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杜甫詩三首》說課稿

《杜甫詩三首》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甫詩三首》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杜甫詩三首》說課稿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的教學設計。本課三首詩都是詩聖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間,借山川風物表達自己人生感慨的詩作。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理想化爲泡影,國家動盪,半生潦倒,晚境更慘。悲從中來,《秋興》抒發了人生之悲、家國之悲;《詠懷古蹟》寄寓懷才不遇之悲;《登高》飽含濃得化不開的人生悲嘆。三首詩都是杜詩的代表之作,文質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譽爲“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蘊藉爲美的中國古典詩歌,對於高一的孩子是一種熟悉的陌生。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會模糊感覺到美,但難以言傳。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難知所云。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洋,實現上述目標,教會學生馭船之法,讓他們自己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葉聖陶說“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着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爲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爲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爲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孩子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鑑賞的一般方法是重點,汲取精神是難點。我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目標。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流程。

首先我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學生在對工整的對聯賞析中,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爲鑑賞詩歌做好感情準備。

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並初步感悟詩中景色特點和情感內容。

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首先讓學生比較三首詩的異同。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比較中進行整體感知,幾首詩互爲參照,學生體會的會更準確。引導學生的比較中瞭解背景,把握情感,分清類別。結合課下注釋,通過讀和比較學生不難明白三首詩都是杜甫漂泊西南時間代表作,都表達了杜甫的人生之悲、家國之悲。第一三首是借景抒情,第二首是詠史懷古。

讓後讓學生用一個字分別概括每首詩的情感內容,進行進一步細化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深入詩詞,把握情感的差別。《秋興》由“故園心”很容易總結出“思”字;《詠懷古蹟》由“分明怨恨曲中論”不難總結出“怨”字;《登高》由“萬里悲秋常作客”可以輕易找出“悲”字。情感各異,但悲以貫之。

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我以以《登高》爲例,引導學生進行意象分析,感悟意境美。

古人云“立象以盡意”“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是意象,詩歌鑑賞的關鍵。科林伍德說“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詩人通過想象創造出詩的形象,我們讀者通過想象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而感受體驗則是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靈與心靈相溝通,感情與感情相交流,對詩人的想象活動進行再經歷和再體驗。因此,在引導意象解讀中,我先讓學生點擊這一個,就是通過抓修飾詞、依據感情基調、展開想象具體分析本詩中每個意象的情感意蘊和審美意蘊,使學生明白意象在每首詩中的獨特性。再由局部到整體,感悟詩中雄渾蒼涼的意境美。

然後,鏈接那一個,使學生明確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相似性。還刷新另一個,使學生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迥異性。又點到面拓展,藉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透徹理解。

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詞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體會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最後,歸納賞詩之法。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比較分析法等詩歌鑑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然後進行拓展遷移,要求學生用已經歸納的方法,鑑賞《秋興》。程序相類,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第二課時)

鑑賞《詠懷古蹟》,在初讀感受過程中學生對本詩類別情感已有所瞭解,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品讀詩情,學習詩法。詠史懷古類詩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們又是在品讀古人詩作,其實都是在歷史中穿梭,詩人在穿梭中表情,我們在穿梭中悟情。鑑於此,詠史懷古類詩的鑑賞主要是回味的過程。回味詩之史實,瞭解內容;回味詩之作者,讀懂感情;回味詩之感情,讀透詩作。

首先,誦讀詩作,回味史實。讓學生誦讀後,以一名導遊的身份根據杜甫詩作給大家爲昭君墓寫一段解說詞。然後互相評比,選出優勝者,班內交流。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關鍵,通過寫作讓學生復原詩中昭君史實,通過對詞句的品味領悟作者杜甫在字裏行間寄寓的感情以及所運用的手法。

然後,析讀詩作,回味作者。在充分理解詩詞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詩作,聯繫背景回味杜甫其人,比較杜甫和其筆下的昭君的相似之處,理解所寄託的感情。兩相比較可以得出昭君絕代佳人,入宮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身死異國,環佩空歸;杜甫才華橫溢,入朝見妒;不分忠佞,不得重用;漂泊西南,有家難歸。可見杜甫實是借昭君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這也是詠史懷古類詩作的顯著特點。

第三,品讀詩作,讀透詩情。與《登高》感悟朗讀相類,不再贅言。

然後,以此課爲例,引導學生歸納詠詩懷古類詩歌鑑賞方法:1、史實分析法;2、知人論世法,3、比較分析法。完成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並且及時進行閱讀訓練。用高考詠史懷古類詩歌鑑賞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遷移能力。

最後以作業引導探究。

白居易雲“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結合杜甫和李白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目的是引發學生思考個人生際遇的不同對社會蒼生的情感也不盡同,從而深刻體會“老杜愛君,事前則出以憂危,遇事則出以規諷,事後則出以哀傷”的崇高思想境界。

誠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教是爲了不教”,讓孩子以自己的認知結構去同化,順應文本,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把自己融入詩境。在情感的衝擊中獲得境界的昇華,在感性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歸納,獲得一定的規律方法。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將課堂與課外,語文教學與語文學習廣泛而緊密地結合起來,語文就變得生動而且廣闊了,語文學習也變得深刻而且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