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通用20篇)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通用20篇)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

大家都知道阿炳的身世,一生坎坷,他原名華彥鈞,父親是江蘇無錫一道觀觀主。

他一生勤奮好學,獨特的音樂天賦造就了阿炳。其父去世後他接管了道觀,不幸34歲時患疾病雙目失明,其堂兄霸佔了道觀,他只有流浪街頭,在社會的最底層飽受着人間的酸甜苦辣。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聽這曲子,但那只是用耳朵在聽;當我學會了用心來聽時,而且喜歡在夜裏,聽着阿炳這悲泣的旋律,動情之處不禁使我淚如泉涌。

《二泉映月》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許多外國友人聽後都感動的熱淚盈眶。不禁感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那淡淡的夜曲如流蘇般瀰漫,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時而低沉時而激昂。那一串串動人的音符將瞎子阿炳坎坷的一生演繹的如此淋漓盡致。

透過《二泉映月》我們能感受到時代的滄桑和阿炳跌宕起伏的'一生。彷彿看見阿炳揹着一把二胡手捧着殘缺不全的陶瓷碗步履蹣跚艱難行走着。由於疾病的折磨他雙目失明、骨瘦如柴、脊背微微彎曲。彷彿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爲了生活他只能靠賣唱、沿街乞討爲生。他的眼中只有漫長的黑夜沒有白晝他的生活是一潭死水。他雖然窮困潦倒、身染重病,但是他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始終昂起高貴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他之所以這麼堅強是因爲他對藝術執著的追求。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溶入到音樂創作中使音樂富有靈性。他真正做到了用生命詮釋藝術用音樂抒發情感。那聲音是那麼哀婉淒涼、如泣如訴抒發了阿炳內心世界的寂寞、苦悶。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強烈的不滿。

《二泉映月》如一盞明燈照亮人生旅途;如一縷甘泉滋潤乾枯的心田。給搏擊風浪的人以勇氣;給飽受苦難的人以希望。

阿炳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作品《二泉映月》將會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2

“十多年過去了,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鏡,操着胡琴,賣藝度日。”伴着《二泉映月》那悽婉的曲調,讀着《二泉映月》一文中記錄阿炳多舛命運的這段文字,我彷彿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盲藝人揹着樂器,拄着竹棍,蹣跚前行,沿街流浪……我的心絃也不禁顫抖起來。

可憐的阿炳才一歲時,母親就被迫自殺,八歲前他一直被寄養在族人家中。這是多麼不幸啊!而命運有時就是這樣冷酷無情,三十出頭,他又成了瞎子。阿炳孤零零怎麼能承受得了這一切?他的心中一定充滿了絕望,充滿了怨恨。然而,事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阿炳化磨難爲動力,用音樂向命運作出抗爭,創作出享譽世界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我想:面對無涯的苦難,阿炳能進行不屈的抗爭,那麼,泡在甜水中長大的我,爲什麼不能向困難挑戰呢?當被難題困住的時候,我常常缺少耐心,不願尋根究底,最後總是煩躁不堪地草草了事。當病魔纏身的時候,我整天無精打采,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致,還常常拿父母當出氣筒……

想想阿炳,看看自己,我的心潮澎湃不已。我想大聲地對自己說:“挑戰困難,我也能行!”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3

相信大家都認識阿炳吧?他可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音樂家。他那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別人的音樂不同——這是阿炳把自己壓在心中那對人間的冷酷無情而溶質的音樂。

那是一個夜晚,幼小的阿炳跟着師傅來到“二泉”那裏聆聽它淙淙的流水聲。師傅問他:“阿炳啊,你聽見了什麼呢?”年幼的阿炳側頭認真地聽,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聲,他什麼也沒聽見。師傅說:“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聽得見了....”

過了一天又一天,阿炳張大了,他的師傅也生老病死了。無限的`悲傷以後,來臨的是生活上的困難。阿炳卻在這時生病,兩眼失明。可憐的他並沒有放棄生活,而是憑着自己的雙手和殘舊的樂器,去街頭賣藝。他感受到了人們的冷酷無情,生活可謂是度日如年,有了上頓沒下頓。

直到有一天,阿炳來到二泉旁。那時而高時而低的流水聲,彷彿在可憐阿炳,唾罵人間的無情。阿炳頓時感慨萬分,拿起二胡,把自己多年的情感用陪伴他艱苦一生的音樂發泄了出來。就這樣這首著名的《二泉映月》誕生了.......

阿炳這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很令人敬佩,可生活中——就在就在我們身邊,許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小區裏,在垃圾桶旁邊,在陣陣臭氣中,總有一位老爺爺的身影。聽別人說,他的不孝之子把自己爸爸的錢騙走之後,就丟下他不聞不問。老爺爺年紀太大了,幹不起什麼累活,只好靠撿垃圾爲生。他受盡了別人的歧視和好心人的同情,和阿炳有着差不多的經歷。

你不向生活的鏡子哭喪着臉,裏面的臉也不會是苦的。這種道理人人都知道,可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4

暑假裏的一天,爸爸媽媽帶着我去江陰遊玩。剛剛來到學院廣場時,不經意間,我隱隱約約聽到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樂曲聲。那樂曲聲聽上去哀婉淒涼、如訴如泣!這是什麼樂曲啊,怎麼那麼動聽?看到我如此好奇,爸爸撫摸着我的頭說,這就是他曾經對我提起過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它因爲什麼著名啊?難道關於它還有什麼故事嗎?望着一臉迷惑的我,爸爸把我拉到一處安靜的地方,耐心的爲我講訴有關《二泉映月》的故事。原來,這首樂曲的創作者就是我國著名的民樂家阿炳。阿炳原名華彥鈞,他的一生十分坎坷,早年喪母,34歲時由於身患疾病導致雙目失明,從此只能流落街頭,靠沿街乞討、賣藝爲生。在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嚐盡戀人間的酸甜苦辣之後,回想起自己的人生遭遇,他創作出了這首家喻戶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聽了爸爸的講訴,我更加迷上了這首樂曲。晚上回到家,我找來《二泉映月》的磁帶,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欣賞着,感受着。那淡淡的樂曲,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時而低沉,時而激昂。透過它那悽婉的旋律,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雙目失明、骨瘦如柴的`老人,捧着一隻殘缺不全的瓷碗,步履蹣跚,艱難地在寒風中行走着。風,吹亂了他的頭髮;雨,淋溼了他的臉龐。他的眼中沒有光明,只有黑暗!我似乎聽到了作者那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也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嚮往……在淒涼的曲調中,我聽到的不僅有苦難,還有抗爭,更有憧憬!

《二泉映月》猶如一縷甘泉,滋潤着人們乾枯的心田,給奮鬥的人以勇氣,給苦難的人以希望。阿炳雖然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留給我們的不朽作品《二泉映月》將會流芳千古!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5

阿炳是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的作家,從這首歌中講述着阿炳的悲痛和淒涼的一生。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關等待着我們去克服,去應對。只有度過人生關纔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纔有人生經驗。我們都要像阿炳對自己的人生從不放棄,高要求對待自己,艱苦地生活,去珍惜自己的人生。要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去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不管我們的生活是窮困還是富裕,那都沒關係,只要我們好好珍惜身邊的一切,讓自己不要在生命中放棄。阿炳的人生告訴了我們身邊的一切是可貴的,也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是悲痛、淒涼的`,但是他懂得珍惜身邊的一切,辛苦地度過每一道人生關,那麼這樣的生活也是值得的。

阿炳在童年裏聽到了二泉裏奇妙的聲音,因此阿炳在生活裏對音樂從不放棄,他知道他的人生經驗還不夠,他的生活還不夠美好,自己一定要高要求對待自己,不能半途而廢。

也就是這樣,阿炳用《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來講述了自己的心聲,描述了自己幾十年的痛苦人生,告訴大家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去打造一個美好的人生。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6

又是一年花好月圓,遙望那高掛的明月,可知在宮闕中的嫦娥還在思念?我輕倚在竹椅下,月下獨賞。

涼風輕襲,心飄搖,硃紅輕飛測。此時,我既沒有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閒情,也沒有蘇軾“高處不勝寒”的悲涼,心中毫無雜念,心若止水。

隨手擰開收音機,一首二胡曲流入我的耳中,緩緩地,輕輕地,似水若溪,無形中彷彿纏繞在我身邊的薄霧。眼前漸漸模糊了,猶如置身於朦朧的氤氳之中,那樣的輕浮,又是那樣的淡雅淡淡的月光和着婉轉的韻律,讓我分不清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我不敢輕舉妄動,生怕會破壞這安詳得似一碰就破的水晶球一樣的環境。只有閉上了眼,敞開了心扉,對月剪影,傾吐心聲。一曲奏罷,我緩緩睜開雙眼,月還是那麼圓,夜還是那樣寧靜,餘音在我的'心田裏卻蕩起了一陣漣漪,久久不能平息,但這首曲子怎麼會有悲傷之情呢?這種意境難道僅僅是寄託在朦朧的月色之中?

月滿西樓,八月桂花香。收音機裏主持人親切的聲音響起,驚歎,竟是同鄉阿炳的偉作,我細細聽着主持人的介紹他的生平,心中開始顫抖。震顫的心絃譜出的樂曲,是如此讓人回憶,讓人心碎。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阿炳從沒畏懼。他在自己的世界中陶醉着,領略着音樂的寄託。他的心裏充滿着光明,他用他的行爲,他的作品告訴他人。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裏。蛇龍偃蹇,觀闞嵯峨,飄渺笙歌沸。”這是一首《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我的獨愛,現在更是覺得淒涼。阿炳曾經也度過了多少個淒涼的春秋?他將自己不斷地磨練,最終破繭成蝶,煽動着夢的翅膀飛向自己心儀的音樂。而相比那些執垮裝文藝的富家子弟,最終也只能捧冰涼的文字,終挽不住歲月逝去的芬芳。唯剩這水月鏡花的流年,從春到冬一路相伴,終成流世佳作。

斟上一杯濃茶,捧在手心,輕吹再品。夜風撲面,吹落回憶萬千,莫名的情緒悄然溢滿心間,當我還醉倒在優美的旋律裏,心想世上還有多少像阿炳一樣艱難生活的人,思緒難以平靜。

呷下一口茶,喝出阿炳那淒涼的社會;呷下兩口茶,嚐出阿炳那不屈的品質;呷下三口茶,品出阿炳作品的絲絲苦澀……

而這篇偉作就是《二泉映月》,是啊,二泉映月,更映在我心。那淡雅卻包含着無限悲哀的樂曲,洗滌了我的靈魂,更昇華了我的品質,阿炳的精神早已穿越了生死,他的靈魂也早已達到讓人無法觸碰的境界。

月下,一縷月光輕輕灑下,爲我織下一件銀紗,輕輕披上。今晚,夢中定有阿炳。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7

怎樣才能上好語文課?語文課到底該怎樣上?這些問題一直是我們幾個語文老師討論的話題。如今的語文課“百花八門”,到底怎樣的課堂纔算是成功的課堂。我認爲只要完成執教者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一節課學到了一些知識那就是成功了。

語文課堂上教師的“導”是門藝術。人的嘴皮子上下兩片嘴脣,不停地翻動,效果卻不竟相同。一個能說會道的語文老師所上的課肯定是學生比較認同的,會導的老師能活躍課堂氣氛,每一個教學環節老師精彩的導可謂是有效的“調味劑”。

聽了範老師執教的《二泉映月》後,感觸最深的是我們範老師準備的非常充分,汲取了名師的教學精髓,在自己進行“加工改造”設計出符合本班學生的教學設計

由聽《二泉映月》二胡曲導入課題,歌曲導入新課比較符合這篇課文。像今天我上了《大江保衛站》一課時的揭示課題就採用了故事導入,給學生講述了1998年的夏天 ……不同題材的課文教師採用的導入也是因材而異的。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的“導”是非常重要的,導的出色,導的成功必能激起學生學文的`興趣。

一節語文課學生到底收穫有多少?考察的重要標準:朗讀與說話。一個人的語文水平很好的話,那麼他的語感能力肯定很強。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多讀、多看。範老師的課堂上就能很好的反映出來。通過形式多樣的讀逐漸感悟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盲人阿炳苦難的一生,創作名曲的艱辛歷程。範老師課堂上還注重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不同的情境練習說話,讓學生體會到阿炳靠賣藝度日,再次體會阿炳創作二胡名曲的艱辛。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8

又是一年花好月圓,遙望那高掛的明月,可知那宮闕中的嫦娥還在思念?我輕倚在竹椅下,月下獨賞。

涼風輕襲,心飄搖,硃紅輕飛濺。此時,我既沒有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閒情,也沒有蘇軾“高處不勝寒”的悲涼,心中毫無雜念,心若止水。

隨手擰開收音機,一首二胡曲流入我的耳中,緩緩的,輕輕的,似水若溪,無形中彷彿纏繞在我身邊的薄霧。眼前漸漸模糊了,猶如置身於朦朧的氤氳之中,那樣的輕浮,又是那樣的淡雅。淡淡的月光和着婉轉的韻律讓我分不清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我不敢輕舉妄動,生怕會破壞這安詳得似一碰就破的水晶球一樣的環境,只有閒上了眼,敞開了心扉,對月剪影,傾吐心聲。一曲奏罷,我緩緩睜開雙眼,月還是那麼圓,夜還是那樣寧靜,餘音在我的心田裏卻蕩起了一陣漣漪,久久不能平息。但這首曲子怎麼會有絲悲傷之情呢?這種意境難道僅僅是寄託在朦朧的月色之中?

月滿西樓,八月桂花香。收音機裏主持人親切的聲音響起,驚歎,竟是同鄉阿炳的偉作,我細細聽着主持人介紹他的生平,心中開始顫抖。震顫的心絃譜出的樂曲是如此的讓人回憶,讓人心碎。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阿炳從沒畏懼!他在自己的小宇宙中陶醉着,領略着音樂的寄託。他雖然看不見,生活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但他的心裏永遠都是充滿着光明,他的行爲可以告訴世人,他的作品可以告訴世人!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裏。蛇龍偃蹇,觀闞嵯峨,飄渺笙歌沸。”這一首《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我的獨愛,現在更是覺得淒涼。阿炳也曾度過了多少個淒涼的春秋?他將自己不斷地磨練,最終破繭成蝶,扇動着夢的翅膀飛向自己心儀的音樂。而相比那些紈絝裝文藝的富家子弟,最終也只能手捧冰冷的文字,終挽不住歲月遠逝的芳華。唯剩這水月鏡花的流年,從春到冬一路相伴,終成流世佳作。這麼大的對比又說明了什麼?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呢?

斟上一杯濃茶,捧在手心,輕吹再品。夜風撲面吹落回憶萬千,莫名的情緒悄然溢滿心間。當我還醉倒在唯美的旋律裏,心想着世上還有多少如阿炳一樣的人在艱難地生活,而自己卻享受着錦衣玉食的生活,思緒難以平靜。

呷下一口茶,喝出阿炳那淒涼的社會,呷下兩口茶,嚐出阿炳那不屈的品質,呷下三口茶,品出阿炳作品的縷縷苦澀……

而這篇偉作就是《二泉映月》。是啊,二泉映月,更映在我的心裏。那淡雅卻包含着無盡悲哀的樂曲洗了我的靈魂,更昇華了我的品質。阿炳的精神早已穿越了生死,他的靈魂也早已達到讓人無法觸碰的境界!

月下,一縷月光輕輕灑下,爲我織下一件銀紗,輕輕披上。今晚,我的夢中定有阿炳。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9

《二泉映月》講述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飽經風霜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在第二次傾聽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泉聲後,用思想和靈魂譜作出的動人樂曲。有位偉人在聽完這曲樂曲後連連感慨道:“這樣的曲子應該跪下來聽!”我不明白他爲什麼會這樣說,但在邊朗讀課文邊聆聽《二泉映月》樂曲後,我頓時深深感悟,便極爲贊同這位偉人的觀點了。

課堂上,語文老師特地從網上下載了樂曲,當樂曲播放進入高潮時,同學們也在老師的啓迪下讀到了高潮。每個悲慘的音符、每行優美的文字不知不覺浸滿了我的心田,惹紅了我的眼眶。我同阿炳一道傾訴,傾訴人間的悽苦!傾訴人間的真情!傾訴人間的無奈!

我在網上瘋狂地蒐集阿炳的資料並如飢似渴地閱讀,我似乎看到了阿炳在落敗的街頭賣藝,破舊單薄的冬衣裹不住羸弱的身軀,枯草似的長髮隨風搖曳。爲了掙得幾個銅板養活家人,阿炳緊閉雙眸,搖身晃腦,奮力地操持着老舊的胡琴。曲畢,零星的.過路人百無聊賴地隨意扔下一兩枚小銅板,雙目失明的阿炳聽到銅板落地的清脆響聲,趕緊雙膝趴下,顫顫抖抖地伸出瘦骨嶙峋的雙手在街路上吃力地摸索着。我忍不住熱淚盈眶,不禁爲阿炳吶喊,吶喊舊社會的不公!吶喊苦難早點遠離!吶喊新生活早點降臨!

阿炳,我們永遠懷念你!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0

聽孫雙金老師的《二泉映月》一課後,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到現在還在腦中縈繞,揮之不去。我相信不僅是我一個人,所有的學生和聽課者都會永遠記住這首曲子。那麼,孫老師是用何“魔法”讓這首曲子深入人們心靈的呢?

一、“四聽”的教學設計,大氣磅礴,低吟回唱。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本文的教學,孫老師把這個“綱”定在了“聽”上面。全文的教學,螺旋式上升,分別安排了四個聽:

上課伊始,孫老師讓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所蒐集的有關阿炳的資料。然後很自然地說道:“阿炳是一位盲人藝人、苦難藝人、他的《二泉映月》是他的不朽之作,想聽嗎?”又問學生,用什麼來聽?學生回答:“用心來聽。”孫老師相機板書:聽。播放音樂,讓學生談談聽到了什麼?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會場響起,帶着課前對阿炳苦難身世的大致瞭解,孩子們開始走近《二泉映月》。

當孫老師深情朗讀起第5節時,《二泉映月》第二次又響起。此時,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苦難,在悲涼的曲調中,抗爭、吶喊的聲音已經跳出了音符。

第三次,當學生的朗讀和着音樂響起的時候,老師、學生、聽課者與這首二胡名曲已經融爲一體,此時的孫老師已經不是授課者,而是一位頂級的指揮家,指揮棒輕輕一揮,帶着人們走進了音樂;此時的學生已不是學課文,而是在品味音樂,在樂曲聲中深情地讀着民間藝人阿炳的身世;此時的聽課者,也不是在學習名師的講課方法,我們忘記了筆記,融進了課堂,與課堂上的師生同喜同悲。

最後孫老師通過擴充的故事,小澤征爾說要跪下來聽《二泉映月》順勢發問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此時此刻,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帶着人們走進了阿炳的一生,走進了對人生的思索之中。餘音繞樑,綿延不絕。在本課教學中孫老師從多角度去呈現《二泉映月》,在師與文本、師與音樂、生與文本、生與音樂、師與生、生與生、生與學者之間,架起了對話、互動的橋樑。套用昨天薄校長在“發展性課堂教學”演講中所說的確立了一種“對話型”的師生關係,老師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在這節課中我看到了這樣的理念。

二、善於引導學生聯想,讓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在教學找找阿炳的身世的關鍵詞的環節時,抓“雙目失明”讓學生閉眼感受;抓“賣藝度日”讓學生談生活中看到的賣藝人的場面;抓“生活的窮困,疾病的折磨”又創設兩個場景“燒到39、40度,渾身發抖,他是怎麼賣藝的呢?狂風怒吼,雙目失明的阿炳又是怎麼賣藝的呢?”讓學生選擇一個畫面,想象一下再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在這環節中,孫老師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聯想,舉一反三,現身說法,讓學生積澱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三、善於點撥學生領悟,讓學生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教學中處處透露出孫老師的“智”,體現了他的“平等中的首席”,每一處的重難點出,通過孫老師的巧妙點撥,讓學生一次次地領悟,靈魂一次次得到洗滌。如:爲什麼阿炳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反而聽到是嘆息、哭泣、傾訴、吶喊?難道是阿炳的父親說錯了,還是阿炳沒有長大?拿起筆,到課文裏去找找關鍵詞句。

又如:他多麼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僅聽到了嘆息、哭泣,還聽到了傾訴和吶喊!拿起書來,“聽着聽着,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澱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的月夜。”他爲什麼要把這些通過琴聲來傾吐給月夜呢?

再如:師:小澤征爾認爲應該怎麼聽《二泉映月》?

生:跪下來聽。

師: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無比崇拜的時候纔會朝他跪下。小澤征爾崇拜阿炳什麼呢?他要跪阿炳什麼精神呢?你說。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難折磨。

生:我覺得他要跪阿炳這種目標專一,堅持不懈,而且寫出這麼美妙的音樂。

生:他要跪阿炳美麗的心靈和坎坷的經歷。

師:他要跪坎坷的經歷,悽慘的人生。他僅僅跪這嗎?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鬥爭。

生:他跪的是阿炳對命運的抗爭。(師板書:對命運的抗爭)

生:(齊讀〉對命運的抗爭

生:他跪的是阿炳對光明的嚮往。(師板書:對光明的嚮往)

師:(充滿激情地)充滿苦難人生的人太多了,度過悽慘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難壓倒了,在悽慘中潦倒了,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澤征爾跪的。小澤征爾跪的是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嚮往的這種不屈的精神!小澤征爾說要跪下來聽《二泉映月》。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們應該用心認認真真地去體會《二泉映月》。

師:用心,讓我們用我們整個心靈再一次感受那動人心絃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師:(在樂曲聲中)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悲痛、哀傷、哭泣。但是對一個命運的強者,對於敢於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說,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苦難吧!

多麼發人深省的話語!我想:學了這節課以後,在孩子們以及所有聽課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這首曲子表現的不再僅僅是苦難,更有一種超越苦難,戰勝苦難的精神動力。這是孫雙金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種子”,這是對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詮釋。

聽了孫老師的課,我們感覺到:他不僅僅在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更是在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領悟生命的真諦。

四、善於運用評價語言,讓學生興趣昂然,欲罷不能。

在教學中,孫老師一次次適時的激勵性的評價語,時時滋潤着學生的心田。如:“真會學習,你還能夠上網查找資料。你還知道哪些?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還要感謝提出問題的同學。答對了表揚,答錯了也要表揚,表揚你的勇氣。我要感謝你,你的感情是多麼得飽滿,多麼得充分啊!你哪裏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啊!你分明就是阿炳,是阿炳的知音!”等等,一句“答對了表揚,答錯了還是表揚”,一下子卸掉了學生心理的負擔,讓學生從陰影中走進了陽光地帶。“你說得真好。你是阿炳的知音。你就是小阿炳。” 可想而知,在那麼多的老師面前,那位發言的學生得到這樣高的評價,他內心的激動是語言無以表達的。一位教育家說過:“你的鞭下有牛頓,有愛因斯坦,……”或許,老師的一番積極評價,將成爲一名明日之星成長的動力。我想我們也應像孫老師那樣在課堂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弱勢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和品質,讓每一位學生的臉上永遠陽光燦爛。

五、善於刪煩就簡,圍繞重點,領悟精髓。

我特別欣賞這樣一句廣告詞——把簡單的變成複雜,太累;把複雜的變爲簡單,貢獻。今天的`課堂,讓我穿過複雜,看到了簡單。自己感覺如果自己拿到這樣一篇較長的文章,就不知從何着手,文中的優美詞句很多,該如何來指導學生朗讀呢?而在今天的課中,孫老師在初讀課文中出示三組詞是非常有意識的,從中也看出孫老師對教材的研讀之深,一組是講月亮、月光的;一組是講阿炳身世的;一組是講《二泉映月》的旋律的,孫老師引導學生美美地讀第一組,悲慘地讀第二組,第三組又要求學生把旋律的變化讀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學習了詞,同時讓學生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與疏理,看來學詞也是圍繞着文章的重難點來學的。在省去了在教學中的扣詞扣句的支離破碎的朗讀教學,纔有了今天課堂上的行雲流水,酣暢淋漓,激情盪漾的朗讀。

簡潔並不是簡單,在孫老師的課堂上,對重難點的學習絕不簡單,而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簡潔的第一範文,其實是以少勝多的課堂,少的是對文本的煩瑣分析,少的是過多的形式主義做法,多的是音樂般美好的旋律,真誠而深刻的對話。

總之,對照昨天顧導的發展性目標的闡述,孫老師的課在內容上、內涵上有拓展,(阿炳的身世,小澤征爾認爲《二泉映月》應該跪着聽等)學生的能力上有提升,套用孫老師所說的“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情感上有共鳴,思想上有提升,樹立了要勇於面對苦難的價值觀。看來,對於我們的課題的研究,孫老師的這節課值得我們解剖與學習。

既然今天我們是來解剖的,那應該可以說說自己的不同的聲音的。對於孫老師在解釋“奇妙”一詞中,我不認爲是這樣的,孫老師在課中說:“師:阿炳他聽到了什麼?(相機板書: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生齊讀: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生: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師:你們認爲這樣的聲音奇妙嗎?

生:(紛紛)奇妙。

師:你們認爲哭泣聲是奇妙的?

生:(搖頭,疑惑地)不奇妙!”

其實,學生在這裏已產生了疑惑,難道“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樣的聲音不奇妙嗎?後來孫老師又問“難道阿炳還沒有長大?”我想,阿炳小時候沒能聽到這些聲音正是因爲沒有長大,後來能聽到這些奇妙的聲音,恰恰是說明了他真的長大了,經歷艱難困苦,他才能聽到。如果他生活幸福,我想他也能聽到奇妙的聲音,那應該是另外的聲音了,也許是“歡快的跳躍”,也許是“淺唱低吟”,所以這奇妙的聲音不應該界定爲一定是美好的聲音,個人認爲只要能聽出不同的聲音來,那就是奇妙的,能聽出來,也正說明真正的長大了。如果說“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不是奇妙的聲音,那應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音呢?個人認爲“神”是“神奇”,妙是應妙在能聽出各種聲音來。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 劉老師教我們學習了《二泉映月》這篇課文。 課文中,最令我敬佩的是阿炳面對挫折頑強不屈的精神。

是呀,面對困難與挫折,只有不屈服於命運的人,才能立足於世界,傲然生存。 雨打花,撒落滿地,但是,落花不會因爲你的悲傷而重現枝頭;滔滔長江蘊含着一個又一個冤魂,但他們不會因你的惋惜而起死回生。 面對挫折,無論如何長吁短嘆,就算你哭三天三夜,鑄成的大錯也無法挽回。悲傷是無用的.,只有化悲傷爲奮鬥的力量,才能享受成功。 坎坷也好,挫折也好,對於我們來說要戰勝它們,其實就是戰勝自己。困難算什麼?失敗又算得了什麼?古今中外,哪個名人不是先嚐盡挫折的苦澀,然後才獲得成功的喜悅。 發明大王愛迪生髮明電燈時,經歷了上千次的失敗,終於取得成功;歷史著作《左氏春秋》,是左丘明雙眼失明後完成的;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僅用三千士兵就攻佔了吳國;鴻篇著作《史記》,是司馬遷受了“酷刑”之後,在獄中花十三年時間才完成的。

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面對挫折不屈者比比皆是。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困難與挫折。面對困難,你可以傷心,可以憤怒,但卻不可以沒有信心。 直面挫折,戰勝自我,這是對意志的磨鍊,是對勇氣的考驗。莫邪之劍只有經過烈火的煅鑄才能成爲名劍。絢麗的彩虹只出現在風雨洗禮之後。親愛的朋友,讓我們笑對挫折吧!成功永遠藏匿在挫折的背後!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2

阿炳是家喻戶曉的民間音樂家,他從小和師傅學樂器。可是,他的一生卻是十分坎坷和艱苦的。

小阿炳跟從師父到二泉聽淙淙的流水聲, 年幼的阿炳卻什麼也聽不懂。阿炳長大成人以後,師傅就離開人世。加上他的雙眼換上疾病,身體弱,家裏沒錢,他只好上街頭賣藝。他飽經風霜,生活環境卻並不見好。這時,他想起了二泉,就把一生所受的屈辱化作美妙的音樂,全部發泄了出來。

他愛這陪伴他度過困苦一生的音樂,所以後來纔有成就。

是啊,阿炳是多麼堅持。他沒有向生活低頭,他用長滿繭的雙手緊緊抓住了那樂器!

“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阿炳就是個例子。我們要不放棄,才能追尋到一生的目標。我們也不要像生活低頭,這樣纔不會活活餓死。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兩個人,第一個人是杏仁眼,柳葉眉,是個美女樣。可是,他卻被迫嫁給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從此,她便怨天怨地,罵兒女罵丈夫。

第二個人也是嫁給一個窮的響叮噹。可她卻不怨天尤人,自己和丈夫蓋房。結果蓋了3次都拆了。自從蓋了第四間房子以後,生活環境越來越好。這兩個人,第一個是作者的媽媽,第二個是奶奶。媽媽的臉上佈滿皺紋;而奶奶看起來是那麼和藹。

生活不會不公平,只要有好的心態,什麼都會好起來的。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3

每一首樂曲都有着它們獨特的風格,並且包含着不同曲作家意識深處的情感。在他們煩躁不安時奏出的旋律帶給聽者的也是憤怒與躁動,包括偉大的貝多芬、莫扎特。

有時,平凡中也能綻放出絢爛的煙火,一如荒漠中盛放着嬌豔欲滴的花朵一般,奇蹟也會恩顧普通的遊者。在他們身上,也有着常人不易察覺的音樂星光在閃爍着,神祕而又美麗。

而這其中,又有一位偉大的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創造了中國音樂史上的奇蹟。一個盲人乞丐,是如何創作出如此登峯造極的二胡樂曲的呢?在寒冷臘月之時,他又是以怎樣的心情來面對當時的世界?

初聽時,我們也許並沒有什麼感觸。但在細細咀嚼、慢慢品味後,卻可以看見它背後的`淒涼苦楚。委婉流暢、跌宕起伏的曲調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配合蒼勁的運弓處理,將他內心中的悲愴和蒼涼完美地呈現了出來,讓我們有了身臨其境般的真切感受。

阿炳將畢生的悲哀和悽苦都傾吐在他的音樂上了。從琴弓飄灑出的樂符,曲折悠揚,如同苦澀的淚水從臉頰上滑落,帶着無盡的哀慟,從冥冥的暗空中落下來;又如同哀傷的白雪,飄落在無人問津的寒冷荒川上,無聲無息地被埋沒。你看不見它們,接不住它們,卻真切而悲哀地感覺到它們的存在,如詩如畫。在這一幅畫卷中,我看到了阿炳坐在街邊的石階上,拉奏着這首《二泉映月》,懷着對昔日美好景色的回憶,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在白雪紛飛的嚴冬悲歌着。

我可以聽見曲中悲愴的情愫,聽見那位乞丐藝人對人情冷暖,世態嚴涼的評訴,看見他早已快冰凍的,哀傷的心。在這段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後,我也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未來的希望和嚮往,讓我覺得耐人尋味。

既有對世事的感慨,對自己現境的悲涼,又有對光明的渴望,這多種情感讓《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響徹大江南北,也讓它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4

今天回到家,一是出於好奇,二是老師佈置,我滿懷期待地跑過去跟媽媽申請使用手機。

我在網上搜索:二泉映月阿炳(二胡獨奏)。過了幾秒,網頁上蹦出幾欄,我試聽了一下,又下載到主屏幕上聽。

前半部分琴聲委婉動聽,好似在描繪二泉的'安靜祥和,連綿的樂曲起伏不大,節奏平穩,再往後聽,好似一名老者在有聲有色地講述,時而隨之嘆息,又時而平淡時而激憤。中間部分音整個高了一層,接着又平緩起來,像名飽經苦難的人在哭訴,語氣中帶着悲憤淒涼和無奈與妥協。漸漸地,音低了下去。通過琴聲,彷彿能看見阿炳坐在泉邊有模有樣地拉琴。

聽了這首樂曲,我彷彿也可以體會到阿炳在那段時間中的艱苦,懷念,激憤以及對美好幸福的渴望。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5

二泉映月是一首優美的民族樂曲,是一代民間藝人畢生心血的結晶,以前聽過不少次,發自肺腑的喜歡。上學時,有老師講到日本著名音樂指揮小澤征爾指揮過多次二泉映月的大型演奏,但當他來到北京,聽了一位音樂學院的學生用二胡拉的這首曲子,立刻流淚了!說自己對這首曲子的理解是錯誤的,是認爲在風景優美的泉水邊抒發自己的情懷,沒想到這首曲子真實的含義是那麼悲傷,是一個藝人對自己一生的坎坷情愫,泉清月冷,心裏的感受也會淒涼萬分,怎會是閒情逸致的抒情呢?那時候只是說小澤先生是世界著名指揮家,能承認自己的錯誤難能可貴。

記得小時候好像聽過廣播劇,就是介紹阿炳悲慘的一生,過着食不果腹,貧病交加的生活。很多苦難磨練了他,在他的心裏一定對人間的世態炎涼和社會的不平有着很多觸及靈魂的深刻感受。他也是一個愛國者,親歷了舊社會種種苦難。後來入了寺院,對自己的心境一定有新的認識。在著名的天下第二泉邊,藝人雖然看不見汩汩的泉水,但身心一定感受得到泉水的激泠,雖然看不見月光,但他一定感受得到月輝的清涼,此刻此景,在他心裏是怎樣一種激盪啊。激情迸發,靈感涌動。一首包含自己血淚的幽怨在心裏再也抑制不住了。手中的二胡是自己傾訴的伴侶,皓月當空,天人合一,人琴合一,所感所發如月光清輝,如泉水幽咽,在琴絃上激盪出一生的心血。藝術的頂峯達到了,傳世之作如皎潔明月流傳人間。

以前聽過多次,也知道這首曲子的悲涼,但是聽了阿炳自己拉的,味道大不一樣,一種透骨之寒霎時襲遍全身,有起疙瘩之感,蕩氣迴腸,有寸斷感覺。那種激揚的鳴響是對心靈的震撼,沙啞的琴音,如空曠山谷捲起大風,又好像感受得到藝人的滿腔激憤,如泣如訴。雖說這不是他的最高水平,好幾年沒拉了。但絕對是他的心血呀,裏面的涵義只有他最清楚。所以只有他拉出來的纔是最真切的。纔會對人的心靈衝擊那麼強烈。其他藝術家怎會有他的經歷和感受呢?一種三伏天突遇寒氣的冰涼。這纔是藝術。能夠深深打動聽衆。悅耳動聽稍有水平都能達到。但裏面傳出來的意境那就不是誰能做得到的了!

自古雄才多磨難,也唯有那麼深切的世間冷暖感受,纔會在合適的時機激盪出震撼靈魂的音符。聽着他的`曲子,你會感受得到他內心的幽殤,能夠通過一把二胡表達給別人,讓一個不懂音樂的人也感同身受,這就是生命力!

由此想到各種藝術巔峯的名家們,都是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有一定的天賦,更有深切的觸及靈魂的生活深刻感受,纔會使作品不同凡響,驚世之作纔會有更強的生命力。像田種蘭老師,也是經歷了很多磨難,有很高的天賦,又癡癡地熱愛,纔會達到很高的藝術造詣。只是這種藝術未如字畫或者音樂那麼炫目、悅耳,才依然保存在極少數人手裏。這纔是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

後人們都想知道先人們的藝術哪些是真的,他們做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樣子?字畫好說,後人們可以佇立跟前靜心欣賞。一幅《蘭亭序》,引得唐王李世民寧可什麼也不要,也要把它帶到冥府!可見她的喜愛程度。但樂曲就不一樣了,以前沒有錄像錄音設備,作曲家們彈出的曲調只能通過後人來表現了,可是後人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理解的不一樣,沒有先人們的真切心境,味道自會難以一致。就像我現在問師兄們,誰能達到田老師的那種境界?回答是沒有,只在個別師兄身上某個方面貼近!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和遺憾之處。幸有解放後有藝術家爲阿炳錄了曲子,才使我們今天能夠聽得到他本人的絕響。即使不是他的最高水平,但此時的心情和表現,只有他最清楚呀!雖然後來的藝術家們也給我們留下了這首曲子的悲涼,但我感到味道是不一樣的。唉!以前的武術家們像師爺、師父,都不肯留下影像,致使我們難睹其真實藝術表現和失卻標準。此誠憾事呀!

我們搞藝術,經過努力,行家們說有那個樣樣了,但是真正的是怎麼回事呢?有很多藝術只能憑自己的理解和天賦去打磨和雕琢了,也許後人會超過前人,但是味道總會不一致的。有的說後人表現出來的是皮,有的說是髓,有的說是神!能做到神就足令人驚歎了!好在今天的高科技能給我們留下彌足珍貴的視聽藝術,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缺憾,但是怎麼也不如臨場感受的!

後人學東西知道了怎麼去磨練,更要知道那個味道,尤其是原版的,我們爲能感受到流傳後世的美妙樂曲而開心,當我們得到了原版的作者本人的作品,真的是多了另一層理解,實在無缺憾了!那是真的呀!所以我們學東西要追根求源,見識到最原始的東西,纔有可能少走彎路,向着頂峯進發,經過努力達到或者超過前人的成就。但我們畢竟不可能有前人的經歷了,只能另闢蹊徑,見識到真的。努力接近原來的本意,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百人百樣,正因爲這樣,才使得藝術的殿堂裏,奼紫嫣紅爭奇鬥豔!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6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鈞,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無錫惠山人,出生在無錫城中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

瞎子阿炳的一生譜寫了許多的名曲,如《聽鬆》《寒風春曲》《大浪淘沙》,《梅花三弄》《龍船》《昭君出塞》,其中《二泉映月》最爲出名。

《二泉映月》是阿炳在惠山二泉邊有感而發的一首二胡曲。這首曲子所擁有的是瞎子阿炳自己痛苦的回憶和對殘酷現實的抗爭,還有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嚮往

聽着這首《二泉映月》,我不知爲何眼眶紅紅的,有些許的悲傷。聽着這首曲子,我似乎感覺好像阿炳就在我的身旁,爲我講述着一個又一個悲傷的的故事,隨着樂曲的升騰跌宕,那個阿炳說出了對殘酷現實的抗爭。他不願如此,他不願在茫茫人海中被淹沒,過着這樣有吃飽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爲什麼我要如此窮苦,爲什麼!爲什麼瞎子阿炳希望自己的生活能過得好些,希望頓頓有飯吃,有衣服穿,眼睛能好起來,希望以後的生活平平淡淡,家家幸福人人歡樂。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範圍,博採衆長,廣納羣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二泉映月》就是其中的一首。他的音樂作品,滲透着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讓人感到一股只有中華民族纔有的精神,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充滿着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他向我們展示了勤勞刻苦的精神,他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不可思議,什麼叫奇蹟。其實這世上沒有奇蹟,沒有不可思議,只要勤奮刻苦,即使你不聰明,也有可能比別人聰明。相信自己,永不放棄,這就是阿炳教給我們的精神。同學們,讓我們相信自己,永不放棄,就可以完成自己的理想!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7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作業,收音機裏傳來一陣好聽的樂曲,我不由地放下了筆,陶醉其中。我好像看到了柔和的月光灑在湖面上,微風吹來,波光粼粼,一位老人正坐在亭子里拉着二胡,一切都那麼和諧,讓我無比舒適。曲子播完後,是主持人甜美的聲音,向我介紹了這首曲子。原來,這首曲子就是有名的《二泉映月》,它是瞎子阿炳創作的。阿炳身世坎坷,飽嘗人世的辛酸與屈辱,但他又才華橫溢,《二泉映月》就是最好的`證明。

做完作業後,我便上網百度,連續聽了好幾遍。這首曲子有時激昂,有時舒緩,有時抑揚頓挫,有時又如泉水流暢。我感受到了阿炳身處那水深火熱的舊社會,心情非常悲傷,但似乎又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憧憬和嚮往。我也隨着它哭泣,傷心,失望,很有想哭的衝動,遲遲不能回到現實,一遍又一遍。

鋼琴曲《致愛麗絲》,古箏曲《高山流水》,薩克斯曲《回家》,琵琶曲《十面埋伏》都讓人心情澎湃,感動不已,但二胡曲《二泉映月》給了我一種完全不同的新感受,它是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8

前幾天,我看到了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想到了阿炳那坎坷的經歷和那堅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敬佩,我聯繫到了自己,毫無沒有像阿炳一樣堅強!

二年級暑假爸爸媽媽把我送到尹老師那裏學習毛筆字,一開始我還覺得感覺不錯,可是練了幾個月我一個同學也來了,他就練了幾次,就不想練了,說是桌子太矮要腰彎下來寫,最重要的是要站着寫兩個小時,太難了!我想想,他說的.也是,難怪我每天回家,腰又酸腿又酸的,算了吧,我也不練了,有什麼好練的呀!媽媽也拿我沒辦法,只好順着我。在我不練的這段時間內,她經常蒐集一些人堅持不懈做什麼事情的例子給我看,讓我受這些人的影響,繼續練毛筆字。我也知道媽媽的用意,不想辜負媽媽的一片苦心,可又不想去練,內心掙扎得很,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和媽媽說:“媽媽,我還是去練毛筆字吧!”媽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起同我去尹老師那邊重新報了名,尹老師說:“你走的那段時間正好考級,假如你不走馬上就考七級了,後悔吧?”我微笑着點了點頭。

我以後做每一件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不然會得不償失的!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19

起初看到老師在黑板上寫着《二泉映月》的題目,我以爲它是描繪一處優美的風景,淙淙的泉水倒映出了晚上的明月。後來老師讓我們聽了《二泉映月》,我才知道它是一首優美的.二胡曲,樂聲時而高亢,時而悲傷,不禁讓我想起一個悲傷的故事。

有一個孩子,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父母,他還患有眼疾,從小就雙目失明,爲了生活,他拉着二胡走街串巷地獻藝,以此謀生,曲聲就像是他的心聲一樣訴說着他的不幸命運,過往的路人紛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我想,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首先我要給他畫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讓他能夠看清前方的道路。其次我要給他畫一座漂亮的房子,讓他舒舒服服地生活。最後我還要給他畫出他的父母讓他不再是孤兒。

今後我還要向他學習不畏艱苦、不屈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

二泉映月聽後心得體會 篇20

《二泉映月》,的確是首不朽的名曲。樂聲時而歡快,時而低緩,時而不安,時而平靜,時而躁動,時而陰柔,還是一抹轉瞬即逝的歡愉。樂聲的每一次抑揚,眼裏仿若顧盼到的每處角落,都埋藏了鳥語花香般的希望。這麼動聽悲美的曲子,怎能不動人心絃呢?

當我讀完《二泉映月》這篇文章時,不禁對阿炳的這種在被命運折磨中,還勇於追求理想的精神感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有一年中秋夜,師傅在二泉邊告訴小阿炳,他長大後就能在二泉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阿炳已雙眼失明,但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並沒有壓倒阿炳,因爲有一個聲音一直在支撐着他—音樂。又是一箇中秋夜,阿炳在別人的攙扶下又一次來到了二泉,有所不同的是,這次阿炳從二泉中似乎聽到了許多聲音……接着一首流傳至今的名曲誕生了!

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時,我想過一個問題:阿炳若不瞎,他會不會創作出這種流傳於世的'作品呢?應該會吧,因爲正是生活的壓力使他深有感受。雨打花,灑落滿地,但是落花不會因爲你的惋惜而重現枝頭;滔滔的長江蘊含着一個又一個冤魂,但他們不會因你的悲傷而起死回生。我們應該學習阿炳這種精神。直面挫折,戰勝自我,因爲往往成功都是藏匿在挫折背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