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大綱

《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心得了。但是讀書心得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

《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1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二十七條《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中說:“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我想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門學科,你都應當使書籍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

反思自己,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是否明白閱讀能充實靈魂,滋養心靈,潤澤生命。可是,爲什麼有的小孩愛讀書而有的小孩不愛呢?爲什麼有的班級愛讀書,而有的班級不愛呢?爲什麼有的學校愛讀書,而有的學校不愛呢?作爲老師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怎樣才能培養學生愛讀書的好習慣呢?怎樣讓學生體會讀書的樂趣,真正地讓“書籍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既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作爲傳播文化的使者,我們更應該明白讀書的重要,我們再也不能馬馬虎虎的教書了,我們不能只當一個教書匠,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爲教育上的有心人,爲成爲教育家而奮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而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就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終生學習和探究的一本好書。

《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2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給教師的建議》是一部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經典書集。書中每一條提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雖是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日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異常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一些提議竟與我們此刻正在進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有那麼多相似的地方,有那麼多的契合點。能夠看出,蘇霍姆林斯基早在用自我的思考和行動在實踐着新課改的理念了。

在書中第六十四、六十五條的提議中提出:“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和“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在這兩個章節中告訴我們“課”是什麼,它首先是具體的兒童。“如果教師不瞭解他的學生的情景,不瞭解聽他們講課的是些什麼樣的人,那麼他是無法備好這節課的。”聯繫我們的教學,由於應試教育在教師心中根深蒂固,所以有幾人在備課時能充分地想到了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即使是新課改的公開課,很多教師也是按事先精心設計地一步一步“套”在學生身上。他們惟恐在規定的時間裏完不成教學任務,乃至在課堂上遇到學生精彩的話語、獨特的見解也讓它石沉大海。試問這樣的課堂,學生還有真正的一席之地嗎?

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說到:“在絕大多數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至7分鐘。而讓學生經過自我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爲他自我的東西,纔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這是多麼深刻的表述啊!新課標同樣也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經過課前質疑、讀中釋疑、學後小結,這樣全程參與,學生主動性、進取性怎能不高呢。我認爲,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做爲教師,就必須學會“放棄”。常說放棄是一種美麗,而教師如果放棄的是一向以來主宰的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美麗。

那教師的任務是什麼呢?還是傳道、授業、解惑?不,不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堅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熱愛,點燃創造性的火星,設法使它們熊熊地燃燒起來。這與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創新、個性發展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我想只要教師主動從“首席指揮”退居到“幕後策劃”,把發展的空間全部留給學生,將心比心,以情換情,那我們的課堂內外就將永遠如沐春風,充滿歡笑了。

又如他在提議中多次提倡的“閱讀”,都是我們當今新課程改革中提的最多的資料。在他的例子中生動地告訴我們“書籍對於少年來說,並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告訴我們“一個現代的人,如果沒有經常與書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沒一種想經過讀書來提高自我的尊嚴的自豪願望,那麼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議的。”是的,讀書能打開智慧背囊。一個愚昧的孤陋寡聞的人不可能有智慧,僅有用源源不斷的'知識清泉去滋潤才能茁壯成長。就像我們縣裏組織的“以讀爲主”的課改實驗、“書香潤學校”,還有今日的讀書心得交流等等這些讀書活動,不僅僅促使學生啓迪智慧,開闊視野,也使教師提高自我的修養學識。

另外如果我們認真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就會發現他的有些理念比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還要全面還要深刻。所以當大家遇到困難,無從下手時,那不妨拿起這本書來讀讀,領會領會其中的真諦。或許他經驗和思想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課改中遇到而無法解決的難題。

所以,我真誠地邀請工作在一線上的同行們,一齊來讀,一齊來實踐!因爲它就是一位教師,會與你應對面的交流,會給你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爲它就是一面鏡子,會讓你找到真正的答案,會使你變得更加完美。

《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3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專門爲中小學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

儘管今日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這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應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

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爲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爲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終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爲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

原先就因爲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教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爲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可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

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推薦》,我不時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我的教學實踐中。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

因爲僅有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質,這是作爲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4

最近,我們一直在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書中,關於閱讀,作者向我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和有效的方法。我認識到,學生需要閱讀。

書中講到:在小學各年級,我們十分注意培養學生學習閱讀、書寫、推論、觀察和表達思想的能力。如果這些能力在少年時期沒有得到發展和提高,那麼學生的學習就要感到困難了。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教會少年學生同時進行閱讀和思考。這一能力的心理學複雜性,就在於外部的刺激物如何激發腦的內部力量。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爲他們不會閱讀。而相反的是,有些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並不大,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不差,這種現象的原因恰恰在於他們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這種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

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教師必須注重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正確在表達思想的能力。這時候,到思想的詞的源泉裏去旅行,已經成爲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習慣了。所以,就讓我們時刻牢記:孩子需要閱讀,請教會孩子閱讀的能力!

《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教師讀書心得5篇5

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師與學生應當建立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使自我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爲、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我的業務水平。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提議談談自我的體會。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提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並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必須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研究。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這一條提議。在這條提議中,他不僅僅強調閱讀,並且將學生的動手本事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構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提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研究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異常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啓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市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

這不知是歷史的提高,還是倒退,即使是實驗室,有多少學校能真正重視它的建設呢?

提議第三十五條和第三十六條都是說培養學生記憶力的。

記憶力,不管對於學生的學習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凡在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無一不是具有比較強的記憶力,那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呢靠死記硬背能鍛煉出好的記憶力嗎蘇氏在這兩條提議中做出也比較詳細的說明。在他的文章裏,他異常反對“死記硬背”,他會這種記憶方法“甚至會造成幼稚病,簡直會把人變成傻瓜”。

那麼他強調的是怎樣的一種記憶方法呢?他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那裏,他異常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說,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怎樣纔算是有理解的記憶,如何將記憶長久的堅持下來呢?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向教師們提出了一個提議,也就是要確定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他說,假如我們把六年級學生需要記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麼學生就應當同時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幾倍的教材。同時,這些不隨意識記的東西要和隨意識記的東西之間有必須的聯繫,雖然不必須是最爲直接的聯繫,但也要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能夠由不隨意識記隨時能勾起隨意識記的資料。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隨意識記(比如閱讀的書籍)有助於使人的思想活躍起來。人的思想活動越進取,他的隨意記憶就越發達,他堅持和再現很多材料的本事就越強。如果一個人思考過的材料比教科書要記熟的材料多好幾倍,那麼再照教科書去識記(熟記)就會是死記硬背。

在那裏,蘇氏提出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一個學生明白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學習教科書的正課也就越容易。這種現象,想想也不難理解,一個學生學會了各個知識間的聯繫,他就會舉一反三,從而在他自我的頭腦中建立起一棵自我的“知識樹”,裏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識有了遺忘,他也會很快地從某一根枝條出發,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個所需要的部分知識。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幫忙學生在自我的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整體概念,讓他所掌握的知識如中藥鋪中那一個個排放整齊而有序的藥匣子,如何需要哪種“藥材”,就會很快地抽取出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每一種知識所伸展的觸角都要有所瞭解,僅有他的觸角伸得越長,他纔會很快地找到。“學前期和小學學習期,是爲牢固的記憶力打下基礎的最佳時期。應當注意的是,那些關於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讓兒童經過專門的背誦去掌握,而應當讓他們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去掌握。”

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應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爲“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我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爲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當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一樣。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爲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爲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衆不一樣的可人之處。所以便更需要我們用不一樣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