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馬說》讀書心得

《馬說》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馬說》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說》讀書心得

《馬說》讀書心得1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從古時伯樂尋得千里馬的故事寫出了著名的《馬說》,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點。我認爲並不是這樣的。我曾讀過一篇作文,大概是這樣講的。

曾經有一批千里馬,他一直期待着伯樂來尋找到它,但卻一直不去尋找伯樂,在他等待伯樂的期間,分別有農民,工人,商人想讓他爲他們工作,跟着他們,但千里馬心高氣傲,不願意跟隨,他等了一年又一年。

終於伯樂受命尋找千里馬,來到了這匹等他許多年的千里馬面前,千里馬十分興奮,但伯樂卻頭也不回的走了,千里馬攔住他,伯樂停下來問千里馬,你瞭解我國的地域嗎?你上過戰場嗎?千里馬都搖了搖頭說,雖然我不會這些,但是我能夠日行千里。伯樂讓他試一次,但沒跑出多少步,千里馬便已經累得跑不動了,他已經老了。

很遺憾,我替這些千里馬感到不值,她只知道一味的等待別人去發現他的才能,卻不給自己創造機會,使得他自己的才能被衆人所知。

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也是無比合理的,許多人埋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令人喪失自己的時候,卻從未想過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優秀,機會總是有的,但要看你抓不抓得住,而且機會不一定會向你走來,因此,你也不一定能等來他那,但你可以走向機會,去擁抱機會。

另外我認爲等待他人發現自己的才能從而獲得機會走向成功,是一種無比無能的表現,這樣的成功是別人給的,不是屬於自己的,更何況如果沒人發現你的才能那麼難養,也是碌碌無爲,你的才華也將被埋沒,

我認爲成功需要五種條件:有才華,對自己有信心,不懂得主動展示自己優秀的品質,有一定的運氣。其中可能可能有一定的運氣,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但有才華對自己有信心,不懂得主動展示自己優秀的品質,我們確實可以自己掌控的。

《馬說》讀書心得2

最近幾天,我背了《馬說》一文。

《馬說》是韓愈寫的。大家肯定知道韓愈很育才。可是,在那時,韓愈懷才不遇,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採納。

韓愈的坎坷遭遇正式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另一用意是惋惜的表白心跡,並與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我覺得,最能體現韓愈懷才不遇,也最帶有諷刺意義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特長也就顯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它的內含意義是:我韓愈,雖然有許多才華,許多智慧,但不給我一個機會,不給我一個展現才華的舞臺,我有再多的智慧也展現不出來。想要和平常的人一樣還辦不到,怎麼可以要求我能夠爲你解除憂愁呢!

我突然由韓愈想到了一位同樣是懷才不遇的另類奇才——東方朔。他是漢武帝身邊的一位弄臣,十分搞笑,他曾說過“我爲什麼不哭呢?躺着的是屍體,立着的是墳墓,我來到一片墓地裏,怎麼能不不哭呢?”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方朔是一位“相聲演員”。但真實的東方朔卻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東方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寫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他在文章裏也曾寫道“我懷才不遇,我那樣做是爲了親近漢武帝。”

由韓愈的這個文章,我突然覺得引申到現在正合適。現在這篇文章的意思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每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根據他人的特長來使用。就像《馬說》中所說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一樣。

哎,伯樂不常有啊!即使有,也是那麼一點點,很難碰上啊!悲哀!悲哀!地球人的悲哀!

《馬說》讀書心得3

伯樂相馬的故事古已有之,而被人們廣爲傳贊,而韓愈卻借千里馬不被發現的悲慘遭遇鳴不平之音。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飽,力氣不充足,不能跑出千里的路程。在我看來,千里馬,之所以叫做千里馬,因爲其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其千里之行。雖說食不飽,力不足,但若竭盡所能,必定能顯示其與常馬的不同之處。

古語云:“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千里馬與常馬必然會有巨大的差別。在僅有的資源和基礎上,跑出與常馬相同或比常馬更遠的行程。才能顯示出其步驟不凡,日行千里的與衆不同。若是如此,還會有人感嘆道:“天下無馬嗎”?

在當今的社會裏,人才濟濟,才人輩出,不由生疑,爲何唯獨千里馬似的人不在其列呢?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爲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毛遂自薦的推薦過自己?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他們爲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時不時的無病呻吟,鬱鬱寡歡,安於現狀,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匹千里馬,自己有能力去做。只得整天怨天尤人,就會在自己的馬棚中說幾句“誰主沉浮”之類的話。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怨“食馬者不識其能千里之食也”千里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現在的僅有的資源去展現自己的才能,卻是早早的放棄,只知一味的等待伯樂去找自己,這談何容易呀!我想當伯樂找到了你,你也成了常馬了吧!這也只能算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罷了。

在這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中,要想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要抓住機遇,利用好身邊的一切對我們有利的資源充分的展現自己的千里之能。只有這樣抓住一切機會,振奮起來,發掘自身潛能,讓自己這匹千里馬不會埋沒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

《馬說》讀書心得4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是《馬說》作者韓愈的觀點。

“世有伯樂與千里馬。”這是我的觀點。

我認爲千里馬與伯樂是同時誕生的。因爲在“伯樂”這個新名詞出現前,沒有所謂的千里馬;而在“千里馬”這個神奇的物種出現前,更沒有所謂的伯樂。於是假設:某年某月,千里馬與伯樂同時誕生並相遇相識。於是伯樂成就了千里馬——名聲遠揚,千里馬成就了伯樂——鑑馬大家,皆大歡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並非僅僅是伯樂在尋求千里馬。尋找,是雙方的事。

再談談當時的`情勢,韓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國古代相對鼎盛的時期,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不由生疑:爲何韓愈不在其之列?爲何馬說中怨聲四起?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爲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如毛遂般薦一下自己?沒有,從來沒有堅持!爲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做“無病之呻吟”,鬱鬱而終;就隱居山林,不諳世事;就安於現狀,全然忘卻了自己是千里馬,自己有能力更有責任去主宰這所有一切。沒有,完全沒有爭取!只是偶爾清醒過來,滿腹惆悵的跑出“馬棚”吶喊幾聲“誰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樂了。千里馬不爭取機會、不願展示自己而直接導致他們的悲慘下場。縱然伯樂尋遍萬水千山,踏破千百雙鐵鞋,終而只能坐在馬棚邊上嘆息:爲千里馬悲哀,爲自己悲哀。因爲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棄、早已屈服,那便無異於扶不起的阿斗。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於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託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於伯樂,只是起輔助作用罷了。

因此,“神馬”遭迫,莫怨伯樂。

《馬說》讀書心得5

韓愈不愧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寥寥數百字寫出自己的鬱郁不得志,但,這對於馬兒,是否有些公平?

人類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便是征服了這豪邁和剽悍的動物——馬。它和人分擔着疆場的辛苦,同享戰鬥的光榮;它和主人一樣,有無畏的精神;它的馴良不亞於它的勇敢,它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剋制自己的動作;它爲滿足主人無保留地貢獻自己,儘自己的一切力量爲人類服務。

上面所說的,是一匹有才能的馬,是天然品質被人工改進後的馬,是從小就被人養育,後來又經過訓練,專爲供人驅使而培養出來的馬。然而這樣的好馬,它的教育從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種動物被馴養得太普遍、太悠久了,即使解除了羈絆,它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活潑些了。

天然的卻比人工的美麗得多。看看那些生活在南美各地的馬匹吧,它們行走奔馳着,它們跳躍着,不受拘束,沒有節制,不因受到羈勒而自豪。它們不屑於受人類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沒有固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沒有任何庇廕。它們呼吸新鮮的空氣,這種空氣,比我們爲壓空間而禁閉它們所提供的空氣,要新鮮得多。所以那些野馬比家馬來得強壯和輕捷。因爲,它們有大自然給予的美質,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人類擁有的家馬,僅是技巧和妍媚。

其實,從一匹馬的角度來看,自由纔是最寶貴的。不管它是否日行千里或者能否遇上伯樂,也不管它在幹什麼工作。一匹具有高貴品質的馬,恰恰是馬性喪失得徹底的馬。馬的悲劇,不是因爲他們沒遇到識馬的人,而是因爲它們本不該遇到人。它們一切的變化開始扭曲,而這樣的變化不是因爲自己,是因爲人。

韓愈一生在政治上的無所作爲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馬說》告訴我們,韓愈的本性是自由、豪邁的,他受不得約束,他本該屬於一片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