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赤壁》說課稿(通用5篇)大綱

關於《赤壁》說課稿(通用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說課稿(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赤壁》說課稿(通用5篇)

  《赤壁》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杜牧的《赤壁》這首詩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赤壁”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作者抒發了對國家興亡的感慨以及個人懷才不遇的悲憤。

二、說學生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有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內容的能力,已經知道有關絕句的常識。

三、說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對第四學段(7-9年級)關於詩歌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基於這一指導我設計的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⒈、回憶“折”這個字的三個讀音並區別用法

⒉、掌握“戟”的讀音

⒊、解釋“銷”、“將”、“與”等字的意思

⒋、理解每句詩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⒌、識別並掌握“興、用典”這兩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⒍、懂得分析詩

歌要知人論世,學會分析詩歌“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的運用

⒎、通過對該詩結構(由記敘引發議論)的分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議論文寫作技巧:條理清晰、有理有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⒏、理解文章所抒發的情感

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機遇的道理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

⒈、瞭解“詠史詩”

⒉、詩歌結構的分析

⒊、以小見大、虛實結合表現手法的運用

難點:

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表現手法的分析、講解

⒉、“二喬”的象徵意義

⒊、作者所表達的深刻內涵

五、說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誦讀涵泳法、揣摩語言法”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通過對語言的細緻揣摩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認識這首詩。“沒有問題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因而我還運用“提問對話法”共同挖掘、深討該詩,理性的認識本詩。

六、說教學流程

提前佈置好預習:劃出自己認爲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做到會讀會寫。

導入:導語:大家還記得小學時學過的一首詩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啊?以此引出作者,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杜牧(看屏幕)我們今天呢再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赤壁》。這首詩呢作者不再描寫眼前的雨景通過借景抒情抒發內心的苦悶而是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親臨歷史的戰場。亮標:讓學生対本課學習要求做到心中有數切入:

⒈、解題:幻燈片展示赤壁的圖片並介紹赤壁之戰讓學生對赤壁有直觀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⒉、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然後教師幻燈片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目標檢查預習情況。

⒊、教師範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把握古詩的誦讀節驟。請學生讀詩,其他同學注意聽。全班一起朗讀。

⒋、分析詩歌內容

①落實字詞:幻燈片展示“戟”、“銷”、“將”等字讓學生回答這些字詞在詩中的意思完成目標3。

②理順詩意:請一位學生讀詩,其他同學注意聽並思考每句詩的意思接下來請學生翻譯詩意完成目標4。

推進:

⒈、分析結構理清作者思路:讓學生默讀該詩並思考問題“前兩局和後兩句分別使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聯繫?”完成目標7

⒉、分別研究前後兩句讓學生知道前兩句記敘是實寫,後兩句議論是作者的感慨是虛寫從而引出“興”這個修辭手法和“虛實結合”這一表現手法

⒊、提問“詩人的感慨因何而發?”引出“以小見大”這一表現手法

⒋、老師指出這首詩寫了歷史事件介紹“用典”這一修辭從而完成目標5、6深入:

七、說板書設計: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八、說課外作業佈置:

⒈、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⒉、比較閱讀:

  《赤壁》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爲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通過學習本文可以解讀蘇軾的儒道兼濟思想,進而瞭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瞭解蘇軾。

2、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瞭解駢散結合“以文爲賦”的語言特點

(2)鑑賞本文景情理的有機交融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教學重點:

(1)誦讀感悟,吟詠品味

(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和所表現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依據: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強調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教學難點: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依據:關於哲理性的東西對高一學生而言還有些難度,不易把握,因此,需老師徐徐善誘,點撥引導。

4、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摒棄傳統的“以本爲本”、死磨應纏、機械訓練的做法,給文本合理定位,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迴歸文本”的統一。語文新課程認爲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造,把教科書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除此以外,結合課外資源,師生共同蒐集資料,對蘇軾的生平、思想有一定的瞭解和把握。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蘇軾的一些詩文,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主要停留在閱讀背誦和低層次的鑑賞階段,理解流於膚淺,缺乏深度。但從總體上,學生對蘇軾的作品還是具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和獨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強,因此,完全可以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使學生能感悟蘇軾在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並受到啓迪。

2、心理調節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爲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另外,光靠學生“自悟”也比較費時間,應重在引導、點撥學生去領悟、欣賞、評價。

3、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三、說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課堂上以老師點撥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老師推薦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一文,作爲補充材料,幫助學生認識蘇軾。)

2、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簡要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老師聲情並茂示範性地背誦全文,然後學生齊讀或齊背。再次培養文言語感,把握““以文爲賦”的特點。

二、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導語:我國傳統的文化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國哲學的源頭,《赤壁賦》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入了濃郁的傳統文化。通過本文可以解讀蘇軾的儒道兼濟思想,進而瞭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瞭解蘇軾。

問題設計: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文中那些語句是蘇軾儒家思想的體現?

結合學生的認識,然後明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崇尚出世。

結合我們對蘇軾的瞭解,縱觀蘇軾一生,雖被一貶再貶,不斷遷徙流離,可始終沒有放棄從政爲民、服務朝廷、有用於世的執着。其積極用世的思想顯而易見。然後引導學生從文中篩選相關的語句,儘管作者被貶於蠻荒之地,但蘇軾依然心繫國家,眷顧朝廷,如第二段中“桂棹兮蘭槳,望美人兮天一方”。第三段寫曹操,言辭中洋溢着對曹孟德的羨慕和敬仰,但嘆人生須臾,功業無成,正是渴望建功立業的反證。是作者不甘心、不服輸。

小結:正是這種積極入世的思想,最終使蘇軾成就了不朽功業,美名流傳。

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文中那些語句是蘇軾道家思想的體現?

結合學生的認識,討論然後明確:

與儒家的核心思想相對,道家思想的核心世崇尚出世,打開心靈枷鎖,順應自然,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矛盾。

分析:《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雖然蘇軾忘情於赤壁的“水月”美景,但內心畢竟還是痛苦無比的。所以賦中有“其聲嗚嗚然……”等語句,而文治武功蓋世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濾淨蘇軾心靈上的功利觀念,不爲外物所累。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從而表現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爲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呈現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

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在蘇軾身上是如何和諧統一的?

蘇軾吸取了每一種傳統文化的精髓,使自己既入世又出世,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脫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在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辱中鍛鍊了曠達樂觀的胸懷。

三、課堂小結:

文章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我們應該汲取蘇軾的人生智慧,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出世的態度做人,既積極進取,又淡薄名利。

四、佈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說課稿3

一、導語:

欣賞了這段視頻,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薰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遠、文字優美,以他獨特的魅力,穿越時空,向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場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於時空的距離,我們的學生“談古色變”。如何改變學生的這一狀況,探索出一條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古文教學之路?成爲我們語文教學的關鍵。本次教學設計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嘗試以宋代美文《赤壁賦》爲載體,通過以教師的點撥、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帶領學生進入古文學習的意境中。

二、說教材:

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典美文。錢光昕教授將蘇軾的《赤壁賦》收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語文》第二單元中。

蘇軾的《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爲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qì合間闡述哲理。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我把它確立爲本單元的重點講讀課文,是因爲它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的點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高中起點的技校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現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由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並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另外,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文章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恰恰使他們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啓發意義。我以《赤壁賦》爲載體,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爲品性之人。

2、教學目標

鑑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作爲一篇講讀課文,它在文言文知識方面對本單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牽引性的總結作用。無論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還是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因此,我把繼續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本內容作爲其中一個知識與能力目標。此外,爲了增強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熟練的背誦課文。

作爲一篇賦,《赤壁賦》既保留了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又借鑑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從而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了詩歌的深致情韻和散文的透闢理意。因此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瞭解“以文爲賦”的特色作爲第三個能力目標。學生在感受其優美文辭的同時,又能從作文的角度得到啓發,使學生理解“原來同一文體還可以借用其他文體的創作手法”。從而打破了作文中對文體的禁錮。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後寫的,因此要求學生在過程和方法上關注背景,瞭解作者,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寫作風格。此外,通過對本文學習過程的把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和態度目標

從情感、態度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於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他們在困境中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3、重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由於學生沒有與蘇軾類似的人生體驗,所以在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後表現出的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情懷時,有一定的難度,爲此我將它設定爲本次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在講授過程中我採用採用感官剌激法、追溯聯繫法、提問法、討論法和交流互動法,學法指導採用多維聽記法、合作探究。結構突出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在思考、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的作用。

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我將做出如下兩個課時的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記,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梳理字、詞、句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發揚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走出文本,尋找中國傳統文人在身處逆境的不同生命軌跡及其心理特徵,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將本課題安排爲:導入文本--感知文本--擁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讓學生有所學、有所用、有所長,達到從誦讀到研讀、從整體感知到深層評價、從感性到理性的昇華;也使教師做到從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10min)

1、導入

好的導入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個橋樑,因此我採用感官剌激法和追溯聯繫法導入課文。

播放學生在初中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視頻朗誦,並讓學生隨着視頻朗誦。目的.是在輕鬆的氛圍中,把學生的視覺、聽覺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爲整堂課的講解定下好的基調。

另外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於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爲臺階易於被學生所接受。利用追溯聯繫法由《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學過的課文導入新課,可以使兩篇文章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繫,便於全面瞭解作者的寫作特色。

2、常識積累

接着利用師問生答得方式,進入到課文。

在播放完視頻後我會問學生“這首詞是誰寫的”,學生回答“蘇軾”。我會接着問“你們對蘇軾瞭解多少”,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介紹蘇軾作爲“文耀百代,詞唱千年,詩傳萬世,書畫俱工”的“魅力全才”,卻註定漂泊一生,磨難一生,但又不失豁達、樂觀。他因烏臺詩案,因政治迫害被貶黃州。黃州可以說是他政治的低谷,也可以說是他才華的巔峯,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寫到“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最負盛名的“赤壁三詠”就創作於此,《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中的一詠,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赤壁賦》也是其中的一詠。從而完成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

提問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又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的主角由教師變爲學生。最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潛意識中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既學到了文學常識,又消除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牴觸心理。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這一環節中將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和過程與方法目標。我從聽、讀、問、看、記、想多維角度完成本部分的教學。

(1)聽(聽名家朗誦)

落實好正音讀-識文字-察語氣-斷句讀。教學中引用錄音,打破了學生在上課時僅僅面對課本和老師的枯燥局面,增加了講課的生動性,在聽覺上吸引學生,搶佔了學生的注意力。

(2)讀(讀課文)

我先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再讓學生根據錄音進行仿誦、朗誦,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並且充實預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

(3)問(提問題)

針對預習和誦讀的情況,將預習中遇到的困難,包括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及句意等,提出來討論。目的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4)記(文言字、詞、句)

我對學生的提問和討論情況進行總結,並進行必要的補充,幫助學生梳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學生進行記憶。而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作好積累。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感到枯燥。我在講解和練習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應用動畫,用視覺上的動態效果,彌(mí)補思維上的枯燥,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習,達到娛教欲學效果。

(5)看(看視頻)

在梳理字詞的基礎上觀看視頻,使學生進一步規範讀音和斷句。另一方面,好的視頻能使學生隨着動聽的朗誦和優美的圖片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

視頻輔助教學,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在感受美得薰陶中不知不覺的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減輕了學生對學習的牴觸。

(6)想(文章內涵和感情變化)

再看玩視頻後,我會設置問題“在動聽的閱讀和優美的畫面中,你感覺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你又是怎樣理解本文的文意的呢?”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誦讀課文。在學生誦讀和思考後,我會找學生回答,並通過課件將學生的答案引入正規,從而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把握水到渠成。

以問題導航,明確學習目標,培養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課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既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又能讓學生增加學習的信心,消除對文言文的恐懼,並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

“誦讀品析”這一環節的設置,一方面從聽、讀、問、看、記、想的多維角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另一方面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改變了以往的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僵化模式。此外,在課堂上我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只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減少了課堂工作量。

(3)把握文義(10min)

熟讀課文,教師進行點拔,清理文章思路。

第一段寫蘇子的樂,樂由何來?--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蘇子愀然,緣何而然?--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客訴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講何道理?--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段杯盤狼藉,爲何如此?--忘情塵世的灑脫

至此第一課時完畢,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並將學生分爲四人一組,準備所要討論的話題,每組有一位同學進行總結,形成300字左右的發言稿。這有助於學生求同存異,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由於學生已經走入課文,所以第二課時在導入上可以簡化,直接由第一節設置的兩個討論導入。並且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分組探究--討論總結--教師適時引導的形式進行,使學生做到掌握文本,即第三個板塊:

(三)合作探究,擁有文本

此板塊中要求學生細品本文“美妙之景,曲折之情,深刻之理”,達到“擁有”文本的目的。

第一課時中在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學習了《赤壁賦》的基本內容,完成了知識和能力目標。而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則是突破重點,分解難點。本節課通過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鍛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但是在此過程中要摒棄看似熱鬧,實則浮躁無功的特點,所以在設置討論問題時要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由易入難,層層深入,逐步展開。

(1)檢查鞏固(5min)

檢查課文誦讀及文言詞語的掌握情況。

(2)討論探究(15min)

○1按照三人一組探討,分析描寫意向水月的變化和其中的感情變化,我可以給學生必要的提示,並給他們分工(現實中、歷史上和哲理中),最後在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首先現實中的“水月”是作者與客的欣賞之實,是一種柔和之美;接着是歷史中的“水月”充滿了一種蒼涼之意,爲的是憑弔古人,開始進入一種虛寫;最後進入哲理中的“水月”,探討人生之須臾,體悟人生之境遇,也是虛寫。

○2再次讓學生討論哲理中的“水月”,側重分析主客問答。讓每組同學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並探討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蘇軾爲什麼做如此的處理?

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一般會得出主和客分別代表達觀和悲觀的態度。我再以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並講解答案。幫助學生理解這裏主也是客,客也是主,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並在此講解有關賦得特點。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爲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爲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分角色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總結歸納,求同存異,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起到了發揚共性、張揚個性的作用。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3)重點突破(5min)

着我結合蘇軾的感情變化,和學生一塊討論景、情、理緊密結合的巧妙之處。進而突破重點。

文章由景生情,緣情入理,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縮影。

到此,對赤壁賦得本身教學已經完成。語文教學本身的外延是無限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走出“文本”。

(四)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此板塊旨在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理解蘇軾---一個遭遇挫折,身處逆境而泰然處之、豁達樂觀、苦樂隨緣的人,一個具有生命厚度、韌度、高度的人,從而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一個立德、立人、立言之高標,並使學生在人生路上得益。

(1)對比欣賞(8min)

首先讓學生結合《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接着由我對學生髮言進行總結,指出陶淵明那種“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感情是帶性使氣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而蘇軾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並提出蘇軾這種精神對現實生活得指導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2)難點解析(12min)

設疑:“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先由學生思考回答,再由我點撥(bō),教導學生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培養他們豁達的情懷。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又能使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最後抓住技校生渴望成熟的心態,引用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文末關於成熟的文字結束課程。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此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可依。節儘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引導學生在分析佔有的材料的基礎上,大膽發表自己觀點。

其實我們的目的是爲了打開一扇門,使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去挖掘學習更多的知識。爲了引導學生深層次的閱讀和思考,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我向學生推薦以下資料:

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百家講壇--蘇軾

正如周國平所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六、小結

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本着“教師啓蒙,學生學習”的原則,由師生共同完成《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參與知識的構建,做學習的主人。

教是爲了不教,教的是學習方法,是學習思路。教材是一個例子,教師通過教一篇、幾篇課文,讓學生學會一類文章的欣賞,起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板書設計

最後佈置作業,小結全文。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利用本次課的學習思路,自學《後赤壁賦》。

  《赤壁》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是《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這三篇雖都是古代山水遊記內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於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溢滿於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句子

2、體會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帶着感情誦讀文章,體會本文用語巧妙,極富哲理的語言特點。

2、通過討論,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3、提高鑑賞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後體現出來的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蘇軾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於景,融情於事的特點。

三、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閱讀一定量的淺易文言文,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和初讀,結合註釋和課外資料已經能夠粗知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說教法學法

1、重視誦讀感悟

[說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於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要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情懷。要求學生帶着感情來讀,以朗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2、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的做法

[說明]在新課標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真正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型,課堂結構是複合型的。除了教學步驟等顯性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到教學進行中的各種因素的互動協同。通過課堂內的互動合作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實效,所以我選擇師生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學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影視導入《三國演義》片頭曲

(二)、蘇軾訪談錄

1、走進蘇軾

複習舊知:請學生簡介蘇軾生平事蹟。

2、與蘇軾面對面

(1)、蘇軾是在什麼時間,地點,情境下與我們面對面?當時蘇軾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緻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多媒體出示美景)

(三)、挖掘蘇軾的內心世界

解讀蘇軾的內心世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

1、客爲何而悲?

2、蘇子是如何解勸他的?

主要採用問題探究法和辯論賽來開展教學。

主要問題:

(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

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啓下,引出主客對答。(多媒體播放客的吟唱,將學生帶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帶進蘇子悲涼的內心)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2)、面對江月客人發出了怎麼的感嘆?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裏?客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爲悲傷。寫曹操不是爲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爲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於“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樣面對江月,?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爲喜悅。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4、開展辯論賽。把學生分成三組:正方:萬事萬物都是變化,反方:萬事萬物都是永恆的,裁判。

利用辯論賽,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

4、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喜而笑”“相與枕藉”。

5、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爲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進一步發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複雜心情。

(2)、進一步發問:“爲什麼採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爲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6、鑑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1)、全文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爲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誌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3、請學生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找出與課文中相應的信息點。(用多媒體出示《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再次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胸懷。

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四)、評價蘇軾

你贊同蘇軾這種面對不幸的態度嗎?你怎樣看待他的這種人生態度?

(五)、走出蘇軾

聽蘇子一席言談,我們心中對跨越苦難、不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當我們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時,我們又會如何面對?

三、小結

四、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補寫作文第二段(附後)

板書:蘇軾訪談錄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與現實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赤壁》說課稿5

說教材:

一、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並稱及文壇地位等;

(2)風格流派、文體;

(3)名句填空;

(4)對相關背景的瞭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

(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鑑賞。

2、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二、這首詞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蘇軾是一個大家,就像講詩經要《氓》,講楚詞要講到屈原,講魏晉詩要講到陶淵明,講唐詩要講到李白杜甫,講宋詞不能不講到蘇軾,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文詞對後代文人影響極大。

三、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本詞

2、熟記作家作品地位及並稱

3、把握豪放詞的意境及特點

4、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

說教法

一、上片以講授爲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儘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於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於陶淵明李白,又不甘於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

二、下片以討論爲主,啓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爲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如“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正體現了上述認識和想法。

說教學過程:

一、在導課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爲後面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豪放詞與婉約詞的區分打下基礎。

二、在作者簡介中,介紹得稍多了一點,有些內容似乎與本課內容聯繫不大,原想捨去,例如對蘇軾在文、詞、詩、書畫並稱方面的介紹,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羅嗦講了。學生雖然在小學初中學過蘇軾的詩詞,對蘇軾有一定的瞭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記不清楚,所以在這多講了一點,算是對蘇軾一個簡單的小結,這樣在講三冊24課《赤壁賦》時就可以讓學生來介紹蘇軾,加以強化。我想如能在適合的篇目中對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進行小結,平時就以全局觀念注意點滴積累,就可以減輕學生高三複習的壓力。這一點屬於個人一點想法,希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三、在背景介紹中,我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介紹烏臺詩案,講蘇軾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這個和本詞有關的事實背景;另一方面對蘇軾的胸襟性格做簡單評價,便於學生把握詞風和詞人。

四、範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於記誦,朗讀有利於理解,朗讀有利於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這是一首豪放詞,應讀得鏗鏘有力。

至於將字詞板書,我個人認爲在高中教學中依然必要,字詞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語文教學中極重要的部分,傳統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素質教育”對字詞教學有點忽視。平時時間充足時,我會在一單元學完後叫學生聽寫字詞並注音,開始學生不以爲然,以爲是小學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視。

五、賞析部分

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儘可能地再現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四是由於詩詞跳躍性大,而我們的學生史學知識欠缺,所以我在講述時補充了一些史學知識,這似乎把語文課講成了歷史,也不知得當與否,算是一種嘗試,還望各位前輩提出批評意見。

六、至於延伸比較部分,以柳詞和蘇詞爲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爲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這一部分有些地方總結得不是很恰當,例如,把“壯志難酬之恨”說城是一種“悲憤”,“悲憤”一詞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適,但一時又想不出一個合適的詞來替換,顯得勉強和彆扭。

說板書及作業

一、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於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於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本來還安排儘可能課堂背誦,時間來不及沒有進行。

二、作業爲背誦體會和自學《江成子》,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風格,這樣在指導檢查作業時可以強調評價和鑑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應從實際出發,我們所強調的風格流派不過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來談,不能一概而談。

自己的缺點有時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觀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師多提意見,暢所欲言,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進步的機會!