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7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7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1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內心世界探索的過程。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爲我想要知道別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是怎麼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讀書真的就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過程。

書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讓我眼中一亮,這個概念和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或者說讓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我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1、自然世界,我們對於外界的直接體驗。

2、概念模式,我們從別人那裏獲得對於世界的間接體驗。

3、推論和歸納,我們依靠推理形成的結論。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腦內部程序讓我最有感觸,之前,也讀過一本書關於人的思考的,我覺的人就像一臺電腦,心智模式就是內存裏的一段程序,當外界有變化時,這套程序就會自動運行,知道我們其他程序就反應、處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搞清我們的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說有效主要是說對外部世界、所處環境、社會關係是否有效。

因爲這些變化心智模式也必須要變化,否則就無法在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這就是我對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軍隊這個獨立運行的世界、社會、環境中,就必須要有部隊的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適應,當你用外部社會的思維模式去認識、處理,就難以適應,同樣,當你離開軍隊進入社會,就必須用社會的心智模式去適應,否則會處處碰壁。

當我們爲自己安裝了一套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世界,更加好玩的是,這個自建的“真實世界”,又反過來印證這個模式給我們看,最後,我們會變成自己覺得“應該成爲的人”,這種改變非常強大。正如書中所說:事實上,那些安裝了“幸運兒模式”的人,他們構建了一個充滿機會的幸運世界,會更加容易的發現外界潛在的機會;而安裝了“倒黴蛋模式”的人則傾向於對機會視而不見,因爲他們心中的模式中沒有“機會”這個東西。

同時,心智模式又會決定和影響我們很多的行爲,例如:投入。當你安裝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態就會改變,你對投入就有了新的認識。投入有以下幾點:

1、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

2、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成功。

3、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例如: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爲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爲你的生命找到一個長期的,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書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讓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而是用來穿越的。“等待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一個管外、一個管內,管外的社會系統通過與外界的比較推動你更好地表現(比如讓你努力獲得資源),而管內的自我係統把資源轉化爲綿綿不絕的幸福(比如讓2萬元錢轉化爲幸福感),一個是手,一個是胃。

當我們過分關注外界的事情,我們的社會系統就開始越界,掌管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這種“比你更好”的比較中流失。如何區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兩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難以進行辨別。當你能夠清楚的區分這兩個系統的時候,你會讓社會系統促進提升,讓自我係統促進幸福。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2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羣,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說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閱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爲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爲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爲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說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爲富不仁。嚴格來說,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爲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3

最近利用閒暇時間拜讀了《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此書與以往提升自我修養的書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輸心靈雞湯,而是用一個個故事來闡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淺。書中闡述的內容較多,我從兩方面談談個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觀念禁錮了你的腳步。

自從來到廣西,無論是公司員工還是外來人員都在吵嚷着買房,中國人有種固念,沒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貸買了房省吃儉用的用半生來還。那麼人活着的意義是不是就是揹負一個房子?

在讀此書前,我也有同感,必須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貸,別的都是其次,但在讀此書後我恍然大悟。作者講述了股神巴菲特當年的蟻族生活,他的妻子無條件支持創業,直到他們第一個女兒出生才購買了一套3.5萬美金的住宅,之前他們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開派對的舊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錢投資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產,從職業發展來說,一套房子能消滅一個人的創業激情。當我們有一部分資金時,想的是什麼?是創業還是買房,90%人選擇買房,當有創業思想時,首先想到的是,還是穩定地呆着吧,還有房貸呢。

在工作中我們也同樣被固有思想捆綁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們以前是怎麼做的,而不是這事應有幾種解決方式,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職業生涯不是貼在牆上的,應作爲工作計劃來實施。

《拆掉思維裏的牆》一書衝擊着傳統的職業生涯觀念,職業規劃可以有20年的夢想,儘量抽象;10年的理想,爲自己確立培養自我核心競爭力;5年內達到的目標,細分爲3年的職業計劃。作爲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我,一直傳統地認爲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劃到底,規劃要細,往往這樣的規劃很快就不實用了,要麼人員離職,要麼人員轉到其他崗位,按着原規劃發展的微乎其微,這樣也不是說職業生涯規劃不做了,做還是要做,就像書中所講,做20年的夢想規劃,10年的'理想規劃,保證3年內的規劃保持應有的進度。

員工對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總是有種不以爲然,總會認爲那僅是個理想狀態,我怎麼能做到呢?我的答案是能做到。上帝不需要你的成功,它只需要你去嘗試。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4

剛看到《拆掉思維裏的牆》一書的時候很驚喜,雖然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潛在意識會對生活產生影響,但是那究竟是我們心裏的一堵牆還是一道光,卻未曾去思考辨別。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此書的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篇文章一段讀閱前後兩個字寫反了,就像剛纔那樣,你發現了嗎?我們的大腦依然會將“讀閱”讀成“閱讀”。很神奇,我們看到的並不完整真實,而是常常由於我們的思維慣性構建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就像書中所說: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聽起來很神奇,但仔細回想,當你開始打球,你會發現你遇到揹着球包的人變多了,當你對烘焙感興趣,你的世界裏出現了很多烘焙愛好者。樂觀的人總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悲觀的人常常發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嘆。這些隱形的意識時時刻刻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影響到行動。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爲4分鐘跑完一英里是人類的極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學論證後把時間縮短到了61秒,停滯不前後,他忽然意識到他的潛意識一直在限制他,最後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關。這往往就是現實中的我們,遇到一項工作,若要先設定了一個我不會的框框,我們就會永遠停止不前。也會有些人努力奮鬥過後遇到了困難,此時若你的潛意識是放棄,結果就會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潛意識裏是遇到事情不退縮,而是去想去做去嘗試,不把自己設置侷限,我相信事情的結果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變好,就要修煉自己的潛意識,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世界會隨心境改變,但不會隨意改變,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樣,人是有極限的,但這極限往往要比我們所想的厲害的多,所以引用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享:願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願賜我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願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5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用金錢、權利、職位來衡量人生的價值,認爲所有人的人生意義都是通過金錢、地位…唯一的標尺來衡量的,於是人們追名逐利,攀龍附鳳,卻漸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真正訴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衡量生存的意義不應只侷限於一種,人生的追求不應只停滯於物質的積累,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去實現自己活着的價值。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一味去迎合社會的口味,即使獲得了所謂的“成功”,內心仍是空白的。

記得高中的生物老師曾經說,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時,隨大流一定不會太錯。但是,如果大流錯了呢?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真的迷茫時,停下來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會最終選擇一條雖然不是車水馬龍、繁花似錦卻有着別樣風景,讓你快樂滿足的路。

“成功是越走越近”,永遠不要等待,只要不斷嘗試生命自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拆掉思維的牆,不要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去換去別人眼中的光環,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丟掉所有的顧慮,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成長爲自己想長成的樣子!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6

把書一打開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着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說“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裏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爲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範文7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裏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祕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爲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爲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纔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概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纔會發現工作的樂趣,纔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裏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爲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裏,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裏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爲自己理想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