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關於端午節徵文800字(精選10篇)

關於端午節徵文800字(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徵文,肯定對各類徵文都很熟悉吧,徵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那要怎麼寫好徵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端午節徵文8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端午節徵文800字(精選10篇)
  端午節徵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來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後人緬懷他逐漸形成一個節日。

在端午節當天,人們會按照習俗來包糉子、賽龍舟、貼五福、掛艾草等。說起這包糉子來,我跟它還有段不解之緣哩。

端節的前一天,媽媽把事先已經準備好的糉子葉、江米、蜜棗以及馬蓮浸泡在水裏,我對此十分不解,便問媽媽:“媽,爲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泡在水裏,現取現用不是更好嗎?”媽媽說:“如果不把這些東西泡軟,糉子葉是脆的,用的時候一包就碎了,所以要把它們全部泡軟。等這些原料都變得軟乎了,才能包糉子。”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我又去廚房看那浸泡在水裏包糉子的原料,果不其然,跟媽媽說得一個樣。經過一夜的浸泡,糉子葉都變軟了,聞着還有一股淡淡的竹葉的清香味,不像剛買來時那麼幹巴巴的了。我興高采烈,迫不及待的想要包糉子,媽媽自然是不答應,但也經不住我的死纏爛打,終於同意了。於是,我忙前忙後,幫媽媽把原料擺放到桌上。“媽,怎麼包糉子?”“先把糉子葉圍成一個V字形,放入一顆蜜棗,然後灌入江米,再放兩顆蜜棗,將糉子葉雙雙摺回再用馬蓮將其捆好,一個糉子就完成了。”媽媽邊說邊示範着,眨眼功夫已將一個糉子包好。再看我,目瞪口呆,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看啥呢?趕快包。”我這才從觀看中回過神來,手忙腳亂包起糉子來……

一小時過去了,我一個也沒包完。再看看媽媽的戰績,已有二十六個糉子了,媽媽看到了我這面的桌子一片狼藉,除了幾片破損的糉葉還有到處散落的米粒,於是我被“紅牌罰下場”。唉,我只好悻悻地離開了飯桌。但最後,我還是吃上了糉子。那糉子的香、糯、綿滑,怎是個爽字能形容的啊!嘿嘿,古有“無功不受祿”,今有我“無功也受祿”,或許也真像媽媽給我的那句名言——全天下的糉子都不夠你禍害的。我大概真的不是包糉子的料吧!以後還是幫媽媽吃吧。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真開心。因爲我包的不止是糉子,還包的是一種傳統文化啊!

  端午節徵文2

初夏時節,迎來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這次,我們到奶奶家過端午節。

剛走進奶奶家門口,奶奶就迎了上來,笑眯眯對我和哥哥說:“今年我們不買糉子,自己動手包糉子吃。”說着就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糉葉、紅棗、醃肉、生糯米和細繩等。我拿起一片長長的糉葉,好奇地問:“一片糉葉可以包一個糉子嗎?”奶奶馬上回答說:“要兩片糉葉才能包一個糉子。你先看看我是怎麼包糉子的。”奶奶先把兩張長長的糉葉圍成一個三角形漏斗的樣子,然後裝上一些生糯米,再把裏面裝上一顆紅棗,最後用糉葉一圈一圈的纏繞起來,包得嚴嚴實實的,再用細繩緊緊紮上,一個可愛的小糉子就包好了。奶奶可真厲害!包糉子又快又好。

“您包得真好呀!我也要包!”我和哥哥興奮地喊了起來,迫不及待地拿起糉葉,媽媽趕緊提醒說:“小寶貝們,這裏有紅棗、醃肉兩種菜,包的時候只選一種就行了,紅棗只放一顆就夠了,不然會太甜的。”我照奶奶的方法先包了一個紅棗糉子,可我包的這個糉子經常漏出幾粒米來,樣子癟癟的,比奶奶包的糉子差多了。這時我看到哥哥手裏拿着剛包好的糉子,看起來像個金字塔,感覺和奶奶包的差不多,我包的糉子完全不能和他比。一下子,我又傷心又着急,奶奶急忙安慰我說:“別難過,我小時候第一次包還沒你包得好呢!你再多包幾個就好了。”我聽了奶奶的話,立刻信心滿滿,包了一個又一個,看上去真的一個比一個好,甚至比奶奶包的還好,頓時心花怒放,開心極了。

感覺時間只過了一會,糉子就包完了,好大一盆,有好幾十個呢!不一會兒,糉子濃濃的香氣充滿了房間,饞得我直流口水。我餓極了,香噴噴的糉子一上桌,我就頭也不擡地大口吃了起來,甜甜的糉子可真好吃啊!這時,我問爸爸:“除了吃糉子,端午節還要幹什麼?”爸爸眉開眼笑地說:“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要喝雄黃酒,划龍舟。”我突然想起了屈原的故事,就跟奶奶講了一遍,奶奶誇獎我故事講得很精彩。

今年的端午節過得真開心啊!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明白了做事情要一次次嘗試,不斷積累,才能真正做好。回家的時候,我對奶奶說:“自己包的糉子比買的糉子好吃多了,明年端午節我還要包糉子。”

  端午節徵文3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的設立是爲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那一天,人們把包好的糉子扔在汨羅江裏,爲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侵蝕,另外,人們在河上賽龍舟,各式各樣的活動,分外的熱鬧。

今年的端午節也是不例外,家家戶戶都在包糉子,迎接端午節的到來。我們家呢,奶奶早早地起牀,收拾了一番,便到河邊去打仍沾有露水的艾葉,我也瞎湊合,幫忙燒水,等奶奶打好了一大捆的艾葉回來,便直接放到熱騰騰的水裏,繼續燒,等着燒開,艾葉的香味在水蒸汽的氤氳下,散開了,滿屋子淡淡的清香,甚是舒爽。

就這樣,艾葉出鍋了,晾了片刻,奶奶便開始修剪艾葉頂端折斷口,修剪完畢,終於開始包糉子了,我在一邊看着,奶奶挑選四片艾葉,兩片墊底,兩片加固,雙手將它們圈成圓錐形,一手捏着,一手去舀事先準備好的糯米,再加一顆我最愛吃的大紅棗,手抖一抖,讓米分佈均勻,用多出的艾葉蓋住,包緊,一個糉子就這麼包好了。我在一邊看的手癢癢,也想試試,奶奶欣慰地笑了: “難得你有這樣的心啊,現在會包糉子的人越來越少了,都買現成的,哪有自己包的好吃啊。”說着,奶奶便教我如何選取艾葉,如何包紮,手勁使多大,不包不知道,包好一個糉子學問多着呢!

糉子包好了便可以下鍋了,經過兩個多小時,香噴噴的糉子便出鍋了,嘗一口,黏而不膩,甚是爽口。每年端午,“倔強”的奶奶都會親自包糉子,爸媽怕她麻煩,讓直接去超市買,奶奶一直都不願意,在她眼裏,這是一個傳統,傳統怎可丟棄?

在過去,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會舉辦活動,包糉子,賽龍舟等等,一起來歡度傳統節日,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似乎都慢慢開始淡忘傳統,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機械生產越來越普遍,包糉子也變的機械化,越來越少的人親自包糉子,都直接去超市裏買現成的,似乎已經忘記了包糉子本身的意義。包糉子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這背後,值得我們去思考。

現在,韓國把端午節列爲自己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人憤恨同時,也應該思考反思,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傳統是財富,我們應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虔誠地繼承和發揚。

每年端午節,我都只吃奶奶親手包的糉子,它有一種別樣的味道。

  端午節徵文4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題記

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傳說這是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爲了紀念他,人們將五月五日定爲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因爲這天恰好又是弟弟的生日,所以對我們來說,這是個特殊的端午節。

早上剛起牀,便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味道。糯米,牛肉,大米,小米……不用說,這是準備包糉子,在我們這裏,端午的一大習俗就是吃糉子。奶奶是個十分講究的人,所以這天起的格外早,給我們準備好早飯後,便去地裏拔了幾棵艾蒿。然後放在大門口,一邊一棵。如果仔細一點,會發現許多人家的門口都有幾棵艾蒿,具體什麼含義我也不太理解,只知道插艾蒿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早飯後,我們便去了蛋糕店。姑姑要我和弟弟隨便挑一個。我盤算着。弟弟說:“咱們幾個人啊?”我說:“小孩就三個。”見我們一時拿不定主意,姑姑邊給我們挑了一個稍大型的,我和弟弟拿着蛋糕,叫上妹妹,開心的回家享受去了。

我們把大人的`給分出來,還省下一大半呢。我們便一人切了一塊。看着喜愛的節目,一會兒,妹妹偷偷的用指頭抹了一把奶油向弟弟臉上抹去。弟弟瞬間變成了一個大花貓,還沒來得及反駁,我又用同樣的方法給弟弟摸了一臉奶油,給另一半臉找了找平衡。弟弟反駁起來,追着我和妹妹滿院子跑,直到我們大汗淋漓累得跑不起來,才肯停下來消停一會兒。因爲很熱,我們乾脆把冰箱裏裝雪糕的那一層抽出來,把空調打開,那簡直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奶奶從外面回來了,我們三個同時喊。我和妹妹喊奶奶,弟弟喊姥姥。於是我們倆便順手將帶着奶油的盤子一邊一個給弟弟貼到了臉上。異口同聲道:“就你特別!”弟弟急得在原地直跺腳,我和妹妹便在一旁哈哈大笑,再看看奶奶,在一邊笑的直不起腰了,我們沉浸在了那無窮無盡的快樂之中……

我們終於過了一次有滋有味的端午節,雖然沒有賽龍舟那樣令人激動的場面,也沒有一場盛大的酒會,但那卻是一個令我們難以忘懷的端午節,是一個專屬於我們這些孩子的端午節。

我們在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節徵文5

“端午節,豔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得蹦又跳。吃糉子,劃龍船,紀念屈原永記牢。”一年一次的端午節又到了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詩人——屈原。除此之外,也有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的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做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具有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糉等習俗。

傳說,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但卻被奸人所害,慘遭流放。隨後,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祖國的屈原選擇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卻沒能將其救起。爲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了“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這是爲了讓魚蝦吃飽,而不會啃食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而且在端午節的時候不能和別人說“端午節快樂”,只能說“端午節安康”因爲端午節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五月五在古時候是一個惡日,因此用“快樂”來作爲端午節的祝福是不恰當的。

週三晚上我寫完作業,媽媽就帶着我和妹妹去超市買包糉子的材料。晚上媽媽拌好了餡,準備早上在包糉子。

一大早我就聽見了外面有腳步聲,我出去一看,所有人都在包糉子。我收拾好了,就讓媽媽教我包糉子,媽媽對我說:“首先,要選兩片大小像同的糉葉,把糉葉折成一個圓錐形;放進淘好的糯米,再放進調好的料,再蓋上糯米。再用凸出來的竹葉向下折蓋住糯米,用手捏住中間。然後用麻繩紮起來,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看完媽媽包糉子我也逐漸的摸索中熟練,我包了8個糉子。

糉子的味道美極了。箬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餡子,甜而不膩。它既是驅邪消暑的開胃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每逢端午節,人們用吃糉子的形式來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傳頌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懷。

  端午節徵文6

今天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吃過午飯,我們興致勃勃地到行政中心去看賽龍舟。只見那裏早已人山人海,河岸的兩邊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有些小孩鑽進人海中,索性爬到了護攔上。我望着起了點點風浪的河面,焦急地等待龍舟划來。

隨着一陣響亮的敲鼓聲,賽龍舟開始了。一條條打着鮮豔旗幟的龍舟乘風破浪,徐徐前進,彷彿一條條真龍在水面上雄糾糾,氣昂昂地遊行。船尾的白旗上“憑弔屈原”這幾個字格外顯眼。劃漿手鼓作了氣,脹紅了臉,使勁地划着船漿。每條龍舟的龍尾,都有一名搖着一把大刀似的船櫓的舵手,臉上的表情顯得非常沉着。弟弟指着一個白色的劃漿,興奮地說:“劃漿上有一條俯臥的青龍,看起來多像關羽用的‘青龍偃月刀’啊!”我愣了一下,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漸漸地,觀衆的情緒推向了高潮。我跟弟弟也爲劃漿手們加起油來,連聲喊:“加油,加油!”劃漿手們聽到了吶喊聲,更加用力劃了起來,衝到橋頭,摘下了從橋上垂掛下來的紅球,然後穩穩當當地調了個頭,又奮力划起漿來,向終點駛去……

龍舟賽接近了尾聲,比賽結果揭曉了,我們也在喊鬧聲中慢慢離開了行政中心。這時,我想到了家中還有各種口味的綠豆糕等着我們去品嚐,心情又變得特別興奮了。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年端午節外婆都要包糉子,給我和弟弟做香囊包,今天我也包糉子了,我覺得還挺好,挺有意義的!

外婆昨天,就把蘆葦葉、米、豆子泡好了,今天上午,包糉子開始了,外婆教我,先把葉子折成一個漏斗狀,把米和豆子,紅棗放進去填滿,然後把長的的葉子折過來,把米和豆子、棗包住,最後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和外婆比賽誰包的又快又好,外婆包的很快,可我總是包不好,不是漏米就是破葉,再看外婆,一會兒就包好了十幾個,外婆看到我包糉子這麼難,笑着說:“要吃上你包的糉子得猴年馬月。”沒想到小小的糉子是這麼難包,不過我還是成功地包了兩個,不過也挺開心的,凡事只要用心去做,總會幹好的。吃着自己包的糉子,看着電視上的龍舟比賽,這個端午節過的好開心啊!

  端午節徵文7

我總記得小時候曾學過一篇關於糉子的課文。老師反覆地糾正糉字的念法,而我的心中卻疑疑惑惑——似乎從未聽過有這樣一個詞在端午的時候出現。那天回到家,我便嚷着要吃糉子,然而那味道卻並不盡如人意:我完全忘記了我是一個不喜歡甜食的人。從小就不喜歡。可是卻彷彿鑄成的習慣,我會在每一個端午銘記着糉子,在母親耳畔嚷叫。之後卻只勉強吃半個就撂下碗筷,用力地搖搖頭。母親嗔怪:“你既然不愛吃,爲什麼總是要買呢?”我微微衝她笑:“第一口是愛吃的,可是甜得太膩了。”我只是喜歡懷着期待,將糉子從那深綠色的閃着水珠的箬殼裏剝離,然後就看到晶瑩的乳白色,每一粒糯米都粘稠地聚在一起。糉子是很符合我對美食的印象,然而它終究不是我愛吃的。

實際上,家裏是並不講究什麼節日的。因爲父親固執得什麼也不相信,而每日的豐盛菜餚,也終於讓節日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生活的日趨美好,也讓節日消去了它對孩子對人們強大的召喚力。可是我骨子裏,卻希望成爲許多故事裏對每個節日都充滿了歡喜的孩子,喜歡這些古老的在歷史中沉澱千百回的節日。端午節,多麼詩情畫意的名字。它是紀念一個人的,紀念書寫了《離騷》的屈原。那樣一個文弱的書生,卻懷冀着慷慨激昂懷冀着對祖國恆久的愛,投入了汨羅江。我敬仰他,因爲他敢於在一片灰暗之中活出絢爛,他懂得崇高所謂何,他在太多的流離失所中,仍堅定地執著地走着。其靈魂所向,定是純淨而不加着染的。於是,我總要堅持吃些糉子,也是因爲我覺得它見證了一個高尚的靈魂,亙古不變的愛國情操。

忽然記得有一個端午節,我在一排長長的槐花樹下走,那時的槐花正是滿樹滿樹燦白的時候,搖了我一身。而現在,似乎時間空空錯後,或者是短暫的遺失了那麼一段子。槐花謝了,在單單的深綠葉上勉強地枯萎了。而我也無暇去看那百般美好的風光,只在房間裏捧着歷史書背誦。端午節卻依舊未變,還是那麼晶瑩純白的糉子,還是寫在日曆上大大的端午。它有着如此可愛的執着,是我直到今日才發現的。於是這一次,我堅持吃了一個糉子。爲了紀念這個在時光中並不算熠熠生輝的端午節。是怎樣的情愫,我終究也說不清楚。

  端午節徵文8

端午節來自於屈原的故事:屈原,一個愛國詩人,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來豐富國家和加強人民,但沒有被國王採納,他被逐出了皇宮。他非常生氣,跳下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船,把竹筒裏的米順着汨羅江撒向屈原。後來,爲了紀念屈原,每個人都把裝滿竹筒的米飯變成糉子,把划艇變成了龍舟。每個人每年都慶祝端午節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崇拜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慶祝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真正的糉子製造者,我的母親。所以每年端午節,我們家都會吃很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葉包糉子是最美味的。因此,她用蘆葦葉做糉子。她在做糉子前做了準備:將蘆葦葉放入水中煮沸,將準備好的糯米和紅棗分別洗淨,準備就緒。

蘆葦葉涼了之後,她開始包糉子。首先,她拿了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放在桌子上,一片放在另一邊,夾在中間,把三片葉子捲成一隻圓雉形狀,然後把糯米放在裏面,中間夾幾個棗子,最後用線把葉子綁起來,包一個糉子。她又胖又大,看起來像一個正在睡覺的老佛爺。當她包好糉子後,在高壓鍋裏蒸40分鐘,然後放上3到4個小時,讓糉子美味可口,可以隨時食用!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原料非常簡單,但是包的糉子很好吃。它是如此的芳香,你一聞到它就會激起你的食慾。只要你桌子前面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下去。因此,每當我吃糉子的時候,我總是吃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不合我的口味了!說到我的口味,我不知道我媽媽做糉子有什麼祕訣。她每次做糉子,總是很美味,能激起人們的食慾,讓他們變得貪婪,並準備吃很多。

除了吃糉子,賽龍舟對於端午節的慶祝當然是不可或缺的。

我最喜歡的是龍舟比賽。幾十名水手手裏拿着槳,用手在全身划動。擊鼓的水姿勢很高,而且他們有規律地敲打。快點,快點!體育場邊上的啦啦隊充滿激情,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大喊大叫,歡呼雀躍,迫使水手們更加努力地划船。整個龍舟競賽如此壯觀和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

吃糉子和賽龍舟,這兩個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徵文9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相傳是人們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一個節日。在端午節的衆多風俗中,我最喜歡的習俗是包糉子。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糉子的場景。

那是去年的端午節,大清早爸爸媽媽就忙碌開了。爸爸拿起紅絲線綁住了艾草和大蒜頭掛在了家裏的大門上,寓意着驅邪迎福;媽媽又變戲法似的從衣兜裏拿出了三個香囊,有小魚的、有福袋的、還有元寶狀的。我挑了一個可愛的小魚香囊掛在了胸前。媽媽告訴我香囊可以驅蟲辟邪。

掛完香囊之後接下來就要包糉子了。媽媽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糯米、五花肉、蛋黃和糉葉。只見媽媽拿起兩片糉葉重疊在一起,靈巧地一捲,一個“漏斗”的形狀便展現在我的眼前。她舀了一小勺米放進“漏斗”裏,接着放了一大塊肉和一個蛋黃。當“漏斗”填滿時,她迅速地拿起一片糉葉蓋上,翻轉着把糉子裹緊,最後,她用彩色的繩子把糉子給綁緊,一個漂亮的三角糉就這樣誕生了。

我一看這麼簡單,也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兩張糉葉捲成“漏斗”,舀了一小勺米放進去。正當我把一大塊肉放進去的時候,突然發現“漏斗”裏的米像沙漏一樣在快速地往下漏,我一下傻眼了。正當我手足無措的時候,媽媽眼疾手快趕緊拿盆接住了漏下的米,我的臉“唰”地一下漲得通紅。媽媽看着我的窘樣,笑盈盈地說:“沒事!慢慢來!多做幾遍就好了。注意‘漏斗’要卷緊,不要讓它有縫隙。”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拿了兩片糉葉小心翼翼地捲了一個小“漏斗”。這次,我學聰明瞭,拿起“漏斗”對着光線檢查了一遍,發現沒有光線透進來我才放心往裏頭下米。我一手舀着米粒,一手緊緊地抓着小“漏斗”絲毫不敢鬆懈,直到蛋黃、大肉和米粒全部灌滿,上面的糉葉蓋上才鬆了一口氣。媽媽幫我在糉子上繫了五彩線,一個小巧可愛的糉子便包好了。

媽媽把糉子放在鍋裏煮了兩個小時,糉子熟了。煮好的糉子發出陣陣香氣,讓我垂涎欲滴!我趕緊撈起糉子,迫不及待地品嚐起來,吃着我親手包的糉子,心裏滿滿的幸福。

這真是一個充實而又令人難忘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徵文10

縱觀千古,展望歷史的盛衰交替,屬於中國的歷史長河已經浩浩蕩蕩的流淌了五千多年之久。

這一朝一代,又涌現出了多少文人墨客以及爲國爲民甘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爲了讓後人永遠的記住他們的豐功偉業,人們把一年中的某一天用來緬懷他們,我們今天所過的端午節就是爲了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這一天,我和我的家人爲坐在餐桌前吃糉子,爺爺和父親一人一杯雄黃酒打算來一個一醉方休,飯局將半的時候,父親已經喝的面紅耳赤了,他又倒了一杯酒,因爲已是酩酊大醉,所以父親倒酒時還把酒倒在了杯子的外邊。父親又抿了一口酒,開口對我和妹妹問道:“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和妹妹連連搖起頭來,雖然過了十幾個端午節,卻始終不知道這個節日是由何而來。我由於擋不住的好奇心,便上網查找了一番。

由《史記》記載,屈原乃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倡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可卻被奸人所害遭遇流放,即使是這樣,他還是一心爲國爲民,寫下了不少不朽的千古名篇!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最後經過歷史的變遷便有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當我看完這個故事時,已經是完全的沉浸其中,也許是那烈酒的原因,父親和爺爺已經發出緩緩的鼾聲。而我不禁被屈原所折服,被他那種大義凜然的氣質所感染,把艾葉輕輕插入我鍾愛的熱土,手捧《離騷》品味屈原,把屈原所信仰的那種精神品質當做成長路上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