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爸爸花兒落了》說課

《爸爸花兒落了》說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一,說教材

《爸爸花兒落了》說課

《爸爸的花兒落了》節選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醜小鴨》等組成了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共敘“成長”這一話題。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章情感,從他人的成長過程中獲得某種啓迪。2,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語文的本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本單元的目標很好地體現了這個本質特點。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敘說着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爲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若要概括其內容,我認爲可以用兩個關鍵詞:“父愛”,“成長”;若要概括其表達技巧,我認爲可以用四個關鍵詞:借物喻人,線索,暗示,渲染;若要概括其感情特點,我覺得可以用:悽婉中有振奮,“哀而不傷”。抓住了這三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再說學情分析。這篇課文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學生也就十三歲的光景,與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十二歲)差不多是同齡人,學生們也是剛剛邁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們也成長着,對“長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同齡就是學生們能夠與英子進行交流的平臺和基礎。因此課文的篇幅雖然比較長,學生理解課文應當不會太吃力。

基與以上幾方面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線索,能夠區分現實和回憶的內容,並複述有關故事。

2,認識“借物喻人”的特點,能夠找出文中的暗示並理解其作用。

3,探究作者對童年和“長大”的思考,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說出對“成長”的獨特感受,樹立堅強獨立的性格面對生活。

二,說教法

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重視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就這篇課文的特點而言,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將學生帶進文本,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閱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情景教學法就是動用多種手段給學生創“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以求喚出他們的“感同身受”。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過文本喚起自己對成長的回憶,並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認識,新的思考。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

三,說教學過程

提前一兩天預習,掃清閱讀的障礙,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城南舊事》的資料。

環節一:整體感知課文

1,導入部分,先請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然後老師展示一個《城南舊事》的電影片段。電影中的英子烏黑整齊的學生頭,單純而充滿好奇的漂亮大眼睛,肯定能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感覺到英子好似鄰家小女孩,好似他們童年的夥伴。這樣就能一下子拉近與英子的距離。

2,配樂朗讀課文。輕音樂,舒緩,錄音帶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藉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後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也可以複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有關課文故事。新課程要求教師時刻關注課堂和學生的思維動向。設置這個小環節,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瞭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環節二:重點探究

一探本文的線索,並由此入手深入探究本文的內容。設置一些思考題:

1,課文寫了回憶的事情也寫了現在的事情,請敘述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兩件事情。並說說這些事情通過什麼線索貫穿起來?

2,回憶的事與現在的事情之間是怎麼過渡的?

3,回憶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都圍繞誰展開?(爸爸)

那麼爸爸的有何性格特點呢?

二探本文的借物喻人,理解暗示和委婉表達的作用。

由題目入手,“爸爸的花兒落了”換作“爸爸去世了”好不好?爲什麼?

文章直到最後都沒有直接說爸爸病死了,但是卻有許多暗示,請全部找出來。

通過對些問題的探討,學生就會明白爲什麼本文“哀而不傷”了。

三探作者的“成長感言”。

英子不是突然長大的,也不是在懵懂中長大的,她對長大有特別的感受,文中很多地方都表達了她的這種“長大”的感受。可以讓學生從課文中把這些地方找出來,然後帶着感情讀這些語句,讓其他同學做評委,比一比誰讀出的感情最切合英子的感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會去品味文本中作者的成長感受。再結合英子成長的小故事,讓學生講講他們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記憶深刻的事情,點燃學生對自己成長的回憶,引發學生自己對成長的思考,並全班交流。

課堂是生成性的,這個地方要讓學生自由大膽地講,老師不要隨意打斷,插入自己的評價,而是要注意適時抓住閃光點進行引導,把討論和交流控制在主題之內。

在重點探究這個環節中,由點帶面,綱舉目張,注重課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設置的問題體現了層級性,即前一個問題往往是解決後面問題的跳板,由淺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學生思維跳躍性小的實際,也遵循了“循序漸進”這個最基本的教學原則。

環節三,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從課堂上的收穫內化到自己的頭腦中,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課外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影《城南舊事》。再者,寫一篇關於“成長”話題的作文。

學完本課,學生對線索,借物喻人,暗示伏筆等有關語文的基本知識有了更深刻理性的認識;在朗讀,複述,討論,交流及課外寫作等環節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了有效的訓練;對“長大”也進行了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作品《城南舊事》及同名電影發生濃厚的興趣。中外很多文學大家就是因爲對某篇文學作品產生興趣從而走上文學之路的,我不敢期望每個學生都成爲文學家,若是本課的教學能讓學生有興趣去關注更多的文學作品,那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