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4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4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

書中的“努力論”警示我們:如果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爲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沒有拆掉思維裏的牆,你還以爲你的努力會使你離理想越來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還與理想離得近一點,越努力,離得越遠。所以,每個人都要拆掉思維裏的牆,給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你設定是對了,成功就很簡單;設定錯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達最終目標。

書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牀,本來預計6點,可是6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7點了。本來計劃好的,7點看什麼書,8點做什麼,9點幹什麼,10點做什麼,因爲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就會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越不動,你爲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這種“等死模式”在當今社會很普遍,危害會很大。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時,他就已經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難以自拔,走不出思維裏的牆。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不妨試試一個壞的開始,因爲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到來。”該書該告訴我們,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實就是這樣簡單。成功雖然是個概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閒地過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不願意拆掉思維裏的牆。在找不到好的開始時,也只是等待,不願意有壞的開端。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僅僅等待,連壞的開端都沒有,那麼徹底失敗也就不遙遠了。如果我們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即使是壞的開始,也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顧生命中那些讓我幸福快樂的時刻,都是來自於生命的最深處,這雖不是我生命裏最輝煌的時刻,但是爲了我的目標默默堅守夢想,就是我的成功。這,需要拆掉思維裏的牆!

只要你樂意堅守夢想,並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美麗!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2

最近勵志類的書看的很多,其實我在讀這類書籍時,從來沒有奢望過能達到象各類勵志書的廣告詞上所宣稱的那種“一本書改變你的一生”的效果,坦率地說,我並不相信人的一生真的會因爲一本書而做出多大的改變,至少我不會。但這並不代表勵志類書籍就沒有它們存在的價值,對我來說,讀這類書籍時更多的啓發在於通過書中的提示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用一種更有實際意義的方式去思考。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氣、缺乏熱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卻又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中處於相當強勢的地位,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爲,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爲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

這可怕的固有思維模式,就象建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堵牆,嚴嚴實實地擋在了我們尋找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你甚至會認爲,我這樣的人或許就應該這樣活,因爲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運。我相信,抱持這種宿命論觀點的絕對不只我一個人。

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轉變,書中提出的有些觀點,甚至完全改變了我對幸福的理解,併爲我開啓了一條嶄新的思路。比如“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沒有愛你也能一個人好好地活下去”,“缺乏興趣只是因爲無法承擔失敗的後果”,“嘗試總是冒險的,但不嘗試卻是最大的冒險”,“不要在父母的劇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劇”。最最有意思的,應該是關於“受害者天堂”那部分的描寫,作者古典用嘲諷挪諭的手法,爲我們勾畫出那些消極對待失敗及變化,總以“受害者”自居並將責任推卸至他人身上的人們內心扭曲自憐的心態,他試圖以一種極具理解力的文字進入“受害者天堂”,感受那些所謂受害者的心理變化趨勢,那是一個習慣分享和發泄的地方,然而,也是夢想開始破滅,自我心理盲目膨脹的地方。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們驚覺習慣、麻木以及無所作爲的可恨和可怕,並且在鮮明的對比中,堅決地走出這個虛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從這本書中,我們知道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比如何評價不公平更爲重要;我們知道了對父母的逆來順受,其實只不過是對自己和家庭的一場漫長得沒有終點的傷害,只有我們真正找尋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帶給父母真正的幸福;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裏不僅存在一個“自我係統”,還有一個潛在的“社會系統”,在左右自己對幸福的滿足程度以及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程度;我們知道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不一定是最爲昂貴的東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作者談到自己的職業是職業規劃培訓,這對我來說還很新鮮,但也頗有意義。曾聽很多同事說過畢業時選擇我們公司的最大原因是覺得公司名稱很好聽,感覺很神聖,很有技術含量,這聽起來象個笑話,但卻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更算得上是青年學生選擇職業時的一種悲哀。試問,有多少人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真正瞭解自己未來的職業?又有多少人喜歡自己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們能在大學畢業前對自己進行一次職業規劃,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我相信,答案會是肯定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思路很大膽,內容很震撼,讀後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並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還包括如何尋求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許是勇氣,膽識,取捨,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卻是滿足,珍惜,智慧,慈愛。

這本書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排版方式,在閱讀時使得書的內容更爲生動。另外,非常驚喜的是書中提到幸福時引用了我很喜歡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父親陪着兒子在廁所中度過的那個晚上,父親對兒子說的話: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去捍衛它;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就去爭取它。因爲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3

最近開始看一本叫《拆掉思維裏的牆》的書,是一個只認識幾個朋友的朋友推薦的。目前剛看完全書第一章:你是安全的奴隸嗎?忍不住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裏面列舉的故事:巴菲特結婚前,蘇珊決定如何控制自己的存款。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買房,一個是創業。大多數人會選擇買房,這樣更安全。因爲創業風險高,不可預測性太多。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前者,所以我的生活和大多數房奴一樣悲慘。當我們面對培訓學習、人際交往、跳槽等機會時,往往無能爲力。結果我們個人的能力、關係、晉升機會都遠遠落後於別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家都像沃倫巴菲特一樣成功。但作爲一種安全的買房方式,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穩定的住所,溫暖的家。但你有沒有想過,就是這樣一個安穩的居所,把我們限制在這個狹小的地方,失去了與整個世界的親密。真是個家。沒有親密的愛人,有愛心的家庭能溫暖嗎?我們一無所獲,只是尋求支持並獲得我們想要的安全。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都有類似的行爲,值得我們深思。比如,我們可以想象第一次加強愛情的安全感,結婚獲得男人的安全感,生孩子鞏固家庭的安全感的最終結果。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賴男人,男人就像手中的沙子。

所以我深深的體會到,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給的。不要被矇蔽在我們的眼睛裏,多角度分析一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4

近期閱讀了《拆掉思維的牆》,給了我很多啓發,讀後感到有很多收穫。生活中是什麼一直在影響着我們?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自己往往會給出各種理由和解釋,找出很多客觀緣由。可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那麼多的過往,那麼多的事情,其實歸根究底原因都很簡單,是我們自己內心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形成的,是我們內心深處那堵牆在阻礙着我們,只有拆掉這堵思維的牆,我們才能夠突破自我,破繭化蝶,實現我們的夢想。這本書不僅會給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以幫助,即使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也會產生不少啓迪。因此,我鄭重向大家推薦這本《拆掉思維裏的牆》。

《拆掉思維裏的牆》作者是古典,20xx年8月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是一名中年企業創業者,大學就讀土木工程,玩樂隊、練散打,騎單車從長沙流浪到北京。後打拼於新東方,歷任GRE首席詞彙講師、集團培訓師,新東方教育與職業發展協會會長。20xx年,創辦新精英生涯,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幫助30%的青年人,“做自己,與衆不同”。

“拆掉思維裏的牆”,是一個非常好的理念,多少人在一道看不見的陳舊觀念、僵化思維、固有模式的“鬼打牆”面前,前進徘徊,踏破鐵鞋,無功而終。通過閱讀此書,尋找、剖析自身那堵思維裏的牆,去突破它,去“拆掉”它,打開夢想的窗,走出人生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

你的思維裏有“牆”嗎?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思維也會有狹隘的地方,諸葛孔明也難以突破“七出祁山”的困頓。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潛在的思維定式或思想缺憾,比如追求安全感,缺乏勇氣,喪失熱情,患得患失等等,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裏不自覺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爲,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爲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這可怕的固有思維模式,就象建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堵“牆”,嚴嚴實實地擋在了我們追求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大家經常會“認爲”,我這樣的人或許就應該這樣活,因爲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運。

人們往往喜歡追尋安逸、穩定的環境,獲得安全感。可是安全感是什麼?作者認爲安全感是殺人於無形的工具。如果你想進步、想提高、想突破自己,就必須脫離那個讓你充滿安全感的環境。

心智模式突破確實是很難的。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像一臺嶄新的電腦,乾乾淨淨的操作系統,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我們就主動或者被動的安裝上了很多程序,日復一日,讓我們的系統越來越混亂,內存越來越小,運行也越來越遲緩。即使你意識到系統中已充滿了病毒,可是在系統崩潰前由於你的惰性和安懶,由於順其自然、安行其道的牆的遮擋,你懶得去清理他。

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被打破的,即使是你自己的心智模式,再好的工程師也總會出點紕漏,打掉重建不是什麼大事,系統崩潰也不過是重裝系統而已,還能讓你跑得更快。

怎樣改變呢?書中講到,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做一件事情,不要總是思慮周圍環境是什麼樣的,不要去覺得你就應該是什麼樣的,要全身心地投入這件事情,相信你很快就能發現專注其中的樂趣。喬布斯說,唯有投入才能帶來快樂。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快樂。

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示,書中提出的有些觀點,加深了我對人生的理解,爲我開啓了一條嶄新的思路。

這本書思路大膽,內容豐富接地氣,讀後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還包括如何尋求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許是勇氣,膽識,取捨,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卻是滿足,珍惜,智慧,慈愛。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也在變,現在的學生既有個體差異,又有羣體差異,在他們身上都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的烙印,我們的教育也應隨之變化,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革傳統的思維之牆也是我們高校工作者所必須面臨的任務。

一本書,引領一個人,一層層打開禁錮思維的牆,讓我們真實面對是什麼在掌控我們的生活,是什麼可以帶領我們找到出路。

《拆掉思維裏的牆》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爲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爲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

這段話感動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這個詞。堅守你的夢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原來如此美麗,原來成功就是如此簡單。

大家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吧,相信它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人生感悟,相信它會給你的人生畫卷帶來新的色彩。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5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裏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祕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爲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爲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纔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

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概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纔會發現工作的樂趣,纔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裏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爲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裏,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裏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爲自己理想的模樣。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6

一本好書,一本成功的書,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我不想對書的內容做太多的敘述,只想談談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經典的想法是“房子毀了夢想”,“買房賣夢想的房奴”。我的價值觀受到了強烈的衝擊,開始想放棄,以免造成思維混亂。但另一個聲音告訴我,看,這就是你思維模式的執拗,你的思維開始混亂,也就是說,你思維中頑固的舊牆開始動搖。我知道這本書在黑暗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一本書,它帶領一個人,一層一層地打開限制思維的牆,讓我們面對什麼在掌控着我們的生活,什麼能帶領我們找到出路。

《拆掉思維裏的牆》強調人的思維方式不應該是固定的,而應該總是隨着事物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角度,否則就會被思維定勢,對我們理解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障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不是因爲我們而改變,而是因爲人的心智模式不同,結果也不同。“如果你有夢想,你必須捍衛它。別人什麼都不會的時候,想告訴你,你也一樣。想要什麼就要爭取。”這是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一段話。這段話感動了很多人,很好的理解了成功這個詞。堅持你的夢想,只要你堅持走在人生的路上,你就會成功。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在現在,成功越來越近。試着換個角度思考,換個方式行動,換個心情感受。“推倒你心中的牆”,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加絢麗。也許成功就這麼簡單。

最後用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總結這本書:突破現實生活的禁錮,着眼長遠和未來;突破心智模式障礙,找到全新的思維方式。本來,人生可以活得不一樣。本來成功的模式是用來學習和學習的,不是用來抄襲的……只要你不斷前進,你就會成功。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在現在,成功越來越近。我知道我的思維裏還有很多頑固的思維牆。我要做的就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推倒思維的舊牆。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7

古典老師目前的職業是職業規劃培訓師,因此書中指出了很多當下社會年輕人在選擇自己職業時所存在的誤區,關於夢想和安全感,關於自我堅持和向外界妥協,關於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關於成功學的不可模仿,關於全心投入的快樂……很多問題確實和正處於面臨許多人生重大選擇的我們密切相關。

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不要爲了所謂的安全感賠上一生的夢想和未來。

工作以後買房買車成家立業似乎是當下社會給年輕人人生的“標準答案”,做到這些就人生美滿幸福了。因此大城市裏,有多少正值黃金年齡的青年們揹着重重的蝸牛殼一步一步地爬,什麼詩和遠方,什麼生活的質量,都被一套房鎖住了壓住了,在最該冒險拼搏的年華里活得苟且而沉重。看似一棟房給了你一個安穩的落腳之處,給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可是事實上它制約了你的未來粉碎了你的夢想,無法走向更大的世界和更加精彩的未來。安全感來源於自身的強大和內心的從容,而並非這一套房子。不要成爲安全感的奴隸。

二、投入的快樂是無條件的。

書中有一個對興趣的定義我覺得很好,“興趣就是以你最高級的形式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之中去”,當真正的完全投入其中,那自然會有無窮的樂趣。面對一件事,產生的不再是我做了有沒有用、急於想知道結果這樣的想法,而只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感受過程的快樂,那纔是真正的興趣,纔會感受到由內而生的最純粹的最濃的快樂。去做了,投入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那些吊兒郎當說着我沒興趣就不去做的人,永遠也發現不了真正的興趣,感受不到其中的快樂。如此人生,豈不無趣?

三、每個人的心智模式會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要改變自己首先改變心智模式。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整個世界中我們想看到的那部分。會憑藉過去的經驗來選擇判斷,構建出眼前的世界。這便是由心智模式決定的。

作者提到了兩種心智模式—受害者模式和掌控者模式。前者把所有的錯誤歸咎於外界產生自己很不幸的想法,並且只有在對比發現別人更慘中找到平衡,依賴他人,因爲自己的不幸而得到他人的關愛,從中找到安慰。而後者在面臨困難時則更傾向於思考如何解決,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而不是怨天尤人,相信自己能夠掌控局面。很想談談對受害者模式的感觸,我曾經對一些朋友說過,我不喜歡被別人用可憐來形容,那樣會讓我覺得很難受。因爲我不想去同情自己可憐自己,那樣讓自己顯得很卑微,很悽慘,而我不喜歡那樣的感覺。通過消費痛苦和不幸來博得同情和關愛的事我無法理解,這樣一種行爲只會讓人陷入更深的依賴困境無法自拔,失去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有時候還會喪失自尊。我覺得,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

四、成功學不可學,盲目模仿不可取。

這是一個成功學大行其道的時代,成功學的書熱銷,事實上反映了當下這個社會的功利。很多人都希望通過看成功學找到成功的捷徑,迅速走上人生巔峯。只看到了書中所提到的努力或是堅持,卻沒有看到每一個成功者的身世背景和具體情形。只要努力只要堅持就會成功的邏輯真是可笑,那些只是看似激勵人心但不負責任的雞湯而已。學會結合自身實際,適當放棄,找對方向方法,加上一些恰當的機遇,還有切實的努力,纔是實在的道路。而另一方面,成功難道只有一種定義嗎?只有當大官發大財事業騰飛纔是成功?本身就不應侷限於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每個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觀念,何必拘泥於此呢?在不斷前進的路上,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五、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嘗試。

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因爲害怕面臨結果,害怕失敗,而選擇拖延,或是糾結猶豫不做決定。這樣,只會讓損失更大。而等待的過程同時會造成心靈上的焦慮,反覆折磨,所有的信心都被耗盡,最後不得不面臨放棄。事實上,用來焦慮的時間足以讓你好好去做一件事了。

其實看的過程中還有不少點也有感觸,就不一一詳述了。不過最後還是想說一點,雖然這不是一部灌雞湯的書,也介紹了一些專業知識和實用的方法,很多話也很有道理我很贊同。但還是不知不覺中給我一種強行灌輸正能量的壓迫感,缺少一種更有溫度的關懷。怎麼說呢,沒有真正的什麼所謂人生寶典看完就能知道如何過好一生,前路那麼長,究竟怎麼走,還是自己好好琢磨吧。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8

看了《拆掉思維裏的牆》,覺得介紹這本書不過分。確實是一本“人生啓蒙之書”。書裏有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每一章的主題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例子,生動可見,觸手可及,說服力強。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爲,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重要的因素是要有良好的自我素質。這種良好的自我品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品德、文化知識、爲人處事、爲人處事等等。其次是對生活的態度。面對生活,你是積極的還是憤世嫉俗的?是開朗還是悲觀?你的人生好壞,你的成就大小,都是由你的心態決定的.。

你以積極的思維方式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即使你默默無聞,一輩子沒有成就,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爲你享受過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是付出和奮鬥的過程。相反,如果你用消極的思維去面對一切,生活能回饋給你的,只會是消極的。你的生活會很灰暗,不開心的時候只能等待生命的終結。

在當今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裏,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在的壓力和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它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感受什麼,如何思考,最終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有沒有不安全感?經常感覺累嗎?結婚一定要買房子嗎?堅持會成功嗎?努力一定要有結果?只有有錢人才能幸福?老闆能控制嗎?小人不能打抱不平嗎?你是不是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卻因爲父母老婆孩子而不得不這樣生活?我每天都在混日子,但我想象着有一天,當我找到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我會全身心地投入?這本書以簡單的方式講述了這一點。也許,甚至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那些困惑的背後,往往是我們思維中的高牆,阻礙着我們,把我們和美好的生活隔開。拆掉腦海中的高牆,你會成功,會快樂,會自信,會快樂。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人都有一套優化得很好的後臺程序,清晰乾淨,不佔用內存,指向目標。正是因爲這個思維過程,他們總是有着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壓力下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的看法完全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結論也完全不同。人們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型。這種心智模型,或者說潛意識認知,得到你想要的,自動過濾掉你不想要的。然後,這些信息就形成了最新的認知,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獲取方式。書中的黃金理論讓我感觸良多。的確,我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地殼中所含的金是最多的。黃金存在於礦物中。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黃金量,纔會變成閃耀的黃金。當你被挖掘時,你必須經歷痛苦的打磨、沖刷和浸泡,這樣你身上的雜質、惡習和污漬才能被融化掉。然後將它塑造,打磨,打磨,最後成爲有價值的閃金!其實我們都是金子,發光有一個複雜的過程。還有努力論:選擇錯了,努力就白費,錯的努力比不努力更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爲自己的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你從天安門廣場往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去嗎?即使你堅持繞地球一週,因爲頤和園在天安門廣場的西北部。多麼簡潔深刻的例子。書中讓我震驚的一章是《等待死亡模式》。等待死亡的模式是指當等待和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實際開始行動的成本時,他會慢慢陷入更多等待、更少行爲的怪圈。簡單來說,越不想動,越不動,付出的代價越大。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9

看了古典老師的作品—— 《拆掉思維裏的牆》,感慨萬千。我覺得古典老師只是這個時代爲數不多的獨立思考者之一。任何陷入現狀並試圖取得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這將有助於你改變通常的心態。如果你拆掉束縛你的思維之牆,你會找到改變命運的鑰匙。

作爲一名大學生,我知道好的思維方式是如此重要。我記得小時候,因爲父母給我提供了上學的機會,我才能夠有機會學習知識。然後我進入了初中,但是不知道這樣一直學習下去意味着什麼。後來我又進了高中,因爲三年後通過高考才能進大學,所以我努力學習。但是就算進了大學,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呢?

可能我的父母曾經引導我前進,所以我的思維處於被動狀態。但是現在,作爲一個成年人,我必須鍛鍊自己,讓自己推倒腦海中的牆,不斷超越自己!

文言文老師在這本書裏講了很多問題。比如:買房,戀愛,工作,如何提高安全感,如何成功。通過閱讀,我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有了很多思考。對未來可能會有一些擔心,但我會克服,自信快樂的生活。

正如餘對這本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的確,既然上帝給了我們生命,我們爲什麼不珍惜呢?我們要珍惜每一秒,改變思維方式,努力推倒思維之牆,讓你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和期待…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0

前段時間朋友推薦我看一本書—— 《拆掉思維裏的牆》。我一拿到書打開一看,就被那簡單卻富有哲理的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抱着以後會有更多精彩內容的期待看完了這本書。確實是一本“人生啓蒙之書”。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爲,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重要的因素是要有良好的自我素質。這種良好的自我品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品德、文化知識、爲人處事、爲人處事等等。其次是對生活的態度。面對生活,你是積極的還是憤世嫉俗的?是開朗還是悲觀?你的人生好壞,你的成就大小,都是由你的心態決定的。

你用積極的思維方式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即使你一輩子默默無聞,平平淡淡也沒關係,因爲你享受過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是付出和奮鬥的過程。相反,如果你用消極的思維去面對一切,生活能回饋給你的,只會是消極的。你的生活會很灰暗,不開心的時候只能等待生命的終結。

書的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經典的觀點是房子毀了夢想。有人說“房子給了我歸屬感”,於是放棄了很多自我發展的機會,花了創業的機會,花了未來10年換工作的機會,買了房子。其實他們缺少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有個住的地方會讓人很安心。但是,在這個房價高企的社會,賣掉一套房子,還是你夢寐以求的安全感,值得嗎?

書中的黃金理論讓我感觸良多。的確,我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地殼中所含的金是最多的。黃金存在於礦物中。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黃金量,纔會變成閃耀的黃金。當你被挖掘時,你必須經歷痛苦的打磨、沖刷和浸泡,這樣你身上的雜質、惡習和污漬才能被融化掉。然後將它塑造,打磨,打磨,最後成爲有價值的閃金!其實我們都是金子,發光有一個複雜的過程。

還有努力論:選擇錯了,努力就白費,錯的努力比不努力更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爲自己的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就是白費力氣。舉個簡單而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廣場往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嗎?即使你堅持繞地球一週,因爲頤和園在天安門廣場的西北部。所以首先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努力去實現。

每個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要學會如何規劃和修改。首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固然重要,但造牆更重要。人們常常羨慕別人的成功,抱怨遇到別人不吉利。其實換一個角度思考,換一種方式行動,換一種心情感受,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絢麗,也許成功就這麼簡單。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1

今早,換了一雙鞋子。行走時,雙腳好像從狹窄的縫隙,移至到了寬敞的露臺,與昨日相比超舒服。正讀此書,書中對人生安全感和職業規劃等,針對現實情景寫了思維的轉換和突破,不覺由選一雙合腳的鞋聯想至我們自己的人生面對——

談之選鞋,首先要清楚的要買的鞋子穿於什麼場合,什麼時候穿;其次選擇的款式,入門的費用;更要選擇適合腳的舒服度……等一切考慮好了,試穿合適了,還要有一段與新鞋磨合的時間。適應了纔是一雙真正意義上的鞋子,噠噠的節奏前行,開啓它的美麗旅途。不適應了便棄之一旁,再不問津;或隨即送人,眼不見心靜;再不行就牢騷幾句,乾脆當垃圾隨手扔掉……這便是它不濟的命運……自己想要一雙合腳的鞋子,就必須慎重選擇,尋找那雙最合意的。再度過磨合的實習期,才能真正成爲陪伴腳的夥伴,然後一起走上充滿未知的路程和歲月……

談之選擇,隨不會像不合適的鞋子一樣棄之絕對,也足夠傷害。人讀懂自己不易,從小形成的固有的思維模式,讓自己對人生的選擇和規劃更不易突破。但願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長爲自己最好的樣子,同時我們也擁有關於成長爲這個樣子所有的資源。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2

俞敏洪在給這本書寫的序中提到:“他收集並研究各種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並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編成課程,把其中的道理講給其他人聽。”

這段話暗示了這是一本關於成功學的書籍,畢竟作爲職業發展專家,幫助別人進行人生設計,怎麼能離開成功學呢?

現在不少人反感心靈雞湯和成功學,覺得它們中看不中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心靈雞湯和成功學的作用,不能忽視在迷茫、沮喪的時候,它們帶給我們的鼓舞和激勵。只是在讀這類書籍的時候,要保持獨立思考。

買房,賣夢想的房奴:第一章關於買房和夢想的論述我不贊同。買房固然會給人很大壓力,但不至於典當夢想那麼嚴重。不買房也不見得就能實現夢想。

書中假想了一個買房和不買房的人生實驗,爲了佐證自己的觀點,書中買房的人結局設定太過悽慘,而不買房的人結局設定則太過樂觀。

不買房的人5年升到經理,再跳到另一家企業做到總監,之後與朋友創業,10年後年薪達到68萬。當前社會不少人買不起房,有多少能達到這個“人生實驗”中不買房的成就呢?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xx年9月底,中國大陸共有實體註冊企業數量2907.23萬家,20xx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就達到了1351萬人,能升到經理、總監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會贊同作者租房的觀點,爲什麼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處的城市買不起房,支持作者租房的觀點可以減輕自己買不起房的心理負擔;第二,書中例舉租房獲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創業初期不買房而是投資,最終成爲世界首富,讓人覺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於買房的“陳舊觀念”;第三,作者用數據描繪了一幅未來成功的藍圖,給予了人們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資的人有多少?每年創業失敗的人又有多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導致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這便是《清醒思考的藝術》中提到的“倖存偏誤”。

書中說買房是爲購買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在當前的社會,“安全感”不應該來自於一件物品,而是來自於自己的能力。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認買房的必要性。房子除了帶給人一定的“安全感”,還會給人帶來“歸屬感”,每個人都應該朝着自己的夢想不斷前行,但不能沒有後方,在我們受傷、沮喪、失敗的時候,我們需要回到自己的家裏慢慢恢復。每個人都曾夢想擁有世界,但世界從來不被誰所擁有,我們最終能擁有的,還是自己的家。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3

樂在其中,不爲未知而煩惱,今天看到了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裏的牆》,簡單的話語,蘊含着深刻在道理。

今天我明白了張葉棋那句話,“人生如此美好,他可以做他想做的”,看着他牀上的一堆書和牀邊的尤克裏裏琴,現在我完全明白了,他是真的熱愛生活,享受生活。我一直很佩服這個男人,果然是有我要學習的地方。

感覺遇到了至今最重要的導師,雖然從未遇到,書本中表達出的獨特觀點與上學期看的積極心理學多麼類似,同樣的暢快淋漓,同樣地直戳心底。

生活的希望,全在你自己的認知和心智模式上,一切都從樂觀的窗口中來看待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張開你的雙臂,像肖申克的救贖裏安迪那樣擁抱生活,擁抱希望吧。

看到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裏的牆》,家庭教育對孩子深刻影響這一章節,我很高興,我的父母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選擇默默爲我加油,他們尊重我的選擇,給我足夠的空間去面對未來的可能性,不管是兩年前選擇學校專業,還是即將到來的工作和工作內容,從不干涉。

我覺得,我的父母的心非常好,小的時候給我嚴格的管理,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長大後選擇讓我自由,充分考慮自己的意願,謝謝。

深刻的認識到,在家庭中,沒有什麼是不能通過溝通解決的,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讓他們相信,你走這條路一定會光明,手機版走得堅決,走得瀟瀟灑灑。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書心得14

剛看到《拆掉思維裏的牆》一書的時候很驚喜,雖然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潛在意識會對生活產生影響,但是那究竟是我們心裏的一堵牆還是一道光,卻未曾去思考辨別。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此書的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篇文章一段讀閱前後兩個字寫反了,就像剛纔那樣,你發現了嗎?我們的大腦依然會將“讀閱”讀成“閱讀”。很神奇,我們看到的並不完整真實,而是常常由於我們的思維慣性構建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就像書中所說: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聽起來很神奇,但仔細回想,當你開始打球,你會發現你遇到揹着球包的人變多了,當你對烘焙感興趣,你的世界裏出現了很多烘焙愛好者。樂觀的人總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悲觀的人常常發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嘆。這些隱形的意識時時刻刻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影響到行動。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爲4分鐘跑完一英里是人類的極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學論證後把時間縮短到了61秒,停滯不前後,他忽然意識到他的潛意識一直在限制他,最後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關。這往往就是現實中的我們,遇到一項工作,若要先設定了一個我不會的框框,我們就會永遠停止不前。也會有些人努力奮鬥過後遇到了困難,此時若你的潛意識是放棄,結果就會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潛意識裏是遇到事情不退縮,而是去想去做去嘗試,不把自己設置侷限,我相信事情的結果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變好,就要修煉自己的潛意識,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世界會隨心境改變,但不會隨意改變,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樣,人是有極限的,但這極限往往要比我們所想的厲害的多,所以引用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享:願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願賜我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願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