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原文及賞析

古詩原文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原文及賞析

古詩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送參寥師

上人學苦空,百念已灰冷。

劍頭唯一吷,焦谷無新穎。

胡爲逐吾輩,文字爭蔚炳?

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

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

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

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

頹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

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羣動,空故納萬境。

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

成酸雜衆好,中有至味永。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

譯文:

韓愈談論到張旭狂草時,(認爲張旭)心中並未屏蔽萬事,反而將其憂愁與不平之氣,統統寓於筆端任其馳騁。韓愈很奇怪高閒浮屠氏的草書,視人身爲丘井,頹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發出像(張旭那樣)豪邁而不受拘束的氣魄呢?仔細一想其實不然,真實的技巧並不是虛幻的泡影。要想使詩句巧妙,不要嫌惡於空和靜。虛靜因而能懂得萬物之變化,空明所以能接納萬事之境界。閱歷世事行走於人間,只見棲身於世外雲嶺。鹹味酸味雜列於諸食物裏,其中有着極其雋永的韻味。詩歌與佛法並不相妨礙,上面的話更當允許我說出來。

註釋:

①苦空:佛教認爲生老病死爲四苦,又有“四大皆空”之說。《維摩經·弟子品》:“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②劍頭唯一吷:《莊子·則陽》:“夫吹筦者,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意思是吹簫管能發出較大的聲音,如吹劍環上的小孔,就只能發出細微的聲音。

③焦谷:燒焦的穀子。典出《維摩經·觀衆生品》:“如焦谷芽,如石女兒。”穎:帶芒的穗。作者在這裏是說,僧人求空寂滅,是其本份,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也並不新奇。

④蔚炳:指文采華美。這兩句的意思是:你作爲一個出家之人,爲何也像我們這些俗人一樣,去追求詩歌藝術的完美?

⑤這兩句是稱讚參寥子詩寫得好。

⑥退之:韓愈字退之。韓愈曾寫《送高閒上人序》一文,稱讚張旭的草書道:“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懌,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故序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四句是說張旭的草書所以通神,是因爲乾坤萬感,有動於中的緣故。

⑦浮屠人:出家人。

⑧身如丘井:比喻心地寂滅,對世事無所反映。這是就高閒說。還是在《送高閒上人序》中,韓愈又說:“今閒師浮屠化,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爲心,必汩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於書,得無象之然乎?”這裏是說,高閒作爲出家人,心地淡泊,無事與發“豪猛”,怎能達到張旭的境界?言下似有微辭,語脈承接“退之”而來。

⑨不然:是對前面所說的高閒由於無以發“豪猛”之氣,書法藝術就不高的說法表示否定,正如參寥子的詩語之妙,並非如夢幻泡影,於是由書法轉爲作詩。

⑩這兩句的意思是:正因爲靜,所以對一切動都能瞭然於心;正因爲空,所以能夠容納萬事萬物。

賞析:

此詩取韓愈論高閒上人草書之旨,反其意而論詩,最後落實到“詩法不相妨”上,表達了蘇軾對禪與詩之間的關係的認識。一般說來,禪宗要求不立文字。詩歌則是語言的藝術,二者區別甚大。但在藝術實踐中,詩人以及批評家卻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儀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與李去言》中說: “說禪作詩,本無差別。”固然,要把二者的“本無差別”處說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線索可尋。比如,禪與詩都注重對主觀精神的反映,禪宗固然是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詩歌亦宣稱“一切景語皆情語”,因而驅遣萬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釋紹嵩在《亞愚江浙紀行詩自序》說:“禪,心慧也;詩,心志也。慧之所之,禪之所形;志之所之,詩之所形。”另外,如禪思和詩思的不可預測性,禪語和詩語(部分追求“直尋”的作品當是例外)的非邏輯性,都頗能相通。宋代禪學大興,風行於士大夫之中,因而“學詩渾似學參禪”一類的話頭,成爲一時風氣,而從時間上看,蘇軾這首詩可謂得風氣之先,對後來嚴羽諸人以禪喻詩,分別宗乘等,都不無影響。

古詩原文及賞析2

原文:

僕伕早嚴駕,吾行將遠遊。

遠遊欲何之?吳國爲我仇。

將騁萬里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

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

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賞析:

本篇可能作於黃初四年 (223)詩人辭別洛陽東歸封地鄄城的途中。詩人不得不奉命歸藩,然而他的心卻嚮往着南征東吳,征戰沙場。“將騁萬里途,東路安足由?”他多不願意踏上東到鄄城的路啊!長江上激越的風聲,滾滾東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喚他,令他渾身熱血沸騰。他多想渡過江啊!“惜哉無方舟”!詩人表面上是惋惜無舟可波,實質上是暗喻自己名爲藩王,實爲囚徒,被剝奪了參政權利,報國無門。他在詩中委婉地控訴了曹丕對他的壓制,痛切地呼喊:閒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願爲解除國患而赴湯踏火!

這首詩一起調就籠罩着一股急追之感,令讀者彷彿看到詩人星夜兼程地奔向徵吳之途。他在想像中馳騁萬里,在現實中卻寸步難行。因此,他愈是把赴吳的心情寫得急如星火,就愈足見出他急於有爲的如焚憂心。

古詩原文及賞析3

原文:

遣興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譯文:

驥子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學語的時候。

就知道問家裏來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誦我的的詩了。

世道不太平可憐驥子還是個小孩子,家中貧困,全部仰仗你母親來照應。

未能攜全家一同避難,不知道何時才能互通音信。

全國到處是舉着麾旗的軍隊,戰亂不止。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爭取早日見面,決不拖延。

註釋:

⑴ 遣興(xìng):猶“遣意”,也就是以寫詩來消遣之意。

⑵ 驥(jì)子:杜甫兒子宗武的小名,這一年剛五歲。

⑶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指驥子三歲時,知道問家裏來人來客的姓名,能背誦他父親的詩。這是稱讚驥子的穎悟。

⑷ 渠:他,指驥子。

⑸ 仰:依賴。

⑹ 鹿門:山名,在襄陽(今屬湖北)境內,漢江東岸。東漢末,天下大亂,龐德公攜全家隱居於此。後成爲隱居地的代稱,這裏意思是未能攜全家一同避難。

⑺ 不遂:不成。

⑻ 雁足:事見《漢書·蘇武傳》,大意是,漢求蘇武,匈奴單于詭言已死。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大澤中,於是聲稱:漢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書,知武所在。單于大驚,只好放還蘇武。此處指難以料定何時才能互通音信。

⑼ 軍麾(huī):軍旗。形容全國各地都處於戰亂之中。

⑽ 戰角:軍中號角。

⑾ 儻:通“倘”,如果。

⑿ 免相失:免於相互離散。

⒀ 遲:延遲。

賞析:

杜甫有二子,長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驥子。《遣興》這首詩懷念的對象是兒子,慈愛之情溢於全篇。

這是一首排律(俗稱長律),中間四聯全是對仗。全詩可分三層,“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前兩聯回憶過去,寫驥子兩三歲時穎悟過人,就能問知來客的姓名及能背誦杜甫的詩句;杜甫通過回憶前年牙牙學語時嬌趣的憨態,極力把兒子宗武可憐可愛、天真無邪的神態表達出來,激起讀者的同情,催發讀者親子之情。[3]? 中間兩聯“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寫驥子當前的遭遇,因逢“世亂”,居無定所,又值父親外出,音信全無,只能仰賴母親的愛撫,更讓詩人後悔不已的是沒能攜帶全家一起逃難,以致如今分隔兩地,不知何時才能互通音信;最後兩聯“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描寫上的是一副國破亂世的情景,到處都是舉着軍旗的軍隊,號角聲聲激起詩人心中無限悲涼,於是詩人感嘆曰,如果能有舉家團圓的機會,必定不敢遲慢,表達了詩人在這種國破家碎的情況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團聚的急切心情。

這首詩先寫過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詩的時間來推算,驥子“學語時”當爲公元755年,戰亂還沒有發生,可是誰也沒有料想到就在這年的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戰爭波及廣大地區,使千萬個家庭流離失所。詩人先寫驥子在先前的穎悟的表現,再寫他在戰爭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讀者的同情。此外,從“憐渠小”“仰母慈”諸語中還能看出詩人因未能盡到自己的責任而深感內疚的心情。

古詩原文及賞析4

原文:

早興

晨光出照屋樑明,初打開門鼓一聲。

犬上階眠知地溼,鳥臨窗語報天晴。

半銷宿酒頭仍重,新脫冬衣體乍輕。

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

譯文: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開始咚咚地敲響。小狗在臺階上睡覺知道大地已經變得潮溼,小鳥正在窗前不停鳴叫彷彿在報告天晴的消息。昨天飲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來尚有頭重腳輕之感,剛剛脫去了冬衣頓時令身體輕鬆爽快。睡醒後只覺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沒有煩惱,大概是夜裏沒有思鄉之夢撩人愁思的緣故吧。

註釋:

⑴晨光:曙光;陽光。晉陶潛《歸去來辭》:“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晨光內照,流景外延。”李善注:“晨光,日景也。日光照於室中而流景外發。”

⑵語(yù):作動詞,鳴叫之意。

⑶宿酒:猶宿醉。元謝宗可《紅梅》詩:“宿酒破寒薰玉骨,仙丹偷暖返冰魂。”

⑷冬衣:冬季禦寒的衣服。

⑸睡覺(jué):睡醒。心空:佛教語。謂心性廣大,含容萬象,有如虛空之無際。亦指本心澄澈空寂無相。思想:思忖,考慮,煩惱。

⑹鄉夢:思鄉之夢。唐宋之問《別之望後獨宿藍田山莊》詩:“愁至願甘寢,其如鄉夢何?”

賞析:

從詩的結構看,前四句寫詩人在早晨的所聞所見,後四句則是抒發詩人對早春氣象的感受。也許是因爲詩人對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來了。此時晨光初照,早鼓正響,大概是天氣轉暖、大地變得潮溼的緣故吧,那在臺階上貪睡的小狗兒也擺擺尾巴,懶洋洋地爬起來;而一向活潑的小鳥更不會放過這可愛的時光,正在窗前嘰嘰喳喳不停地歡叫着,似乎是在向人們報告着美好天氣的到來,催促着人們早早起牀。這四句通過晨光、鼓聲以及對春天極爲敏感的兩個動物——犬、鳥的傳神刻畫,在緊扣“早”字主旨的同時,又隱隱透露出春天的氣息。

詩歌的後半部分表現了詩人在這樣春天氣息越來越濃郁的環境下,產生的輕鬆愉快之感。“半銷宿酒頭仍重”說明昨日飲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樂事,以致詩人忘了自身的酒量,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來尚有頭重腳輕之感。“新脫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氣候,脫去冬衣會令人煥然一新,輕鬆爽快,所以說“體乍輕”。“體乍輕”而“頭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際,當有頭重腳輕、飄飄無定之感。這既是實寫酒意未消時身體真實的感覺,同時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詩人陶醉。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這樣的境界中,他忘記了一切憂愁和煩惱,以致於“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這兩句照應詩題,寫夜間因爲沒有鄉夢撩人愁思,睡醒後心境空明。暗示出詩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氣息所感染,他又迎來了一個明媚的春天。

全篇無論是寫自然景物還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態,都筆致輕靈素淡,充滿着情趣。節奏也是流暢、歡快的,字裏行間,融注着詩人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

古詩原文及賞析5

秦觀

【原文】

東風吹柳日初長,雨餘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損紅妝。

寶篆煙銷龍鳳,畫屏雲鎖瀟湘。夜寒微透薄羅裳,無限思量。

【鑑賞】

楊湜《古今詞話》雲:“少遊《畫堂春》‘雨餘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善於狀景物。至於‘香篆暗消鸞鳳,畫屏縈繞瀟湘’二句,便含蓄無限思量意思,此其有感而作也。”至於因何有感,從詞中所寫,美人生活規律顛倒,白天紅窗穩睡,夜裏枕畔難安的情狀,顯然是描寫女子思人難眠、春情難耐的情思。

詞一開始“東風”二句,爲春睡渲染氣氛,寫東風吹拂柳條,春日漸長,雨後斜陽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時光。接着“杏花”兩句,枝頭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銜沾花的泥土築巢,猶自散發着微微的香氣。由景而人,美人面對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難再,自然無心紅妝,不得不陷於春困矣。這兩句與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句頗有相似之處,但寫得更爲雋永。王國維《人間詞話附錄》說:“溫飛卿《菩薩蠻》‘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少遊之‘雨餘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雖自此脫胎,而實有出藍之妙”。

詞的下片寫女子枕畔難眠所見到的景象。“寶篆”二句寫她長時間失眠,直到篆香銷盡,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瀟湘所致。“寶篆”,蓋今之盤香。秦觀《減字木蘭花》曾有“斷盡金爐小篆香”句。“雲鎖”,指屏風上所畫的雲霧瀟湘圖,雲鎖,則迷不可見。詞的歇拍“夜寒”二句,具體描寫夜深寒氣襲人,女子無法再進入甜蜜的夢鄉,只有思前想後,輾轉反側。

古詩原文及賞析6

原文:

六月

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四牡騤騤,載是常服。

玁狁孔熾,我是用急。

王於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閒之維則。

維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於三十里。

王於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其大有顒。

薄伐玁狁,以奏膚公。

有嚴有翼,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玁狁匪茹,整居焦穫。

侵鎬及方,至於涇陽。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

元戎十乘,以先啓行。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

四牡既佶,既佶且閒。

薄伐玁狁,至於大原。

文武吉甫,萬邦爲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來歸自鎬,我行永久。

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侯誰在矣?

張仲孝友。

譯文:

六月出兵奔不歇,兵車修整準備齊。四匹雄馬肥又壯,人人穿起出征衣。玁狁來勢特兇猛,我方邊境已告急。周王命我去征討,保衛國家莫推辭。

四匹黑馬選配好,馬技嫺熟守規章。正值盛夏六月天,披掛整齊上戰場。披掛整齊上戰場,行軍卅裏赴邊疆。周王命我去出征,輔佐天子保家邦。

四匹公馬體高長,寬頭大耳氣勢昂。猛烈出擊討玁狁,建立功勳威名揚。將帥嚴謹兵紀強,同心協力報邊防。同心協力報邊防,安定國家民安康。

玁狁來勢不軟弱,焦穫整頓備戰忙。目標鎬地與方地,不久就要到涇陽。我軍飛鳥旗幟揚,白色飄帶鮮又亮。我軍兵車有十乘,先行衝鋒勇難擋。

我們兵車很安全,前後高低都穩健。四匹公馬步伐齊,步伐齊整性馴良。猛烈出擊討玁狁,進軍太原敵膽喪。文武雙全尹吉甫,萬國效法好榜樣。

宴請吉甫喜洋洋,終得天子多重賞。從那鎬京回家鄉,出征日子實在長。斟滿美酒敬好友,蒸鱉膾鯉佳餚香。出征酒宴還有誰?孝友張仲也在場。

註釋:

1.棲棲:忙碌緊急的樣子。

2.飭(chì):整頓,整理。

3.騤(kuí)騤:馬很強壯的樣子。

4.常服:軍服。

5.玁(xiǎn)狁(yǔn):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孔:很。熾(chì):勢盛。

6.是用:是以,因此。

7.匡:扶助。

8.比物:把力氣和毛色一致的馬套在一起。

9.閒:訓練。則:法則。

10.服:指出徵的裝備,戎服,軍衣。

11.於:往。三十里:古代軍行三十里爲一舍。

12.修廣:指戰馬體態高大。修,長;廣,大。

13.顒(yóng):大頭大腦的樣子。

14.奏:建立。膚功:大功。

15.嚴:威嚴。翼:整齊。

16.共:通“恭”,嚴肅地對待。武之服:打仗的事。

17.匪:同“非”。茹:柔弱。

18.焦穫:澤名,在今陝西涇陽縣北。

19.鎬(hào):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鎬京。方:地名。

20.織文鳥章:指繪有鳳鳥圖案的旗幟。

21.旆(pèi):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飄帶。央央:鮮明的樣子。

22.元戎:大的戰車。

23.輊(zhì)軒:車身前俯後仰。

24.佶(jí):整齊。

25.閒:馴服的樣子。

26.大原:即太原,地名,與今山西太原無關。

27.憲:榜樣。

28.祉(zhǐ):福。

29.御:進獻。

30.炰(páo):蒸煮。膾(kuài)鯉:切成細條的鯉魚。

31.侯:語助詞。

32.張仲:周宣王卿士。

賞析:

此詩敘寫尹吉甫北伐玁狁的戰爭全程。全詩六章,前四章主要敘述這次戰爭的起因、時間,以及周軍在主帥指揮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應急反應。詩一開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鋪寫在忙於農事的六月裏戰報傳來時,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馬嘶的緊急氣氛(“柄棲”、“孔熾”、“用急”)。二、三章作者轉向對周軍訓練有素、應變迅速的讚歎。以“四驪”之“維則”、“修廣”、“其大有顒”的強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時,“有嚴有翼,共武之服”的嚴明及“以奏膚功”的雄心,從側面烘托出主將的治軍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對比之法,先寫“玁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於涇陽”的兇猛來勢;次寫車堅馬快、旌旗招展的周軍先頭部隊“元戎十乘,以先啓行”的軍威。一場惡戰即將開始,至此,緊張的氣氛達到了頂峯。第五章作者並沒有被時空邏輯的侷限所束縛,凌空縱筆,接連使用了三個“既”字(“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閒”),描寫己方軍隊以無堅不克之凜然氣勢將來犯之敵擊退至靠近邊界的太原。很自然地從戰果輝煌的喜悅之中流露出對主帥的讚美和歎服。從緊張的戰鬥過渡到享受勝利的平和喜悅,文勢爲之一變,如飛瀑落山,又如河過險灘,浩蕩而雄闊。最末一章,作者由對記憶的描繪轉向眼前共慶凱旋的歡宴。“來歸自鎬”是將記憶與眼前之事聯繫起來,而“我行永久”說明作者也曾隨軍遠征,定國安邦,與有榮焉。然而自己的光榮之獲得,又與主帥的領導有關,可謂自豪與讚揚俱在其中。

從審美的角度統觀全詩,這種以追憶開始,以現實作結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寫平添了幾分回味和餘韻。同時,此詩在行文的節奏上,一、二、三章鋪墊蓄勢,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暢,第六章歸於寧靜祥和,也使詩歌產生了豐富變化的節奏感、靈動感。

古詩原文及賞析7

原文:

賓之初筵

賓之初筵,左右秩秩。

籩豆有楚,殽核維旅。

酒既和旨,飲酒孔偕。

鐘鼓既設,舉酬逸逸。

大侯既抗,弓矢斯張。

射夫既同,獻爾發功。

發彼有的,以祈爾爵。

籥舞笙鼓,樂既和奏。

烝衎烈祖,以洽百禮。

百禮既至,有壬有林。

錫爾純嘏,子孫其湛。

其湛曰樂,各奏爾能。

賓載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爾時。

賓之初筵,溫溫其恭。

其未醉止,威儀反反。

曰既醉止,威儀幡幡。

舍其坐遷,屢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儀抑抑。

曰既醉止,威儀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賓既醉止,載號載呶。

亂我籩豆,屢舞僛々。

是曰既醉,不知其郵。

側弁之俄,屢舞傞傞。

既醉而出,並受其福。

醉而不出,是謂伐德。

飲酒孔嘉,維其令儀。

凡此飲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恥。

式勿從謂,無俾大怠。

匪言勿言,匪由勿語。

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識,矧敢多又。

譯文:

客人剛來到筵前準備入席,分左右兩列落座謙讓有序。竹籩木豆排列得整整齊齊,籩豆裏的食品是那樣精緻。酒是那樣醇厚柔和又甜美,喝起酒來大家都非常滿意。編鐘和金鼓都已經擺佈好,賓主舉杯敬酒從容又安逸。天子的熊靶已經樹立起來,箭在弦上強弓也已經拉開。射手們已經聚集到靶場上,把你們的射箭本領拿出來。開弓放箭每發都要射中靶,爲的是罰你飲酒歡樂開懷。

執龠而舞吹起笙來敲響鼓,各種樂器一齊奏響多和諧。向創業的先祖們敬獻樂舞,以便附和燕禮的繁文縟節。繁複的禮制儀軌一一演遍,場面隆重盛大又氣氛熱烈。上神傳旨賜你們純潔祝福,子子孫孫永遠幸福又安康。子孫萬代幸福安康又快樂,盡情展示你們的本領特長。客人們手執酒杯尋找對手,陪酒的出來進去忙個不休。賓主們傾滿美酒舉杯痛飲,向列祖列宗進獻時鮮祭品。

客人們剛到未入席飲酒前,一個個溫文爾雅恭謹莊嚴;當他們還沒有喝醉的時候,一個個保持形象顧着臉面;等他們酩酊大醉以後再看,一個個舉動輕浮喪盡威嚴;離開自己的座位到處亂轉,不停地手舞足蹈姿態翩躚。當他們還沒有喝醉的時候,一個個保持形象謙抑低調;等他們酩酊大醉以後再看,一個個放浪形骸舉止輕佻;這都是喝酒不節制惹的禍,不知道自己的輕重亂了套。

客人喝醉酒以後你就看吧,又是大呼小叫還吵鬧不迭;打翻了我筵席上的籩和豆,手上亂抓亂撓步態也歪斜。這都是喝酒不節制惹的禍,不知道自己犯下多大過錯。頭上歪戴着帽子出盡洋相,還總是狂呼不止醉舞婆娑。如果喝醉了酒你及時離席,賓主雙方你好我好享清福。如果喝醉了酒還賴着不走,這就叫害人害己自取其辱。飲酒本是件非常好的事情,關鍵是要保持形象講風度。

總的來講吧飲酒這件事情,有人保持清醒有人醉糊塗。一般都要現場設立監酒官,有的還輔設個史官來監督。有人喝酒喝醉了當然不好,也有人喝不醉反倒不滿足。好事者不要再殷勤勸酒了,別讓好酒之輩太放縱輕忽。不該說的話不能張口就來,無根無據的話不要瞎禿嚕。喝醉酒之後胡說八道的話,罰他拿沒角的小公羊賠罪。三杯酒就認不清東西南北,哪裏還敢讓他再多灌幾杯?

註釋:

1.初筵:賓客初入席時。筵,鋪在地上的竹蓆。

2.左右:席位東西,主人在東,客人在西。秩秩:有序之貌。

3.籩(biān)豆:古代食器禮器。籩,竹製,盛瓜果乾脯等;豆,木製或陶製,也有銅製的,盛魚肉虀醬等,供宴會祭祀用。有楚:即“楚楚”,陳列之貌。

4.餚核:餚爲豆中所裝的食品,核爲籩中所裝的食品。旅:陳放。

5.和旨:醇和甜美。

6.孔:很。偕:通“皆”,遍。

7.醻(chóu):同“酬”。舉醻,舉杯。逸逸:義同“繹繹”,連續不斷。

8.大侯:射箭用的大靶子,用虎、熊、豹三種皮製成。一般的侯也有用布制的。抗:高掛。

9.斯:語助詞。張:張弓搭箭。

10.射夫:射手。

11.發功:發箭射擊的功夫。

12.有:語助詞。的:侯的中心,即靶心,也常指靶子。

13.祈:求。爾爵:爵,飲酒盡也;爾爵,據鄭玄箋“我以此求爵女(汝)”,則經文“以祈爾爵”爲倒文,“蓋但言求爵女,則己之求不飲自可於言外得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也就是求射中而讓別人飲罰酒之意。

14.籥(yuè)舞:執籥而舞。籥是一種竹製管樂器,據考形如排簫。

15.烝(zhēng):進。衎(kàn):娛樂。

16.洽:使和洽,指配合。

17.有壬:即“壬壬”,禮大之貌。有林:即“林林”,禮多之貌。

18.錫:賜。純嘏(gǔ):大福。

19.湛(dān):和樂。

20.奏:進獻。

21.載(zài):則,便。手:取,擇。仇:匹,指對手。

22.室人:主人。入又:又入,指主人亦隨賓客入射以耦賓,即耦射。

23.康爵:空杯。

24.時:射中的賓客。

25.止:語氣助詞。

26.反反:謹慎凝重。

27.曰:語助詞。

28.幡幡:輕浮無威儀之貌。

29.舍:放棄。坐:同“座”,座位。

30.仙(qiān)仙:同“躚躚”,飛舞貌。

31.抑抑:意思與前文“反反”大致相同而有所遞進。

32.怭(bì)怭:意思與前文“幡幡”大致相同而有所遞進。

33.秩:常規。

34.號(háo):大聲亂叫。呶(náo):喧譁不止。

35.僛(qī)僛:身體歪斜傾倒之貌。

36.郵:通“尤”,過失。

37.弁(biàn):皮帽。俄:傾斜不正。

38.傞(suō)傞:醉舞不止貌。

39.伐德:敗德。

40.令儀:美好的儀表禮節。

41.監:酒監,宴會上監督禮儀的官。

42.史:酒史,記錄飲酒時言行的官員。燕飲之禮必設監,不一定設史。

43.臧(zāng):好。

44.式:發語詞。勿從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爾雅·釋詁》:‘渭,勤也。’勤爲勤勞之勤,亦爲相勸勉之勤。‘勿從謂’者,勿從而勸勤之,使更飲也。”

45.俾(bǐ):使。大怠:太輕慢失禮。

46.匪言:指不該問話。

47.匪由:指不合法道的話。

48.童羖(gǔ):沒角的公山羊。

49.三爵:三杯。《禮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孔穎達疏引《春秋傳》:“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不識:不知。

50.矧(shěn):何況。又:“侑”之假借,勸酒。

賞析:

這是《小雅》中篇幅之長僅次於《小雅·正月》和《小雅·楚茨》的一首詩。此詩章法結構非常嚴謹。這不僅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標準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節之間內在組織上的精妙。詩內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兩章寫合乎禮制的酒宴,第二部分兩章寫違背禮制的酒宴,兩者同以“賓之初筵”一句起頭,而所描述的喝酒場面卻大相徑庭,暴露出理想狀態與現實境況的尖銳矛盾。第三部分爲末章,是總結性的言辭,連用“不”、“勿”、“無”、“匪”、“矧敢”等表示否定義的詞集中凸現否定意蘊。各部分之間起承轉合脈絡極其分明。第二個印象是詩人的寫作技巧非常高明。詩人之意實在“刺”,前兩章卻用“美”爲“刺”作映襯,使醜惡的事物在與美好的事物的對比中更顯出其醜惡,欲抑先揚,跌宕有致。而詩人的“刺”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兩章中,也並不劍拔弩張,疾言厲色,只是反覆直陳醉酒之態以爲警誡,除了爛醉後手舞足蹈的姿勢不惜重言之以外,“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側弁之俄”寫醉漢吵吵嚷嚷、弄亂東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徵。並且,詩人還善於通過“既醉而出,並受其福”之類的.委婉語、“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類的戲謔語,來作“綿裏針”式的點染。借形象說話,實招就是高招。當然,並不是說此詩沒有正面的說理成分,末章就主要是說理,但畢竟使讀者對酗酒的害處深感悚惕的還是那些描寫醉態的句子。

詩人技巧上的高明之處,在具體的修辭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現,除了消極修辭外,積極修辭更是豐富多彩。“左右秩秩”、“舉醻逸逸”、“溫溫其恭”、“威儀反反”、“威儀幡幡”、“屢舞仙仙”、“威儀抑抑”、“威儀怭怭”、“屢舞僛僛”、“屢舞傞傞”,這是疊字修辭格的運用,頻度之高,在整部《詩經》中似乎也不多見,那種奇佳的摹態效果,令人歎服。“籩豆有楚,餚核維旅”、“既立之監,又佐之史”,則是非常標準的對偶修辭格。“賓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鄰章重複一次,是重複修辭格,而由其重複所產生的效應則不同。如上文所說“賓之初筵”的重複意在引出對比。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重複,則既與從“威儀反反”、“威儀幡幡”到“威儀抑抑”、“威儀怭怭”的遞進緊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組重複與“曰既醉止”一組重複的兩層對比,從中更可見出結構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重複,所起作用是將第三、第四這最重要的兩章直接串聯起來。還有一種《詩經》中經常出現的修辭格——頂針,此詩也有兩例,即“以洽百禮”之後接以“百禮即至”,“子孫其湛”之後接以“其湛曰樂”。這兩個頂針修辭在同章中僅隔兩句,相距很近,也是詩人爲加重語氣而作的刻意安排。另外,“鐘鼓既設,舉醻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功”,這一段又是排比句,且兩句一換韻,有很強的節奏感。

古詩原文及賞析8

原文:

送宇文六

花映垂楊漢水清,微風林裏一枝輕。

即今江北還如此,愁殺江南離別情

譯文:

鮮花似錦映垂楊,漢水澄澈碧波漾;春風微微林中吹,一花輕盈吐芬芳。

現在面對江北景,尚且如此心怏怏;去到江南景更美,離情更使魂魄喪。

註釋:

1.宇文六:詩人朋友,生平事蹟不詳。

2.漢水:長江支流,源出陝西寧強縣,流經陝西南部,湖北北部和中部,在武漢市注入長江。

3.一枝:指一枝花。

4.即今:當今,現在。

5.還:尚且。

6.愁殺:亦作“ 愁煞 ”。謂使人極爲憂愁。殺,表示程度深。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花映垂楊漢水清,微風林裏一枝輕”,詩人從岸上和水中兩個角度,寫出江北春景之美:楊柳毿毿,日麗風和,花柳相映,漢水澄清,微風習習,樹葉輕揚。詩人沒有把和摯友離別時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春景的濃麗,並且着意點染楊柳的風姿,從而暗暗透露出此時此刻分別的難堪之情。同時也點出送別地點、季節和環境,彼有特色。兩句寫出花、垂楊、水、風、林五種景物,由於組合巧妙,並無堆砌之嫌。筆觸所及,廣闊而悠遠,飄然而來,忽然而去,爲下文離別愁情失落氣息作鋪墊。

第三句“即今江北還如此”,用“如此”收結前兩句中的景物和心情,構成一種強烈的反跌,使滿眼春光都似黯然失色,春色越濃所牽起的離情別緒更強烈的感覺,透露出詩人怨別愁懷的感傷。用一“還”字,臨別的傷感,更見沉重。第四句“愁殺江南離別情”再進一步,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離情,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濃更美,離別之情將更使遠行人愁殺,加深沉重的別情。一句實寫,一句虛寫,將送別雙方各限天涯的離情,互相思念的愁苦,觸目傷懷,作了深刻的表露。

全詩以淡彩繪景,以重筆寫情,結尾點題,天然樸實,率直真誠,毫無妝束之態。以情景交融之妙筆,實虛轉化,將臨別之際內心的複雜感情描摹得愁殺苦悶。

古詩原文及賞析9

原文:

採桑子·年年纔到花時候

年年纔到花時候,風雨成旬。

不肯開晴,誤卻尋花陌上人。

今朝報道天晴也,花已成塵。

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

註釋:

①成旬:一作“經旬”,即連續下雨十來天。

②“做春”句:是說當初還不如不要做春。

賞析:

“年年纔到花時候,風雨成旬”,作者本來要寫這年尋花被誤,可是一開始用的是一個含量更大的句子,這樣子不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題旨得到更廣泛的擴充。“不肯開晴”語意和“風雨成旬”略同。不過這不是多餘的重複,因爲如果只是“風雨成旬”,那麼那些癡情的惜花者也許會想:總該有一刻的天晴吧,只要乘這個機會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看那“誤卻尋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這麼想的。不然他明知“風雨成旬”,爲什麼還要尋花陌上呢?而正是因爲有了“不肯開晴”,“誤卻”二字才更見份量。

但是,詞篇也不是順着一個方向發展下去的。過片的“今朝報道天晴也”就忽如絕路逢生,然而緊接着又一個轉折:“花已成塵”!上片說“誤卻”,總還是誤了當日仍有下一日的希望。而此時一個“塵”字已經把花事說到了頭,因此對尋花人來說,剩下的便只有懊喪與絕望。“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懟語,也是癡想。這種癡,正說明了他的情深;而這種至情寄託着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喟,詞中埋怨花開不得其時,也蘊含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

古詩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浣沙溪·翠葆參差竹徑成

翠葆參差竹徑成。

新荷跳雨淚珠傾。

曲闌斜轉小池亭。

風約簾衣歸燕急,水搖扇影戲魚驚。

柳梢殘日弄微晴。

註釋:

①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竹徑成:春筍入夏已長成竹林。

②跳雨:形容雨滴打在荷葉上如蹦玉跳珠。

賞析:

作品賞析

【評解】 此詞寫夏日乍雨還晴的景色,體物工巧。新竹成林,新荷跳雨,柳梢弄晴,具見新穎別緻;至曲闌斜轉,風約簾衣,水搖扇影,則人、景渾然一體,意趣橫生,清新柔麗,委婉多姿。

【集評】 薛礪若《宋詞通論》:美成這種小詞與任何詞家的意境和風格都不相同,雖然都是屬於清麗婉柔的一派寫法,他於清麗婉柔之外含有一種極細微敏銳的感覺,而以靜默自然的意態寫出。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通首皆寫景,別具一格。字字矜煉,“歸燕”二句宛似宋人詩集佳句,雖不涉人事,而景中之人,含有一種閒適之趣。“搖扇”句雖有人在,只是虛寫。

古詩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庭前菊

爲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

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譯文:

①爛熳:同“爛漫”。

②龍山:據《晉書·孟嘉列傳》載,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曾大聚佐僚於龍山。後遂以“龍山會”稱重陽登高聚會。

註釋:

①爛熳:同“爛漫”。

②龍山:據《晉書·孟嘉列傳》載,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曾大聚佐僚於龍山。後遂以“龍山會”稱重陽登高聚會。

賞析:

這首詠菊詩所吟詠的並不是開放的花朵,而是生長之中的菊花。詩人藉此以表達思鄉之情。“爲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詩人以面對菊花的擬人口吻說道:“爲了追憶長安遍處開放的勝景,我把你們(指菊花)移植過來,載滿了庭院。”韋莊是長安人,曾漂泊過很多地方,詩詞中常表現出思鄉之念。唐代長安城中,菊花栽種得非常普遍。黃巢詩云:“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雖非實寫,但也是一種間接的反映。後兩句“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也是以擬人的口吻,轉而對旁邊的蘭花說道:“不要笑話菊花現在青青的顏色,她們將會在秋天的登高歡會中開放,成爲隱逸高潔之趣的象徵。”可以看出,此詩實際有兩重主題,一是思鄉,一是羨慕菊花的高潔不俗。

古詩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餘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c飲。

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

衆駭異,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

屋樑椽柱,錯折有聲。

相顧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

見樓閣房舍,僕而復起;

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

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

河水傾潑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

逾一時許,始稍定。

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

後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

某家樓臺南北易向;

棲霞山裂;

沂水陷穴,廣數畝。

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有邑人婦,夜起溲溺,回則狼銜其子。

婦急與狼爭。

狼一緩頰,婦奪兒出,攜抱中。

狼蹲不去。

婦大號。

鄰人奔集,狼乃去。

婦驚定作喜,指天畫地,述狼銜兒狀,已奪兒狀。

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縷,乃奔。

此與地震時男婦兩忘者,同一情狀也。

人之惶急無謀,一何可笑!

譯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發生了大地震。當時,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篤之在燈下喝酒。忽然聽見有種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從東南方向過來,向西北方向滾去。大家都很驚駭詫異,不知是什麼緣故。不一會兒,只見桌子搖晃起來,酒杯翻倒;屋樑房柱,發出一片咔咔的斷裂聲。衆人大驚失色,面面相覷。過了好久,才醒悟過來是地震,急忙衝出屋子。只見外面的樓閣房屋,一會兒斜倒在地上,一會兒又直立起來;牆倒屋塌的聲音,混合着孩子號哭的聲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聾。人頭暈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隨着地面顛簸。河水翻騰出岸邊一丈多遠;雞叫狗吠,全城大亂。過了一個時辰,才稍微安定下來。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爭相講着剛纔的事情,都忘了沒穿衣服。

後來,聽說這次地震時,某處有口水井井筒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樓臺南北掉了個方向;棲霞山裂了道縫;沂水陷下了一個有幾畝大的地穴。這真是少有的奇異災變啊!

註釋:

[1]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戌刻:晚七時至九時。

[2]稷(jì記)下:地名。此指臨淄。《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注引劉向《別錄》:“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

[3]傾仄:傾斜。仄,通“側”。

[4]棲霞:縣名。今屬山東省。

[5]沂水:縣名。今屬山東省。

[6]溲(sōu叟)溺(niào尿):小便。

[7]緩頰:猶鬆嘴。

[8]一何:多麼。

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作者的耳聞目睹與體驗,描述了康熙七年間發生在山東的大地震。文章記述地震的過程非常的清晰,從“聲如雷”“几案擺簸”到“牆傾屋塌”“河水傾潑”,寫出了地震由弱到強的過程,這是從物的角度描述。“衆駭異”“相顧失色”到“男女裸聚”,從人的神態進行側面烘托,寫地震嚴重的程度。最後的耳聞,揭示出了地震破壞的程度,並由此發出了“真非常之奇變”的感慨。

結構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雖小,但所營造的結構卻完整縝密,平整均衡,單純精美。記事由隱入顯,循序漸進,層層開拓境界,逐步創造高潮、首尾連貫完美,通篇委區盡態。結構的藝術處理,貴在線索的貫穿。它運用自如地按記述文的表現形式,以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爲線索,把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組裝起來,連動式地推到讀者面前:

第一幅、燭前對飲圖:聞有聲如雷,衆駭異,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內,震盪圖: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

第三幅、戶外,大震圖;樓閣房舍,僕而復起;牆倒屋塌,兒啼女號。人不能立,隨地轉側。河水傾潑,雞嗚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圖:競相告語,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後山河圖:水井傾仄,樓臺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聯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奪子圖”。此圖既如繪畫,又若小說。

五幅畫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現了一場怵目驚心的大地震的全部過程,正好表明地震發生(第一圖)、發展(二圖)、高潮(三圖)、緩和(四圖)、終結(五圖)的程序。最後以聯想方式出現的“奪兒圖’’強化了第四圖的思想。這裏的文字都有極強的可感性與可繪性。

事出突然,事先沒有徵兆,只聽得隆隆雷聲,由遠及近,人們驚異,但不知原因。一會兒,桌子搖動,杯子傾倒,屋樑有聲,人們你看我,我看你,大驚失色,但不知何故。過了好一會兒,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點跑出來。這種描寫是人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一時驚慌失措,理性思維暫停的實際。以上是室內情況。

跑出屋子以後,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築物忽起忽落,說明地表在上下顛簸。繼之是聽到房屋倒塌聲、兒啼女號聲。剛纔是從屋裏跑着出來的,所有沒感覺到不穩。停下來以後,才覺得站立不穩,於是快點坐下,隨地轉側。

此時,人驚恐萬狀,無暇交流情況。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地震停了,人們情緒稍有安定,這時,大家纔有可能“競相告語”,急於宣泄內心恐懼,抱團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沒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在地震的當時,不可能瞭解其他地方情況。震情和緩了,十里八鄉的親戚朋友才互相探訪,打聽安危,於是外地情況不斷傳來,纔有某處井傾側,樓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的傳聞。

寫震前、震中、震後;寫房內、房外、街上;寫所見、所聞。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合情合理,井井有條,緊緊相扣,一氣呵成。再現地震現場畫面,非親臨其境者寫不出。

古詩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論詩三十首·其一

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

誰是詩中疏鑿手?

暫教涇渭各清渾。

譯文:

漢謠,指漢樂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詩歌。什,《詩經》的雅、頌,以十篇爲一卷,稱爲“什”,後來便以“什”指詩篇。

涇渭各清渾,涇水、渭水一清一濁,合流時清濁分明,涇渭各清渾即指涇渭分明。

註釋:

漢謠,指漢樂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詩歌。什,《詩經》的雅、頌,以十篇爲一卷,稱爲“什”,後來便以“什”指詩篇。

涇渭各清渾,涇水、渭水一清一濁,合流時清濁分明,涇渭各清渾即指涇渭分明。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這是《論詩三十首》的第一首,相當於序論,交代創作契機和創作目的,所以,非常重要。它本無難解之處,但因受體裁限制而過於簡約,後人僅據此已不足以瞭解其創作背景,認識其現實意義。所以,有必要藉助其他資料,深刻理解這首詩。 類似的觀點還屢見於元好問其他詩文中,值得徵引。如卷一《贈答楊奐然》:“詩亡又已久,雅道不復陳。人人握和璧,燕石誰當分。”卷七《贈祖唐臣》:“詩道壞復壞,知言能幾人……珉玉何曾辨,風光只自新。”卷二《別李周卿》:“風雅久不作,日覺元氣死。詩中柱天手,功自斷鰲始。古詩十九首,建安六七子。中間陶與謝,下逮韋柳止。”卷三十六《東坡詩雅引》:“五言以來,六朝之陶謝、唐之陳子昂、韋應物、柳子厚最爲近風雅。自餘多以雜體爲之,詩之亡久矣。”這些言論一再感嘆詩道消亡,並指出了詩道消亡的具體時間,可以見出元好問的關切之情及其苛嚴的雅正觀點,可以與該詩相互參證,爲該詩前兩句作注。據此,我們可以肯定,《論詩三十首》是針對現實有感而發的。 元好問在《中州集》卷十《辛願小傳》中論及詩壇現狀,指出:“南渡以來,詩學爲盛。後生輩一弄筆墨,岸然以風雅自名,高自標置,轉相賣販,少遭指摘,終死爲敵。一時主文盟者,又皆泛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爲裁抑,且爲激昂張大之語從臾之,至比曹、劉、沈、謝者,肩摩而踵接,李杜而下不論也。

敬之(辛願)業專而心通,敢以是非黑白自任。”南渡指宣宗貞祐二年(1214)金室遷都汴京一事。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文字不僅道出了當時詩壇真僞不辨、紛紜迷亂的現狀,而且還表明這一現狀除元好問之外,還爲辛願等有識之士所共嫉。辛願(?-1231)字敬之,號女幾山人、溪南詩老,福昌人,爲元好問的三知己之一。元好問創作《論詩三十首》時,辛願也在三鄉。同時彙集三鄉的還有元好問的另一位知己李汾和他的世交趙元以及劉昂霄、魏璠、麻革、孫邦傑等衆多詩友(參見卷五十八《繆輯年譜》)。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少不了詩詞唱和,議論詩文,評騭人物,其中劉昂霄善於言辯,談玄論人,獨步一時,“愈叩愈無窮”(《中州集》卷七),而辛願尤嚴於論詩,“發凡例,解絡脈,審音節,辨清濁,權輕重,片善不掩,微纇必指,如老吏斷獄,文峻網密,絲毫不相貸”(《中州集》卷十),這種嚴謹認真的批評精神,與元好問自己後來所總結的“量體裁,審音節,權利病,證真贗,考古今詩人之變,有戇直而無姑息”(卷三十九《答聰上人書》)的批評態度,如出一輒,最得元好問的讚賞,元好問後來有“文章得失寸心知,千古朱弦屬子期。愛殺溪南辛老子,相從何止十年遲”(卷十三《自題中州集後》)的詩句。而元好問一向重視“師友講習”(《中州集》卷十),作爲知己,他們必然互相交流心得,切蹉詩藝,所謂“漢謠魏什久紛紜”的現象一定在他們的講習範圍之內。可惜辛願等人的議論未能傳世,元好問則藉此契機,寫下《論詩三十首》,流傳後世,因此不妨說,《論詩三十首》是他與辛願等詩壇同仁切蹉詩藝的產物,多少還包含了辛願等人的觀點。

詩中“正體無人與細論”一句似乎不合實際,因爲至少有辛願等人與他“細論正體”。它主要是針對“一時主文盟,又泛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爲裁抑”的現象,有感而發,而當時的“主文盟者”是趙秉文、李純甫等人。趙秉文一生“以道德仁義性命禍福之學自任,沉潛於六經,從容乎百家”,其“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爲之,至五言則沉鬱頓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淵明”(卷十七《閒閒公墓銘》)。在詩學觀念上,元好問宗尚雅正,與趙秉文相近,在感情關係上,這時與趙秉文已有交往,後來更成爲其高足。因此,《論詩三十首》的批評矛頭不會指向趙秉文一派,而主要指向李純甫等人。李純甫(1177-1223)字之純,號屏山居士。

劉祁《歸潛志》卷八有段記載,可以見出他“泛愛多可”的特點:“李屏山,雅喜獎拔後進,每得一人詩文有可稱,必延譽於人。然頗輕許可,趙閒閒嘗雲:‘被之純壞卻後進,只獎譽,教爲狂’。”對此,元好問也有同感,只是措辭要委婉一些,說他“好賢樂善,雖新進少年遊其門,亦與之爾汝交,其不自貴重如此”(《中州集》卷四)。李純甫作爲南渡後詩壇領袖之一,不但不能主持風雅正道,辨別正僞,反而推波助瀾,致使詩壇更加迷亂,這自然要爲重視風雅正體的元好問所不滿。所以,他創作《論詩三十首》,要“暫教涇渭各清渾”,在第一首序論性質的詩中,就暗暗歸咎於李純甫這樣的詩壇領袖沒有發揮應有的正本清源、辨別正僞的作用,這正是整個《論詩三十首》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是其現實意義的關鍵所在。

古詩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汴京紀事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

譯文:

帝京當年是多麼地繁華熱鬧,回想起來,使人無限地傷感;李師師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間。

舊時的舞衣與檀板都黯然失色,飽受了風蝕塵染;有誰相信,她當年輕歌一曲,能使君王傾倒迷亂?

註釋:

⑴汴京:今河南開封,是北宋都城。

⑵輦(niǎn):皇帝的車駕。古以“輦下”指京城。轂(gǔ):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同“輦”借指汴京。

⑶師師:李師師,汴京人。傳幼年爲尼,後爲妓,色藝動京師。宋徽宗常微行臨幸其家。後入宮,封瀛國夫人。汴京破,有的記載說她自殺,大多數典籍都說她流落南方。《青泥蓮花記》說“有人遇之於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與此詩描寫吻合。湖湘,洞庭湖、湘江一帶。

⑷縷衣:金縷衣,用金線盤繡的舞衣。檀板:唱歌時用來打拍子的檀木拍板。

賞析:

《汴京紀事》詩二十首,痛感山川破碎,國家受辱,表達自己的憂傷與憤慨。這裏選的是最後一首。

劉子翬寫汴京的組詩,大多數通過今昔對比,列舉熟知的事與物來抒發興亡之感,所以在這首詩中舉李師師的遭遇以表現汴京昔日的繁華已煙消雲散。詩從李師師目前情況寫起,說豔名壓倒平康的李師師,在亂後流落湖湘,久經磨難後,顏色憔悴,歌喉也非復當年。詩感嘆:李師師往時歌舞時所穿的金縷衣、所用的檀板現在仍在用,但都已經陳舊了,誰能相信她當年曾以美貌與伎藝使君王傾倒呢?詩寫的雖然是人,主題卻是從人的經歷上反映國家遭受的不幸,達到了以李師師爲典型反映社會動亂的目的。

通過描寫往昔聞名的歌手、妓女寄託盛衰之感的七絕,在唐代就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作品,最出名的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詩云:“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寫安史亂後,名歌手李龜年流落江南,杜甫與他相會,回想起開元盛世,不勝唏噓。詩將今昔盛衰之感,隱藏在字裏行間,使人黯然欲淚,如以“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反襯相遇的難堪,以“又逢君”點出今昔,烘托出感傷,都很見錘鍊。劉子翬這首詩在主題上承繼前人,但一開始就直述“輦繁華事可傷”,雖簡捷明快,與杜詩比,就少了含蓄。劉子翬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則與溫庭筠《彈箏人》更接近,溫詩云:“天寶年中事玉皇,曾將新曲教寧王。鈿蟬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在結構、佈局及內容命意上,二詩都有相同之處。

古詩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送裴二虯作尉永嘉

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

故人官就此,絕境與誰同。

隱吏逢梅福,看山憶謝公。

扁舟吾已僦,把釣待秋風。

賞析:

作品賞析

【鶴注】天寶十一載,公獻《三大禮賦》,委官試文,但送有司參選。其《贈集賢學士》詩云“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蓋有南遊之志矣,與此詩扁舟之說相合。梁氏編在十三載,或相近。又曰:裴虯,大曆四年爲道州刺史。公有《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詩:“憶子初尉永嘉去。”考《世系表》,虯終於諫儀大夫,乃洗馬裴之後。蔡曰:虯,字深原。韓愈《裴覆墓志》:父虯,有氣略,敢諫淨,官諫議大夫,有寵代宗朝,屢辭不拜。卒,贈工部尚書。《唐書》:永嘉縣,屬溫州。 孤嶼亭何處①,天涯水氣中②。故人官就此,絕境興誰同③。隱吏逢梅福④,遊山憶謝公民扁舟吾已僦③,把釣待秋風。 (尉本微員,無事功可見,故就永嘉山水寫出登臨韻事。隱吏承官,切縣尉。遊山承興,切永嘉。未乃不忘故交,兼有失志遠遊之意。) ①《寰字記》:孤嶼,在溫州南四里永嘉江中,嶼有二峯。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孤嶼媚中川。”後人建亭其上。②梁簡文帝詩:“獲陰連水氣。”③陶潛《桃花源記序》:“來此絕境,不復出焉。”④《漢書》:梅福,九江人,補南昌尉。王莽專政,一朝棄妻子去,隱於會稽,至今傳以爲仙。《汝南先賢傳》稱鄭欽爲吏隱。⑤《宋書》:謝靈運出爲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肆意遨遊。⑥僦,僱舟也。《前漢·食貨志》:“天下職輸,或不賞其僦費。”《淮南子》:有僦車。黃生曰:上半送裴,下半自敘。東道有知交,遊蹤有前哲,故起扁舟之興,與第四相應。風把釣,句法倒裝耳。杜詩傳刻,有音近而訛者,如“異花來絕域”,誤作“開絕域”,遂與開拆犯重。有形近而訛者,如“扁舟吾已僦”,誤作“吾已就”,遂與就此犯重。又如“巫覡綴蛛絲”,誤“綴”爲“醉”,亦音近而訛。“況復傳宗匠”,誤“匠”爲“近”,亦形近而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