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隨堂聽課心得體會範文

隨堂聽課心得體會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所謂“隨堂聽課”就是事先不通知,上課後學校管理人員直接進班。下面小編整理了隨堂聽課的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隨堂聽課心得體會範文

  隨堂聽課心得體會1:

今天,讓我又有了一種一切可以重新來過的感覺,因爲今天我要和孩子一起上課,重新再做一回小學生。

我們五位家長早早就來到學校走進教室,靜靜地等候着,隨着一陣悅耳的鈴聲,劉老師精彩的講課也開始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從現在開始》這篇課文。劉老師首先播放了一段手機錄音,讓孩子們感受一下獅子的威猛。接着,從不同的角度,讓孩子們去認識課文中的生字寶寶,井井有條;運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詞語接龍,生動有趣;找幾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的不同自然段,抑揚頓挫;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課文中的“閃光點”,與別的同學一起分享;再詢問同學們是否有不懂之處,提出來讓別的孩子來幫忙解決。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舉起小手,劉老師讓他們暢所欲言,基本上每位孩子都能各抒己見。隨着一陣悅耳的鈴聲,我們都感到四十五分鐘太短暫了,但孩子們都明白了爲什麼猴子能成爲“萬獸之王”,因爲猴子大王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小動物們才能幸福地生活下去,所以他成爲森林的“萬獸之王”。

我們家長也突然懂了,正是劉老師嚴謹備課,巧妙引導,熱情鼓勵,親切教誨,如此的用心良苦,才換來孩子們的一心向上。

家長開放日活動架起家校合作的橋樑,拉近了孩子老師家長和學校的距離,讓家長們走進教室,關注教育;走近孩子,傾聽心聲;走進學校,着眼於未來。

  隨堂聽課心得體會2:

今天聆聽了毛老師的一節課——《統計與可能性》。這是一節隨堂聽課,沒有過多的修飾,真實的課堂,卻上的很精彩。需要我學習的幾個點:

1.針對基礎點、關鍵點和難點狠狠抓住不放,多花筆墨搞突破。

認識可能性二分之一,這是本課的基礎點,同時也是學習整個可能性的難點和關鍵點。這個內容說是基礎點,是因爲學生認識了可能性二分之一,其它的可能性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或者說是由此可以拓展思考了;說其是難點,是因爲學生對於可能性的認識,很容易認爲可能性二分之一,就是科學的二分之一,而忽略了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就是說,學生很容易把這個不確定的事件當作確定的科學的事件來建構自己的概率觀念;說其是關鍵點,是因爲只要學生對可能性二分之一理解了,學透了,就可以把握學習和認識可能性的要領和方法,以後對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都會理解了。

毛老師抓住了這個課堂三點合一的要害處,設計了拋硬幣示範活動,兩人小組拋硬幣活動,10個小組交流活動,小組交流拋硬幣體驗體會回報活動,緊接着,把小組拋硬幣活動的成果進行了整合,同時緊抓不放,繼續延伸拓展到世界拋硬幣成果展示,使學生的認識進行非常廣泛,而且非常清澈見底的提高和上升——拋硬幣的次數越多,可能性越是接近科學的可能性二分之一,拋硬幣的次數要達到更多次,甚至是無數次,纔有可能達到科學的二分之一。同時,在學生腦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堅定信念——可能性是屬於不確定的。

這一個教學過程,是全課堂的根基所在,是課堂由此以後進行順利、步步爲營的基點,是整個課堂得以成功的源泉。

2.把引入的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活動,作爲調動學生學習情感的調味香料。

毛老師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的活動比較多,但是,凡是與教學內容無實質關聯的活動,都沒有把學生引入“甕”中,而是起到調動學生學習情感作用後,就馬上引領到另一個教學環節,或者是引領到另一個教學活動,不是爲活動而活動。

3.以直觀化難爲易。

毛老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或者是設計的練習題,可以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從學生的反映來看,並沒有感覺到學生難。究其原因,就是學生都有可以見到或者拿到、摸到的學具,具備了這一直觀形象都特點,學生纔可以有話可說,有理可辯。

看看我們自己的現實情況,這一點缺得很啊!多數的是自己估計學生的情況,自己以爲很瞭解學生,其實不然,如果真是瞭解的話,課堂上的意外情況就不會出現那麼多了。當然,數學老師們也是很難,實地瞭解學情,時間哪裏找呢?現實情況就是現實情況,我們不能望而興嘆,應該頭腦多轉轉!

  隨堂聽課心得體會3:

開學至今,應學校的要求已經聽了不少課,橫跨了年齡層次,跨越了學科界限,可謂是收穫良多,啓示良多,反思亦良多。總體來說可用兩個詞,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教學、習得。

先說“教學” 。教,從爻從子從攴(pu),上所施,下所效也。教以學爲旨。學 ,本作“壆”,象雙手構木爲屋形。後作聲符,加“子”爲義符。子,孩子。說的是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從兩個字的構詞方式,我們可以把握到教與學的本質,那就是:教以學爲旨,學以子爲體。也就是說在教與學這一對關係中我們應該重視教師的示範,更應該注重學生這個主體;應該明白教應以學爲旨,學纔是課堂教學這一社交活動的歸依。

實際上,我們的老師在教學活動中首先關注的是“教”,先是確定教什麼,再確定怎麼教。當然,這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教師只有明確了教什麼與怎麼教,才能夠引領學生開展“學”這一活動。也因此,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就應運而生了。但在課堂的實際進程中,我們的老師可能過於關注教什麼和怎麼教,而忽略了教學這一互動關係中的學,也即忽略了學生要學什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去學。

在開學以來聽的這許多課中,有許多共性,比方老師的教學內容充實、教學環節緊湊,教學課件精美等這些共有的優點,這說明我們的教師在備課備教上是做了充足的準備的。但也有另外一些共性,比方說把教學這一互動性活動變成了單邊的教,使得課堂這一“對話式”的互動社交變成了教師負責講述,學生負責聆聽然後偶爾應和幾句。如此,便違背了教與學的本來意義:教以學爲旨,學以子爲體。學生不能很好地參與到教學這個互動的活動中,他們必然就沒了參與感,不參與之後便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產生:勉力聆聽,努力跟進老師的進程;隨進隨出,擇其有趣者聽之;事不關己,神遊天外魂難收;伏桌安眠,魂授於夢追周公……當教只是爲了完成教學任務,當教只是爲了完成課前的設計,當教變成了老師在舞臺上唱獨角戲,教便成了教師的自我言說,難以讓學生入情入境入心,效率也便無從談起了。

學是教的歸旨,那就必須在課堂進程隨時據學生之況調整內容,必須與學生有思想上的對話與精神上的交流,必須驅動學生參與課堂進程,必須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我們的課堂活動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存在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就感,而不是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

再說習得。習者,從羽從白。數飛也。本義爲小鳥反覆地試飛。至於“得”,我們不妨趣解一下,那就是二人同時付出,方能有得。從教育學意義上來看,習得即人類文化在被主體消化、積累、運用乃至創造性的發展過程中,人格的心理特性和心理構造得以發生、發展。不管是其造字的本義,還是教育學上的定義,都要求學習者不斷地嘗試、練習、運用乃至不斷創造。

如此來說,課堂進程中的教與學這些互動活動要想讓學生有所得,須不斷地安排“習”這一活動,而習的主體對象應該是學生。也就是說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也必須在教師的示範與引領之後設置一些變式練習讓學生去體驗、鞏固、拓展、提高。學生通過反覆的習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從而能在課堂學習中真正有所得。

教、學、習,此三者在一堂高效的課中是不可偏廢的,應三而爲一,而得是這三種活動的最終目標,所以一堂高效的課必須是教、學、習、得四位一體的。四者中無教則學無目標學無榜樣,無學則教無歸依無價值,無習則學無落實無鞏固,無得則前三者皆空,是謂鏡花水月,是謂三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