結構的藝術處理,貴在線索的貫穿。它運用自如地按記述文的表現形式,以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爲線索,把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組裝起來,連動式地推到讀者面前:

第一幅、燭前對飲圖:聞有聲如雷,衆駭異,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內,震盪圖: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

第三幅、戶外,大震圖;樓閣房舍,僕而復起;牆倒屋塌,兒啼女號。人不能立,隨地轉側。河水傾潑,雞嗚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圖:競相告語,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後山河圖:水井傾仄,樓臺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聯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奪子圖”。此圖既如繪畫,又若小說。

五幅畫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現了一場怵目驚心的大地震的全部過程,正好表明地震發生(第一圖)、發展(二圖)、高潮(三圖)、緩和(四圖)、終結(五圖)的程序。最後以聯想方式出現的“奪兒圖’’強化了第四圖的思想。這裏的文字都有極強的可感性與可繪性。

事出突然,事先沒有徵兆,只聽得隆隆雷聲,由遠及近,人們驚異,但不知原因。一會兒,桌子搖動,杯子傾倒,屋樑有聲,人們你看我,我看你,大驚失色,但不知何故。過了好一會兒,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點跑出來。這種描寫是人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一時驚慌失措,理性思維暫停的實際。以上是室內情況。

跑出屋子以後,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築物忽起忽落,說明地表在上下顛簸。繼之是聽到房屋倒塌聲、兒啼女號聲。剛纔是從屋裏跑着出來的,所有沒感覺到不穩。停下來以後,才覺得站立不穩,於是快點坐下,隨地轉側。

此時,人驚恐萬狀,無暇交流情況。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地震停了,人們情緒稍有安定,這時,大家纔有可能“競相告語”,急於宣泄內心恐懼,抱團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沒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在地震的當時,不可能瞭解其他地方情況。震情和緩了,十里八鄉的親戚朋友才互相探訪,打聽安危,於是外地情況不斷傳來,纔有某處井傾側,樓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的傳聞。

寫震前、震中、震後;寫房內、房外、街上;寫所見、所聞。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合情合理,井井有條,緊緊相扣,一氣呵成。再現地震現場畫面,非親臨其境者寫不出。

古詩原文及賞析4

原文:

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爲,我藝黍稷。

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我倉既盈,我庾維億。

以爲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

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祝祭於祊,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執爨踖踖,爲俎孔碩。

或燔或炙,君婦莫莫。

爲豆孔庶,爲賓爲客。

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

我孔戁矣,式禮莫愆。

工祝致告,徂賚孝孫。

苾芬孝祀,神嗜飲食。

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既齊既稷,既匡既敕。

永錫爾極,時萬時億。

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孝孫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屍載起。

鐘鼓送屍,神保聿歸。

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樂具入奏,以綏後祿。

爾餚既將,莫怨具慶。

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神嗜飲食,使君壽考。

孔惠孔時,維其盡之。

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譯文:

田野裏生長簇簇蒺藜,去清除這些帶刺荊棘。爲什麼自古就這樣做?因爲要種植高粱小米。我們的小米長得茂盛,高粱在地裏排得整齊。糧食堆滿我們的穀倉,囤裏也裝得嚴實緊密。用它們做成美酒佳餚,作對列祖列宗的獻祭。請他們前來享用祭品,賜我們宏福無與倫比。

我們步趨有節神端莊,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獻冬烝和秋嘗。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獻上。司儀先祭於廟門之內,那儀式隆重而又輝煌。祖宗大駕光臨來享用,神靈將它們一一品嚐。孝孫一定能獲得福分,賜予的福分宏大無量,賴神靈保佑萬壽無疆!

掌膳的廚師謹慎麻利,盛肉的銅器碩大無比,有人燒肉又有人烤炙。主婦懷敬畏舉止有儀,盤盞中食品多麼豐盛,席上則是那賓客濟濟。主客間敬酒酬答來往,舉動合規矩彬彬有禮,談笑有分寸合乎時宜。祖宗的神祇大駕光臨,賜福回報子孫的心意,萬壽無疆宏福與天齊!

祭祀中我們極其恭謹,因而禮儀周全沒毛病。於是司儀向大家致辭,賜福給主祭孝子賢孫。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靈很喜歡又吃又飲,要賜給你衆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舉行,態度恭敬而舉止敏捷,莊嚴隆重又小心謹慎。因而永賜你極大福分,成萬成億綿長無窮盡!

各項儀式都已經完成,鐘鼓之樂正準備奏鳴。孝孫也回到原來位置,司儀致辭向大家宣稱:神靈都已喝得醉醺醺。神屍起身離開那神位,把鐘鼓敲起送走神屍,祖宗神祇於是轉回程。那邊衆廚師和主婦們,很快地撤去餚饌祭品。在場的諸位父老兄弟,一起來參加家族宴飲。

樂隊移後堂演奏曲調,大夥享用祭後的酒餚。這些酒菜味道實在好,感謝神賜福莫再煩惱。大家都吃得酒足飯飽,叩頭致謝有老老少少。神靈愛吃這美味佳餚,他們能讓您長壽不老。祭祀十分順利而圓滿,賴主人盡心恪守孝道。願子孫們莫荒廢此禮,永遠繼承將福壽永葆!

註釋:

1.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

2.楚楚:植物叢生貌。

3.言:愛,於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

4.蓺(yì):即“藝”,種植。

5.與與:茂盛貌。

6.翼翼:整齊貌。

7.庾(yǔ):露天糧囤,以草蓆圍成圓形。維:是,一訓“已”。億:形容多。一說“億”猶“盈”,滿。

8.享:饗,上供,祭獻。

9.妥:安坐。侑:勸進酒食。

10.介:借爲匄(gài),求。景福:大福。

11.濟(jǐ)濟:嚴肅恭敬貌。蹌(qiāng)蹌:步趨有節貌。

12.絜(jié):同“潔”,洗清。

13.烝(zhēng):冬祭名。嘗:秋祭名。

14.剝:宰割支解。亨(pēng):同“烹”,燒煮。

15.肆:陳列,指將祭肉盛於鼎俎中。將:捧着獻上。

16.祝:太祝,司祭禮的人。祊(bēng):設祭的地方,在宗廟門內。

17.孔:很。明:備,指儀式完備。

18.皇:往。一說爲彷徨,即神靈徘徊。

19.神保:神靈,指祖先之靈。一說指降神之巫。饗:享受祭祀。

20.孝孫:主祭之人。慶:福。

21.介福:大福。

22.執:執掌。爨(cuàn):炊,燒菜煮飯。踖(jí)踖:恭謹敏捷貌。

23.俎(zǔ):祭祀時盛牲肉的銅製禮器。碩:大。

24.燔(fán):燒肉。炙:烤肉。

25.君婦:主婦,此指天子、諸侯之妻。莫莫:恭謹。莫,一說勉也。

26.豆:食器,形狀爲高腳盤。庶:衆,多,此指豆內食品繁多。

27.獻:主人勸賓客飲酒。酬:賓客向主人回敬。

28.卒:盡,完全。度:法度。

29.獲:得時,恰到好處。一說借爲“矱(yuē)”,規矩。

30.神保:神靈,神的美稱。格:至,來到。

31.攸:乃。酢(zuò):報。

32.熯(nǎn):通“戁”,敬懼。

33.式:發語詞。愆(qiān):過失,差錯。

34.工祝:太祝。致告:代神致詞,以告祭者。

35.徂(cú):往,一說通“且”。賚(lài):賜予。

36.苾(bì):濃香。孝祀:猶享祀,指神享受祭祀。

37.卜:給予。賜予。

38.如:合。畿(jī):借爲期。式:法,制度。

39.齊(zhāi):通“齋”,莊敬。稷:疾,敏捷。

40.匡:正,端正。敕:通“飭”,嚴整。

41.錫:賜。極:至,指最大的福氣。

42.時:是,一說訓或。

43.戒:備,一說訓告。

44.徂位:指孝孫回到原位。

45.具:俱,皆。止:語氣詞。

46.皇屍: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讚美之詞。載:則,就。

47.聿(yù):乃。

48.宰:膳夫,廚師。

49.廢:去。徹:通“撤”。廢徹謂撤去祭品。不遲:不慢。

50.諸父:伯父、叔父等長輩。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

51.備:盡,完全。言:語中助詞。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後在後殿宴飲同姓親屬。

52.具:俱。入奏:進入後殿演奏。祭在宗廟前殿,祭後到後面的寢殿舉行家族私宴。

53.綏(suí):安,此指安享。後祿:祭後的口福。祿,福,此指飲食口福。祭後所餘之酒肉被認爲神所賜之福,故稱福酒、胙肉。

54.將:美好。

55.莫怨具慶:指參加宴會的人皆相慶賀而無怨詞。

56.小大:指尊卑長幼的各種人。稽(qǐ)首:跪拜禮,雙膝跪下,叩頭至地。一種最恭敬的禮節。

57.考:老。壽考,長壽。

58.孔:甚,很。惠:順利。時:善,好。

59.維:同“唯”,只有。其:指主人。盡之:盡其禮儀,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禮節。

60.替:廢。引:延長。引之,長行此祭祀祖先之禮儀。

賞析:

全詩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第一章寫祭祀的前奏。人們清除掉田地裏的蒺藜荊棘,種下了黍稷,如今獲得了豐收。豐盛的糧食堆滿了倉囤,釀成了酒,做成了飯,就可用來獻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進入對祭祀活動的描寫。人們步履整肅,儀態端莊,先將牛羊涮洗乾淨,宰剝烹飪,然後盛在鼎俎中奉獻給神靈。祖宗都來享用祭品,並降福給後人。第三章進一步展示祭祀的場景。掌廚的恭謹敏捷,或燒或烤,主婦們勤勉侍奉,主賓間敬酒酬酢。整個儀式井然有序,笑語融融,恰到好處。二、三兩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寫司儀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詞:祭品豐美芬芳,神靈愛嘗;祭祀按期舉行,合乎法度,莊嚴隆重,因而要賜給你們億萬福祿。第五章寫儀式完成,鐘鼓齊奏,主祭人迴歸原位,司儀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屍”也起身引退。鐘鼓聲中送走了皇屍和神靈,撤去祭品,同姓之親遂相聚宴飲,共敘天倫之樂。末章寫私宴之歡,作爲祭祀的尾聲。在樂隊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後的美味佳餚,酒足飯飽之後,老少大小一起叩頭祝福。

讀這首詩,可以想見華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時的那種熱烈莊嚴的氣氛,祭後家族歡聚宴飲的融洽歡欣的場面。詩人運用細膩詳實的筆觸將這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全詩結構嚴謹,風格典雅,由序曲到樂章的展開,到尾聲,宛如一首莊嚴的交響樂。

古詩原文及賞析5

書湖陰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長把茅草屋檐掃乾乾淨淨無鮮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壠是你親手培栽。

一條流水護着田將叢綠纏繞如帶,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賞析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讚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前兩句是庭院之景,乾淨無苔是由於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於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後兩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於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鵰的感覺。

其次運用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工創造的美,那麼環境的美是天然施設的美。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造與天然美結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爲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古詩原文及賞析6

原文:

素冠

庶見素冠兮?

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

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

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譯文:

有幸見你戴白冠守禮如儀,見你身體是如此瘦弱憔悴,都是因爲盡禮而憂傷勞累。

有幸見你穿白衣守禮如儀,我也情不自禁地哀慼傷悲,好想和你一路同行相攜歸。

有幸見你白冠白衣白蔽膝,我內心深處憂傷沉沉涌積,恨不得和你同悲融爲一體!

註釋:

⑴素冠:白帽。

⑵庶:幸。

⑶棘人:罪人。棘,執囚之處。一說,瘦也。欒欒:拘束,不自由。一說,瘦瘠貌。

⑷摶(tuán)摶:憂苦不安。

⑸聊:願。一說“且”。

⑹韠(bì):即蔽膝,古代官服裝飾,革制,縫在腹下膝上。

⑺蘊結:鬱結,憂思不解。

⑻如一:如同一人。

賞析:

如果把此詩看成是一首痛惜賢臣遭受迫害斥逐的詩,那麼,首章寫那位遭受迫害斥逐的賢臣,他頭戴素冠,身體瘦瘠贏弱,憂心忡忡,由外在形貌而及內心活動,將人物形象逐漸展現出來,頗有屈子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顏色憔悴”的意味,帶有濃厚的悲劇氣氛。第二、三兩章,首句仍寫“棘人”服飾,前章“素冠”與此“素衣”、“素韠”由上而下地描繪出“棘人”全身服飾,“素”字使人想見賢臣清白高潔的形象。第二句“我心傷悲”云云,直抒詩人情愫。第三句“同歸”、“如一”云云,表明詩人的意願,思想情感較之“傷悲”、“蘊結”又進了一層。全詩人物形象鮮明,詩人情感深厚,每句均以語氣詞“兮”字煞尾,悲音繚繞,不絕於耳。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當賢臣遭受迫害斥逐之時,詩人毫無避忌之心,明確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和與之同歸的態度,此種精神難能可貴,於世情友道頗有教益。則詩人亦爲貞良之士,可知也。

此詩從第一章寫素冠、第二章寫素衣,第三章進一步轉入素色蔽膝,自上而下,一路寫來,詩人所遇君子全身素裹,潔白的裝束,素樸的品德,令人見之肅然起敬。

如果把此詩看成愛情詩,那麼,每章首句就是以服飾代人,表示急切希望見到對方,次句訴說因見不到而憂思悲傷,末句說願永結同心。

古詩原文及賞析7

原文:

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譯文:

⑴勤政樓:唐玄宗開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稱“勤政務本之樓”,是玄宗處理政務、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⑵千秋佳節: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爲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欽定這一天爲千秋節,佈告天下。

⑶承露絲囊:每年一度的千秋節,玄宗都舉行盛典,大宴羣臣,接受羣臣祝壽。“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參《唐會要》)。

⑷紫苔:《拾遺記》:“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鋪:宮門上的安裝門環的金屬底託,多鑄成獸形以爲裝飾。

註釋:

⑴勤政樓:唐玄宗開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稱“勤政務本之樓”,是玄宗處理政務、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⑵千秋佳節: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爲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欽定這一天爲千秋節,佈告天下。

⑶承露絲囊:每年一度的千秋節,玄宗都舉行盛典,大宴羣臣,接受羣臣祝壽。“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參《唐會要》)。

⑷紫苔:《拾遺記》:“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鋪:宮門上的安裝門環的金屬底託,多鑄成獸形以爲裝飾。

賞析:

勤政樓原是唐玄宗用來處理朝政、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地方,建於公元720年(開元八年),位於長安城興慶宮的西南角,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本之樓”。

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舊曆八月五日,唐玄宗爲慶賀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定這一天爲千秋節,佈告天下。並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舞於勤政樓下,又於樓中賜宴設酺,“羣臣以是日進萬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千秋節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節。然而由於玄宗晚年“勤政務本”早成空話,到安史之亂爆發,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節也隨之徒有虛名了,甚至連當年作爲贈送禮物的承露絲囊也見不到了。詩的第一句說佳節空在,是總論,第二句說絲囊已無,則是抓住了“承露囊”這個千秋節最有代表性的物品來進一步補襯,使得“名空在”三字具體着實了。

這首詩的後兩句寫詩人移情於景,感昔傷今。杜牧善於以詩論史,借古諷今。“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兩句採用《詩經·王風·黍離》的筆法,用宮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長暗示王朝興衰之意。

《詩境淺說續編》雲:“開元之勤政樓,在長慶時白樂天過之,已駐馬徘徊,及杜牧重遊,宜益見頹廢。詩言問其名則空稱佳節,求其物已無復珠囊,昔年壯麗金鋪,經春雨年年,已苔花繡滿矣。”金鋪,是大門上的一種裝飾物,常常做成獸頭或龍頭的形狀,用以銜門環。用銅或鍍金做的,叫金鋪,用銀做的叫銀鋪。紫苔是苔蘚的一種,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

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景,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慨嘆曾經百戲雜陳的樓前,經過一個世紀的巨大變化,竟變得如此凋零破敗。可以想象,當杜牧走過這個前朝遺址時,所看到的是雜草叢生,人跡稀少,重門緊閉的一片淒涼景象。

詩人不寫別的,偏偏從紫苔着筆。這是因爲紫苔那無拘無束,隨處生長,自得其樂的樣子深深地觸動了他此時慘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對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體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見意,又從紫苔說開去,用紫苔的滋長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說紫苔上了金鋪,是一種誇張的手法。當年威嚴可畏的龍頭獸首,而此時綠鏽滿身,如同長滿了青苔一般,這就進一步烘托了勤政樓被人遺忘而常年冷落的淒涼衰敗的景象。這裏,“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這筆法可謂婉曲迴環,寫景入神了。

這首詩是詩人在極度感傷之下寫成的,全詩卻不着一個“悲”字。從詩的整體看,詩人主要採用明賦暗比的方法。前兩句寫的是此刻之衰,實際上使人緬懷的是當年之盛;後兩句寫的是此時紫苔之盛,實際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樓”此時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對比鮮明,文氣跌宕有致,讀來回味無窮。

古詩原文及賞析8

原文:

經火山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

譯文:

久已聽說的火山今日才見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縣東。

赤色的火焰燒紅了胡天的雲,炎熱的氣流蒸騰在邊塞上空。

不知道由陰陽二氣構成的熱能,爲什麼獨獨燃燒在這座山中?

我在嚴冬時節裏來到這裏,山下仍然是一陣陣熱風。

人和馬都熱得汗流浹背,誰能探究大自然的奧妙無窮?

註釋:

⑴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魯番盆地北部。王延德《高昌行記》:“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煙氣涌起,而無雲霧。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

⑵突兀:高聳貌。蒲昌:唐代縣名,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東鎮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⑶虜雲: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上空的雲。

⑷炎氛:熱氣;暑氣。唐儲光羲《行次田家隩樑作》詩:“田家俯長道,邀我避炎氛,當暑日方晝,高天無片雲。”

⑸陰陽炭:即指由陰陽二氣結合的熔鑄萬物的原動力。語出西漢賈誼《鵩鳥賦》:“天地爲爐兮,造化爲之;陰陽爲炭兮,萬物爲銅。”

⑹炎風:熱風。唐韓愈《縣齋有懷》詩:“毒霧恆薰晝,炎風每燒夏。”

⑺孰:誰。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爲大爐,以造化爲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賞析:

此詩寫親眼所見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見”的一個“始”字,發出了百聞不如一見的慨嘆。“突兀蒲昌東”中的“突兀”一詞,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聳之貌,又描繪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搖直上的宏偉氣勢。起始二句,氣勢宏大。

接着“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二句繼續寫火焰山的威勢。“虜雲”、“塞空”,既表示其空間的高遠,又象徵着異族活動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卻能燃燒那遠天的雲朵,灼燙的氣浪蒸熱了廣漠的塞空。將火焰山置於廣闊的塞空虜雲之間,以烘托其熱力威猛之勢,聯想合理,誇張恰到好處,煉字精當,意韻喻長。尤其是一個“燒”字,將火山烈焰指向虜雲;一個“蒸”字,使火焰山熱氣威及遠塞,由低向高,由近及遠,順着火焰山熱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劃出火焰山名不虛傳的威勢。這種浪漫主義色彩的誇張,並非不着邊際地虛嘆,而是基於生活的真實和詩人志向的高遠。在這裏,詩人沒有拘泥於火焰山近景紅巖焦土的精雕細刻,而是從遠處的“赤焰”和“炎氛”,“虜雲”和“塞空”着眼,以山比軍、以熱喻威,使詩歌飽含深廣的意境。

接着,詩人在反問中發出驚歎:“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西漢賈誼在《鵩鳥賦》中把自然界萬物的生成變化比喻成金屬的熔鑄,岑參此處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種新奇的意境:火爐之大,如天高地闊,燃料之多,集全部陰陽於一地,從而燃着了這座石山。意爲火焰山舉世無雙,爲世上萬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襯手法,再現火焰山威勢,一物多詠,造成連貫的氣勢。詩人自長安來,一路天寒地凍,唯獨邊塞火山熱氣蒸人,人和馬都大汗淋漓。這種驅寒使熱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絕不能能爲之。這裏,詩人通過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真實地描繪出火焰山奇特怪異的景象和無窮無盡的強大威力。可以想見,來到火焰山前,詩人觸景生情,氣貫長虹,更加激發了在邊塞施展宏圖的志向。

古詩原文及賞析9

原文:

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樵彼桑薪,卬烘於煁。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念子懆懆,視我邁邁。

有鶖在樑,有鶴在林。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樑,戢其左翼。

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遠,俾我疧兮。

譯文:

芬芳菅草開白花,白茅束好送給他。如今這人去遠方,使我孤獨守空房。

濃濃雲霧空中飄,沾溼菅草和絲茅。我的命運多艱難,他還不如雲露好。

滮水緩緩向北流,浸潤稻田綠油油。邊號邊歌心傷痛,思念那人在心頭。

砍那桑枝作柴薪,燒在竈裏暖在身。想起那個健美人,實在讓我傷透心。

宮內敲起大樂鍾,聲音必定外面聞。懷念使我神不寧,你卻視我如路人。

醜惡禿騖在魚梁,高潔白鶴在樹林。想起那個健美人,實在煎熬我的心。

一對鴛鴦在魚梁,嘴插翅下睡得香。可恨這人沒良心,轉眼之間把我忘。

扁扁平平乘車石,雖然低下有人踩。恨他離我如此遠,讓我痛苦實難捱。

註釋:

1.白華:即“白花”。

2.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蘆芒。

3.白茅:又名絲茅,因葉似矛得名。

4.之遠:往遠方。

5.俾(bǐ):使。

6.英英:又作“泱泱”,雲潔白之貌。

7.露:指水氣下降爲露珠,兼有沾濡之意。

8.天步:天運,命運。

9.不猶:不如。一說不良。

10.滮(biāo):水名,在今陝西西安市北。

11.嘯歌:謂號哭而歌。傷懷:憂傷而思。

12.碩人:高大的人,猶“美人”。此處當指其心中的英俊男子。

13.樵:薪柴,此處指採木爲樵。桑薪:桑木柴火。

14.卬(áng):我。女子自稱。煁(shén):越冬烘火之行竈。

15.勞:憂愁。

16.鼓鍾:敲鐘。鼓,敲。

17.懆(cǎo)懆:愁苦不安。

18.邁邁:不高興。

19.鶖(qīu):水鳥名,頭與頸無毛,似鶴,又稱禿鷲。樑:魚梁,攔魚的水壩。

20.鶴在林:鶴爲高潔之鳥,反在林,比喻所愛之人已遠離去。

21.戢(jí)其左翼:鴛鴦把嘴插在左翼休息。

22.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專一。

23.有扁:即“扁扁”,乘石的樣子。乘石是乘車時所踩的石頭。

24.履:踩,指乘車時踩在腳下。

25.疧(qí):因憂愁而得相思病。

賞析:

此詩八章,每四句爲一章。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興,映射夫婦之間相親相愛正是人間常理。其中的菅草白華和茅草之白有象徵純潔與和諧的愛情意義,與《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純束”相參證,可見“白茅”在當時是一個常用的帶有象徵意義的意象。本來常理不言自明,可是這裏偏偏是“之子之遠,俾我獨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詩悽婉哀傷的悲劇基調。

第二章以白雲普降甘露滋潤那些菅草和茅草,反興丈夫違背常理,不能與妻子休慼與共。雖然從字面上看是白雲甘露對菅草茅草的滋潤與命運之神對被棄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間存在着直接的對應和映射關係,但實際上看似怨天實爲尤人,矛頭所向實際是這不遵天理的負心丈夫。

詩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對應無情丈夫對妻子的薄情寡義。此章雖然在起興方法上與前兩章一樣,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興人情乖戾,故鄭箋解釋曰:“池水之澤,浸潤稻田使之生殖,喻王無恩於申後,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緊接着長歌當哭的女主人公話鋒一轉,由“之子”轉向“碩人”。關於“碩人”,前人如孔穎達疏引王肅、孫毓說,以爲碩人指申後,朱熹《詩集傳》以爲碩人指幽王。揆諸原詩,以下提及碩人的兩章都以物不得其所爲喻,暗指人所處位置不當。鄭玄箋解“碩人”爲“妖大之人,謂褒姒”,與詩意合。話鋒既轉,下一章的感嘆就顯得自然而貼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興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興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賞,反遭遺棄的命運。與自身命運相反,“維彼碩人”,想起那個“妖大之人”卻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這一切實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鐘聲聞於外,興申後被廢之事必然國人皆知。俗語“沒有不透風的牆”,此之謂也。自己已經被廢,心卻念念不忘,於是有了“念子懆懆”的棄婦;既已棄之,必先厭之,於是有了“視我邁邁”的無情丈夫。對比中棄婦的善良和順、丈夫的輕薄無情顯得更爲鮮明。

第六章詩意與第四章相近,以鶴鶖失所興後妾易位。同時鶴的潔白柔順和鶖的貪婪險惡與申後和褒姒之間存在着隱喻關係。“妖大之人”的媚惑實在是女主人公被棄的一個重要原因,難怪她一次次地“維彼碩人,實勞我心”,想起那個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總是偶居不離的鴛鴦相親相愛,適得其所,反興無情無德的丈夫不能與自己白頭偕老的悖德舉動。這一章要與第四、五、六章連起來讀纔會更深一層地理解棄婦的怨恨。她實際上是在說:雖然那個妖冶的女人很有誘惑力,如果做丈夫的考慮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

詩最後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興申後被黜之後的悲苦命運。被遺棄的婦人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命運,“之子之遠,俾我疧兮”。面對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憂思成疾。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詩的首章以詠歎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詠歎終,亦以“兮”字結句。中間各章語氣急促,大有將心中苦痛一口氣宣泄乾淨的氣勢。緩急之間,頗有章法,誦讀之時有餘音繞樑之感。

古詩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詠荊軻

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爲虞。

千金奉短計,匕首荊卿趨。

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

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

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

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

炯然耀電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

長虹吐白日,倉卒反受誅。

按劍赫憑怒,風雷助號呼。

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

夷城芟七族,臺觀皆焚污。

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

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

世傳故多謬,太史徵無且。

譯文:

燕國秦國勢不兩立,燕太子丹爲這塊心病十分憂慮。

決定用樊於期腦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淺計謀,讓荊軻帶上匕首趕赴秦地。

整年裏卑詞厚禮,奉養荊軻,恰逢人們將受屠戮,軍事形勢十分危急。

微言大義激起樊氏深怨,獻出人頭,荊卿圓睜雙眼怒氣衝衝辭別燕國首都。

北風裏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場面壯烈,灑酒祭祀天地登車揮鞭長驅。

把密封樊於期首級的匣子送給宿敵秦王,當面打開燕國的地圖割讓土地。

突然間閃閃電光,圖窮匕首見,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熱心悸。

開始行事時銳氣何等鋒利,到緊要關頭他卻猶豫無計。

突然間似長虹橫貫太陽,匆忙中反而自遭誅殺。

秦王拔劍而起,盛怒伐燕,號呼聲似風雷貫耳,秦軍向燕地進發。

燕王斬下太子丹頭顱討好秦國,仍被追伐得到處奔跑,沒有容身之舍。

秦兵剷平城邑除掉燕王親姻家族,燕國的官署宮觀都被燒燬踐踏。

開始行事時指望消除災禍,最終反而觸動了災禍的機匣。

秦王的兼併靠的是詐力,與講信義的齊桓公大相徑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齊桓公的故事呢,實在叫做有勇無謀又愚有加。

世間流傳的史事本來就多有謬誤,太史公已從秦侍醫夏無且那裏早有嘆嗟。

註釋:

1.荊軻:戰國時著名俠客。戰國時期衛國人,好讀書擊劍,入燕,燕之處士田光亦善待之,後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

2.不兩立:不能同時並存。《戰國策·燕策三》:“燕秦不兩立,願太傅幸而圖之。”

3.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虞(yú):憂患,引申爲心病。

4.千金:指代秦將樊於期之首級。短計:淺陋的計謀。

5.荊卿:即荊軻。

6.窮年:整年。徇(xùn):順從。

7.且見屠:將要被屠殺。

8.微言:密謀;暗中進言。

9.燕(yān)都:指燕國首都。

10.朔風:北風,寒風。

11.爵(jué):古代酒器。長驅:向前奔馳不止。

12.函(hán)首:將首級裝入匣子。宿怨:指代秦王。

13.迥(jiǒng)然:明亮貌。電光:指匕首。

14.罔(wǎng):沒有,不是。正夫:這裏指行家。正:一作“匹”。

15.造端:開始;開端。

16.趑(zī)趄(jū):猶豫,不進貌。

17.倉卒(cù):即倉猝,匆忙急迫。

18.“按劍”二句:指秦王發怒攻打燕國事。

19.“慈父”二句:指燕王殺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20.芟(shān):割草,引申爲除去。七族:指親姻家族。

21.臺:古代官署名。焚污:謂焚燬玷辱。

22.弭(mǐ):消除、停止。

23.樞(shū):樞紐,機關,關鍵。

24.詐力:欺詐與暴力。

25.桓(huán)公: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以信爲號召,與秦之併兼詐力不同。

26.曹子:即曹沫,春秋時期著名刺客。

27.故:通“固”,本來。

28.太史:指太史公司馬遷。徵(zhēng):證明、應驗。無且(jū):指秦王侍醫夏無且。

賞析:

歷史故事“荊軻刺秦王”,歷代都有名人歌詠。晉代左思作有《荊軻飲燕市》,借歌詠荊軻以抒發對豪門權貴的蔑視;晉代陶淵明作《詠荊軻》,以詩的形式不僅再現了當年荊軻刺秦王的悲壯經過,而且以“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表明自己的嘆惋頌讚之情;而柳宗元作的這首《詠荊軻》內涵更爲豐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語言成功地描述了這一重大事件的錯綜複雜的情節,精心製造了一個接一個的高潮。特別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荊軻臨行時的悲壯場面和刺秦王的緊張激烈場面,生動體現出荊軻的勇敢、真誠、剛毅、愚狂的性格特徵,從而使荊軻的形象躍然於紙上。而此詩的新意更在於詩人對荊軻作出了“勇且愚”的評價。秦國虐待作爲人質的燕太子丹,殺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別是秦軍濫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國家的種種暴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對於像荊軻那些抵抗強秦,進行自保的人和事,則應給予一定的同情和頌讚;但是,對秦王採取暗殺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說是一種愚蠢而又危險的行徑。因爲這類行徑無論如何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詩人對荊軻刺秦王這一愚昧盲動之舉,表示了深深的嘆惋。燕太子丹錯誤地將燕國的命運完全寄託在荊軻一人身上,誘使荊軻充當犧牲品,而荊軻卻樂於效法古人,鋌而走險,終於喪命,這是歷史的悲劇。其實,荊軻即使能殺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國退還侵佔各國的土地,從而挽救大勢已去、行將滅亡的六國。

唐代俠風猶盛,安史之亂後,皇室與強藩之間矛盾劇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對方陣營中的要人一時成了熱門話題與首選的手段。此詩即反映了柳宗元對這種政治上的短視與盲動的輕蔑,也表達了作者在國家統一上排斥“詐力”的觀念。

古詩原文及賞析11

今夕爲何夕,他鄉說故鄉。

看人兒女大,爲客歲年長。

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

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

註釋

①夕:夜,這裏指除夕夜。

②爲客:客居他鄉。

③戎馬:這裏指戰爭。

④關山:關隘山川。渺茫:迷茫不清的樣子。

⑤椒葉酒:用椒葉泡製的酒。指新年祝福之酒。

⑥未敵:未能抵擋。這裏是未能阻止淚流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客中過除夕之夜的詩。在戰爭離亂的歲月,飄流在外的人,其思鄉之情更加濃烈。詩中就表現了這種頗爲沉痛的心情。詩的大意說:戰亂的歲月,弄得人們都弄不清今天的這個除夕,究竟是哪一年的除夕了。身在異鄉,談話中總是常常說到自己的家鄉。看到人家的兒女新年又增大一歲,更感到自己飄泊他鄉歲月的漫長。戰爭已經打了多年,還是沒完沒了,沒有休歇的時候。故鄉路遠,爲關山所阻隔,望去渺茫,回家的時間也很渺茫。捧着一杯祝福的椒葉酒,這酒也抵擋不住思鄉的淚水滾滾流淌。

古詩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偶題三首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譯文:

門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峯終日雲遮霧繞像戴着頭巾。

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裏落下,不知道雲哪裏來的。

衝破峽谷若雷霆在滾動,無數的瀑布噴涌而出。

斷枝枯草沒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隨着寒冷的碧水獨自流浪。

隨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頭,到了溪流的出水處卻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還是柱着手杖欣賞隨遇的潺潺美泉吧。

註釋: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絹一幅束髮,成爲幅巾,爲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東觀漢紀鮑永仁》:“更始役,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這裏指山。

②不道:猶不知。李白《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處:何處。

③擘開:衝開。

④斷梗枯槎:殘枝枯葉。

⑤縈迴:徘徊盪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鹹用《苔》:“每憶東行徑,移筇獨自還。”

賞析:

朱熹的《偶題三首》約作於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閒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這《偶題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第一首說常人只見到翻雲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詩通過對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終形成一川江水的過程,啓示人們持之以恆的奮鬥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第三首詩通過“探尋水源,尋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尋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會貫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執其一端,認定真理就在這裏,必如管中窺豹,是不能見到真相的。

這首小詩由敘而生感,因事而生議,體現了因小見大之意。首兩句敘事:作者隨着流水尋找溪水的源頭,可是走到源頭卻又感到一片惘然。爲什麼呢?因爲找不到源頭之水又是從何而來。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觸:世界萬物之源是很難找到的。這是唯心主義學派必然走入的死衚衕。不過這裏所指的萬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學的宇宙觀和倫理觀,他們認爲世界萬物由太極而生,所謂“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萬物”。那麼,太極又是什麼生的呢?是“無極”。“無極”又怎麼樣來的呢?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正如西方哲學家對人類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時,便用“上帝創造了人類”來解釋一樣。正因爲作者認爲真正源頭是永遠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隨處弄潺諼”自我安慰來結束了。

古詩原文及賞析13

《南歌子·驛路侵斜月》是南宋詞人呂本中創作的一首詞,該詞通過旅途見聞和感受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憂國傷時的痛苦心情。

【原文】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淒涼。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旅途風光景物與感受的小令。詞人作此詞時不但有一個時令背景(重陽佳節),而且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北宋滅亡後詞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使這首詞具有和一般的羈旅之作不同的特點。

上片爲旅途即景。開頭兩句,寫早行時沿途的風景。天上還掛着斜月,就動身上路了。驛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橋上尚凝結着一層曉霜。兩句中寫詞人自己動作的詞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寫斜月映路,實際上已經暗含人的早行。兩句意境接近溫庭筠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境,但溫詩前面直接點出“客行悲故鄉”,呂詞則情含景中,只於“驛路”、“曉霜”中稍透羈旅之意。此外“曉霜”兼點時令,爲的是下面提出“殘菊”不突然。

“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這兩句說的是路旁農舍外詞人看到矮籬圍成的小園中,一枝殘菊正寂寞地開着黃花。看到此景,詞人想起當天是應該飲酒賞菊的重陽佳節,又感慨到這年這節日,竟亂山深處的旅途中度過了。上句是旅途所見,下句是由此觸發的聯想與感慨。佳節思親懷鄉,是人之常情,更何況對於有家難歸(呂本中是壽州人)的詞人來說,由此引起的家國淪亡之痛便更爲深沉了。但詞人這裏並未點破這種痛苦,只是用“亂山深處過重陽”一語輕輕帶過,留待下片集中抒發感慨。兩句由殘菊聯想到重陽,又由重陽想到眼前的處境和淪亡的故鄉。詞人思緒曲折感慨萬千,而出語卻自然爽利。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下片的頭兩句,由早行所見所感想到夜間他鄉客宿情景。旅途中住宿,詞人因爲心事重重,老是睡不着覺,所以說“元無夢”;正因爲深夜不能入睡,就更加感到秋夜的漫長,所以說“寒更每自長”。句中着一“每”字,可見這種情形已非一日,而是羈旅中常有的。“元”、“每”二字,着意而不着力,言外更令人悽然。

一般的羈旅之行,特別是佳節獨處的時候,固然也會令人有這種難掩的寂寞和憂傷,但詞人之所以有此感,卻是另有一番滋味心頭。“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淒涼。”江左即是江東,這裏指的是南宋統治下的東南半壁河山。江左風光,歷來爲生長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詞人此時身在江東了,卻並未感到喜悅。原因是中原被佔、故鄉難歸,寂寞的旅途中,詞人思鄉之情不禁更加強烈,憂國的淒涼情緒也更加深沉了。兩句用“只言”虛提,以“不道”與“轉”反接,抑揚頓挫之間,正蘊含無窮憂傷時事的感嘆。詞寫到這裏,感情達到高潮,主題也就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它和一般羈旅之作不同的特點也自然流露出來了。

這首詞着力表現詞人的中原歸思,同時感情又有一個由隱至顯的過程。詞人結合特定的.景物、時令、旅途狀況,層層轉進,如剝繭抽絲般地來抒發感情,最後悽然歸思,這樣抒情便顯得很自然。詞的感情基調雖比較淒涼傷感,但格調卻清新流暢。這種矛盾的統一,構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格美,使人讀來雖覺悽傷卻無壓抑之感。

古詩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信南山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孫田之。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上天同雲。

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

既優既渥,既沾既足。

生我百穀。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曾孫之穡,以爲酒食。

畀我屍賓,壽考萬年。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

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曾孫壽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於祖考。

執其鸞刀,以啓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報以介福。

萬壽無疆。

譯文:

終南山山勢綿延不斷,這裏是大禹所闢地盤。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齊,後代子孫們在此墾田。劃分地界又開掘溝渠,田隴縱橫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陰雲密佈天上,那雪花墜落紛紛揚揚。再加上細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豐沛足量,滋潤大地並沾溉四方,讓我們莊稼蓬勃生長。

田地的疆界齊齊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壯茂盛。子孫們如今獲得豐收,酒食用穀物製作而成。可奉獻神屍款待賓朋,願神靈保佑賜我長生。

大田中間有居住房屋,田埂邊長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塊醃漬成鹹菜,去奉獻給偉大的先祖。他們的後代福壽無疆,都是依賴上天的賜福。

祭壇上滿杯清酒傾倒,再供奉公牛色紅如棗,先祖靈前將祭品獻好。操起綴有金鈴的鸞刀,剝開犧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鮮血和脂膏。

於是進行冬祭獻祭品,它們散發出陣陣芳香。儀式莊重而有條不紊,列祖列宗們駕臨徜徉。願神靈賜以宏福無量,子孫們享福萬壽無疆。

註釋: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終南山,在陝西西安南。

2.維: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經墾闢後的平展整齊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廣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溼之地。

4.曾孫:後代子孫。朱熹《詩集傳》:“曾,重也。自曾祖以至無窮,皆得稱之也。”相當於《小雅·楚茨》中所稱“孝孫”,故又作爲主祭者之代稱。田:墾治田地。

5.疆:田界,此處用作動詞,劃田界。理:田中的溝隴,此處亦用作動詞。疆指劃定大的田界,理則細分其地畝。

6.南東:用作動詞,指將田隴開闢成南北向或東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爾雅·釋天》:“冬曰上天。”同雲:天空佈滿陰雲,渾然一色。

8.雨(yù)雪:下雪,“雨”作動詞,降落。雰(fēn)雰:紛紛。

9.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

10.優:充足。渥(wò):溼潤。

11.沾:沾溼。

12.埸(yì):田界。翼翼:整齊貌。

13.彧(yù)彧:同“鬱郁”,茂盛貌。

14.穡:收穫莊稼。

15.畀(bì):給予。

16.廬:草廬,房屋。一說“蘆”之假借,即蘆菔,今稱蘿蔔。

17.菹(zū):醃菜。

18.皇祖:先祖之美稱。

19.祜(hù):福。

20.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時用。

21.騂(xīng):赤黃色(栗色)的牲畜。牡:雄性獸,此指公牛。

22.鸞刀:帶鈴的刀。

23.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24.烝(zhēng):冬祭。享:祭獻,上供。或以爲“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

25.苾(bì):濃香。

賞析:

此詩首章寫開疆拓土,開篇言:“信彼南山,維禹甸之。”詩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區。在詩人看來,這畿內的大片土地就是當年大禹治水時開闢出來的。毛傳訓“甸”爲治,而鄭箋則落實爲:“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劃分中的兩個等級。《周禮·地官·小司徒》雲:“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四甸爲縣,四縣爲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因而鄭箋等於坐實井田制起源於夏代。孔疏承鄭箋之說,謂“是則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裏之法也”,“是則丘甸之法,禹之所爲”。儘管有的學者認爲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調法,虞夏之制未有聞焉”(孔疏引孫毓說),但鄭、孔之說也不無參考意義。

首章末二句雲:“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雲:“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可見古人對經理田界是非常重視的。毛傳釋此詩云:“疆,畫經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學者解釋得更爲具體,如王安石說:“疆者,爲之大界;理者,衡從(橫縱)其溝塗。”(《呂氏家塾讀詩記》引)呂氏又引長樂劉氏說雲:“疆謂有夫、有畛、有塗、有道、有路,以經界之也。理謂有遂、有溝、有洫、有澮、有川,以疏導之也。”劉氏之說當是依據《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這裏所謂“南東其畝”也與井田制有關。此句指順應地形、水勢而治田,南指其田隴爲南北向者,東則爲東西向者,此即《齊風·南山》所云“衡從其畝”。鄭箋釋曰:“‘衡’即訓爲橫。韓詩云:東西耕曰‘橫’。‘從’……韓詩作‘由’,雲:南北耕曰‘由’。”《左傳·成公二年》載:晉郤克伐齊,齊頃公使上卿國佐求和於晉營,晉人要求“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也就是使齊國的隴畝全部改爲東西向,這樣晉國一旦向齊國進兵,就可長驅直入。國佐回答晉人說:“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國佐引此篇爲據,說明先王當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據不同的地勢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東西向的田隴,如今晉國爲了軍事上的便利而強令齊國改變田隴的走向,是違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見諸其他典籍,但情節上有些出入。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雲:“晉文公伐衛,東其畝。”《呂氏春秋·簡選)雲:“晉文公東衛之畝。”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雲:“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種證明。因爲畝道系以國都爲中心,故有南北縱走與東西橫貫的兩種大道。南北縱走的是南畝,東西橫貫的就是東畝。《詩》上所說的‘我疆我理,南東其畝’,就是這個事實。……這些資料好像與井田制並無直接關係,而其實它們正是絕好的證明。”(《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評》)

第二章寫風調雨順。天上彤雲密佈,瑞雪紛紛,加之小雨如酥,潤澤大地,五穀豐登。

第三章寫酒食祭祖。地界整齊,莊稼茂盛,曾孫收穫,釀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賓客,靜享清福,萬壽無疆。

第四章寫瓜菹獻祭。田中有廬,地畔種瓜,剝削乾淨,醃漬上供,敬獻先祖。曾孫長命百歲,都是受上天佑護。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廬”,說者也以爲與井田有關。《呂氏家塾讀詩記》引邱氏說雲:“公田百畝內,除二十畝爲八家治田之廬。”又引董氏曰:“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每家廬舍二畝半。”按《孟子·公孫丑上》述井田雲:“方里而井,井凡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榖樑傳·宣公十五年》稱:“古者三百步爲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古者公田爲居,井竈蔥韭盡取焉”。範寧注:“此除公田八十畝,餘八百二十畝。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畝。除二十畝,家合二畝半爲廬舍”,“八家共居”。《韓詩外傳》載:“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爲一井。……八家爲鄰,家得百畝。餘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爲公田十畝,餘二十畝共爲廬舍,各得二畝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招,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親而相好。《詩》曰:‘中田有廬,疆埸有瓜。’”以上諸說大同小異,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廬舍二十畝。說詩者多從其說,但箋疏別有所解。鄭箋雲:“中田,田中也。農人作廬焉以便其田事。”孔疏雲:“古者宅在都邑,田於外野,農時則出而就田,須有廬舍,于田中種穀,於畔上種瓜,所以便地也。”按箋疏之說,田中的廬舍成了農民在地裏幹活時的臨時住所了。到了郭沫若,乾脆推翻舊說,以爲廬與瓜爲對文,廬也當爲植物,故廬爲蘆之假借,正如“南山有臺,北山有萊”,“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臺、萊、瓜、壺均爲植物一樣。郭氏別出心裁,也可聊備一說(參見《由周代農事詩論到周代社會》)。

第五章寫清酒犧牲。先以清酒祭獻,繼之以紅色雄牛作牲,一併敬獻先祖享受。曾孫作爲主祭之人,手執帶鸞鈴之刀,剝開皮毛,取出血脂,乾乾淨淨敬獻先祖。

第六章寫祭典禮成。冬祭進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報子孫大福大貴,萬壽無疆。

古詩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賓之初筵

賓之初筵,左右秩秩。

籩豆有楚,殽核維旅。

酒既和旨,飲酒孔偕。

鐘鼓既設,舉酬逸逸。

大侯既抗,弓矢斯張。

射夫既同,獻爾發功。

發彼有的,以祈爾爵。

籥舞笙鼓,樂既和奏。

烝衎烈祖,以洽百禮。

百禮既至,有壬有林。

錫爾純嘏,子孫其湛。

其湛曰樂,各奏爾能。

賓載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爾時。

賓之初筵,溫溫其恭。

其未醉止,威儀反反。

曰既醉止,威儀幡幡。

舍其坐遷,屢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儀抑抑。

曰既醉止,威儀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賓既醉止,載號載呶。

亂我籩豆,屢舞僛々。

是曰既醉,不知其郵。

側弁之俄,屢舞傞傞。

既醉而出,並受其福。

醉而不出,是謂伐德。

飲酒孔嘉,維其令儀。

凡此飲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恥。

式勿從謂,無俾大怠。

匪言勿言,匪由勿語。

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識,矧敢多又。

譯文:

客人剛來到筵前準備入席,分左右兩列落座謙讓有序。竹籩木豆排列得整整齊齊,籩豆裏的食品是那樣精緻。酒是那樣醇厚柔和又甜美,喝起酒來大家都非常滿意。編鐘和金鼓都已經擺佈好,賓主舉杯敬酒從容又安逸。天子的熊靶已經樹立起來,箭在弦上強弓也已經拉開。射手們已經聚集到靶場上,把你們的射箭本領拿出來。開弓放箭每發都要射中靶,爲的是罰你飲酒歡樂開懷。

執龠而舞吹起笙來敲響鼓,各種樂器一齊奏響多和諧。向創業的先祖們敬獻樂舞,以便附和燕禮的繁文縟節。繁複的禮制儀軌一一演遍,場面隆重盛大又氣氛熱烈。上神傳旨賜你們純潔祝福,子子孫孫永遠幸福又安康。子孫萬代幸福安康又快樂,盡情展示你們的本領特長。客人們手執酒杯尋找對手,陪酒的出來進去忙個不休。賓主們傾滿美酒舉杯痛飲,向列祖列宗進獻時鮮祭品。

客人們剛到未入席飲酒前,一個個溫文爾雅恭謹莊嚴;當他們還沒有喝醉的時候,一個個保持形象顧着臉面;等他們酩酊大醉以後再看,一個個舉動輕浮喪盡威嚴;離開自己的座位到處亂轉,不停地手舞足蹈姿態翩躚。當他們還沒有喝醉的時候,一個個保持形象謙抑低調;等他們酩酊大醉以後再看,一個個放浪形骸舉止輕佻;這都是喝酒不節制惹的禍,不知道自己的輕重亂了套。

客人喝醉酒以後你就看吧,又是大呼小叫還吵鬧不迭;打翻了我筵席上的籩和豆,手上亂抓亂撓步態也歪斜。這都是喝酒不節制惹的禍,不知道自己犯下多大過錯。頭上歪戴着帽子出盡洋相,還總是狂呼不止醉舞婆娑。如果喝醉了酒你及時離席,賓主雙方你好我好享清福。如果喝醉了酒還賴着不走,這就叫害人害己自取其辱。飲酒本是件非常好的事情,關鍵是要保持形象講風度。

總的來講吧飲酒這件事情,有人保持清醒有人醉糊塗。一般都要現場設立監酒官,有的還輔設個史官來監督。有人喝酒喝醉了當然不好,也有人喝不醉反倒不滿足。好事者不要再殷勤勸酒了,別讓好酒之輩太放縱輕忽。不該說的話不能張口就來,無根無據的話不要瞎禿嚕。喝醉酒之後胡說八道的話,罰他拿沒角的小公羊賠罪。三杯酒就認不清東西南北,哪裏還敢讓他再多灌幾杯?

註釋:

1.初筵:賓客初入席時。筵,鋪在地上的竹蓆。

2.左右:席位東西,主人在東,客人在西。秩秩:有序之貌。

3.籩(biān)豆:古代食器禮器。籩,竹製,盛瓜果乾脯等;豆,木製或陶製,也有銅製的,盛魚肉虀醬等,供宴會祭祀用。有楚:即“楚楚”,陳列之貌。

4.餚核:餚爲豆中所裝的食品,核爲籩中所裝的食品。旅:陳放。

5.和旨:醇和甜美。

6.孔:很。偕:通“皆”,遍。

7.醻(chóu):同“酬”。舉醻,舉杯。逸逸:義同“繹繹”,連續不斷。

8.大侯:射箭用的大靶子,用虎、熊、豹三種皮製成。一般的侯也有用布制的。抗:高掛。

9.斯:語助詞。張:張弓搭箭。

10.射夫:射手。

11.發功:發箭射擊的功夫。

12.有:語助詞。的:侯的中心,即靶心,也常指靶子。

13.祈:求。爾爵:爵,飲酒盡也;爾爵,據鄭玄箋“我以此求爵女(汝)”,則經文“以祈爾爵”爲倒文,“蓋但言求爵女,則己之求不飲自可於言外得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也就是求射中而讓別人飲罰酒之意。

14.籥(yuè)舞:執籥而舞。籥是一種竹製管樂器,據考形如排簫。

15.烝(zhēng):進。衎(kàn):娛樂。

16.洽:使和洽,指配合。

17.有壬:即“壬壬”,禮大之貌。有林:即“林林”,禮多之貌。

18.錫:賜。純嘏(gǔ):大福。

19.湛(dān):和樂。

20.奏:進獻。

21.載(zài):則,便。手:取,擇。仇:匹,指對手。

22.室人:主人。入又:又入,指主人亦隨賓客入射以耦賓,即耦射。

23.康爵:空杯。

24.時:射中的賓客。

25.止:語氣助詞。

26.反反:謹慎凝重。

27.曰:語助詞。

28.幡幡:輕浮無威儀之貌。

29.舍:放棄。坐:同“座”,座位。

30.仙(qiān)仙:同“躚躚”,飛舞貌。

31.抑抑:意思與前文“反反”大致相同而有所遞進。

32.怭(bì)怭:意思與前文“幡幡”大致相同而有所遞進。

33.秩:常規。

34.號(háo):大聲亂叫。呶(náo):喧譁不止。

35.僛(qī)僛:身體歪斜傾倒之貌。

36.郵:通“尤”,過失。

37.弁(biàn):皮帽。俄:傾斜不正。

38.傞(suō)傞:醉舞不止貌。

39.伐德:敗德。

40.令儀:美好的儀表禮節。

41.監:酒監,宴會上監督禮儀的官。

42.史:酒史,記錄飲酒時言行的官員。燕飲之禮必設監,不一定設史。

43.臧(zāng):好。

44.式:發語詞。勿從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爾雅·釋詁》:‘渭,勤也。’勤爲勤勞之勤,亦爲相勸勉之勤。‘勿從謂’者,勿從而勸勤之,使更飲也。”

45.俾(bǐ):使。大怠:太輕慢失禮。

46.匪言:指不該問話。

47.匪由:指不合法道的話。

48.童羖(gǔ):沒角的公山羊。

49.三爵:三杯。《禮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孔穎達疏引《春秋傳》:“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不識:不知。

50.矧(shěn):何況。又:“侑”之假借,勸酒。

賞析:

這是《小雅》中篇幅之長僅次於《小雅·正月》和《小雅·楚茨》的一首詩。此詩章法結構非常嚴謹。這不僅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標準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節之間內在組織上的精妙。詩內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兩章寫合乎禮制的酒宴,第二部分兩章寫違背禮制的酒宴,兩者同以“賓之初筵”一句起頭,而所描述的喝酒場面卻大相徑庭,暴露出理想狀態與現實境況的尖銳矛盾。第三部分爲末章,是總結性的言辭,連用“不”、“勿”、“無”、“匪”、“矧敢”等表示否定義的詞集中凸現否定意蘊。各部分之間起承轉合脈絡極其分明。第二個印象是詩人的寫作技巧非常高明。詩人之意實在“刺”,前兩章卻用“美”爲“刺”作映襯,使醜惡的事物在與美好的事物的對比中更顯出其醜惡,欲抑先揚,跌宕有致。而詩人的“刺”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兩章中,也並不劍拔弩張,疾言厲色,只是反覆直陳醉酒之態以爲警誡,除了爛醉後手舞足蹈的姿勢不惜重言之以外,“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側弁之俄”寫醉漢吵吵嚷嚷、弄亂東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徵。並且,詩人還善於通過“既醉而出,並受其福”之類的委婉語、“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類的戲謔語,來作“綿裏針”式的點染。借形象說話,實招就是高招。當然,並不是說此詩沒有正面的說理成分,末章就主要是說理,但畢竟使讀者對酗酒的害處深感悚惕的還是那些描寫醉態的句子。

詩人技巧上的高明之處,在具體的修辭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現,除了消極修辭外,積極修辭更是豐富多彩。“左右秩秩”、“舉醻逸逸”、“溫溫其恭”、“威儀反反”、“威儀幡幡”、“屢舞仙仙”、“威儀抑抑”、“威儀怭怭”、“屢舞僛僛”、“屢舞傞傞”,這是疊字修辭格的運用,頻度之高,在整部《詩經》中似乎也不多見,那種奇佳的摹態效果,令人歎服。“籩豆有楚,餚核維旅”、“既立之監,又佐之史”,則是非常標準的對偶修辭格。“賓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鄰章重複一次,是重複修辭格,而由其重複所產生的效應則不同。如上文所說“賓之初筵”的重複意在引出對比。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重複,則既與從“威儀反反”、“威儀幡幡”到“威儀抑抑”、“威儀怭怭”的遞進緊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組重複與“曰既醉止”一組重複的兩層對比,從中更可見出結構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重複,所起作用是將第三、第四這最重要的兩章直接串聯起來。還有一種《詩經》中經常出現的修辭格——頂針,此詩也有兩例,即“以洽百禮”之後接以“百禮即至”,“子孫其湛”之後接以“其湛曰樂”。這兩個頂針修辭在同章中僅隔兩句,相距很近,也是詩人爲加重語氣而作的刻意安排。另外,“鐘鼓既設,舉醻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功”,這一段又是排比句,且兩句一換韻,有很強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