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育名著讀後感11篇

教育名著讀後感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名著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名著讀後感11篇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1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讀教育專著讀後感。教育新形勢下,對加強教師的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十分必要。古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活動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就應有自我明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話,沒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沒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稱其爲教育者,他註定了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爲,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爲,“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需要勇氣,也需要寬鬆、寬容的氛圍。讓我們共同去營造,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生長思想的土壤,讓陽光灑滿大地,讓完美永駐人間,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聖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篇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爲充分發揮自我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我的命運而需要的思考、決定、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讀後感《讀教育專著讀後感》。”

與“自由”相對的是壓抑、禁錮、灌輸、奴役、摧殘、踐踏、束縛、鉗制……這是兩種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證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啓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羣體壓力以及本能慾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無論它處於什麼層次,以哪一方面爲側重點,致力於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爲教育。

三、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爲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這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推薦》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快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快樂。

學習是一種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着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漸歸於平靜,讓自我始終持續着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學習能夠拯救我們自我。我們透過學習,讓知識活化成了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終,因爲學習,我們勝任着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爲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完美的生活。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2

這個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時間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當我讀完這本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我深有所感。《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這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裏面有許多作者的小夥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並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並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認爲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爲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我,一個泛泛之輩,有許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數,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但讀完《愛的教育》後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爲什麼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對好朋友不應該分貧窮貴賤,更不能因爲自己朋友的學習差了而認爲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爲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朋友困難是幫助自己的好朋友,這樣纔算是好朋友。正如我們班的張晟他助人爲樂,經常幫助同學,因此他有那麼多的好朋友,我真感到羨慕。我要向他學習。

這本書還教育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後悔用我寒假裏的五天時間來讀完這本書,因爲這本書令我收益匪淺,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3

自從拿到《睿智的父母之愛》這本書,它一直放在我的牀頭。對於剛剛成爲母親的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認真地去研讀。其中提到了要保護好孩子純真的心靈。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纔會使這個世界如此精彩。保護純真的心靈應該比教授知識更爲重要。

記得我剛走進學校的幾年裏,經常遇到課堂混亂,學生不聽話,甚至故意與老師做對這種恐怖故事,心裏便默唸着,要樹立自己的威信,絕不能給他們好顏色,那樣自己還怎麼上課?於是,發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現得最多的動作。課堂上有人不專心我會怒氣衝衝,在課堂上大聲呵斥犯錯的學生;沒完成作業我會勃然大怒,嚴厲地批評他們,還滿懷希望地認爲這樣做會在全班起到震懾作用,讓學生們上課都不敢開小差,認真聽講,作業按要求一絲不苟地完成。課間或放學遇到學生們,也是與他們一板一眼,一副公式化的口氣,絕不露任何笑臉,生怕給他們幾分顏色就開染坊了。

有一天,班上的英語課代表來彙報幾個沒交課堂作業的學生,我聽了氣又來了,課堂作業只是幾個單詞的抄寫2遍,這麼少都不完成,太過分了。我讓組長將沒寫作業的學生都叫到辦公室,不問緣由,一頓劈頭蓋臉地責備過去,他們幾個畏畏縮縮的,低着頭。隨後,我讓他們立即在辦公室裏補好作業,有個學生打開文具盒幾下都打不開,我的不耐到了極點,這麼不想寫作業,剛想再狠狠罵過去,卻發現他拿筆的手正在不住地抖着。我很奇怪,拍拍他,他猛地擡起頭,猶如一隻受驚的小鹿,惶惶不安地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突然在桌上的'鏡子裏看到了張牙舞爪的自己,一雙噴火的眼睛,漲紅的臉,猶如一隻怒火中燒的獅子,真覺得陌生。隨後幾天無意中看到了學生寫的日記:我真怕上戴老師的課,一看到她我好緊張。讓我回答問題,我站起來一緊張一句也說不出來了。

坐在辦公桌前,看着孩子們依舊有不符合我的要求的作業,我陷入了沉思: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創造一個奇蹟;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老師習以爲常的行爲,對學生終身的發展也許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做一名老師應該經常回顧自己以往的教育歷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個遺憾,刺傷了多少顆童心,遺忘了多少個不該遺忘的角落!忽然想起當年看的那部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只因老師離去前交代過這些孩子一個也不能少這樣一句話就能如此堅定執着地尋回每一位輟學的孩子,這種精神是值得每一位老師學習的,我們不僅要保證學生的數量,更重要的是讓陽光遍撒每個被遺忘的角落。

每當要發火的時候,腦子裏就不由自主地出現那天鏡子裏看見的自己。有時我覺得愧疚,後悔當時嚇着了那些孩子;有時又覺得可笑,奇怪自己當時怎麼會發那麼大的火?現在回想起來,實在覺得自己做得不妥,當時可能爲了維護那麼一點尊嚴,可能是爲了挽回那麼一點面子,總而言之,只是爲了證明我是一個老師,我是不可侵犯的。在與孩子一次次磨合的過程中,我慢慢學習着寬容,學習着理解。學生對我們教師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我們真心一點,平等一點,賞識一點,他們就會心滿意足,言聽計從。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努力地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動,去影響他們。

孩子們對老師是寬容的,只要你對他們付出過愛心,那麼你曾經對他們的冷言冷語,暴跳如雷,他們都可以原諒。他們崇拜你、愛你。記得於丹老師說過的,聖賢孔子門生三千,最後出名的只有72人,芸芸衆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可能他們經常無法剋制自己的言行,無法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不一定有輝煌的未來,可是誰說一個平凡的人就比誰低人一等呢?

教育就是一種心靈的喚醒,同時也要保護好那一顆顆純潔的水晶心靈。孩子的心靈是純潔而美麗的,如水晶;孩子的心靈是脆弱而易碎的,如玻璃。我們老師欣賞着他們水晶般的心靈;更要保護着他們玻璃一樣易碎的自尊。喚醒人性,親近善良,遠離無知,拒絕邪惡,讓陽光遍撒每個被遺忘的角落!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4

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而是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閱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爲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爲依據,因爲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爲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爲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着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着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爲愚蠢或傻瓜。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衆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爲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隻盯着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醜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爲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爲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爲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爲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啓迪,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作爲人,你是幸福的,作爲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爲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爲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5

對於美國暢銷書作家丹·布朗的瞭解,首先是由於閱讀了他的成名作《達·芬奇密碼》,這已是去年十一月間的事了。想想時間過得真快。當初一口氣將《達·芬奇密碼》讀完,並寫了一篇《讀後感》發在悠悠的博客上。出於對的丹·布朗魔鬼般的創造手法的癡迷,在讀完《達·芬奇密碼》之後,我就毫不猶豫地又從書店裏買來他創作的第三部小說《騙局》。

所謂凡事難了。世間萬事萬物,總是不會處於人的完全掌控之下。一面,由於世界變化隨時而在;另一面,由於人性本就善變。“變”永遠是世界、是人生、是一切的主題。“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富傳奇色彩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許就是基於認識到世界的大變,纔在說出這句千古名言之後,放棄了對王位的繼承,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而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

自然,悠悠乃凡夫俗子,無王位可繼承之憂。然而,“變”同樣考驗着悠悠。就在悠悠準備手捧《騙局》,接受丹·布朗的再一次“欺騙”之際,女兒卻對悠悠隆重推薦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悠悠一向頗珍重女兒的偏好。於是乎,有這麼一段時間,日本作家的作品成了悠悠與女兒共同探討的話題——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等等。

《騙局》隨手一放之後,就這樣過了月、過了年。直到最近悠悠整理書櫥(每隔一段時間整理書櫥成了悠悠的任務,也是悠悠的興趣與享受)時,才讓《騙局》重現。拿着《騙局》,悠悠就像見到一位被疏遠的老友,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丹·布朗是一個懸念大師,這一點悠悠在讀他的《達·芬奇密碼》時就得到充分體會。緊張的情節、曲折的故事,總是讓人不忍釋手,總好像有人在後面催促着你,總覺得你應該立馬讀完,否則別人就會拿走的那種緊迫感。讀《騙局》也同樣有這種感受。

《騙局》自然是敘述一場騙局。這是一場政治的騙局。

書的一開始一個地質學家就被三角洲部隊殺死在渺無人煙的北極。故事風雲突起,一下子吸引了讀者的眼球。隨着故事的推進,對迷底探求的渴望,讓讀者始終處於欲罷不能的心態之中……

三角洲部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偵察局,這些神祕的機構更讓故事顯得撲朔迷離、波譎雲詭。總統、總統候選人、局長、專家,這些人物間勾心鬥角、欺騙與被欺騙,陰謀與反陰謀,讓故事充滿靈與肉、善與惡的爭鬥。冰冷的北極、深邃的冰川、汪洋的大海,這樣的環境,使故事更充滿深不可測、神奇萬分。故事層層推進、懸疑逐個解開,讀者的神經卻始終緊繃,大氣也不敢喘一口。正如小說所言:“最了不起的計劃往往可能被最細微的障礙所破壞”(見小說第121章),隨着細節的`不斷展示,尤如手剝竹筍,故事的最終結局慢慢展現在讀者面前,此時,讀者纔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快感。

《騙局》的成功,不但是作者敘述了一個充滿離奇、曲折誘人的故事,更在於作者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的人物。

白宮情報聯絡官雷切爾、航天局局長勞倫斯·埃克斯特龍、美國總統扎克·赫尼、總統候選人塞奇威克·雷克斯頓議員,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雷切爾的上司、國偵局局長威廉·皮克林,正是他所設計的這場騙局,就連總統、參議員、航天局局長等重要人物都成爲被騙的對象。

不過,對於皮克林局長設計這個陰謀的動機,悠悠認爲小說寫得過於草率,解釋也比較牽強。悠悠意爲這是這部小說唯一的不足之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位朋友對此是否認同,悠悠也就未爲可知了。

也許是生不逢時、命運不濟,小說《騙局》剛發表時並沒有引起廣泛關注,更別說是轟動效應了。《騙局》一書涉及的是政府機關和總統腐=敗的問題,展示的是一系列美國政治黑幕,然而,當時美國人還沉靜在“9·11”事件所激起的無比愛國熱忱之中,此時《騙局》所涉及的內容,是顯得如此不合時宜。其受到冷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悠悠始終認爲小說是如此的精彩,如此地讓人回味,如此地引人入深。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6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雲流水一般,讓讀者輕鬆、悠閒、隨性,這裏沒有繁瑣的、幹_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爲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_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_畫的啓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着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裏,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爲老師什麼也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爲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

可後來,作者通過觀察,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_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_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着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美國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_的學生在上大學時,纔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裏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_的學校裏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麼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_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日”裏,孩子們學到的並不主要是幹什麼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

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_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瞭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_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社會的瞭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於美好,長大後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爲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麼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爲主體,採用開放式、啓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_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我們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瞭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於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_的素質教育只浮於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願_教育創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豔!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7

最近讀了《中外教育名著導讀》。在這短暫的幾周裏,我們讀到了很多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幾周裏,我感覺成長很快。眼睛裏開始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爲理想雖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沒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麗的鏡中花。而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

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們常把學習形容爲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中遨遊。事實上,知識的積累是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我們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爲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除了要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要勤於動筆,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這對於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還可以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也可以做一些記號。這就是評註筆記。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爲,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纔有成功的.路徑。因爲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爲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喜歡閱讀一目瞭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閱讀那些需要自己反覆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纔是真正讀書的人。我喜歡閱讀艱深的著作。在閱讀中我強調想象和聯想。再抽象的理論表述,在進行思辨理解的同時,我把它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只需要現成的聯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構造。我一直認爲,無法進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認爲理解抽象概念,這個概念在他那裏也已經是一個死的東西了,既沒有聯結能力,也沒有生成能力。

閱讀是抽象的,關於命運的感受是具體的。在抽象閱讀和現實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觀念的命運。我們生長在這麼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現成的非個人化的觀念里長大。許多教育和觀念已經深入到生理反應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圍。人不能揪住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在自圓其說的內部突圍中,惟一的途徑是自覺引入差異。遇到能夠證明自己感受和觀點的事物固然高興,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興。我很少單純地閱讀一本書,或者一種觀點。我總會同時將觀點不同的許多書放在一起讀。我越信服某種觀點或某本書,我越要尋找不同的書來辯論。 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純潔。可以說:“是讀書是我開始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開始讓我明白了一個教師的偉大,明白了教育人的樂趣。相信在以後幾年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8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全書共5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爲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他認爲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爲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爲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爲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爲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當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時,有能夠圓滿地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人的教育時光全由我們控制。因上,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珍視短暫的童年生活,關心兒童的遊戲,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制兒童像苦役似的不斷讀書。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爲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盧梭還認爲勞動對人的生存意義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養自由的方式也應該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說教,或單純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爲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論;抨擊了封建教育的目標,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雖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後性,但無數深刻的教育觀點,現在讀起來仍具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9

前段時間,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本書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經過幾十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本書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回想自己不算長的教學生涯,我感到收穫良多。

一、“愛滿天下”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爲了孩子,甘爲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辦學心願;“教人求真”,使學生“學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聖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是陶老夫子對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真正的愛學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它需要我們有廣闊的胸懷,無比的.耐心,還需要我們不斷提高“愛”的技巧,不斷地學習如何更好的愛!

二、“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培養出適應社會進步的人,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是教育進步的最高度時期,我們期待它早日到來。

三、“一面教一面學”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並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的真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師非常願意我們的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教師對於學生的希望。”當今的社會日心月異,信息量瞬息萬變,不斷地在更新。我們在教學中不能懈怠,不能放鬆,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貽誤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我們美術教師,必須注重生活經驗積累,多看畫展,多寫生,多實踐,才能促使我們不斷思考,能夠使我們的觀點不落後於學生,讓我找到與學生交流的話題,從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從而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在無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強化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影響我的學生。

四、“創造教育”

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爲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爲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羅丹說:“惡是枯乾”。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爲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作文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10

陶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名言,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

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我們在注重知行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爲真、善、美的人。因此,作爲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豎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爲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對真理探索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

陶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育理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用我們堅定的步伐引領孩子走向光輝的勝利彼岸!

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範文2:《教師行爲的50個細節》讀書心得

最近讀了《教師行爲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爲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爲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爲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爲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爲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爲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爲,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爲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爲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爲,還是非言語行爲,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爲,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爲,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爲爲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爲,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爲,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爲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爲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爲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爲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爲以“傳道、授業、解惑”爲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爲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爲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爲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爲,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爲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名著讀後感 篇11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爲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是一個多麼美好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爲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們,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而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爲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讓我想到了教育中的愛。

一、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但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

讀了《愛的教育》,我對師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書中說:師愛是一種依戀的心情,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愛是陽光雨露,澆灌花朵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也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三、愛是高尚師德的體現。教師要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這讓我想到了《愛的教育》這部書中的一個令我感動的小故事:安利柯的同班同學柯禮智每天早上5點鐘便要起牀幫助他的父親劈柴運柴一直忙到7點後上學。因此柯禮智在課堂上有時不知不覺地就睡着了,而他的老師並沒有像我們日常教學中經常有的情形——暴跳如雷,狠狠地批評學生——而是很寬容地對待學生上課睡覺這件事。睡覺的孩子醒了,感到十分抱歉,而這位老師充滿愛心地說“我知道你睡覺的原因不是偷懶,而是你太疲倦了”。原來這位老師已經通過同學瞭解到了孩子睡覺背後的故事。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是還是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愛的教育》這本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