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通用5篇)

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通用5篇)

  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13課。《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情況,課文學完後能背誦全文。

2、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論點,重點學習課文2、3小節,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交流課外蒐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從中受到教育或啓發。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課是《說勤奮》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較多的瞭解。因此,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論點,構建學習板塊,系統組織教學。通過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採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學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爲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是第二課時。圍繞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複習導入

在上一課時中,學生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小節,並已經嘗試背誦了,因此我設計了檢查學生背誦情況,引出本文的中心句,通過練習變換句式,加深學生對中心句的印象。爲進一步學習課文2、3小節夯實基礎。

(二)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後取得了什麼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

(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終於"這個詞說明了什麼?"警枕"的警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後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鉅著《資治通鑑》,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在這部分教學時,先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個中原因,對於學生深刻領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麼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爲什麼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1、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2、指導朗讀

3、讓學生根據板書小節,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4、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爲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語文課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自學問題的設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覆推敲,精心設計。語文課堂應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麼?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3、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並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地整理學習的收穫,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五)作業:

1、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收集資料,開展小型成功名人報告會。

課程總目標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課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的能力。"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出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作業。教學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名人成功故事"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是多方面的,有圖片、有錄音、有文字介紹,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有關"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的道理,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說勤奮》是一篇說明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本文選擇的兩個事例非常典型,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的,一個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材的,一個是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材的,這樣才能把道理說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二、說教法學法:

1、自主討論法:這篇文章對於四年級孩子來說,理解不存在什麼問題,內容深入淺出,沒有什麼孩子理解的難點。有的學生甚至不太感興趣,所以應該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

2、採用變序法課文圍繞“勤奮”,開頭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間典型事例加以證明,最後總結全文。但如果按層次學習,學生積極性不夠,易產生疲勞感,隨意我打亂順序。從司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作爲教學的契入點。

3、中心突破法: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展開教學,所謂“提領一頓,百毛皆順。”

4、我根據《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要求:“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的意義。這雖然是種要求,但我認爲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因此,我把“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抓住關鍵詞體會含義,有感情的朗讀”做爲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樑,從小養成勤奮的習慣,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懂得"司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因爲他們刻苦,勤奮。

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五、說教學準備:

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

2、多媒體課件。(名人名言)等

  六、說教學過程:

(一)、直奔中心,知勤奮。

1、通讀課文,找出中心句,圍繞這句話,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長的故事?

(精練導入,明確中心。)

(二)、合作探究,解勤奮。

1、認真讀一讀第2、3小節。

2、比較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找找他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用筆在旁邊圈圈畫畫。)

3、合作完成表格:

司馬光童第周

相同點成功了很勤奮

不同點天資聰明,古代的基礎差,起步晚

4、研讀關鍵詞句,體會勤奮是通向成功的橋樑。

(1)小時侯,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裏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爲止。

(2)爲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通過對關鍵詞語“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等的理解,體會司馬光的惜時、讀書次數多,然後感情朗讀,通過讀好關鍵詞句來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3)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裏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

(4)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抓住“毫不氣餒”、“奮起直追”等詞語,體會童第周的勤奮。)

(三)、迴歸勤奮,課後拓展。

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說勤奮》是蘇教版教材第七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過設問的形式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第二自然段列舉了司馬光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先具體寫司馬光小時侯勤奮學習,後寫司馬光長大後勤奮寫作,終於編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第三自然段寫的是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重在說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對全文的總結,號召同學們不忘勤奮,一生勤奮,長大才能有所作爲。

  二、設計意圖: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重點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

本課是小學階段唯一的一篇議論文,如何在教學中讓教學目標的定位不錯位,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經歷“參與——建構——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第一塊,藉助八個詞語,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初步感知課文。第二塊,緊緊扣住司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來找句子,抓詞語,朗讀之中貫穿理解品悟,想象,將重點詞句的理解與學生自己的表達相結合,深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和課文主題的理解,從而使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的形象深入學生心靈,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第三塊,在學生充分讀懂文中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個事例後,談談自己的感受,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發揮了文本的情感內涵,引發了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

  三、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句子“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的意思。

  五、教學流程設計

(一)、複習導入,揭示中心

1、這節課咱們繼續學——(齊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齊讀)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

3、你能把這句話合併成一句嗎?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

4、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5、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還知道課文中講了兩個人的故事,他們是?那你能讀好這些與他們有關的詞語嗎?

6、請你用自己的話簡潔地說說這兩個人的故事。

(二)、走進故事,讀悟明理

<一>1、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故事,細細地體會體會。

2、打開課本,輕輕地朗讀課文的2、3自然段,邊讀邊想:故事中的司馬光和童第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用筆劃出有關詞句)

3、四人小組討論:司馬光與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討論前,教師點擊投影,出示比較表格)

人物成功的標誌相同點不同點啓示

司馬光

《資治通鑑》

勤奮

古代的

天資聰穎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愛迪生。

童第周

青蛙卵剝離手術

勤奮現代的

基礎差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數學家華羅庚。

<二>共同點:

1、他們都非常勤奮

司馬光:你是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的?找出有關句子,讀讀悟悟

童第周:你又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奮?找出有關句子,讀讀悟悟

他們倆還有什麼共同之處?

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司馬光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

(2)童第周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

<三>他們倆還有什麼不同之處?

1請你讀讀這兩句話,你就會發現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處的。

2、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們取得的成就就像鮮花那樣燦爛,(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你讀懂這句話了嗎?手中的鮮花是指(),汗水和心血又是指()好,我們先將這句話用橫線劃下來,然後靜靜地讀,將你的體會寫下來。

3、一遍一遍地讀着課文,讓我們越發感受到成功是多麼的不容易啊!這真是---朗讀: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三)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爲,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勤奮的優良傳統,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勤奮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懸樑刺骨,鑿壁偷光,聞雞起舞,囊螢映雪……勤奮就是以讀書爲樂,就是珍惜時間,就是持之以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奮會拉長我們的生命,會讓我們短暫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有光彩!是勤奮,讓司馬光、童第周,有所作爲,爲人民、國家作出了貢獻。相信,勤奮定能讓更多的人走向成功!(板書)

2.觀點爭辯:有人說,如今,我們生活和學習條件改善了,“勤奮”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認爲呢?

3、同學們,記住這句話吧: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請聯繫文中司馬光、童第周的具體事例,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四)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課文學完了,但有一個詞,一種精神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奮”。

聰明的人一定能成功嗎?爲什麼?

起步晚,基礎差的人能成功嗎?爲什麼?

出示勤奮的名言。

2.自讀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樣來一層一層“談勤奮”的?

首先,提出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

接着,證明觀點——司馬光和童第周靠勤奮成才;

最後,深化觀點——要不忘勤奮,要一生勤奮。

3.司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奮成才的,這兩個事例不是有些重複嗎?

4.你還知道哪些名人因爲勤奮而捧得成功鮮花的事例?

5.激情總結:希望同學們把這些名言和名人成功的事蹟刻在心裏,讓它們時時刻刻鞭策自己努力向前,我們的生命會因此而更精彩,因爲——(學生激情朗讀)“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樑。”

<五>課外作業

相信大家的收穫一定不少,我想同學們一定願意以作業的形式,和別人分享收穫。你們想給自己佈置點什麼作業呢?

  六、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品析詞句、自主探究、比較學習等方法,使學生讀懂一個人不論聰慧或愚笨,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學生通過認真讀書、查找資料來理解“勤奮”的真正含義。

1、品詞析句法。分析重點句,品重點詞。

2、扶放結合法。“教”是爲了不用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把方法傳授給學生,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可引導學生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即抓住關鍵詞句精讀領悟的方法。重點抓住“毫不氣餒”“名列前茅”“高難度”“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詞句,在引導過程中,相機介紹童第周和華羅庚,並運用相關資料讓學生認識到完成“青蛙卵剝離手術”的難度。

3、比較法。童第周和司馬光的天資明顯不同,學習時可採用比較法學習,指導學生把童第周和司馬光作對比,看看他們之間有什麼異同,從而深刻領會“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後再指導學生回味誦讀,讀出感受。還有可以通過句式的比較加深理解、感悟。

4、讀悟法。新課標十分重視朗讀的訓練,朗讀是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方法,蘇教版的語言優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條理性強,應該讓學生多讀,在思考中讀,在交流中讀,在感悟後讀。特別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要反覆讀,在學了司馬光、童第周勤奮的例子後再讀,總結時再讀。這樣以讀促思,以讀促悟,使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5、自主合作學習探究法。採用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並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不強求統一,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本文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課文。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選擇的兩個事例非常典型,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的;一個是天資聰穎的人勤奮成才的,一個是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才的。這樣,使道理說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2、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讀文感悟兩位名人成就的事例。

(2)難點:理解“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二、說教法

關於教法,有一句話對我的啓發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巨匠,那麼,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和編者的意圖。據此,我採用討論法激活學生的思路,開拓他們的思維。

  三、說學法

課堂教學要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準備以自學討論法作爲總的學習方法,以朗讀訓練作爲突破口,體會課文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通過上一次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學生交流)

(二)、細讀課文。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

(1)、找中心句。

(2)、教師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

(3)、用自己的話說說句意。

(4)、換一個說法。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這句話什麼意思?

(6)、指導朗讀第一段。

2、細讀第二段。

(1)、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

(2)、學生自讀課文,圈圈、劃劃。

討論交流。

(3)、兩位名人成功的事例說明了什麼?

(4)、齊讀課文第二段。

3、細讀第三段。

(1)、自由讀第三段,思考這一段主要講了什麼?

(2)、默讀課文思考,這一段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首尾呼應,總結全文。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4)、教師小結。

(三)、背誦課文。

學生選擇背誦2—4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

檢查背誦。

(四)、課外作業。

蒐集有關名人成功的事例。

  牧耕者《說勤奮》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闡明道理的議論文。文章首先開門見山提出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然後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學生: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根據擺出觀點,舉例證明,點題作結的大體結構我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題立論,作者以問句開篇,引出中心論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接着強調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個成功者都是依憑勤奮獲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舉例證明。作者例舉了一古一今的兩個典型事例來證明開頭所擺出的觀點。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這一部分緊承上文,強調今天仍然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有所貢獻。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整體素質,也爲了實現"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這一目標理念,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組合,使學生做憑藉了教材,又不拘泥與教材。所以本節課的主要模式爲自主探究型閱讀教學模式。

由於本課是《說勤奮》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較多的瞭解。因此,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論點,構建學習板塊,系統組織教學。通過教師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採用學習的遷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學法:現在人們對教育的要求已經轉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爲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針對新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的道理。

3)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說理性很強,通過具體事例來論證所提出的論點,因此,我把文章2、3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作爲本課教學的重點,並把理解"手中的鮮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詞句的意思作爲教學的難點。教育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體會他們的勤奮,從而讓他們明白只有勤奮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五、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大致這樣設計了教學過程:

1、明確中心,學習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討論:"鮮花"在這裏指什麼?(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麼?(艱辛的勞動)

(3)比較: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話更加具體,通過"古今中外""每一個""都是"說明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

2、研讀事例,學習第二段

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的?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躲"、"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警枕"體會司馬光一生勤奮,最終取得了成功,編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

3、學法遷移,學習第三段

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呢?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麼不同?

(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4、拓展練習

引導運用本文的寫作方法(擺觀點——舉例子——總結),勸勸兩位學生:

(1)我天生聰明,所以不需要勤奮也一定能成功;

(2)我基礎比較差,恐怕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聰明的同學,也就不想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