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現在很多人都想創業,那麼大家知道哪些關於創業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成功創業的小故事,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1】

變焦雙攝,拍人更美!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這一刻,更清晰!每一拍都是大片!

這些話熟悉吧?

現在打開手機電視電腦,這些鋪天蓋地的手機廣告早已霸佔了每個人的屏幕。不同的廣告詞,突顯的都是手機的拍照功能,而這背後,都是同一家算法提供商——虹軟。

ArcSoft(虹軟)是全球領先的計算攝影和視覺人工智能公司,可以說有攝像頭的地方就能找到虹軟的蹤跡。其中雙攝手機算法、人像虛化、人臉美顏、暗光拍攝等都成了當前各中高端手機的標配,全球每年有超過5億的新出智能設備搭載虹軟算法。

單反成就一生

其實虹軟的創始人鄧暉擁有一般技術宅不一樣的愛好,鄧暉喜歡色彩、喜歡攝影,與一般人認知的“單反毀一生”不同,擁有大量單反裝備拍攝了大量照片的鄧暉,開始了顛覆性的人生之路。

博士後畢業的鄧暉選擇留在美國做一番事業,選擇在美國創業,這與身爲大學教授的父母更希望兒子能在學術界發展的人設頗有出入。

但是當時鄧暉就想着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最好是能和圖像處理有關的,在朋友的鼓勵下,就這樣一頭扎進圖像世界,在硅谷開了公司,做圖像相關技術。

最初,出於對美的追求,對圖像處理的專業認識和商業的敏感度,鄧暉推出消費級的專業圖像編輯軟件——PhotoStudio,用戶羣定位爲高端圖像編輯人羣,價格僅是PhotoShop的市面的價格的百分之二十五。軟件不僅功能強大,內存佔用率低而且性能非常好,Photoshop花45秒完成的旋轉,PhotoStudio只1秒就完成,一直受到PC和Mac用戶的熱烈追捧。

1996年,虹軟踩到了第一個時代的節點,也淘到了第一桶金——數碼相機開始在世界範圍流行,這對當時的虹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當時數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沒辦法呈現在電腦上,更沒辦法進行圖像的處理,鄧暉從數碼相機上看到了影像數字化的未來。於是虹軟的圖像處理技術一下就成了多個數碼相機廠商的主要工具。

當時虹軟是在整個數碼相機、掃描儀部分的捆綁銷售做的最好的。大概在1997年的時候,虹軟遇到了公司的大客戶——拿到了索尼和理光的大單。通過數碼相機的普及和推廣,鄧暉抓住了影像行業的一個契機,虹軟的規模也日益壯大。

做有未來的事

鄧暉堅持做有未來的事業。創業之初,他就認定圖像數字化的未來。

看上去,虹軟舉重若輕,從數碼相機到AI,每一次都走在互聯網數字技術革命的潮流前沿。不過鄧暉坦言,他曾經遇到過最大的一次挑戰是在互聯網泡沫時期。

事實上,當年虹軟乃至整個美國硅谷科技界都面臨着兩大問題,第一個問題同時也是機遇,互聯網開始了,公司是否需要轉型?第二個問題關於一家公司,微軟,當時的微軟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怪獸,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霸主,宛如今日在中國你做電商繞不開阿里,做社交躲不了騰訊。

鄧暉知道,即使有泡沫,互聯網也代表着未來,同時,鄧暉也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機會,開始在中國市場佈局投資,時至今日,正是來自中國高校的年輕技術精英和硅谷的全球高科技人才支撐了虹軟的發展。

虹軟在發展PC軟件的同時開闢了一個新的部門——互聯網事業部,那時也是虹軟第一次正式融資,融了大約600萬美金。虹軟成爲世界上最早涉足互聯網圖像分享的公司。

成立了互聯網事業部,當所有人磨刀霍霍朝未知的互聯網進軍之際,虹軟與所有的美國互聯網公司一樣,遇到了公司發展進程中最大的一個坎——“互聯網泡沫破滅”,互聯網一直在燒錢,商業模式不清晰,公司的互聯網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當時虹軟內部分成兩派,分歧點在於已經幫公司賺着錢的PC團隊反對轉型互聯網。

2001年9·11事件後,現實給了鄧暉當頭一棒,美國互聯網的泡沫破滅了。

雖然當時虹軟的網站已經積累了1500萬用戶,在當時顯然擁有非常龐大的用戶羣體,然而那時的互聯網既沒有廣告,也找不到其他盈利模式。

互聯網業務每年燒掉公司1000萬美金,而PC端的業務每年替公司賺1500萬美金。這樣的情況沒持續多久,董事會就找到鄧暉,意思是互聯網這塊你也沒琢磨出什麼商業模式,每年的網絡寬帶這麼貴,許多競爭對手都轉行不做了,你也別再這兒耗着了。鄧暉和董事會商量後就決定斷尾求生——賣掉互聯網業務。

事後鄧暉總結此事,關鍵點還是在於要踩住正確的時間節點,就算技術上準備好了,但是什麼時候投放到市場上,這個時間點至關重要;同時處理好現實利益和未來發展的矛盾是保持企業持續發展的前提。

移動互聯網風口來了

停掉互聯網業務後,看到智能手機的第一眼,鄧暉的注意力就被它吸引住了,很快他意識到過去的所有技術積累有更廣闊的應用價值和意義。隨後“智能手機”的風暴開始席捲全世界,虹軟站在風口上了。

“我們做的是數字影像技術,影像處理技術首屈一指,我們對相機很瞭解,而移動互聯網和手機的結合可以讓我們的技術和積累爆發,這大概就是虹軟的優勢。”2004、2005年,虹軟專門開了手機嵌入式影像有關的事業部。

計算攝影技術的終極目標是要充分利用手機內嵌的強大計算能力及各類傳感器,通過與相機光學設計的緊密配合,設計出各種先進的圖像處理算法,最終使拍出的照片、視頻質量達到傳統單反相機、攝像機的水平,並使拍照及攝錄過程更加簡單化、人性化、智能化。

最早的智能手機都是運營商驅動,市場還沒有被完全教育。於是鄧暉便開始和手機運營商打交道,將虹軟技術帶入到各種智能設備中,從2005年左右開始,公司業務收入逐年遞增,各主流品牌紛紛與虹軟保持深入持久的合作。

看完上面的合作伙伴名單,大概你會理解,即使你沒聽過虹軟的名頭,也一定用過帶有虹軟技術的產品。智能手機、智能電視、車載系統、智能打印機等各種消費設備上,甚至還包括了投影儀、機器人、門禁機,可以說虹軟在消費電子與智能設備領域無所不在,比如智能手機中的暗光高清、人臉識別、笑臉檢測、夜景拍攝、人臉美顏、雙攝等各項技術,在行業內都是非常領先的。

用技術建立競爭門檻

其實數字影像處理技術的入門門檻並不高,但是虹軟生生的靠技術,將門檻提高到了業界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度。

比如一些獨創性的、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特有的攝影技術,國人美顏,非洲美黑,都可以讓全球不同的用戶感受虹軟算法之“智”。

雙攝像頭技術的出現讓虹軟一下子拉開了與同行的距離,也拉近了與業界的距離。早在2015年,虹軟和廠商一起發佈了業界第一款RGB + Mono的後置雙攝頭手機,在智能手機界掀起了一股雙攝像頭的熱潮。其實在此之前,對於佈局雙攝算法領域,虹軟公司內部也有過分歧。但鄧暉看準了雙攝算法未來巨大的市場空間,堅定進行了戰略佈局。

事實證明了鄧暉的前瞻性和敏銳的技術嗅覺,2016年蘋果推出雙攝功能,並開始讓雙攝技術在手機領域成爲主流旗艦標配。

目前,虹軟的雙攝像頭算法囊括市面上最主要的3種解決方案,彩色+彩色(RGB + RGB),彩色+黑白(RGB + Mono),廣角+長焦(Wide + Tele)。可以說市場上銷售的中高端手機每10臺裏面,大概有7至8臺會嵌入虹軟的算法產品。2016年、2017年虹軟在雙攝像頭相關技術的市場佔有率穩坐第一。

雙攝技術並沒有想象中只是增加一個攝像頭那麼簡單,它的門檻非常高。除了技術算法完全不同之外,還需要非常緊密的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合作和豐富的行業經驗。涉及產業鏈極廣,需要圖像傳感器、算法、模組、馬達、鏡頭、平臺廠、手機廠商等多方共同協作。

鄧暉認爲虹軟的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如何能在關鍵時刻在思維上能有真正的更新,在產品上能夠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員工身上能夠提升員工的整個凝聚力,使得最終公司的整體競爭力更高。

最近虹軟在高交會更是爆出應用其算法的深攝手機2018年即將出貨,業界爲之震動。

人工智能掌握未來

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佈局,讓虹軟再次走在技術革命的前沿。

對於虹軟的技術領先,一位阿里OS高管談到與美的、阿里、虹軟一起合作的智能冰箱時,說到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即使一眼也看不出的橙子,虹軟算法也可以立刻告訴你這是橙子,他由衷歎服虹軟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

AlphaGo的橫空出世,讓人工智能以顛覆人類過去認知的態勢走到了人類身邊。來找虹軟尋求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合作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前來尋求合作的,除了大企業外,還有衆多中小企業,對於他們來說,人工智能技術的門檻太高。

今年7月,虹軟做出了一個令業界驚喜的決定,他們正式免費對外開放自己的視覺人工智能引擎,爲衆多合作伙伴和第三方企業提供視覺人工智能技術,其中人臉識別技術目前已經被業界廣泛使用。

在專業技術評測平臺做的一次第三方評測中,虹軟的免費技術超越了衆多業界巨頭收費提供的服務能力。

這會不會顛覆現有市場和格局?鄧暉認爲不會,在AI時代,一個公司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千千萬萬個公司就能產出無法估量的價值。鄧暉希望爲所有有創造力、有想法的硬件公司、系統集成商,提供高水平專業技術能力,降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門檻,讓他們能夠用上這些前沿技術,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從鄧暉的角度來說,所謂人工智能,真正的價值是它能夠服務於行業,最終落地纔是關鍵。

同時,虹軟發現了AI圖像處理技術的未來廣闊前景。金融、保險、公安、醫療、農業、教育、旅遊、零售等各行各業都需要用到人工智能技術,AI的出現給這些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未來這些領域都是虹軟的主戰場。”

就像當年對圖像數字化充滿信心一樣,鄧暉堅信產業+AI,肯定是虹軟未來最大的增長點。

“這和整個的產業升級有關係,和未來的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有關,過去這十幾年虹軟磨的劍總算要出鞘了,可以上戰場了!”鄧暉說。

  辭職記者開自媒體教人種花【2】

周昆,原《中國花卉報》記者,9年的記者生涯,他感覺傳統媒體活力日衰。兩年前,媒體人轉型自媒體的風潮已經開始,他不顧家人反對,決定辭去記者職務,從穩定的體制內出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周昆的轉型之路一開始並不順遂,好在他及時找到了自己的賽道,不僅收穫了粉絲,更收穫了財富。

周昆在講解富貴竹的養護知識

沒粉絲沒流量 轉型之路坎坷

因爲長期報道花卉領域,大學又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的園藝專業,他希望能在網上教人種植花草,並把自己打造成花卉領域的意見領袖,以此獲得收入。

正當周昆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場時,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給了他當頭一棒。原來,他開通的,每篇的閱讀常常不到百位數。

微信是一個熟人社交工具,在微信上分享花卉種植知識,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將影響力擴散出去的問題。他的朋友圈大多數花卉業內人士,他分享的知識對於這些業內人士來說,都是“小兒科”,肯本不會激起轉發興趣。

沒有轉發就沒有閱讀,沒有閱讀就沒有粉絲,沒有粉絲就更沒有閱讀與轉發。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辛辛苦苦寫出的文章無人問津,周昆陷入了苦惱,而上有老下有下的年紀,他還面臨着生活的重壓。

直到周昆開通了頭條號“坤哥玩花卉”。因爲今日頭條的內容分發靠的是人工智能推薦技術,只要文章夠好,就能分發給足夠的讀者。

周昆還記得自己在頭條號上發佈的第一條視頻,那是一條翻譯國外園藝師種植花卉技術的視頻,原本是一個小衆內容,晚上發佈後,周昆並沒有作太多的期望。

第二天一起牀,周昆就被巨大的幸福感砸暈了:原來,這條視頻經過今日頭條的推薦,獲得了10萬閱讀。10萬是常見的對於爆款內容的定義,對於一個內容從業者來說,沒有什麼比勞動成果被更多人看到更讓人滿足。

周昆像是找到了門道,開始專心在今日頭條上拍攝教人種植花卉的視頻,從此人氣一路高漲,點擊量迅速攀升至篇均 20 萬次。

出色的表現讓周昆成爲今日頭條「千人萬元」計劃的簽約作者,一家五口的生活也變得寬裕。

靠內容電商變現 月營業額很快破十萬

根據今日頭條披露的數據,該平臺上視頻的點擊量已經超過圖文,成爲深受用戶喜愛的內容體裁。

周昆趕上了短視頻的風口,得益於「頭條號」的個性化推薦和今日頭條廣泛多元的用戶羣體,越來越多垂直短視頻創作者也乘上風口,收穫着短視頻窗口期的紅利。

“我的頭條號粉絲量已經達到了35萬,視頻累計播放時長是6000萬分鍾。”周昆說,粉絲多了之後,提高變現效率,成了擺在他面前的新問題。

“粉絲,一定會成爲既流量之後,第二波變現紅利。當時很多人都忙着賺流量的錢,我不想湊那個熱鬧,就往另外一條路上走——積累粉絲數量和提高粉絲質量。”

今年一月份,周昆做了兩個決定:第一,多做視頻,能做多少個是多少;第二,更加認真地維護和粉絲的關係,儘量做到有問必答。“做了這個決定後,每日新增粉絲量直線攀升。”

到了今年3月份, 頭條號推出了外部鏈接功能,就是在視頻右下角的那個“瞭解更多”。用戶通過這個入口,可以抵達鏈接任何合法網址。“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非常興奮,我想要的終於來了。”周坤說。

在這個功能剛剛試驗的時候,周昆就申請了內測。“我每做一個視頻,都會在下面放一個外部鏈接,鏈接的目的地就是視頻中出現的商品購買鏈接。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試驗,我這裏的轉化率能達到1%-2%,這在同行業裏算是一個比較高的數值。”

跟據周昆透露的數據,很快他的月營業額就達到了10萬。“這個也符合我的預期。首先,我推薦的所有商品都是我自己親自使用過的,選品上由我親自把關;其次,人們在網上買花最擔心的就是收到的花兒和圖片上的不一樣,我用開箱體驗的方式直接消除了他們的擔憂,解決了他們購買的問題。”

回顧自己的轉型之路,周昆慶幸自己找對了平臺,不僅收穫了粉絲,還實打實地收穫了物質回報。

  一場大火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3】

週一清晨,幽州擁擠的馬路上,人們腳步匆忙,生活還是一如往常忙碌。

在很多人眼裏,前幾天離開的只是一些與自己無關緊要的人。

然而,真的一切都沒有改變嗎?

對於很多人來講,他們的人生就此改變。

創業公司“前進”的命運

“我要離開幽州了。”昨天,和盧梭通電話,這是他開口的第一句話。

聽到這個消息,我很吃驚:前段時間見面時,他還希望在幽州奮鬥,實現中國夢,怎麼突然之間就改變主意呢?

一切還要從昨天和他通話前的23個小時說起。當時,盧梭和我正組隊玩遊戲。

“幽州要趕人了,盧梭你住的地方會強拆嗎?”

“應該沒事,幽州要管制的是那些違規羣租住所,我這兒是合法的。”

前天晚上他回到住處,門外的一張整改通知告示改變了他的D都生活。

躺在牀上,回想從畢業至今的生活,盧梭徹夜未眠。

大學時畢業後,盧梭進了一家叫前進的創業公司,從事銷售工作。該創業公司主要向幽州地區的各大高校提供化學藥品。

在這樣一個細分領域,彼時,前進公司的經營業績還可以勉強度日。每年500多萬元的收入,基本可以養活公司裏七八個大學畢業生,盧梭就是其中之一。

那時候,梭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雖然銷售的工作很苦,但是他希望可以通過奮鬥來改變命運。

因此,儘管每個月拿着6000多元的工資,但盧梭一直在努力奮鬥着。他希望和公司一起努力奮鬥幾年,未來獲得一個較好的收入,然後在五環外買一套房子。

但一場“幽州火災”澆滅了盧梭的夢想,讓他開始從夢想當中回到現實。

原因很簡單,2017年11月18日,某村發生重大火災事故,造成19人死亡,8人受傷。

隨後,開始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爲期40天的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運動,主要排查、清理、政治各項安全隱患、特別是火災隱患。

盧梭所在的小屋正好在排查範圍之內。

於是,經歷了這場風波之後,盧梭決定離開幽州。

“我回老家考公務員,幾年後找一個村裏的女孩子結婚。我再也不來了。”盧梭告訴GPLP君。

盧梭可以選擇逃離幽州,可是對於創業公司前進來說,現在又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

據盧梭表示,很多同事和決定和他一樣離開幽州。

“公司裏許多人都沒了住處,不能夠正常上班,有一些同事已經決定元旦節後離開D都。現在,領導蘇格拉每天板着面孔,我也不敢像往常一樣和他開玩笑了。”

對於創始人蘇格拉來說,“前進”是其全部希望。這個工作十多年的中年人,沒有買房,他把過去的全部收入都用來創業,這個小中產渴望通過奮鬥過上一份有尊嚴、體面的生活。對於他來講,公司如同他的一個孩子。

創業之前,蘇格拉從幽州一所著名高校——國立大學畢業。對於小地方出生的蘇格拉來說,能進國立大學是當地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帶着小地方“天之驕子”心態的蘇格拉很希望做出一番事業。

從國立大學畢業後,專業和現實市場需求的衝突,讓他那份“驕傲”感撕的粉碎:百無一用是書生!

爲了能夠在幽州生活下去,蘇格拉嘗試了各種工作。送外賣、房地產公司銷售、教育中介做課程顧問……經過多年的積累,終於有一筆積蓄,然後從親戚借一些錢創辦了前進公司。

“剛剛進入公司時,我們都被蘇格拉身上的工作熱情感染了。從週一到週日,幾乎沒有一天是休息,經常加班到深夜。”盧梭說。

儘管如此努力,前進公司的發展前途十分有限。

作爲一個給各大高校銷售化學藥劑、儀器的互聯網平臺,市場競爭是非常激烈。高利潤化學藥劑、儀器產品基本上被巨頭電商平臺壟斷。巨頭的電商平臺有牌照,有雄厚的資金在幽州附近建造庫房。這些都是前進公司所不具備的,前進公司只能向各大高校兜售一些低利潤的產品。

“蘇格拉在公司內部會議上,很多次提到,再過幾年利潤增加之後,公司就會建造庫房。”盧梭說。

只是,面對一個個離職的盧梭門,蘇格拉的這個願望恐怕再也難實現了。

最近,蘇格拉見了幾個投資機構的負責人,希望融到一些資金維繼公司的發展。但是對方不看好前進公司的創業方向,認爲在互聯網上給高校售賣化學藥劑、儀器利潤太低,增長太慢。

“明年,前進或許就不在了,成爲人們記憶的一部分。”盧梭說,望着蘇格拉的背影,其實盧梭的心裏也不好過,他非常同情蘇格拉,也非常尊敬這個老闆,勤奮而又努力,世事難料。

創始人朱一的生活全部打亂了

受這場“火災風波”影響的不只是前進一家創業公司。

筆者的朋友圈裏,還有一家無人零售創業公司的員工也面臨着這樣相同的窘境。該創始人說,一場大火打亂了他所有的節奏。

作爲一個新零售的創業者,通常,每週末,單身漢朱一都會在公司加班,討論一下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戰略。

但是這個週末,朱一卻不能如往常正常工作,因爲他要找房子居住。

“員工是我當初從外地的校園招聘過來的,我不能不管他們。”朱一嘆了一口氣說。

朱一的公司不大,不到十個人,沒有HR,所有的事情都要朱一拍板。

要麼房子太遠,要麼價格太高,整整一個週末,朱一都在跑房子的事情。由於創業,朱一給自己的工資並不高,他不敢住太豪華的房子。

於是他選擇了XX公寓,最早,朱一想,這家有一定品牌影響力,不會受政策影響。然而,沒有想到,一樣存在安全隱患,他被限期搬離。

他甚至來不及接投資人的電話。

“XXX投資機構,投資的事情暫時放一下吧,現在真沒時間接電話。”朱一對前來洽談的投資人如此表示。

於是,朱一的生活也被一場大火改變了節奏。

週末,以最快的速度安頓好了住房,朱一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不過,他突然發現一個現象,快遞慢了很多,他有三個重要的快遞,至今還沒有收到。

剛想抱怨兩句,聯想起自己的經歷,朱一沉默了,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慨。

朱一不知道他的生活什麼時候恢復平靜。

類似朱一這樣的創業公司有很多。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號召之下,許多公司如雨後春筍開始成立——據2015年的一項政府數據,全國每天新成立的公司有 12000 家。那麼全年就是超過 400 萬家公司,假設平均每家公司只有 5 個人,也是影響到 2000 萬個人,這還只是 2015 年一年。

一把大火,澆滅了多少創業者的熱情和理想。

大學畢業生小毛決定離開

小毛今年大學畢業。

老家河南,不是很好找工作。他家的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他有一個弟弟,父母都從事家政工作。

他想來幽州找一下機會。

於是,帶着幾分希望,小毛踏上了北上的列車,那個夏天,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剛到幽州的第一天,他跟同學一起住。後來,爲了省錢,他在某地下室找到了一個單間,每月1000元,然後滿大街開始找工作。

幸運的是,一個月之後,他在某創業公司找到了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每月4000元。

扣除每月1000元的房租,以及吃飯等雜費,勤儉的小毛還略有盈餘。

終於可以養活自己了,小毛內心有點小興奮。

只是,剛安穩的過了三個月生活,小毛住的便宜的地下室不讓住了。

“接到上面通知,限期一週搬離”2017年11月25日晚9點,帶着一身疲憊,小毛回到了地下室裏,只是迎接他的,是無情的搬離通知。

無助,悲傷,小毛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他的心情。

“好一點的房子要2000多,最便宜的房子要1400~1500元,還在五環外。可是我的工資只有4000,還要自己吃飯。”小毛算了一筆賬,如果換房子,他每個月都養活不了自己,但是他又不能向父母張口。

還要不要繼續待在幽州?小毛猶豫了。

後來,小毛最終選擇了放棄。原來,小毛所在的創業公司下一輪融資遇到了問題,公司開始了裁員。

小毛由於來的晚,對公司貢獻也不大,也是列在了裁員的首位。

房子出了問題,單位又開始裁員,這讓小毛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幽州。

11月25號,小毛去了一趟廣場。在他心目中,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只是,他想不到留下來這麼難。

或許沒有人記得小毛們的存在,但是幽州,他們曾經來過。

11月26日晚上6點,夜色籠罩下,小毛離開了幽州。

附:

國內外房屋租賃相關條例

放眼海外,其他國家面向剛畢業的大學生、年輕白領和打工族的租房模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呢?

在國外,政府在建立住房租賃體系時,一般遵循下列原則:

1.可負擔性原則

2.穩定性原則

3.以中低收入階層爲主要服務對象

其實,國外年輕人同樣面臨着租房方面的困擾,剛進入社會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會面臨更大的租房壓力。不同的是,部分租房機制相對完善的國家不僅在政策法律上保障了這部分羣體的相關利益,還在基礎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

目前國內年輕人租房的困境不僅僅限於房租,更多的還是由於我國租房的法律不夠完善,租房者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在幽州,因爲房東的私人情況或政策的變動而導致的頻繁搬家令許多租客苦不堪言。

誠然,地方的城市管理和租房整治從長遠來看是必要的,但於此同時,更應把大部分都是千禧一代的弱勢租客羣體的利益保護,和相關政策的出臺放在首位。畢竟,滿足大部分人對“住”的需求,是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羣體的根本。對此,德國對出租房源的保障值得借鑑。

美國——控租和租金補貼

儘管近年來美國經濟反彈,就業也在穩步增長,但由於美國多個城市的房價上漲,以及抵押貸款標準的收緊,使得很多年輕人難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安家置業。

爲了解決租房問題,美國政府一方面依據當地形式進行控租(控制租金),一方面花巨資爲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低收入者均可以提出申請,一旦獲准不僅房租會大大的低於市價,而且只需要繳納不超過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額部分可憑藉住房券向政府兌取現金。

德國——政策保證租賃房源充足,對租房者保護完善

在德國,不管是開發新房還是經營租賃,企業要獲得土地、信貸,新落成的房子須在一定期限內讓政府出租,或按接受補貼後的低租金出租。過了期限,才能按市場租金出租,因此,德國租賃房源充足。

法律規定,德國住房合作社建造的住房必須用於出租,不能出售。住房合作社每年建造的房屋數量佔全國總數量的1/3左右,如此龐大數量的房屋只能用於出租,這無疑對出租房源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德國實行嚴格保護租房者的法律法規,房屋早已迴歸到其居住的功能,從而有效抑制了房產市場的投機行爲。

雖說德國在住房供應政策導向上將租賃供應作爲主體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但歸根結底其出發點都是爲了使大多數居民“住有其所”。

英國——以控租和公共住房建設爲主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英國政府採取以房養房,即加大對社會出租住房的投資,並用出售公共住房的收入來修繕或興建公共出租住房,同時強化政府在住房問題中的主導作用,並逐步將公共出租住房經營推向市場。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4】

在剛剛過去的雙11羣雄爭霸賽中,南極人以品牌交易指數TOP.1,獨佔內衣品牌市場鰲頭,雖然南極人現在只剩下一個“品牌授權”,但絲毫不影響其代理商賺得盆滿鉢滿。

爲什麼只有“品牌授權”的輕資產模式運作平臺,也能讓南極人有這樣傲人的成績呢?這不得不提到那位具有動則衝上九天,靜則埋於九地之下氣質的前沿思想創業家——張玉祥。

1“借雞生蛋”籌資金

保暖內衣起於上世紀90年代,它的發明者是一名老教授,他叫俞兆林,現任上海兆林實業有限公司總裁。

但是老教授當年只對技術研究有一番成就,對生意經的鑽研還不夠透徹。老俞日理絲機,宵拈針線,在他發明出“導溼保暖複合絨”以後,立馬就被當時在女裝服飾沉澱過兩年的張玉祥給嗅到了商機。

96年,老俞把保暖內衣概念和實物推上了市場,相比之前笨重又膨脹的羽絨服而言,“輕巧、柔軟、聚暖”的特點瞬間讓保暖內衣在各大服裝市場火爆起來,銷售量直逼30萬;97年,張玉祥順水推舟,效仿老俞產品,開創了“南極人”。而創始資金的300萬元,並不是靠張玉祥一個人湊出來的,這便是他的過人之處——“借雞生蛋”。

爲了快速籌齊創始資金,同時“抵抗”老俞一家獨大的局面。張玉祥四處遊說,募集資金,開講座、舉辦招商會、拉攏經銷商,這些純粹靠的是他滿腔熱血和畫餅的能力。

他的演講思路也十分清奇:首先讓經銷商提前注入貨款,自己保證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更具競爭力的品牌,然後大家各出一筆少量資金,提高抗險能力,分擔投資風險。

不愧是學法律出身的,張玉祥在經濟規則當中處理得遊刃有餘。這樣的方法,這樣的做法不僅能減輕自己的壓力,還能讓經銷商更放心,300萬就這樣輕鬆到手了。

眼紅老俞家的大蛋糕不只南極人一家,當時北極絨、順時針、泰達等保暖內衣品牌也都紛紛登上市場,這個市場有多大呢?

南極人創辦僅僅4個月,300萬搖身一變,變成1個億!銷售額之所以如此巨大,張玉祥功不可沒。90年代,品牌傳播的方式不再是口口相傳那樣生硬,而是搬上熒屏,讓消費者親眼看到。

還記得那時的可口可樂,最喜歡在電影裏做植入,《十兄弟》、《開心鬼系列》這樣熱播的電影,背景裏總是有可口可樂的標識和產品。

基於這樣的傳播方式,南極人也要搬上熒屏,但是總不能讓演員穿着保暖內衣拍電影吧?張玉祥決定:“那就拍廣告!”因此,他先後簽約了葛優、劉德華、袁詠儀、黃海波、海清、徐帆等一線明星,用賺來的那一億,砸向了主流媒體下的廣告商位。這一次,廣告都火了!

2良心研發避風險

但好景不長,到了2001年,紡織服裝業受到大環境影響,企業間針鋒相對。據悉當年的保暖內衣廠商高達500多家,情況有多“惡劣”呢?當時的保暖內衣大戰不僅打的是價格戰、廣告戰,甚至打起了拆臺戰,而且“戰爭”還打到了中國環境標誌認證委員會的家門口。

關於環境與質量,這可就“惹”上煩了!這場風波中,第一批被“處理”的竟是保暖內衣之父俞兆林的內衣品牌,一家位於江蘇一帶的印刷黑窩點因涉嫌印製假“俞兆林”商標被端。

消息一出,保暖內衣夾有塑料薄膜的行業祕密,也迅速被人們所知。在這場混戰中,倒下了一批批剛站住腳卻又狠狠摔倒的中小廠商。

然而,南極人卻未受絲毫影響,反而因禍得福,迅速走紅。

原來在2000年時,張玉祥爲了讓自家產品更具競爭力,早用全棉代替化纖面料,並且花大價錢和美國杜邦公司合作,研發出“棉+萊卡”健康保暖內衣。

塑料薄膜不透氣,同時不符合循壞使用要求,所以市場並不接受這樣的材料,但是張玉祥研發出來的這歀保暖內衣不僅符合國家環境認證標準,而且透氣、保暖、貼身。因此該保暖內衣也成爲中國短道速滑國家隊唯一指定產品。

在此不得不提,當時的北極絨也是與時俱進的。他們利用納米技術引進澳大利亞熱能纖維作爲原材料,成本雖然同樣也提高了,但是在這件事中也免遭其難,銷售量與南極人齊頭並駕,成爲當時該行業龍頭企業之一。

但後期北極絨在品牌結構上的運營稍落後南極人,所以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喜新厭舊多元化

正當人們都在歌頌張玉祥是個“專一”的良心商家時,他突然180度急轉彎,要同時進軍羽絨服行業!在這裏,悠悠這樣粗俗的人真的想不通大佬爲何這樣做,不過他確實很關心溫暖問題吶。

就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2001年,張玉祥推出了“南極人羽絨服”。當年該行業的龍頭老大是僅靠三年時間成爲市場主力軍的“波司登”。

不過,之前南極人的良心研發可不是白做的。除了自家品牌號召力,張玉祥還提出了“都市羽絨服”的概念,他聘請多位知名服裝設計師從內到外一一重新設計:防漏絨膽、日韓面料、日本YKK拉鍊,一副集合服飾與藝術的作品就這樣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早些年羽絨服設計尤爲保守,外形也十分“土氣”。但是都市羽絨服一出,再次引爆市場,南極人直接上位做了老二。據統計,憑藉這一路打拼,到2004年,南極人累計實現營收入10億元,固定資產超出3億元。

張玉祥不僅是個充滿智慧的創業家,還是個勇敢的冒險家!

他堅信自己所提出的東西都還不夠完美,如果被人模仿也是市場正常的現象。想做大,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更高的層次去思考,比別人想的更多,更遠。

他還認爲:從保暖內衣到羽絨服,雖然創收巨大,但是在這無比龐大的資金背後看不到未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民營企業多了,這是中國的優勢,而那些高科技行業、新興行業、電子產業在這樣的行業模式下只能做個配套。反過來,中國的一些傳統行業,如果把它創新,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品牌效力,還是可以有所作爲的。

畢竟我們勞動力資源比較優秀,產業的配套也比較成熟。我們缺的是什麼?缺的是創新,缺的是品牌意識和產品附加值。

所以這次他要砍掉所有工廠,把生產端和銷售端的自營環節統統砍掉,所有工廠按價賣出,從始至終的“清除”所有有形資產,最終只保留“南極人”三個字。

如今想來,不禁感嘆,亂世梟雄便是如此吧,用盡所有膽量去拼去闖,不論留下怎樣的是與非,都有勇氣扛!

4留下品牌搞電商

張玉祥信奉這樣一句話:把可口可樂的所有工廠燒光,只要這個品牌還在,就能在一夜間恢復生產。

2012年,南極人正式轉型爲電商服務型企業,就是給經銷商提供品牌與標牌,同時監管經銷商生產產品,做線上渠道運營。這樣既可以保證下線生產廠商產品的質量,同時完全減輕南極人自身庫存壓力和資產減值損失,還能爲下線提供更加寬廣的銷售路徑,可謂一箭雙鵰。

2015年,南極人更名爲“南極電商”,並於年底借殼新民科技登陸中小板。

根據公司2015年年度報告,2015年南極電商成交額50多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89億元,截至2015年年底,南極電商的授權供應商達422家,授權經銷商達1053家。

而今年雙11,南極人也再次榮登內衣品牌交易指數第一名。這說明,僅靠品牌授權的費用就可以撐起整個企業的自由運轉了,南極人轉型電商服務公司真的很成功!

對於轉型的要訣,張玉祥歸結爲“快人一步”的部署。“當別人在賣產品的時候,我們賣品牌,當別人賣品牌的時候,我們賣服務。確實,張玉祥這個人就是敢“快人一步”,稱“先知”我都覺得可以了,明明白手起家,一路竟然如此順風順水,讓人歎爲觀止。

那接下來他將如何佈局呢?

他只說“人是非常難以滿足的動物;增加競爭力纔是根本!”到底該如何定義這句話呢,讓我們靜觀其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