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馬說》讀書感想(精選14篇)

《馬說》讀書感想(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馬說》讀書感想,歡迎大家分享。

《馬說》讀書感想(精選14篇)

《馬說》讀書感想 篇1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於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此文是寫“千里馬”因得不到“伯樂”的發掘,又因“食馬者”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千里馬”,從而導致“千里馬”被埋沒。在從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後,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從中人們不難看出《馬說》這篇文章不僅對封建社會這種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抨擊,同時對現代社會也也做出相應的影響。現代人們對人才的判定並非從能力上去評價或認可,而是從身高,外貌及身家背景去衡量一個人的地位。證明了現代有了以貌取人等醜陋的心態,才致使有些有才能的人因身體有些缺陷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工作和平等的對待,才使得有才能的人流失,從而被那些無能而身家富厚的公子替代了,才使得社會上有那麼多陳腐的現象出現。

但是,一個人真正有出人的才能,並非一定得靠“伯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更加出色,到時候,是是沙子也會發光的。

記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珍珠總會發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書感想 篇2

韓愈不愧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寥寥數百字寫出自己的鬱郁不得志,但,這對於馬兒,是否有些公平?

人類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便是征服了這豪邁和剽悍的動物——馬。它和人分擔着疆場的辛苦,同享戰鬥的光榮;它和主人一樣,有無畏的精神;它的馴良不亞於它的勇敢,它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剋制自己的動作;它爲滿足主人無保留地貢獻自己,儘自己的一切力量爲人類服務。

上面所說的,是一匹有才能的馬,是天然品質被人工改進後的馬,是從小就被人養育,後來又經過訓練,專爲供人驅使而培養出來的馬。然而這樣的好馬,它的教育從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種動物被馴養得太普遍、太悠久了,即使解除了羈絆,它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活潑些了。

天然的卻比人工的美麗得多。看看那些生活在南美各地的馬匹吧,它們行走奔馳着,它們跳躍着,不受拘束,沒有節制,不因受到羈勒而自豪。它們不屑於受人類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沒有固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沒有任何庇廕。它們呼吸新鮮的空氣,這種空氣,比我們爲壓空間而禁閉它們所提供的空氣,要新鮮得多。所以那些野馬比家馬來得強壯和輕捷。因爲,它們有大自然給予的美質,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人類擁有的家馬,僅是技巧和妍媚。

其實,從一匹馬的角度來看,自由纔是最寶貴的。不管它是否日行千里或者能否遇上伯樂,也不管它在幹什麼工作。一匹具有高貴品質的馬,恰恰是馬性喪失得徹底的馬。馬的悲劇,不是因爲他們沒遇到識馬的人,而是因爲它們本不該遇到人。它們一切的變化開始扭曲,而這樣的變化不是因爲自己,是因爲人。

韓愈一生在政治上的無所作爲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馬說》告訴我們,韓愈的本性是自由、豪邁的,他受不得約束,他本該屬於一片自由的天空。

《馬說》讀書感想 篇3

今天,我讀了《馬說》這篇文章,讀得即認真又仔細。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於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馬說》這篇文章寫的是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因爲得不到“伯樂”的發掘,又因爲“食馬者”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這匹“千里馬”,從而導致了“千里馬”被埋沒。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後,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於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爲發出了強烈的譴責。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在現實生活中,人才需要學會表現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真本事就應該展現出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麼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伯樂”發現你。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於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託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珍珠總會發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書感想 篇4

最近幾天,我背了《馬說》一文。

《馬說》是韓愈寫的。大家肯定知道韓愈很育才。可是,在那時,韓愈懷才不遇,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採納。

韓愈的坎坷遭遇正式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另一用意是惋惜的表白心跡,並與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我覺得,最能體現韓愈懷才不遇,也最帶有諷刺意義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特長也就顯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它的內含意義是:我韓愈,雖然有許多才華,許多智慧,但不給我一個機會,不給我一個展現才華的舞臺,我有再多的智慧也展現不出來。想要和平常的人一樣還辦不到,怎麼可以要求我能夠爲你解除憂愁呢!

我突然由韓愈想到了一位同樣是懷才不遇的另類奇才——東方朔。他是漢武帝身邊的一位弄臣,十分搞笑,他曾說過“_不哭呢?躺着的是屍體,立着的是墳墓,我來到一片墓地裏,怎麼能不不哭呢?”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方朔是一位“相聲演員”。但真實的東方朔卻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東方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寫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他在文章裏也曾寫道“我懷才不遇,我那樣做是爲了親近漢武帝。”

由韓愈的這個文章,我突然覺得引申到現在正合適。現在這篇文章的意思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每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根據他人的特長來使用。就像《馬說》中所說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一樣。

哎,伯樂不常有啊!即使有,也是那麼一點點,很難碰上啊!悲哀!悲哀!地球人的悲哀!

伯樂相馬的故事古已有之,而被人們廣爲傳贊,而韓愈卻借千里馬不被發現的悲慘遭遇鳴不平之音。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飽,力氣不充足,不能跑出千里的路程。在我看來,千里馬,之所以叫做千里馬,因爲其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其千里之行。雖說食不飽,力不足,但若竭盡所能,必定能顯示其與常馬的不同之處。

古語云:“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千里馬與常馬必然會有巨大的差別。在僅有的資源和基礎上,跑出與常馬相同或比常馬更遠的行程。才能顯示出其步驟不凡,日行千里的與衆不同。若是如此,還會有人感嘆道:“天下無馬嗎”?

在當今的社會裏,人才濟濟,才人輩出,不由生疑,爲何唯獨千里馬似的人不在其列呢?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爲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毛遂自薦的推薦過自己?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他們爲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時不時的無病呻吟,鬱鬱寡歡,安於現狀,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匹千里馬,自己有能力去做。只得整天怨天尤人,就會在自己的馬棚中說幾句“誰主沉浮”之類的話。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怨“食馬者不識其能千里之食也”千里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現在的僅有的資源去展現自己的才能,卻是早早的放棄,只知一味的等待伯樂去找自己,這談何容易呀!我想當伯樂找到了你,你也成了常馬了吧!這也只能算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罷了。

在這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中,要想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要抓住機遇,利用好身邊的一切對我們有利的資源充分的展現自己的千里之能。只有這樣抓住一切機會,振奮起來,發掘自身潛能,讓自己這匹千里馬不會埋沒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

《馬說》讀書感想 篇5

看完了《馬說》,突然發現,我與作者韓愈有着不同的觀點。

作者的觀點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而我的觀點則是“世上伯樂與千里馬同在。”讀完《馬說》,我不禁有許多疑問。

爲什麼韓愈會懷才不遇而寫文章呢?而爲什麼他在被拒絕的同時只選擇寫文章呢?他爲什麼不再努力試試呢?就算_們不識人才,他不可以做出點什麼事而讓他們刮目相看呢?

許多許多的疑問在我的腦海中產生,《馬說》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可是他這樣光抱怨又有什麼用呢?我想,當時如果是我,或許我會一次次的毛遂自薦,不放棄,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我的才華的,也或許我會在被拒絕之後,再次奮發努力,做出點成績出來,讓他們知道當時他們的決定是個錯誤,再讓他們請我做官,那樣,不是比寫文章來訴說更實際麼?但是韓愈兩樣都沒有做。

我認爲“伯樂”與“千里馬”並沒有先後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別,“伯樂”是發現千里馬的,而千里馬則是被發現的,當千里馬沒有被伯樂識用時,應該先反省自己,然後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學習,讓自己的名氣大增,在沒有那些_的幫助下,自己應該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們所發現,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的,到頭來,你的所做與所爲就會被人民所廣爲傳頌,那樣,你的名氣不就大了麼?名氣大了就自然會傳到__的耳裏,那到時,__就會自己來找你的,到那時候,你還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伯樂與千里馬都常有。“千里馬”太多,而_讓你脫穎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學習,做出一番小成績,再讓“伯樂”來發現你,那時,就不愁該怎樣施展才華了。

不知是否是因爲屬馬的緣故,或許是因爲自己想成爲一匹千里馬,所以對《馬說》情有獨鍾。既然是“情有獨鍾”,就必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馬說》中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先有伯樂,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只可惜伯樂不常有。

而我卻認爲伯樂常有,而相中好馬的伯樂極少。爲什麼?一是因爲稱其爲伯樂,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職中。而伯樂們大多都去“經綸事務”了,哪有空餘時間去相馬?

二是因爲惟恐千里馬不聽駕馭。“藝人膽大”,既有千里之能,爲何還像常馬般任人擺佈?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爲識得的千里馬飛黃騰達之後,而自己則貶爲常馬,於心不甘。“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又有多少人甘願將自己的飯碗拱手讓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況下,即使有千千萬萬個伯樂,千里馬還是不能被選出來。所以諾貝爾獲得者遲遲沒有中國人,最多也就是外籍華人領獎。

如果人人都自視爲伯樂,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起着伯樂的作用,千里馬又怎能不現身?

《馬說》讀書感想 篇6

初讀《馬說》這篇文言文,便令我感慨萬千。作者初登仕途而得不到朝庭的重用曾三次上宰相府求用,卻沒有達成自己的心願,所以寫下此文,來抒發自己那種“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匹天賦極高,不合適的方法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因終究沒有遇見“伯樂”,而成爲了一支懷才不遇的“凡馬”。而餵馬的人卻用不合適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這批‘“千里馬”,從而埋沒了一匹“千里馬”。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喻爲“千里馬”,把目光短淺的統治者喻爲“食馬者”,並且在最後,食馬者還不是非:“其真不如馬也”,從中可以看出昏庸無能的統治者把人才丟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統治者的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無能感到深惡痛絕,並進行猛烈的抨擊。

我認爲,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將自己的才能展現出來,才能得到人們的重視。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就應該展現你的風采,讓“伯樂”發現你。社會其實是一個公平,公證的競爭平臺,只有每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所以只有靠自己。

但是,在如此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應該是勤奮努力,自力更生,方能豐衣足食!不然即使有上萬雙手託付着你,你也只能成爲一匹“凡馬”。

自力更生,方能豐衣足食!

《馬說》讀書感想 篇7

一、做好預習工作,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這裏所說的預習,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回去把課文讀兩三遍就算完事了,我在教授《馬說》這一課的前一天利用兩三分鐘時間給學生們講作者韓愈這個名字由來的故事,學生們一下子就對這個從小就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少年所吸引。中學生的好奇心都很強烈,我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特徵,及時引導:“對於這樣一個少年英才,你們想知道他後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嗎?”學生們異口同聲說“想”,我告訴他們自己回去上網查資料,同時佈置他們回去查“伯樂相馬”的典故。在授課時,我給學生們講劉翔是如何被他的教練孫海平發現的故事,之所以用劉翔的例子導入,是因爲劉翔在中學生中人氣很旺,甚至是許多學生心中的偶像,用他的故事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也較有時代的氣息。我說:“如果說劉翔是一匹千里馬的話,那麼孫海平就是發現這匹千里馬的伯樂,劉翔很幸運,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劉翔一樣幸運,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馬說》作者韓愈。”很自然地進入介紹韓愈的生平際遇、寫作背景、“伯樂相馬”典故的介紹這些環節,學生們根據自己回去查到的資料互相交流。這些都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我想這是讓學生快樂學習課文內容、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二、注重朗讀,讓朗讀貫穿於文言文教學的始終

對於作者、寫作背景以及“伯樂相馬”的典故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進入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對於文言文,我非常注重誦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教授這一課時,朗讀貫穿於整節課的始終,在教課之前,我已經佈置學生回去熟讀課文。在課堂上,我先範讀,學生聽讀,注意語句的節奏停頓,然後讓學生自己讀,讀給同桌聽,請個別同學起來朗讀、其他同學點評。疏通了句子的意思之後,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比較熟悉了,再朗讀,我發現,這時候朗讀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三、合作探究,質疑互解,以學代教

教授文言文時,傳統的教法——教師串講,這勢必會讓學生以聽記爲主而忘記思考,《馬說》這一課篇幅短小,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完全有能力自己疏通意思。所以同樣,教授這一課的時候我沒有逐字逐句地給學生疏通意思,而是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小組討論,一起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疏通意思,並圈點出有疑問的字句,以便出示在課堂上一起討論解決。這樣就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學生經過思考,也就明白了自己是哪個字還不懂是什麼意思,然後當堂解決,對於這個字的意思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馬說》這一課,學生問題比較多的主要是幾個“其”字、“雖”字、“之”字的不同的意思,幾個“食”字的不同讀音和意思。根據學生的疑問,我加以引導,一一解釋了這幾個字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爲了鞏固,我佈置他們在課後把這幾個字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作爲作業都歸納出來。學生通過自己歸納總結,印象自然深刻得多,記得也牢。這樣既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又解放了老師,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爲呢?

四、根據文章語句分析,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在疏通了文意之後,教學的第三個環節就是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體會作者的感情,由於有了前面導入的鋪設,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大的方向上已經把握了,根據文章語句進行具體分析也就不難。而對於“伯樂”“千里馬”“飼馬者”的象徵意義,以及寫作手法的分析,由於第二單元學過《雷電頌》《海燕》等篇目,學生把握得也較好,大多數學生都能敏感地說出“伯樂”“千里馬”“飼馬者”的象徵意義,文章採用的是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但是對於象徵和託物寓意這兩種手法我在課堂上面沒有給學生分析,我想這個地方有學生會有疑問。

五、聯繫社會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語文課堂不能是一潭死水,只拘泥於課本決不會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結合課文的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三題: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多出人才,人盡其才?對於這一個拓展延伸的題目,一看到這個題目,許多學生就很調皮地說:“現代社會就需要我這樣的人才!”抓住他們的這個回答,我順水推舟,“那麼,你覺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才?”有些學生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我繼續點撥,“也就是說,你身上有哪些優點,你的這些優點,這些優秀的品質肯定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這樣一說,問題就淺顯了很多,許多學生都說了自己身上的優點,比如:創新、誠信、講義氣、文采好、英語口語好、算術好……等等。“怎樣才能多出人才?人盡其才?”對於這兩個問題,學生也能從多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有從個體自身努力,發掘潛能來談的,也有從完善社會機制來談的,學生們各抒己見,回答精彩紛呈。可是,由於時間比較倉促,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還是稍顯草率。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們總體上對內容掌握得較好。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上面分析的各個環節的缺憾,但是正是因爲有遺憾有距離,才更讓我不忘探索,不懈追求,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將不斷探索,力求不束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愛學、樂學文言文,並能夠真正做到學有所獲。

《馬說》讀書感想 篇8

馬,中華民族珍視了上千年的一種動物。從古至今,就有“寶馬配英雄”之說,更有數不勝數的名馬,楚騅、赤兔、的盧、絕影。如此種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被奴役了的生物,都喪失了應有的自由。在韓愈的《馬說》中也反映了這一點:

“世有伯樂,然後又千里馬。”果真如此嗎?千里馬始終存在,“千里”是他的內在屬性,伯樂只是可以發現這一點。如果世上後又千里馬,那麼,伯樂之前的存在都是毫無意義的。

“故雖有名馬,衹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只稱也。”千里馬和駢死於槽裏之間的馬都是馬,它們有着同等的靈魂,是同一種生物,爲何千里馬就不該如此,而普通的馬就應當如此?即使千里馬被伯樂識出,不再“辱於奴隸人之手”,又會怎樣?馳騁沙場,拼個你死我活?戴上束縛着自由靈魂的繮繩,還是金絡腦?百戰過後,被尊爲“寶馬”?僅僅如此,千里馬們仍然是被人駕馭着,奴役着,這與“辱於奴隸人之手”的馬有何區別?它們希望的是迴歸自然,而不是當一匹五花馬。即使對人來說,馬或者千里馬,完成了它們的任務。但對於馬或者千里馬,這個靈魂與肉體的真正主人,它們存在和誕生的意義是自由!無奴役!

對於人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你是一個有才之士就非要做一介朝廷命官麼?你有真正隨從於你的心願,你的意志了麼?你又是真正自由的麼?只要你快樂,自由,在小小的世界的任何一處,發揮着你的才能,又何必等那個伯樂來把你帶入那個不自由的世界?

自由,我們曾經擁有的寶石,它什麼時候消失了?在你渴求功名利祿之時,在你唯唯諾諾,瞻前顧後之時,在你被眼前利益驅使之時,它,自由,就像一個膽小鬼一般逃走了。

趕快去抓住它,那些屬於你的真正的有益自由!

《馬說》讀書感想 篇9

因爲沒有伯樂,所以千里馬老死在槽櫪之間,無法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因爲千里馬吃不飽,待遇低,所以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跑得比普通馬還慢。因爲無人認識千里馬,所以天下沒有千里馬。韓愈用千里馬的命運取決於伯樂是否出現,來比喻人才是否得到重用,取決於位高權重者是否識別人才。在韓愈的眼裏,伯樂掌握了千里馬的命運。

不是科舉取士嗎?韓愈爲什麼有這樣的感慨?

韓愈進入公務員隊伍並不順利。19歲韓愈進京,接連三次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6年過去了,25歲的韓愈總算高中進士。但是在唐朝,進士及第,只是有了進入公務員隊伍的資格。還要參加吏部的博學鴻辭科考試。韓愈連考3年均以失敗告終。其間韓愈多次上書給朝中高官,如泥牛沉海,沒有迴音。京漂十年,其間的辛痠痛苦無法想象。

知道了韓愈的這一經歷,容易理解,原來韓愈是在借千里馬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歷朝歷代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實現人生夢想的贏家,肯定是極少數;名落孫山,不獲重用的絕對是大多數。根據一般人對自己的估價偏高的原理,這些讀書人絕大多數會認爲自己是人才,自己不走運,是閱卷老師沒有眼光。韓愈的《馬說》,說到了他們的心坎上,自然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共鳴。因而這篇文章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然而,伯樂是不靠譜的。

有人羣的地方就有社區、企業、政府,就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我們所說的伯樂,就是掌握着任用和提拔人才權力的管理者。若是他們公正廉潔,就好辦了。大家都拼實力。然而,這些管理者大多是凡人,或多或少有一點私心。皇帝最重要的是保住皇位,所以劉邦得到天下以後,不會再重用軍事人才韓信,而是將其拿下,後聽任呂后將其弄死。各級官員提拔人才,恐怕要考慮對自己是否有利。威脅自己位置的人,很難獲得重用。

人情關係也會影響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同等條件下,同鄉、同學恐怕會優先錄用。如果伯樂受了賄,她會模糊標準,混淆是非,把普通馬說成是千里馬。

唐朝的韓愈,讀的是四書五經,走的是科舉之路。僅僅憑藉文章,脫穎而出,應該是非常困難的。畢竟競爭對手衆多,而篩選標準相對比較主觀。當時只有一個皇帝,一個朝廷,絕對是買方市場。他不能像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等人一樣到處兜售自己。不能在楚國爲臣,還可以到秦國爲相。所以韓愈進入公務員隊伍,註定要經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韓愈還是幸運的,一路拼殺,先後擔任京兆尹、兵部侍郎等要職,該有多少讀書人皓首窮經,終生不第啊!

現代社會,與科舉制度一脈相承的高考制度依然存在,但我們的選擇已經更爲豐富,決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完全交給伯樂。

考上了大學,甚至研究生,那只是意味着人生上了一個平臺,不能完全依靠導師的推薦。沒有考上大學,更不能埋怨命運的不公。快遞員、銷售人員、廚師等普通人創業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你是一個小職員,業績突出,而領導就是看不見,那就要看你有沒有勇氣自立門戶了。潮州人寧願擺攤,也不進工廠打工也許會給你一些啓示。自己當老闆,做伯樂,用自己的眼光發現人才,然後把這些人才聚集到自己的身邊,也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所以在上學讀書的時候,要積極爭取做班幹部,鍛鍊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時德智體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習慣,獲得同學的信任,爲自己的將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馬說》讀書感想 篇10

《馬說》中有這樣幾句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篇文言文刻畫了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形象,對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爲發出強烈的譴責。

在現代社會,我們也常有這樣的經歷:自己的價值不被人認可,自己的才幹不受人賞識,自己的存在受他人無視,就像千里馬難遇伯樂一樣,只能滿口嗟吁,滿腹牢騷。其實,我們需要學會正視自己,才能遇到伯樂。

面對馬廄槽櫪,強大自己。機遇不等人,我們不能總埋怨別人不給我們機會,有時候應該檢省一下我們自己,就像曾參一樣吾日三省吾身,有時候缺乏機遇就是因爲我們自己還不足夠強大。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旦你能一覽衆山小時,你就不會再慨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就不會再埋怨欲濟無舟楫,就不會再牢騷折戟沉沙鐵未銷。

面對馬廄槽櫪,靜待花開。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凡事都要有個過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的學識、素養、德行,都需要不斷累積。是金子總會發光,等我們積聚夠力量,纔可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反之,如果急於求成,就會像趙括那樣自身還不太成熟就擔當大任,最終會落個兵敗的下場。

面對馬廄槽櫪,毛遂自薦。有人說太公釣魚似的等待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我要毛遂自薦。每個人都有閃光點,但如果金子被埋在地下,還不發光,怎麼會讓人看見光輝呢?所以我們應該時時處處展示自己。我秀故我在。青少年要有自信,有擔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和班級活動,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纔有機會獲得他人的肯定。千里馬的才能被食馬者埋沒,除去食馬者這個外內,千里馬自己沒有表現自己才能的積極性這一內因也造成它被埋沒,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悲慘結局。如果你想做一個平庸的人,即使有一萬雙手託舉你,你也照樣會碌碌無爲。有才不露可不是謙虛的表現,因爲如果人人畏懼退縮,恪守中庸之道,社會就不會發展和進步了。所以,千里馬要勇於表現自己,爭取被伯樂發現並找到自己真正的用武之地。

讀《馬說》我明白了人只有付出自己的努力並抓住機會表現自己,才能得到伯樂的賞識並一展抱負!

《馬說》讀書感想 篇11

自古以來,就有伯樂與千里馬的爭論。有人認爲,“現有伯樂,而後又千里馬”,也有人認爲,“有沒有伯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馬”,可韓愈的觀點又是怎樣的呢?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足以千里稱也。”一句句話觸目驚心,直指問題本質,述說了當時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不識人才的道理,同時也述說了作者韓愈不遇不被賞識的`痛楚,這種痛楚細細的流露在文章的字裏行間,令人不禁同情作者的遭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

可我並不這樣認爲,生活的道路並不只有一條,不必要一棵樹上吊死,可以嘗試一下新的方法,毛遂就是這樣一個機靈的人。當找過危機平原君要去楚國搬救兵時,平時一言不發的毛遂主動自薦,在平原君趙勝半信半疑中,他爲趙國贏得了救兵,贏得了榮譽。我認爲“有沒有伯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馬”,即使沒有伯樂,只要你是千里馬,只要你主動出擊,你那萬衆矚目的千里馬的才能一樣不會被隱滅,你一樣可以奔馳在心愛的草原上。

不管是先有伯樂還是千里馬,是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才和賞識人才的人是緊密相連、無法割捨的。

《馬說》讀書感想 篇12

今天,我又蒐集到了韓愈的《馬說》這篇文章,讀後也有一些感槪。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對於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爲發出了強烈的譴責。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當今年代,人才需要學會表現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本事就應該展現出來,姜太公釣魚式的等待已不適應社會需求了。

我是一個平庸的、貧窮的教師,不敢稱千里馬,也不需要伯樂,但我會以自己淺薄的知識和才能,爲社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心盡力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因爲這畢竟是我賴以生存的唯一出路!

《馬說》讀書感想 篇13

從古至今,許多遭貶或遇挫之人,總愛仰天長嘆天公無眼識良才。至此,纔有了韓愈老先生的著名理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雖有千里之能,不以千里稱也。

我不瞭解韓愈老先生當時是何種心態,也不明白爲何古時候有衆多良才被埋沒在歷史塵煙中。但我有一點不解:既然是千里馬,爲何“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如果真有蓋世之能,爲何只甘於平庸,而不去尋求機遇呢?

“毛遂自薦”的佳話至今有口皆碑。他起先只是一隻常馬,但他懷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請處於囊中,得脫穎而出”,最終合縱成功。

儘管現在你只是一匹常馬,但沒有關係,只要你在槽櫪之間懷有一顆自信之心,擁有一份堅定,等到伯樂到來之時,才美必定外現。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要只感嘆命運的不濟,而要靜坐等待時機。機遇就像隨時可能短線的風箏,此時,勇於自薦尤爲重要。否則,可能就在你憂鬱的瞬間,成功與你便失之交臂。

陳景潤當年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但他有幸碰見了好的伯樂,於是從衆人之中脫穎而出。

尋找賞識你的伯樂至關重要,但早伯樂來臨之前,你要有充分的準備。聰明才智,能力本領,是一切成功的基礎,有了才幹纔會有自信的資本,纔會有機遇的垂青,纔會有成功的可能。

金子的光澤是掩蓋不住的,美玉的晶瑩不受斑點的影響。相信自己,抓住機遇,只要你有千里之能,必將奔馳於大地之間。

《馬說》讀書感想 篇14

這篇短文是韓愈諸多散文中頗爲著名的一篇。時至今日,可以說是雅俗共賞,有口皆碑了。究其原因,也不過是兩條:一是文字表達上的通達精練,因而易於理解,便於流傳;再是思想內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針見血,所以歷來要引起大批自強不息者們的強烈共鳴與掌權握印者們的援引。

當然,伯樂相馬的故事中國古來就有,本屬“陳言”之列。古傳說中把“伯樂”歸爲二十八星宿裏掌管馬匹的神祇,原本反映出農業時期牲畜的重要性。到了春秋秦穆公之時,人們便已開始把善於相馬的人稱爲伯樂了。韓愈以舊瓶裝新酒的革新精神發前人所未發,僅以區區百餘言的一篇小品,便把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辯證關係,把“千里馬”們的不幸際遇活生生地擺到了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的面前。終於使連綿不斷的炎黃子孫在凡遇到有關“人才問題”的時候,都不能不涉及到這篇語勢凌厲,悲憤感慨的小品及其一句千金、不容置辨的思想內涵。

關於這篇文章的寫作年代,各家均未註明。但若從作者一生的經歷看,似應列在第二時期──即應試求官的階段中較爲合適。韓愈此期三次下場,三次上書都被冷冰冰的命運擋了回來。於是在長安坐了十年冷板凳的他就有了《感二鳥賦》及《祭田橫文》等“不遇時之嘆”與在《送李願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等文中流露出來的怨氣和牢騷。

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儘管科舉制爲中下層知識分子開闢了一條參政的道路,但是把持朝政的門閥貴族們仍然堅持朝廷上的重要職任必須在公卿子弟中選擇,而絕難讓這些白衣秀士們廁身其間。所以,雖然韓愈一生經歷了唐代的五位皇帝,但不管他何時發出這種對於埋沒人才問題的吶喊,都是反映了社會現實的,都是帶有必然性的。

對待韓愈的散文,後人多有評價,其中褒貶俱有不一而足。但是對於這篇“馬說”卻是一致推崇的。首先,這是一篇一氣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比善喻。字裏行時洋溢出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浩然之氣。作者所謂“氣盛言宜”的創作理論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體現。該文通篇以馬喻人,然而由於引得得體,用得貼切,便使讀者從中覺不出一點離皮離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種人馬合一,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觸的讀者們不由聯想到自己“祗辱於奴隸人之手”時的種種不幸,產生出與作者之間在心靈上的迅速溝通。而順勢讀將下去,更覺心舒氣順,意氣昂揚,經日積憤爲之一吐,陣陣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飛躍,萬里急馳之心。一篇小品能夠取得如此強烈的閱讀感受,若非胸中廣有丘壑的大手筆是無法達到的。

從結構上分析,作者利用三個自然段簡單明白地表明瞭三層意思:一是慨嘆伯樂的罕有;二是描述了未以千里稱的駿馬的悲慘境地;三是對於那些阻塞賢路的昏庸之輩表示了極大的義憤。全文雖不長,但其中有慨嘆,有諷刺,有設問,有怒斥,具有七開八合之變與百轉千流之態。開篇第一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便以其內在的深刻邏輯性緊緊地扣住了讀者的心扉。其原因就在於這出語不凡的開篇並不是那樣“一夜北風起”式的長詩之平起,而是一篇論文的提綱挈領之言。人們一般的認識,是千里馬並不因爲伯樂的出現與否而決定其有無,而伯樂之所以重要則是因爲他可以發現千里馬並使之爲世所用。這裏,作者有意避開了這種敘述方式,卻從斜刺裏猛地殺出這樣一句,從而把伯樂強調到了舍之其誰的重要地位。如此,則既實現了引人入勝的行文目的,又從正面推出了作者名爲論馬,實則論人的真正用意。再讀至“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讀者心中便豁然開朗了。原來作者是在闡明一個道理,即必須先有能夠識別千里馬的人,然後才能在萬千的馬匹中鑑別出日行千里的良駒。否則,即便有了這種好馬,還不是等於無嗎?

韓愈的這篇《馬說》之所以具有廣泛的影響,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愈在寫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極大成功。本文的邏輯性很強,一環緊扣一環,而且是一波三折,反覆論證,具有明顯的雄辯家的風格。因此也就容易讓人點頭稱是。從行文風格上看,“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並未將前人的遺產棄之不顧,而是兼收幷蓄,取其所長,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路子。在《馬說》這篇短文裏,他從正面立論,指出了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主次關係。然後展開議論,圍繞着千里馬一展雄風所需具備的各種客觀條件進行論述。緊接着又從飼馬人的角度進一步闡發,提出了策必以其道,食必盡其食,鳴必通其意的具體方式方法。由此,就充分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文學手法,取得了分析透闢,寓意深刻,筆鋒活潑,層層深入的客觀效果,形成了極爲豐沛的感染力與藝術氛圍。

中國文人自屈原起便經常使用引物取比的文學方式來託物言志,借物抒情。其中達到“切至”程度的名篇佳作可謂多矣。但是通篇只圍繞喻體進行描述闡發而一字不涉本體的卻在少數,尤其像韓愈的這篇文章,以千里馬比在野的智士仁人,以伯樂比當權的達官顯貴,用千里馬的命運取決於伯樂的是否出現,比喻才智之士的前途取決於當政者的是否識別賢愚,所比之處都是十分熨帖而恰切的。因此,儘管作者不是從正面直抒胸臆,大聲疾呼,但實際上卻有如洪鐘巨響,影響又深又遠。雖然是借彼興此,以表心跡,但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從中體會到作者的真正用意與撰文初衷。一篇比喻文章可以達到這種毫無晦澀難懂,反覺韻味橫生,主體絲毫未露,但說理透闢通脫,鍼砭時弊如此辛辣,且決無顯山顯水之嫌的藝術水平,確是我國古典文庫中一件難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