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認識米》聽課心得體會範文

《認識米》聽課心得體會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聽了張老師的課,感覺特別的親切。後來張老師還提出了一個觀點:“親,我的數學”。當然這不是淘寶上的親,而是數學意義上的親。是親和、親切的親,給孩子一個親和的環境,讓孩子在這個氛圍中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並讓親身體驗知識。誰不喜歡這樣的課堂呢?《認識米》一節課充分體現了張老師的這個觀點。

《認識米》聽課心得體會範文

上課開始張老師並沒有急着拋出米的新知識,而是和孩子們聊一聊身高的問題,孩子的身高、自己的身高。這樣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親和的環境。

“那你們覺得從地面到老師的哪裏正好是1米呢?”

張老師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估算意識,在精確的認識米之前先讓孩子估一估,並貼上標籤。之後的一個舉動我也很喜歡,張老師準備了一卷綵帶,找兩個學生到前邊展開彩帶,如果其他學生覺得展開的夠1米了就停止。這樣全班的孩子都經歷一個估一估的過程。

“要想知道到底是不是1米怎麼辦呢?”(量一量)

沒錯,量一量,張老師的知識引入總是那麼自然,那麼及時沒有一點牽強特意之感。張老師手裏拿了一把尺子正好一米(板書),一量同學剛纔估測的不是太準,就減去了一段重新貼在了黑板上。麼長就是就是1米”可是從綵帶的左端開始量是0,到右端是100,爲什麼呢?不是1米嗎?怎麼會出現100?有知識基礎的學生不難說出1米和100釐米的長度是一樣的。從而順利的引出1米=100釐米。而自己在講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是刻意提出來的“1米等於多少釐米呢?同學們查一查”這樣或許本來知道的學生清楚,但是不清楚的學生並沒有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所以我覺得這樣處理並不好。

“那剛纔有兩個學生估測的從地面到老師這裏是1米,準確嗎?該怎麼辦?”張老師不忘解決之前留下的問題,也讓同學們在老師的身上找到了1米。接着又讓孩子找找自己身上的1米。四人小組合作在合作之前張老師不忘示範一下各自的分工,讓合作落到實處。量一量從自己的左手尖到什麼地方是1米,接着換一下分工量一量從地面到什麼自己身上的什麼地方是1米。“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睜開眼睛可以比劃一下嗎?”讓學生再一次經歷估算的過程。

“爲什麼老師到腰間是1米,而你們是到紅領巾這個地方是1米?怎麼回事?”

又一次讓孩子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讓學生更接近知識的本質,雖然在不同的人身上不一樣,但是學生的1米和老師身上的1米是一樣的。在後邊張老師讓學生“站一站”,看一看1米可以站下幾個學生,有的是正面站的大約3個,有的是側面站的站下5個,雖然站的人數不一樣但是是因爲正面和側面的距離不一樣,但是都是1米,這是一樣的。張老師總是不忘提醒這一點,讓學生忽略外界的影響更接近知識的本質。

最後張老師站在一個地方,讓學生站在不同的離張老師1米的地方,最後孩子們站成了一個圓,這一點非常好,有意的滲透了圓的知識,但是和本節課又銜接的那麼緊密、自然。不愧是名師,總是潤物無聲。

估一估、測一測、找一找、量一量,一節課就在這樣親和的氛圍中過去了。一節課張老師開始就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親和、溫柔的氛圍,更不忘讓學生親身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最後讓孩子找一找教室、自己身上的1米,就這樣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親,我的數學,一句並不是很特別的話,卻包含了老師對學生的愛,對學生的關注。這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